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 上(1 / 1)

孟子 孟子 5382 字 1个月前

孟子曰:“尽其心者①,知其性也②。知其性,则知天矣③。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④。夭寿不贰⑤,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

①心:此处指本心,指人生来具有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礼让之心和是非之心。②性:此处指本性,指仁、义、礼、智四种本性。③天:此处指天道。④事天:遵循天道。⑤不贰:没有二心。

【译文】

孟子说:“极力发展人的本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知道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天命。保持本心,涵养本性,这就是遵循天道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之年的到来,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①。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②。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③,非正命也。”

【注释】

①正:正命,本命。②岩墙:危墙。③桎梏:本指脚镣和手铐,此处指犯罪受刑。

【译文】

孟子说:“一切莫不是命运,顺应天理而接受的,就是本来的命运。所以知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墙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就是本来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接受的就不是本来的命运。”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就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追求就在于自己本身的努力。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取决于天命,这说明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①,乐莫大焉。强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

【注释】

①诚:真实。②恕:宽恕之道。

【译文】

孟子说:“万物的原理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只要觉得自己是真实无妄的,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去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①,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②。”

【注释】

①著:明白。②众:此处意为一般人。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如此就什么都不去想想为什么,那么就会一辈子随波逐流而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就是一般的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不知羞耻这种羞耻,真的就是没有羞耻了。”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①,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

①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比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够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①。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②。见且由不得亟③,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①势:权势。②亟(qì):屡次。③由:通“犹”。

【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喜欢听取善言,因而常常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乐于遵循自己的学说,而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王公贵族如果不对他们恭敬相待,尽到礼数,就无法多次和他们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多,如何还要他们做臣子呢?”

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②?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④,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⑤;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③嚣嚣:自得的样子。④穷:指政治上不得志。与下文“达”相对。⑤得己:即自得。⑥见:显现。一说为“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来告诉你怎么游说。如果别人能理解你,你安详自得;如果别人不理解你,你也要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好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所以士人失意时不失仁义,显达时不离道德。失意时不失仁义,所以能够安详自得;显达时不离道德,所以民众就不会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则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则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失意之时则独善其身,显达之时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译文】

孟子说:“等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之后才奋发而起的,是普通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也会奋发有为。”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注释】

①附:加诸,增益。韩、魏之家:晋六卿之富者。此处代指财富。②欿(kǎn)然:不自满、谦虚的样子。

【译文】

孟子说:“把晋国韩、魏世族的家产地位加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他并不自满,那就已经超过常人很远了。”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①,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②,虽死不怨杀者。”

【注释】

①佚道:同“逸道”,安乐之道。②生道:谋求生存之道。

【译文】

孟子说:“为了谋求福利而役使民众,他们即使再劳累也不会怨恨;为使百姓生存而杀人,他们即使死去也不会怨恨杀他们的人。”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①,王者之民,皞皞如也②,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③,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④,岂曰小补之哉?”

【注释】

①欢虞:同“欢娱”。②皞皞(hào):同“浩浩”,广大自得的样子。③庸:此处作动词,酬功。④上下:上指君王,下指百姓。

【译文】

孟子说:“以武力称霸的诸侯,他们的民众欢喜快乐,以仁义称王天下的君王,他们的民众怡然自得,就算杀了他们,他们也不觉得怨恨,使他们得到好处,他们也不知道酬谢,民众日益向善,却不知道谁让他们这样的。圣君所过之处民众都受到感化,圣人停留之处,会有神奇效果产生,上下天地都能协调运行,和谐统一,这难道是小小的补益吗?”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释】

①仁声:指仁德的名誉、名声。一说指仁德的音乐。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语言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能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只会使百姓畏服;好的教育,则会使百姓喜爱。实行好的政令可以得到百姓的财富,而实行好的教育则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①;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孩提之童③,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

①良能:指人本能的善性。②良知:指人本能的知性。③孩提之童:指两三岁的小孩子。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获得的,就是良能;人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就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近他们的父母的,等到他们长大,也没有不知道尊敬他们的兄长的。亲近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别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①,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注释】

