作为“天地之中”的嵩山,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有着神奇的地位,嵩山峻极之处,应是距天最近的地方。“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周礼.大司徒》)这也就是说,“天地之中”是天和地相接合、相通连的地方;是一年四季相交换、相变化的根源;是风和雨相会聚、相生发的地方;是阴和阳相平衡、相和谐的所在。
在《周礼》对“天地之中”的阐述中,“天地之中”是万物生发的最神圣的地方,所以帝王才要在此建都,在此祭祀封禅。
舜帝每隔五年,就要到嵩山祭祀一回。《史记.封禅书》对此有载:“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大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天亡簋”,以78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克商之后登嵩山祭祀的情形。“乙亥,王有大,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周武王灭商是一桩奠定基业的大事,而此番武王亲登嵩山的祭礼,其性质就像是周王朝的开国大典了。这种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祭礼,开创了帝王封禅礼制的先河。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祭拜嵩山。当他率领从官刚刚登至嵩山东麓之时,从官皆伏地恭维汉武帝说,他们听到此峰松涛声鸣,“呼万岁者三”。汉武帝大悦,认为此乃天声也。于是,汉武帝将此峰封为“万岁峰”,在峰顶建了“万岁亭”,在山下建了“万岁观”,并且“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嵩高邑’”。从此之后,历代历朝的臣民叩见皇帝便“山呼万岁”,俨然成了宫廷标准的礼仪。
汉武帝祭神山,神山“呼万岁者三”,这些渲染愈发为嵩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为人间执掌权柄的帝王披挂了威严的神衣。
公元696年,武周女皇武则天率百官和盛大的仪仗开赴嵩山封禅。武则天宣称,武姓是周平王的后裔,位于“天地之中”的嵩山是周人的祖山,武周来此封禅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武则天在峰顶设了“登封坛”,立了“大周升中述志碑”,并且颁布诏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祈愿神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
……
根据史料统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有七十二位帝王亲自或者派遣特使到“天地之中”的嵩山封禅祭祀。
关于神山祭祀,《山海经.中山经》里有一段论述。“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嵩山的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都是祖宗之山。祭祀的时候,要用最高级别的天子之礼,盛装祭品的器物要用大吉大利的美玉。
所谓“太牢”,《礼记.王制》对此有所解释:“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由此可见,对神山嵩岳的祭祀,已定为封建礼制的最高规格了。
“天地之中”这一观念,是先民们最初对宇宙的朴素认识。随着帝王在“天地之中”的建都,随着“天地之中”成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中心,这个概念被添加了许多政治的和文化的色彩。历代帝王在“天地之中”的祭祀封禅,进一步将其神性化、政治化,进而成为了强化政权统治力的手段。
居于“天地之中”的帝王是国家的正统、核心和主宰,而偏远的四方之地则是“天地之中”的从属。
在“天地之中”祭祀封禅的帝王获得了至尊至高的皇权。“君权神授”,为臣为民者必须服从。
在华夏民族国家和政权形成的初期,这种政治观和文化观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使大一统的江山得以邦安国固,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
“正统之地”、“皇权中心”……随着这类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嵩山脚下的“天地之中”也就成为了政权更迭时的逐鹿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从楚庄王问鼎中原伊始,夺取“天地之中”都是历朝历代创国立业的大谋大略。能否拥据“天地之中”,则是孰王孰寇的分水岭和标志签。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天地之中”愈益凸显出重要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