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转变与意义(1 / 1)

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转变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全球治理也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姿态和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相应调整和变化,即在对待全球治理机制的态度上,从以往的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身份定位上,也从谨慎保守向开放务实转变,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一)从消极保守向积极开放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当时复杂时代背景以及外交政策的局限,中国对参与国际体系或国际机制的态度长期以来较为被动;对自身的定位上,也是将自己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由于刚刚重返国际社会,随着整体国际形势的缓和以及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开始有限地、被动地参与国际机制。当时对各类机制和规制尚处于懵懂不清的状态,这个时期,中国主要以学习和适应国际体系和国际机制为主要诉求。虽然中国也参与了一些各类国际机制的会议、谈判、讨论,但还未真正融入到国际机制当中,对会议所讨论的各类议题、治理机制的规制等问题,既不可能有话语权,也无主观的积极参与意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的兴起,中国对国际形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判断,参与国际机制的态度也变得逐渐积极,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大幅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面临的新形态安全威胁越发增多,全球性问题越发突出,全球治理越发变得不可或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长期稳步提高,无论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出于发挥全球性影响的考虑,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态度,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

诚然,中国从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的转变,不仅表现在参与态度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中。 2015年的数据表明,在国际安全治理中,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派出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为维和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出要加强对金融体制的监管力度;在国际环境治理中,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治理问题上,中国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自觉、主动承担了量化减排目标,中国政府公开声明,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些行动都得到世人正面的肯定。

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角色转变,既是对中国自身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准确把握,也是对综合实力表达的高度自信。同时,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主动的姿态不仅有利于提升国际形象,也为国内的发展与建设创造了更和谐的外部环境,也有助于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地应对各类全球性问题、处理全球性治理隐患。

中国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一方面,强调对外政策的开放,这与国内的改革政策相对应,开始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也欢迎世界范围的新事物进入中国;另外一方面,强调国家对外部世界的包容态度,当然也包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国际协作体系和全球治理行动——开放改革的态度,较好地扭转了之前的保守形象。

一个维度是开放,另一个维度就是务实。务实的态度是中国认识国际社会的一个新阶段,有意地避免了一些简单的“唯意识形态”竞争的或保守或过激的反应,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机制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切实解决问题,切实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态度,同时,也包涵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当遇到有争议或争论的问题时,既能坚持原则,方法上又拥抱适度灵活。开放务实者的角色定位,切实地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容易被现有的体系所接受,更切实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具体问题。

(二)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中国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在各种全球治理机制中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身份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深度参与、有所作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也从谨慎、小范围参与,向积极、全面参与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全球治理体系的融入者、建设者,成长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同时,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意识和身份也得到进一步彰显,由原来的国际压力下被动的承担转变为自身动力下的主动承担、自觉承担。较为显著的努力包括中国积极推动和倡导全球治理机制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发起金砖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建设等等,表现出自觉主动的担当和责任。

习近平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不能缺席,亮明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发展奇迹,源于中国国内的治理成就,源于中国对推动世界脱贫致富、经济增长及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

无论从哪一个视角来考量,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都应当从普通参与者向世界引领者转变。中国的角色定位与转变,是由自身实力与国际社会的互动需要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原先,中国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参与全球治理机制,随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稳健、更加负责任的姿态融入全球治理,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当然,这种期待对中国而言既是责任也是压力。

从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机制层面,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在原有机制基础上,推动治理机构的完善、强化治理规制的规范力和强制力、加强对治理过程的监督、提升治理机制的治理效果等;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方面,中国也逐渐提出自身的新方案、新看法、新见解,切实地在应对全球问题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体现一个大国的风范和魄力。当然,在推动治理机制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合理、公正、公开的原则,真正考虑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

其次,中国也在理念层面积极倡导新的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目标的治理理念,在理念上引领治理机制的发展。治理理念是全球治理中重要的价值因素,体现着治理的价值,引领着治理进程,指导着治理实践。发展与创新治理理念,是推动全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重要维度。将当前国际形势和发展特点与自身文化传统相结合,中国恰逢其时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这既是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现实期待,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国际社会的价值贡献。

第三,中国已经开始为国际社会提供大量补充性或替代性国际公共财政,中国已经建构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与区域政策协调和深化合作机制,并且正试图协调所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化下一个接棒者,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54]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他指出,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第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第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意义

同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自信来源一样,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源于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探索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世界意义的工业化、城镇化及市场经济创新模式,现实上和客观上都是在鼓励越来越多的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创举,正在激励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和人类文明共同复兴、共同发展的愿望。

日益发展和崛起的当代中国,经济规模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外交能力和国际事务地位日益提升,同时也被国际社会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希望。因此,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重大。

全球治理任重道远,为何中国不能缺席?

中国与世界正在形成命运共同体。以往,我们习惯性强调,“将中国的事情做好,就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而今天,所有中国人也都生活在中国与外界高度互相依存的世界里面,“不理解世界,也很难理解中国”。同时,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或变革,来源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我们希望实现中国国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权益,都离不开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或者改革。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参与推动国际体系变革,才能增强制度性影响力和话语权,有为才会有位。

世界在呼唤中国。中国智慧告诉我们,“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球治理必须要提前布局,着眼于世界大趋势、大格局,引领未来格局的变迁。“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习近平指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要坚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仅要看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长远来看,中国全面而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现了中国担当,也回应了世界的呼唤。

创新政治治理理论。从理论自信出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还需要担当创新传统政治学的时代使命。只有正确的理论才具备指导实践的功用。西方的“传统政治学”发展了数百年,但只是以具体“民族—国家”政治为本位,还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和社会目标。从人类的大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就可以发现人类治理论需要重大创新。

今天的人类,需要全面战胜来自“国家—社会”内部和“自然界—地球”的双重威胁,全球化治理是可期望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终结其有史以来的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全球化的冲击正在席卷全球,人类治理模式必须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换言之,就是由基于单个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模式。这需要制度创新,更需要理论创新。

今天的人类还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无论从经济实践、社会实践、政治实践哪个角度看,中国社会所有层面的体量都相当宏大,足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探索实验意义上的范本,也提供从大样本实践中总结创新出来的新治理理念。

治理的实践层面的努力同样重要。换言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只是为了更好地确保中国的自身权益,提升中国的制度性国际话语权,也是为了改变当前“有治无理”“有理无治”的世界治理局面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所谓“有治无理”,就是当今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由发达国家把持而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的局面;所谓“有理无治”,就是国际社会有全球治理的理念但影响力却不够的现实状况。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就是为了实现“有治有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大国、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拥有多重身份的优势,必然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能够发挥好倡导者、协调者、推动者的重要作用。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对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有利于打破国内与国际治理界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表明了当代中国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共同进步的理念与追求,有助于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引领人类发展,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其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表明了当代中国的担当,表明中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秩序的认同,有助于澄清当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与误解,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不足”的指责。

第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命运和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许多问题不应再仅由一国之力应对,很多挑战也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打破既有界限,维护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无论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现实出发,还是从中国应当确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出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