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曹操之死(1 / 1)

曹操自从厚葬关羽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梦到关羽,整夜不得安睡,幕僚们建议他重新修建一座宫殿居住,曹操便命巧匠苏越设计宫殿,又命人砍伐洛阳城外跃龙祠旁的一株大梨树,作为新建宫殿的大梁。奉命砍树的工匠报告说那棵梨树刀斧不入,无法砍伐。曹操不信,亲自前去查看,见那棵树如华盖般直入云霄,附近的百姓说道:“这棵树已经有数百年的寿命,有神人住在树上,恐怕不能砍伐。”曹操大怒,说道:“上至天子,下至黎民,谁不怕我?谁敢违抗我的命令?”说罢,拔出佩剑往树上砍去,结果溅了一身血污,曹操惊愕不已,扔掉剑,掉头回宫去了。

这天夜里,曹操睡不着觉,便趴在书案上打盹,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皂衣的人来到面前,说道:“我是梨树树神,你的阳寿将尽,我特地来取你的性命。”说罢,挥剑砍向曹操。曹操大惊,叫了一声,从梦中醒来。醒来以后,觉得头痛难忍,遍访名医都无法治愈,华歆举荐了神医华佗,曹操便命人请来华佗。

华佗检查了曹操的病症,说道:“大王的病根在脑子里,只有用斧头砍开脑袋,从里面取出风涎,才能完全止痛。”曹操听了,大怒,喝斥道:“你是想谋害于我!人的头颅岂能用斧头砍开?你是想趁机杀死我,为关羽报仇!”说罢,令人将华佗抓进大牢。在曹操的严刑拷打之下,没过几天,华佗就死在狱中。华佗死前,将自己的医书《青囊书》传给一位姓吴的狱卒,但《青囊书》被吴狱卒的妻子烧毁,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痛病更加严重了。一天夜里,睡到三更时分,曹操觉得头晕目眩,便爬起床来。忽然听见殿外传出一阵声响,曹操向殿外望去,见伏皇后、董贵人、伏完、董承等二十几人满身血污地站在云端,齐声呼喊道:“奸贼拿命来!”曹操吓得昏死过去,被近侍救起。第二天,曹操又听到殿外传来痛哭的声音。天亮以后,曹操召集文武幕僚,叹气道:“我就要死了,不会有救了。”

第二天,曹操觉得眼睛看不见了,急忙召夏侯惇前来。夏侯惇刚刚走到宫殿门口,抬眼望见伏皇后等人站在云端,吓得昏倒在地,得了重病。曹操又召曹洪、贾诩、司马懿等安排后事,说道:“我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先后剿灭多路诸侯,只剩西蜀刘备和江东孙权,但我却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我生了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儿子,只有长子曹丕能继承我的事业,你们要好好辅佐他。”说罢,又传令,他死之后,要设立七十二疑冢,防止后人挖掘坟墓。安排完所有后事,曹操长叹一声,气绝身亡,死时六十六岁。

曹操死后,在华歆的逼迫下,皇帝下达圣旨,封曹丕为魏王、丞相、冀州牧,曹丕即日登位,大宴文武幕僚。正在这时,传来消息,鄢陵侯曹彰率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曹丕大惊,说道:“曹彰率兵前来,必然要争夺王位。”谏议大夫贾逵说道:“我愿说服曹彰,令他弃兵来投。”曹丕便派贾逵去见曹彰。曹彰见到贾逵,问道:“先王的玺绶还在吗?”贾逵厉声说道:“国有储君,家有长子,先王玺绶岂是你能过问的?”曹彰无话可说。贾逵反问道:“公子是来奔丧还是争夺王位?”曹彰答道:“奔丧。”于是,曹彰将大军驻扎在城外,只身一人进城面见曹丕。曹丕接管了曹彰的兵权,令曹彰返回鄢陵。

