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1 / 1)

在生意场上多年打拼,让史玉柱感慨颇多,他也总结出许多短小精悍但却耐人寻味的生意经,细细品读,让人获益匪浅。

有一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话叫“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本不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商人,史玉柱却从这句口号中觅得了经商箴言——魄力。他认为,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有多大,生意就能做多大。

从他的创业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野心的生意人。最初赚100万元的时候,其他同事急着分钱,他却告诉大家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平时生活够基本开销即可,余下的钱大多都投入了广告费用,结果生意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如果他跟那些人一样没有做大事的野心和魄力,今天会有几个人认识史玉柱?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史玉柱的第一次失败,就源于他虽然是个创业能手,却没能很好地守住这份基业。对此,他总结说,胆量是打下江山的基础,而守住江山却要靠智慧,不能光靠一股冲劲。然而,若想让事业一代代延续下去,魄力和头脑又都需退居次要位置,而要看家族和企业的人能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氛围。按他自己的话说,靠的是“心”,也可以用一个“德”字来概括。

人太过谨慎就什么都做不了,若是太冒险又会马失前蹄,关键是能不能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度”。对此,史玉柱认为,经商是谨慎和冒险之间的权衡和对决,做生意靠时机,必须把握住时机,既不太过冒险,又不太过谨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如何,就要看生意人是否有水平了。

史玉柱觉得经商的道理跟从政差不多,在事情上可以失败,在精神上千万不能垮。这就是他“宁可输事,不可输心”的论断。

中国人讲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史玉柱告诫大家,往往就是朋友才容易给你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对所谓的朋友,也不可以百分百信任。

同时,他还笃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认为天意而非人意造就了伟大的投机。也就是说,取得巨大胜利的投机,除了投资者本人的能力之外,外界环境的推波助澜亦功不可没,甚至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其实,史玉柱的这些经验都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只不过经过他的亲身验证,再从他口中说出来,就更平添了一层可信度。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面对生存竞争,人类贪婪的本性展露无遗。对财富不贪婪的人,做不了最成功的商人。但是,凡事都要有个节制,如果没有节制,让私欲和贪婪之心无限膨胀,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故此史玉柱感慨道:贪婪会让人失去防备之心。

比如他在“巨人大厦崩塌”之前,就是因为贪多贪全,多点开花,分散投资,结果哪一方面都不出色,耗费了人力物力,最终一无所获;而且,最初他做广告犯的也是这个毛病,大篇幅、大投资,轰轰烈烈,唯恐天下不知。可到头来,他连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都没弄清楚。

后来,他积极吸取失败的教训,开始脚踏实地地做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才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得以梅开二度。再往后,他为了防范自己分散投资的欲望,早早买入银行股,且只做三个行业,保健品、网游和银行。一定程度的专注,使他有精力把每个行业都做熟做透,做到极致,这才令其在这有限的三个领域中屡创佳绩,硕果累累。

想做事,离不开跟人打交道。做人的道理要懂,这一点对生意人格外重要。史玉柱总结的为人处世基本原则包括——“识趣”和“给面儿”。这当然是他那个层次交际圈里的法则,但也体现出他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风度。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重视一些现实“漏洞”对事物出其不意的影响。比如,他认为很多大事都坏在小人物手里,因为成大事者眼里往往没有小人物。正因如此,生意人应相信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虽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相关者,但关注细节,不轻易忽略小人物,对生意人而言极其重要,正应了“阎王好斗,小鬼难缠”这句话。

很多人对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感到措手不及,所以不喜欢变化,只喜欢自己熟悉的事情。但如果拒绝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很快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虽然新生事物、流行的东西未必都好,但作为一个生意人,既然左右不了外界环境的变化,便只能因势利导,从环境的变化中嗅出钱的“味道”,利用外部环境为自己创造商机,创造财富。

史玉柱认为,商人的根本法宝是利益同盟。一个商人如果赚了10元钱,有8元都是用来打点合作伙伴的,此足见合伙人和利益同盟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在生意场上如履平地,过硬的朋友圈和朋友关系至关重要,即使有些人你还不认识也没关系。如果你想认识他,就要积极想办法给自己创造认识他的机会,并且,一个人生意做大了,也许你不认识的人会认识你,会有人主动找到你,跟你谈,这时,你的机会就更多了。

为此,史玉柱提出不应该挖空心思去处理跟竞争对手的关系,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处理跟同盟军和商业合作伙伴的关系中去。

不过关系固然重要,但只靠关系也是万万不能赚大钱的。做大生意需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还未被涉猎、未被开垦的商业处女地。在史玉柱看来,商业红海里,倘若很多人都靠一件事情赚钱,那么就再难有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开拓。但如果有一件事情,没有多少人能靠它赚到钱,这里面就一定蕴藏大商机。

比如搞保健品的时候,国内用褪黑素帮助睡眠的保健品还没有出现,这时史玉柱先拔头筹,推出脑黄金和脑白金,抓住了一个市场空档,填补了市场空白。结果,他的赚钱速度堪比印钞机。

他曾幽默地自我解嘲,世界上总有比你更有钱的人突然冒出来把你一脚踢开。但如果你已经占领了一个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你就有了跟他讲条件的底气,他也不得不听取你的意见。由此他总结,一个人千万不能落到连讲条件的资格都没有的地步。

此外,他还有个最直白的见地,即所谓的“有货不愁卖”。为什么呢?据他讲,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无论能不能看得见,只要有生意人敢卖,就有生意人敢买。

他对新合作伙伴的态度,是要先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再寻求进一步合作。他十分反对生意人不等合作伙伴说话,就先把自己的一大通想法滔滔不绝地讲出来。而且他承认,商业就是研究人的学问。正如那句“文学即人学”一样,商业又何尝不是“人学”!在他眼里,能赚到钱的学科只有三科——哲学、生物、历史。哲学研究人为什么,生物学研究人是什么,历史研究人都干了什么。他说,生意人如果能把人研究明白,做生意自然会开窍。

对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训,史玉柱也颇为赞赏。他认为,在商业圈里,以貌取人的人是愚蠢的。确实如此,史玉柱虽然很有钱,但他多年以来一直穿白裤子红运动服,在个人形象上并不费脑子,而且他眼镜也摘了,还喜欢剃光头。从外表来看,他是十分随意的一个人。还有马云,有网友说他最有钱,长得也最丑。这话虽然听起来不顺耳,却道出一个事实,外貌并非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他还喜欢把人头脑中的规划同他掌控现实的能力一分为二地看待。比如,他说,做生意要按照合适的规则分配资源,这和生意人头脑里的规划息息相关。但这只是主观愿望,能否变为客观现实,就要看一个人“做人”是否成功了。如果“做人”十分成功,就能随心所欲地把资源顺利地分配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否则,想法再美,在现实中不具有良好的人脉,没人愿意帮扶,也是枉然。

另外,他还指出,中国的银行大多做的不是生意,而是关系。直白地说,银行贷款不是冲生意,而是冲关系。由此他得出结论:“关系在很多生意人的眼里就是最伟大的生意。”这正好印证了他之前的论断:商道随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