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行,行必果(1 / 1)

巨人大厦倒塌过后,史玉柱从公众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3年,买楼花的人除了对其怨恨之外,就只剩下无可奈何的抱怨。

但史玉柱承诺过要还钱。于是,在2001年1月30日,一条公告出现在《珠海特区报》上,署名是一家叫“士安”的公司。公告标题为“收购珠海巨人大厦楼花”。公告说,要以现金方式收购当年巨人集团在内地发售的楼花。分两种收购方式:一是按当时买楼花价格的100%收购,支付分为两期,40%为现金支付,剩余60%在2001年年底支付;二是以买楼花时价格的70%一次性收购,时间为1月31日至2月15日。

后来,央视名嘴方宏进在他的母校——也是史玉柱的母校——深圳大学,当着全校师生的面采访过史玉柱。最后几条采访问题是关于还钱这件事。方宏进问史玉柱:什么时候想还钱的?一开始史玉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我让“污点”变成“好处”。

接着,方宏进又做了一定的提示,他问:“很多人都在猜,你是当初跌到谷底时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还钱,还是等到脑白金卖到一定程度,觉得有能力还了,才开始还钱的?”最后他又加了一句:“实话实说。”

方宏进是在探究史玉柱还钱的具体动机。人非圣贤,如果说史玉柱的还钱举动完全是出于个人目的,似乎不太恰当;但若说他一点个人目的都没有,也不大可能。

史玉柱“嗯”了两声,然后回答:“我1997年夏天是最胖的,当时巨人救不活了,人特别轻松,精神最好,还钱是我公开承诺的,但那时候没有时间表……后来脑白金做起来了,我才开始考虑什么时候还的问题。”

史玉柱的回答比较坦诚,没有水分,符合实际情况。还钱是他当众许诺的,也是跌落谷底时就决定的。但是,什么时候能还清,靠的不是主观动机,而是客观能力。

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具体什么时间有能力还上这笔钱,没想到诺言会兑现这么快,既证明了他赚钱的能力,也证明他吸取教训后,经过实地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取得成功的事实。

其实,当时还钱公告上的士安公司,也给公众留下了一丝谜团。外界纷纷猜测公司代表到底是谁,后来才知道,士安公司正是史玉柱幕后一手策划的。

那么,他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是掩人耳目吗?其实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钱还给老百姓。

后来经记者核实,史玉柱在准备还钱之前,考虑过两个方案,一是以个人名义还,二是以珠海巨人名义还。权衡再三,他感觉这两个方案都不能把1??5亿人民币安全还到老百姓手中。因为巨人集团还有企业债务,而他本人是巨人的法人代表。因而,为了还债,他注册了这个“士安”公司。

方宏进也问过他,是否是用这1??5亿挽救自己的名声?如何来计算这笔账?

方宏进作为记者,提出的问题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名人和企业家,史玉柱直面他的提问,而且也毫不避讳。

史玉柱解释说,还钱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如果欠钱不还,新企业一旦做大,在合作方面就可能出现问题。由于你赔了钱就不还钱,大家对你就有了戒备心理。可是还了之后呢,本来的污点就可能变成对你有好处的事情,也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他还谈到一件有趣的事情:现在如果他们公司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连抵押都不要,说只要史玉柱在,只要有史玉柱签字,就可以给他们贷款。

史玉柱成了“信誉”的象征和代名词。

正像他把脑白金在消费者头脑里符号化为“送礼的首选”一样,现在他也把自己符号化为“无价的抵押品”了。

当然,他主动交还本来可以逃避的债务,换来的并不全是理解和支持。有人质疑他是为自己的新产品脑白金炒作。其实炒作倒不至于,但这次还债的确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从道德角度出发,他挽救了自己的个人形象,信守当初的承诺;从利益角度考虑,这次还债使他和他的新公司再次名声大噪,他付出1??5亿元,换来的是10亿元的广告价值。

后来,他参加央视《赢在中国》节目时,就坦言人应该善于制造事件,吸引媒体主动来关注。

方宏进问他,还钱时有没有担心赚的钱不够还?史玉柱说,1999年时,脑白金就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其实,他们着手还钱的时候,手边的钱已经够了。把这笔钱从公司抽调出来,也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方宏进又问:已经还了多少?

史玉柱回答:“已经还了98%,还有2%没还。一是有些人去世了,二是有些人出国找不到了。但那些钱我们都给他们放着……”

2001年2月3日,一则消息自上海报纸刊登,并由史玉柱亲自出面证实——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变成上海民营企业中的纳税大户。他之前的两种还款方式,也是与50名投资人代表协商的结果。他又一次公开表示:“只要我不出问题,只要我这个人不出问题,欠款就不会出问题。”

他表示:“这样的还款方式好像还是让老百姓蒙受损失。如果要算利息算精神赔偿,恐怕10多亿元都不够,但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就是5个亿我也拿不出来。我感觉已经尽力了,良心上感觉安慰了。至于这两种方案,我们做过电话调查,发现主要有两类人,一类占多数,说是打个5折一次给就行了;另一类是最好分两期给70%,先给50%后给20%。我们开始报给珠海市的方案也是这样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相对提高了……现在我个人拿出上亿的钱已经不容易了,希望大家也能够理解。”

史玉柱在还钱时是清醒的。他意识到如果把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等其他收入算进去,1??5亿元的价值肯定还要有所增加。然而,中国老百姓也许对不讲诚信的行为颇为“习以为常”,一点不抱奢望,他们只希望哪怕能还一半,或者打个折扣都行。

对于史玉柱还钱的事情,负面的声音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人对他还是持相当的肯定态度。

当他还钱的事情在媒体上被铺天盖地报道时,一些网站甚至开辟专栏来讨论这件事情。有数百网友对史玉柱做了评价,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既然能够跌倒再爬起来,就足够令人钦佩。有的网友还说“史玉柱是真正的巨人”“是条汉子”“真正的英雄”。

不管是出于良心还是商业炒作,总之,史玉柱收购上海楼花这件事的轰动效应比起声势浩大、沸沸扬扬的脑白金广告宣传活动,有过之而无不及。坊间对他还钱的举动议论纷纷,争辩之声绕梁三日,不绝如缕,他无奈下选择接受《北京青年报》的专访,做了一个题为《我想站起来,背着污点做不了大事》的长篇专访。

对于某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的言论,史玉柱不可能全无一丝气愤。专家发言批评史玉柱,巨人公司是无限责任公司,这钱本来就应该还的,有什么好宣扬的呢?

对此,史玉柱认为,这个经济学家不懂“法”,巨人公司在1992年注册,当时还没有《公司法》,所以没有有限、无限之说。按经济学家的观点,他应该把精神损失都补偿上,应该还15亿才对。这种说法,让他感到很无奈。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也问史玉柱,为什么可以不还的钱你要去还,在这个时代,这看上去太“古典”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史玉柱回答:“因为我们坚信将来还是要做大事的……背着污点做不了大事。谁都会说:这个人把公司搞得一塌糊涂,欠老百姓钱也不还。这样的话你将来什么事都干不了。”

事实上,不少人隐约感到史玉柱还钱的举动肯定有个人目的,但大家又普遍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目光又像当初有人说他要拿着1000多万元“携款潜逃”一样短浅。

其实,史玉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但正因为他不抱短期目的和动机,才会拿出这么多钱还债。他的志向始终是远大的,目标和计划也是长远的。还钱的事情,只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障碍,逾越过去,只是为了能给自己和公司的将来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