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上海滩(1 / 1)

史玉柱的再次崛起,依托的是上海这块风水宝地。他曾经负债累累,此时在上海重新站起来,了结了一直以来的心病,他表示要在上海重新拼搏一番,干大事业,而上海健特生物也将启用“上海巨人”的名称。

史玉柱在上海西区的一幢大楼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39岁的他对记者说:“是上海使我重新站了起来。”

东山再起之前的史玉柱,一直寻找机会重新开始。他正是看中了上海提供的优越创业环境,才带领原班人马落户上海,成立了“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是上海政府的支持、关心,加上上海良好的投资氛围,促成了健特生物事业上的成功。

史玉柱也为上海创造了1??5亿元的税收。

上海创业的这几年,在史玉柱眼里,达到了比巨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都要好的销售额。以前的巨人集团,最高只能实现2??7亿元的年营业额,而在上海运作脑白金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0多亿。

也许是一种“做贼心虚”样的感觉一直困扰着他,让他如坐针毡,所以目标明确、志向远大的他,为了摆脱心魔,光明正大地做人做事,宁愿苦熬几年,把钱赚到手,还上旧债“重新做人”。

珠海,让他感受到了惨败时被千夫所指的痛苦无奈,而上海则成就了他的东山再起。从此,他跟上海也结了缘,俨然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东方新闻》报于2001年发表了《史玉柱在上海重新站起》这篇文章,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史玉柱这几年卧薪尝胆和隐姓埋名二次创业的经历。记者响应读者要求去采访他时,看见他穿着一套黑色的西装,里面是巨人集团以前生产的衬衫,连领带也是。他说,这些都是那时头脑发热的产物,卖不掉现在就自己穿了。他似乎在有意告诫自己,过去的错误决不能再犯第二次。

“上海健特”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几乎贴满了中国和世界地图。他还是喜欢硕大的办公桌,桌前矗立着一面几乎垂地的大五星红旗。书柜的玻璃中夹着一张车翻沟里的照片,仿佛是在提醒着他,谨慎最重要,欲速则不达。

他向记者表示,巨人的倒塌,是头脑发热的结果,从化妆品、房地产、保健品,直到服装,他什么都想“插一脚”,结果巨人负债累累,被拖垮了。这几年,他一直把国家领导人对他们这代人的期望记在心里。欠老百姓的钱,使他总被一种负罪感困扰,这几年之所以隐姓埋名、销声匿迹,也是为了摆脱种种追债导致的制约和干扰,以便给自己的二次创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

他说,自己没有想到能在上海重新站起来,所以感谢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让他可以专心致志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他的话,是发自肺腑的。

当初他撤离珠海,来到苏南地区,就是为了上海充满吸引力的广阔市场。一些朋友们和专家要他来上海创业,给了他很多鼓励,也帮他做过一些分析,他便有了东进上海的勇气。

初入上海时,健特公司的规模很小,只有30多名员工。可是,上海政府却不因健特公司势单力孤、没有本地根基而带着有色眼镜看他。相反,政府关心、引导、积极扶持了健特。可以说,脑白金在半年之内能做到2??3亿元的销售额,与上海市政府提供的热心帮助密不可分。

在上海,健特公司从“两间房里闹革命”,发展到拥有32个子公司和197个办事机构,在全国216个城市都有营销网络的大型民营企业,史玉柱感慨道:上海确实是卧虎藏龙之地,是中国最大也是最好的开拓事业和投资的场所。

他想起自己在1997年1月20写的日记,上面只有四个字:天亡我也!

当天,他把巨人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召集在黄山脚下的太平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众人“向他开炮”,就是想制止已经隐现的危机苗头。

他试图力挽狂澜,不想却中了媒体的埋伏。就在那天下午,正在会场中开“批斗会”的他,接过一份来自珠海的传真,顿时神色大变。次日,深圳《投资导报》头版赫然印着9个大黑体字:“巨人”史玉柱深陷重围。5000字的文章阐发的主题是:集团资产被法院查封、职工3个月未领工资,巨人已达破产边缘。

他顿时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敢给别人看。他知道,媒体的报道将引起火山爆发和海啸般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那时的他,内心的焦虑和悲壮交织在一起,备受煎熬。

他回忆起当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他需要一个能让他安心想一想以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的地方,所以想到了令他向往已久的雪域天国。他的目标是爬到珠峰海拔6000多米的营地。可是因为兜里没钱,什么都玩不转。为了省800元的导游费,不敢要向导,结果迷了路。氧气吸光了,体力透支也很严重,他慌不择路,眼前一黑便倒了下去,绝望的他对同行的人说:你们走吧!

可是,他问自己,如果一死了之,老百姓的钱怎么办?巨人怎么办?同行的人把氧气递过来,他手哆嗦着,连把吸管插进牛奶盒的力气都没有了。最终,同行者跟他一起摸回营地,真可谓九死一生!

祸不单行,下山之后,他们又遭遇了泥石流,人刚从车里撤出来,整台车就被吞没了。

经历了这样的生死洗礼,史玉柱想开了。

已经跌落谷底了,两边都是山,总得攀上去才有生路。他递交过破产程序,可是又要了回来。他总觉得,只要给他一点时间,一定能赚到钱还债。

当江阴的一个居委会会议在一条小巷里召开,一群老头老太太称赞免费赠送的脑白金效果如何好的时候,他心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说:“那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当时就有预感,我们的产品一定能做大。”

此时在上海气派的办公室里坐着的他,怎能不感谢上海政府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呢?而且失败的经历也让他变得更加谨慎和成熟。他说:“自从‘三大战役’失败后,我就养成一个习惯,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要把他研究透。一天不研究透,我就痛苦一天。”

他的谨慎,他的信誉,使得公众对他的信任度始终很高,以至于外界传出什么对他不利的“绯闻”,都有不少网友肯为他辩解。

史玉柱和巨人集团在上海算是扎了根。1999年8月,他初来上海时,曾笑言“我们开始流浪生活”。2001年时,他再也不是那个“流浪者”了。他总结说,珠江三角洲更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上海更适合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上海和广东一样,都有讲游戏规则的媒体,规则意识很强。在其他地方做企业,很可能受到小报等小媒体的骚扰。每个月会有记者来拉广告,平均四五次,如果你不登,那对不起,就写文章说你的产品如何不好。

有一个搞电器的朋友对史玉柱说,若他拒绝登广告,其产品里的变压器就成了随时能爆炸的炸弹。可是,这种媒体在广东和上海这样的开放地带,却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在上海做企业,给了史玉柱一种安全感。

史玉柱感到,上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市民,规则感都很强;上海企业的职工也很讲职业道德,按规则办事;上海有发达的金融业和高素质的人才,这同历史、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关。

而且上海的政策也适合企业发展,能全部兑现招商引资的条件。史玉柱1999年来上海时政府答应但没有形成书面文件的承诺,在2001年时全部兑现了。税收政策也比其他地方优惠,而且能落实。

这正是史玉柱干大事业的绝佳舞台。他由衷地感谢上海,也向外界积极宣传上海的优惠政策,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形成“一区十二园”,总规划面积为290??68平方公里,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于一体。史玉柱作为巨人网络集团董事长,加盟张江高科,成为独立董事之一,参与上海的高科技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