曹丕见曹植、曹熊二人迟迟不来奔丧,便派人前去问罪。曹熊胆小,竟然吓得自缢身死;曹植整日与丁仪、丁廙(yì)兄弟饮酒吟诗,见到使者,丁仪、丁廙大声痛骂,曹植也怒气冲冲,将使者打了出去。曹丕大怒,令许褚率兵三千到临淄捉拿曹植。曹植和丁氏兄弟被抓来以后,曹丕杀了丁氏兄弟,又将曹植关入大牢。曹丕、曹植的母亲卞夫人得到消息,急忙召来曹丕,哭诉道:“你的兄弟曹植只是恃才傲物,看在是你亲兄弟的份上,你千万不要伤他性命。”曹丕连声答应。

华歆给曹丕出主意,命曹植即兴作诗,否则便立即诛杀。曹丕同意了,命人召曹植相见,说道:“你我既是兄弟,又是君臣,你怎能不尊礼数?先王在时,你经常到处炫耀文采,我总怀疑你是请人代笔。现在我限你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否则从重治罪!”当时,墙壁上挂着一幅画,画的是两只牛在墙角争斗,一头牛落败,坠井而亡。曹丕便指着那幅画,说道:“就以这幅画为题目,但不许出现‘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曹植不假思索,走了七步,写出一首诗来:“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歘(xū)起相搪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大惊,暗自称奇,又说道:“七步成诗还是有些慢了,你能应声作诗吗?”曹植说道:“请大王出题。”曹植说道:“你我是兄弟,便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出口成诗:“煮豆燃豆萁[95],豆在釜[96]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忍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卞夫人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喝斥曹丕道:“何必相逼太甚!”曹丕慌忙起身施礼,当即封曹植为安乡侯,然后放他离去。

刘备听说曹操病死、曹丕登位的消息,召集文武幕僚商议,准备先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然后再攻打曹丕。廖化哭诉道:“关将军父子遇害,都是因为刘封、孟达不出兵营救之过。”刘备大怒,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决定先将刘封、孟达调开,再设法擒拿二人。彭羕与孟达交情深厚,得到消息,立即派人给孟达报信,结果报信人被马超截获,马超又报告给刘备,刘备一怒之下杀了彭羕。孟达得知彭羕被杀,与部属申耽、申仪兄弟商议,连夜投靠曹丕去了。曹丕令他守卫襄阳、樊城。

刘备得知孟达投靠曹丕的消息,大怒,令刘封率兵攻打襄阳,诛杀孟达。孟达派人劝降刘封,刘封怒不可遏,杀了使者,约孟达交战。刘封与孟达交锋,孟达败走,刘封率兵追击,被徐晃、夏侯尚的伏兵打败。刘封想退守上庸,但驻守上庸、房陵的申耽、申仪暗中投降了曹丕,不放刘封入城,刘封只得率领一百多名骑兵逃回成都。见到刘备,刘封辩解说,不是他不想救关羽,而是被孟达阻挠。刘备骂道:“你吃的是人饭,穿的是人衣,又为何听信别人的谗言?”说罢,命人将刘封斩首。

这一年八月,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等人联合王朗、华歆、贾诩、刘晔、辛毗(pí)等四十余位朝廷大臣,奏请皇帝将皇位禅让给魏王曹丕。皇帝惊得目瞪口呆,哭着说道:“朕虽然没有才能,但也没有过错,怎能忍心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请诸位爱卿再商议商议。”李伏回奏道:“自魏王登位以来,上天多次传出曹魏代汉的征兆。”许芝也回奏道:“民间传言‘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鬼在边,委相连’是个‘魏’字;‘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是‘许昌’二字,便是指陛下应该在许昌将皇位禅让给魏王。”王朗又奏道:“自古以来,有兴就有亡,没有永不灭亡的国家。汉室传到陛下这里,已经四百多年了,气数已尽,应该及早让位。”皇帝哭着退入后殿去了。

