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史玉柱创业和打天下的道路上,不可能没有谋士们的指点和帮扶。当然,谋士不具有史玉柱的魄力和胆量,不能将自己的满腹经纶化为真正的执行力。而两者的有机结合,便会产生绝佳的效果。何学林,就是史玉柱身边的一个上等谋士。
在巨人大厦倒塌的最后阶段,深圳《投资导报》报道了7个分公司经理和一个副总裁携款潜逃的事情,还揭露了巨人集团开发保健品花了上亿元学费的内幕。这年冬天的黄山会议,史玉柱本来是召集各路诸侯商议融资的问题,但由于媒体披露的席卷之势,原定3天的会议不得不提前结束。他带领一班人马黯然离开黄山,赶往杭州,却仍没能阻住媒体报道的寒流。
现代传媒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当总部办公楼被拍卖用来还债,法院冻结了巨人的银行账户时,史玉柱顿觉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胜者王败者寇。史玉柱落难,社会上的议论纷繁复杂,说什么的都有。以前他是一个典型: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中国富豪。此刻一切耀眼的光环都已褪去,指责之声铺天盖地,幸灾乐祸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人们纷纷指责他是笨蛋、罪人,以前的一切优点都被说成了缺点。
有人说他不该做保健品、不该搞房地产,说他广告做得太多,吹破了牛皮,说他性格有问题,知识分子还是不适合经商,甚至还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他纯粹是骗子,应该抓起来。所有人都认为他彻底完蛋了,谁也想不到他会东山再起。
面对这样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史玉柱感到十分迷茫,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四处写检查,也暗中奔走,讨教于人,希望得到东山再起的良策。他到北京找段永基和柳传志请教,但是没有找到答案,又到济南找吴炳新,不久之后吴炳新的三株都倒闭了,哪有什么良策给他?他感到不寒而栗,非常失望。
这时,有一个叫何学林的人走进了史玉柱的视线。他是一个财团的资本运作经理,曾给巨人写过一份策划报告,公开发表在一个杂志上,而随着巨人集团的倒闭,这份报告也引起了轰动。史玉柱注意到了何学林,希望他能为巨人提供进一步策划。
1997年10月,史玉柱邀何学林乘飞机到珠海,秘密商量挽救巨人的办法。何学林给他提出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找一个财团做巨人的东家,也就是收购。想被收购已经不能依靠有形资产抵押贷款,一般的参股经营也由于巨人集团名誉不佳而不可能实施。不过,“巨人”两个字是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力量在中国无人能出其右。
何学林这个谋士,为史玉柱设计了零成本收购方案,即收购方不需要出资,而是直接接收巨人的所有资产,承担所有负债。史玉柱本人占有49%的股份,收购方占51%的股份。当巨人归收购人所有之后,收购人再投入启动资本,让巨人重启,断裂的资金链条就可以被重新接续。
而以史玉柱本人的才干和其经历的失败教训,还有巨人品牌累积的无形资产,收购者可以得到种种好处。同时,收购的事实,又可以借助巨人倒台这件事的轰动效应产生更大的新闻效果。史玉柱可以得到资金补充,按持有的49%股份得到分红。如果想再开辟战场以图做大,手里有了分红的钱,到时也为时不晚。收购方由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大大提高本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经过收购后的一系列良性运作,巨人的品牌也能得到拯救,从而起死回生。
按理说,这是个绝妙的办法。然而,何学林的话没有打动史玉柱,因为他不愿意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归入别人的口袋。他只是想把巨人大厦从巨人集团本身摆脱出去,只想出让巨人大厦的那部分股份。他考虑,只要巨人大厦能盘活,何愁保不住巨人?
何学林好言相劝,说眼下不是他选择别人的时机,而是别人在选择他。因此,首先要想的是满足收购方的需求,而不是按自己的思维模式规划收购方案。合作方的兴趣只能是整个巨人集团,而不是合作搞活巨人大厦一个项目。
一座70层高的大厦,在珠海不可能卖出多少,因为房地产行业的热炒而被推上去的买楼热潮,此时早就降温了,楼盘积压数不胜数,即使巨人大厦盖起来,如果卖不出去,合作方能接受吗?如果不能获利,合作方怎么肯再度投资呢?