①豕(shǐ):野猪。

【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之中时,居住在树木、石头之间,与鹿儿、野猪相处,跟深山中的草野之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他听到一句善言,见着一件善行后,就立刻采用推行,如同决开了的江河,**,不可阻挡。”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不做不该做的事,不要不该要的东西,如此而已。”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①,恒存乎疢疾②。独孤臣孽子③,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④。”

【注释】

①德、慧、术、知(zhì):指德行、智慧、道术、知识。②疢(chèn)疾:灾患。③孤臣:失去国家的臣子。孽子:庶生之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贱。④达:显达。

【译文】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道术、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那些失去国家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他们常常操心着危难之事, 时刻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他们才能最终显达。”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以讨得君主欢心为喜悦;有安定国家的臣子,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张通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圣人,端正了自己,天下万物便随之端正的人。”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②,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故:灾患事故。②怍(zuò):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而教育培养他们,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而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①,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于背③,施于四体④,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①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②睟(suì)然:颜色润泽的样子。③盎(àng):显露,充盈。④施:延及。

【译文】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这是君子所想要得到的,但却不是他的快乐所在。立于天下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才是君子的快乐,但却也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即便他的抱负行于天下也不会有所增加,即便他穷困自处也不会有所减少,因为他的本性已经注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色清和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延及至四肢,只需四肢的动作,不用言语,别人也能够理解。”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为了躲避殷纣,居住在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便感奋地说:‘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姜太公为了躲避殷纣,居住在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便感奋地说:‘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那么仁人就会以之作为自己的归依。五亩宅田,在墙下种植桑树,让妇女养蚕,那么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失时节地进行畜养,老年人就可以不缺肉吃了。百亩耕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就可以免于挨饿了。所谓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是规定耕地居宅,教他们种植和畜养,引导妻室子女奉养他们的长者。到了五十岁没有丝绸穿就不暖和,到了七十岁没有肉吃就会饿肚子,穿不暖、吃不饱就叫作挨冻受饿。周文王的民众中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易其田畴①,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①易其田畴:易,治理,耕种;田畴,田地。

【译文】

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照时令饮食,按照礼法花费,财物便可以用之不尽。老百姓离开了水与火就无法生活,可是,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时,没有人不给的。因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了,百姓哪里还会不仁慈呢?”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①,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②。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③;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④。”

【注释】

①东山:即蒙山,位于今山东蒙阴县南。小:以之为小。②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③盈:充满。科:坑坎。④成章:古时称乐曲终结为一章。由此引申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再被其他的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和月亮都有光辉,连每条微小的缝隙都会照亮。流水有它的规律,它不把所有坑坎填满就不会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程度也就不能通达。”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①,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②。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

①孳孳(zī):勤勉。②跖:即盗跖。

【译文】

孟子说:“鸡叫便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的同类;鸡叫便起身,孜孜不倦地谋利的人是盗跖的同类。要了解舜和盗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谋利与行善的不同。”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②,为之。子莫执中③。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④,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①杨子:即杨朱,主张“为我”。②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有损伤,形容不畏劳苦,不顾身体受伤。放,一说为至,一说为放纵,即放足,不穿鞋子。③子莫:战国时鲁国贤者。④权:权变,变通。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也不愿意去做。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受伤,只要是对天下有利,他都愿意去做。子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是最接近仁义之道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变通,那也就和偏执一端一样了。为什么厌恶偏执呢?是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仁义之道,只是坚持了一端而废弃了其他很多方面。”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觉得是美味的,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是甘甜的。他们不能够辨别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味道,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人的心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妨害去妨害人心,那么就不会以自己不及他人而感到忧虑了。”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①。”

【注释】

①介:耿介的操守。三公:三公为古官名,说法有不同。《尚书·周官》中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此处代指官位。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因为高官而改变他的节操。”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①,掘井九轫而不及泉②,犹为弃井也。”

【注释】

①辟:同“譬”,譬如。②九轫:轫,同“仞”,古代量词,约七尺为一仞。

【译文】

孟子说:“做事就好像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到水,也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译文】

孟子说:“尧、舜施行仁义,是本性所使然,商汤、周武王施行仁义,则是身体力行,而五霸只是假借仁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借久了不还,谁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仁义呢?”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①。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②,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注释】

①狎:亲近而不庄重。不顺:不正派。②反:同“返”。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不正派的人。’他把太甲放逐到桐邑,民众非常喜悦。等到太甲贤明了,又把他接回来,民众还是非常喜悦。贤者做了臣子,而君主不贤明,那么也可以放逐君王吗?”