第二天,王朗、华歆等聚在大殿上请皇帝议事。皇帝不敢出殿,曹皇后见了,追问原因,皇帝答道:“你的兄长逼朕禅位给他。”曹皇后大怒,说道:“兄长竟然做出这等叛逆之事!”这时,曹洪、曹休闯进后宫,请皇帝出殿议事。曹皇后骂道:“父亲威震天下,都不敢篡夺皇位,兄长登位才几天,就敢做这种事!上天定然不会保佑你们!”说罢,哭着走了。

皇帝被逼无奈,只好来到大殿上,说道:“你们都是汉朝大臣,怎能忍心做这种不臣之事?”华歆奏道:“如果陛下不答应,恐怕会祸起萧墙[97]。”皇帝问道:“谁敢弑[98]朕?”华歆厉声奏道:“如果没有魏王,弑陛下者不止一人!”皇帝大惊,站起身来,打算退回后殿。华歆上前一步,扯住皇帝的龙袍,说道:“答不答应,给一句话!”曹洪、曹休拔出佩剑,喊道:“符宝郎[99]在哪里?”符宝郎祖弼应声而出,喝道:“玉玺是天子的宝物,岂是你能索要的!”曹洪大怒,令武士将祖弼推出去斩首。

皇帝见殿外都是手持兵器的魏兵,哭着说道:“朕愿意将皇位禅让给魏王,只求能够颐养天年。”贾诩说道:“魏王不会辜负陛下。请陛下即刻降诏。”皇帝便命陈群起草诏书,又令华歆带着玉玺,率文武百官献给曹丕。曹丕见到诏书,欣喜若狂,就要受诏,司马懿说道:“请魏王上书推辞,以便杜绝世人的非议。”于是,曹丕命王朗草拟奏表,称不敢受诏。华歆又请皇帝再次给曹丕下诏书,皇帝便命桓阶起草诏书,令张音带着玉玺献给曹丕。曹丕见到诏书,跟贾诩商议,贾诩说:“可以命陛下修建一座‘受禅坛’,召集文武大臣到坛下,令陛下在受禅坛上将皇位禅让给大王。”曹丕依计而行。

皇帝只好命人筑起一座高三层的受禅坛,于十月庚午日寅时在受禅坛上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接受了皇位,随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追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曹丕封皇帝刘协为山阳公,到封地居住,没有宣召不得擅自进京。刘协含泪拜谢,出城去了。

文武百官又奏请曹丕答谢天地,曹丕刚刚跪倒,突然刮起一阵怪风,一时间飞沙走石,暴雨如注,白昼如同黑夜。曹丕受惊倒地,昏死过去,半晌才醒。几天之后,曹丕才缓过劲来,封王朗为司空,华歆为司徒,又在洛阳大兴土木,将都城迁到洛阳。

刘备得知曹丕篡汉称帝的消息,忧虑不已,竟然大病一场。诸葛亮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等人商议,决定请刘备称帝,继承汉统。刘备见到许靖、谯周等人请他即皇帝位的奏表,大吃一惊,坚决不答应。诸葛亮说道:“曹丕篡汉自立,大王是汉室苗裔,理所当然即位延续汉祀。”许靖也说道:“曹丕篡位,如果大王不即帝位而讨伐曹丕,便是不忠不义。”刘备勃然大怒,退入后殿去了。

诸葛亮见刘备不愿称帝,便托病告假。刘备亲自前来探望,问道:“军师为何事担忧?”连问好几遍,诸葛亮都闭口不答,良久才说道:“臣自出山以来,辅助大王占据两川之地。现在曹丕篡汉,文武大臣希望大王继承帝位,延续汉祀,以图个人功名。但大王坚持不肯,众人心生怨气,恐怕很快就会离大王而去。如果文武大臣都离开大王,大王如何保守两川?我正为此事担忧。”刘备说道:“我是怕天下人的非议。”诸葛亮说道:“大王即位,名正言顺,天下人没有可议论的!”刘备这才同意了。许靖等人在屏风后面听见,纷纷涌出来拜倒在地。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元年,立吴氏为皇后,刘禅为太子;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其余大小官员各有升赏。两川军民得知刘备称帝,无不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