后来,广东今日集团,即现在的乐百氏集团的老板何伯全找到何学林,跟他商谈收购巨人的方案。
何学林认为,今日集团收购巨人将是商界的神来之笔,史玉柱跟何伯全的握手更可以成就一段奇缘佳话。
当时,今日集团经营良好,发展稳定,但毕竟不是顶级的企业,只能排在二流位置。如果想进入一流企业的行列,必要通过某种途径突破其瓶颈才行。而收购巨人,正是这样的天赐良机。而且,今日集团的主业为食品饮料,与巨人集团的保健品模块也算相得益彰。
而巨人如果被今日集团收购后,可以剥离不良资产,脑黄金和保健品产品链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今日集团也可以得到产业结构上的优化配置。
今日集团曾经花1200万元请麦肯锡做顾问,又花了1000万元购买了马俊仁的生命核能秘方。跟这些收购比起来,对巨人集团的收购来得更实在。而且如果两家联手,名字甚至可更为“今日巨人”,象征着巨人的复苏,可以顺理成章地嫁接移植原巨人的无形资产,可谓天衣无缝,双方的无形资产都能得到提升。
可是,巨人集团在史玉柱眼中价值过高,达到几个亿的数额。面对如此高的收购价,何伯全迟疑了。今日集团已经颇有知名度,如果花那么多钱去收购巨人,有必要吗?
最后,这次收购以不了了之收场。
巨人集团与最后的机会失之交臂,玉碎宫倾。这体现了史玉柱的完美主义倾向,宁愿全盘倒下,也不想让巨人集团落到别人手里。因此,他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一次重新起步的创业。
据何学林说,史玉柱决定进军保健品行业,也是听从了他的劝告。本来大家都以为电脑是巨人的老本行,放弃老本行而从事保健品,压根就是史玉柱的一大错误。甚至连史玉柱本人也这么认为,感到自己搞多元化经营害了巨人。但何学林却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电脑行业竞争激烈,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巨人为保健品已投入了几亿元资金,已成为保健品行业的经营能手。如果再回到销售电脑产品的老路上,无异于再一次舍本求末。
其实,史玉柱转型做保健品没有错,错的是他不该成为政客导演泡沫政绩的牺牲品。可是以他当时的年龄和处境,尚没有意识到摆脱“政企不分”现象的重要性。
为了掩人耳目,史玉柱玩起了“隐姓埋名”,目的是不想巨人倒台的坏形象影响新产品的销售。他不能再站在台前,必须转入地下。
后来他办的一些公司,都不由他自己做法人代表。比如上海健特的法人代表是他的一个部下,他的公开身份只是策划总监。
脑白金的横空出世,填补了保健品行业低迷期之后的市场空缺,迅速风靡全国。实在让人难以料想,一个人3年前还差点被送进监狱,3年后竟然摇身一变重新成为富豪,这种情况中国经济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当史玉柱向公司借债1亿元还老百姓的钱时,新巨人公司也在上海重新注册,正式登场。
何学林问过这个问题:史玉柱不站出来行吗?答案是一个否字。首先,不站出来不符合他的性格,他想扬眉吐气重新把巨人品牌洗明刷净。他对巨人的爱已经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次,他的事业又越上了一个巅峰,如果继续躲着不出来,很快也会被人揪出来,到那时,他甚至会再次名誉扫地,可能面对跟当初一样的命运。
所以说,他还钱其实是一举两得的战术。把需要投入到广告中的钱用来还债,而产生的广告效应甚至超出了预期效果的几倍,付出和回报相抵,他还赚了好人缘。此刻,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担任上海巨人的法人代表了,而且,也为自己的过去画上了干净完美的句号。
在《脑白金真相调查》刊出后,何学林又给史玉柱出谋划策,让他采取低调策略,在公众面前树立自己谦谦君子的形象,切忌在细节问题上跟反方喋喋不休,发表宏论为自己辩护。而让经济学者出面从学术和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哲学思辨为史玉柱和脑白金辩护,同样写出鸿篇巨制的报告文学。
可以说,在史玉柱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像何学林这样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这对其事业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