孟子说:“有伊尹一样的心志就可以,没有伊尹的心志的话,那就是篡位了。”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耕种也要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任用他,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长兄,忠诚守信。‘不白吃饭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①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人都做些什么呢?”

孟子说:“使自己的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自己的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呢?”

孟子说:“就是实行仁义而已。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以仁为家;道路在哪里?以义为路。以仁为家,以义为路,大人的事就齐备了。”

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②,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注释】

①仲子:即陈仲子。②焉:于。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如果不合乎道义地把齐国交给他,是不会接受的,人们都相信这一点,但这只是舍弃一筐饭食、一碗羹汤的义。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讲父兄、君臣、尊卑更大的了,因为他的小节而相信他有大节,怎么可以呢?”

桃应问曰①:“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②。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③,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蹝(xǐ):破旧的鞋子。③??(xīn):同 “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士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会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只是按所授的职责办事罢了。”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看得像抛弃破旧的鞋子一样。他会偷偷地背起父亲逃走,在海边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天下都忘掉。”

孟子自范之齐①,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②?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③。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①范:地名,故址位于今山东范县东南,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②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③垤(dié)泽之门:宋国的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邑来到齐都,远远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说:“居所可以改变人的气度,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可见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不都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宫室、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能变成那个样子,是他所处的环境所使然。何况那以天下最广大的居所‘仁’为居所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的环境相似罢了。”

孟子曰:“食而弗爱①,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②。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①食(sì):动词,喂养,奉养。 ②币:指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只是喂养却不爱他,那就如同养猪一样了;只是爱他而不恭敬,那就如同养鸟儿养爱犬一样了。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前就该具有的。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会因为虚情而留下了。”

孟子曰:“形色①,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注释】

①形色:指人的体貌。

【译文】

孟子说:“身体容貌的美是天生的,只有圣人才能用善的人性来体现外形的美。”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朞之丧①,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其兄之臂②,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注释】

①朞(jī):一作“期”,一年。② :扭。

【译文】

齐宣王想要缩短服丧的时间。公孙丑说:“服丧一年总比不服丧好吧?”

孟子说:“这好比有人在扭他兄长的胳膊,你却叫他姑且慢慢地扭吧,这怎么能行呢?只要教导他孝顺敬爱就可以了。”

有位王子死了母亲,他的师傅替他请求服几个月的丧。公孙丑说:“像这样的事怎么样呢?”

孟子说:“这是王子想服完丧而做不到,那么即使多服一天丧也比不服丧好,这是对那些没有什么阻止他守丧却不去守丧的人而说的。”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②。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财:通“才”。②淑:通“叔”,拾取。艾(yì),同“刈”,割取。淑、艾同义。私淑艾,意为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私下学得。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流传后世使人私下学习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彀率(gòu lǜ):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圣人之道是很崇高也很完美的,但追求它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达到的目标,而叫人每天孜孜不倦地追求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匠而改变或者废弃自己绳墨的标准,后羿决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自己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放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清明之时,以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昏暗之时,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来迁就王侯的。”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②,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②挟:倚仗。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 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愿意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事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了。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了。前进太迅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们却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他们,却谈不上亲近。君子当由亲近亲人而亲近百姓,由仁爱百姓而仁爱万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①;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③,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①缌(sī):细麻布,此处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小功:服丧五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察:讲究。②放饭流歠(chuò):大吃猛喝。放饭,大吃大嚼;饭,此处为动词;流,长;歠,饮。在长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③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咬断干肉。在长者面前咬干肉也是失礼的行为,但程度较轻。

【译文】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的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去爱,但是急于去爱的是亲人和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礼,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究;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作不识大体,不知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