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万元起步做到年销量12亿,从江阴无锡试销到产品遍布全国各大超市、大药店,脑白金只用了2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一切。继三株、太阳神、红桃K之后,脑白金一度成为中国保健品营销的奇迹。这其中,脑白金的现款进货政策功不可没。
做脑白金必须现款拿货,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一度被压低到1%。如此苛刻的条件已经让脑白金在一些经销商眼里成为鸡肋,那么为什么史玉柱及其团队要实行这样严苛的政策?
当初,巨人总部和子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缺乏效率,总部逐渐失去了对下属分公司的控制,子公司得以虚报或隐瞒财务指标。产品被子公司低价抛售,已结账的应收账款很多,却仍然挂在账面上。最后的局面就是,公司巨额财产被子公司瓜分,可见公司治理的混乱是巨人倒台的原因之一。
此时,史玉柱吸取了以往的教训,要求零售商百分百现款进货。当药店有意进脑白金时,史玉柱便提出货到付款的要求,决不再赊账经营。
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血液,关乎到企业是否能良好运转。现金流的通畅,对企业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史玉柱在这方面严格把关,所以脑白金的现金流量一直很充足,这也保障了企业的良性运转。
当然,想要完美推行这一苛刻的原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产品必须好卖,要是能达到供不应求的程度就最好了。这一条,史玉柱通过广告宣传已经基本达到;二是产品需要有良好的利润回报。脑白金的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故此,有了这两个条件作为依托,史玉柱才敢不买零售商的“账”。
要求零售商现款进货,对脑白金的销售大有裨益。生意人都知道,如果是自己掏钱进的货,销售的时候也会非常卖力,把产品放在柜台最好的位置。因为零售商想早点把本金收回来。如果让他们代销某种产品,他们可就没有这样的动力了。
在市场管理方面,史玉柱不再放权给下面分支机构收货款。脑白金扩张到全国市场时,基本都是拷贝第一个市场的模式,但是有一条必须遵守,就是金钱往来一定得通过总部来完成。分公司只负责销售产品,钱必须由总部来收,就算付款,也必须由总部批准,然后总部付款。通过这样的方式,脑白金的销售没有出现意想不到和不必要的情况。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要想不重蹈当初巨人集团的覆辙,必须阻止下面的人参与货款的收取。以这种方式,史玉柱实现了直接管理金钱的目的。
巨人大厦血一般的教训,让史玉柱学到了生意场上的真经。巨人大厦时的情形是,巨人集团像很多企业一样,为鼓励经销商与集团长期合作,都会压一批货款,等第一批卖完了需要进第二批的时候,再把第一批的货款结清。这等于是给经销商提供的优惠。如果企业可以一直经营下去,这个过程也就会无休止的循环。
然而事与愿违,巨人危机爆发后,全国经销商都不向巨人付款了,分公司经理也纷纷携款潜逃。
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情况发生,史玉柱制定了“721原则”:用70%的精力给消费者提供服务,20%的精力用来做终端,只用10%的精力来处理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他重视消费者的感受,也看透了经销商。
营销人员也不得碰钱,所有分销商都向总部进货,所有零售商只向分销商进货,现货现款。而营销人员只要各司其责即可,他们亦有严格的职责划分,无非是客户服务、市场开拓和终端拉动。营销人员不直接管钱,这使得健特在财务方面不存在隐患。
事实上,人们都觉得脑白金的广告多到讨人厌,其实这也与现款进货有关。史玉柱知道,与其把货款压在经销商那里,不如拿出来多做广告,这样的话,消费者才能买你的帐,产品也才会好卖,否则经销商凭什么现款进货呢?显然,对于经营而言,这是个良性循环。
在一个新市场启动之前,史玉柱通常会给脑白金举行大规模的免费赠送活动。赠送的产品吃完之后,一些消费者还想接着服用,就会到药店问。如此形成的消费者主动找产品的效果,会迫使经销商去寻找厂家。这时,脑白金广告开始频繁播放,现款进货也就不难做到了。形成了良性循环之后,这种模式同厂家向渠道商推销、渠道商再推向市场的方式正好相反。
另外,赠送活动还有利于造势,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效应,而且花的钱也比一般的广告少得多,作用却更大。因为免费赠送直接面对消费者,可以有力地拉动终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史玉柱在1998年刚起步时,曾跟经销商洽谈,提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那时候没有几个经销商能接受自己去承担压货的风险。史玉柱并不气馁,他一边跟经销商交涉,一边不停地展开广告攻势,一批一批地,把10多万元的产品都赠出去了。
后来,慢慢地就有很多老人拿着空盒子到药店去问,越问不到,他们打听得越起劲。这样一来,倒让药店犯了愁,为什么脑白金只见空盒不见经销商上门呢?渐渐地,经销商付款进货的局面打开了。
史玉柱把一款保健品打造成一件妇孺皆知的礼品,这在中国保健品销售史上绝无仅有。正因如此,脑白金跟一般的保健品不同,似乎能在成熟期过后不致衰落,仍然保有相当的品牌价值,成为一款有形的实物产品,具有超出保健品一般功能诉求之外的商品价值,以及礼品和孝心等永不过时的符号意义。
脑白金的长盛不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和困境。有一篇名为《脑白金真相调查》的文章非常有名,其文的“始作俑者”还曾撰文讲述他相关文章发表的过程。
这篇文章是在2003年“3??15”之际在《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发表的,作者说,本来“真相”在2002年就要被揭露。2001年2月时,南方一个大报纸的相关文章就已准备就绪。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稿子被压了下来,否则史玉柱就真是“咸鱼翻不了身了”。
这位作者于2001年开始在网上发表所谓的“揭露脑白金”的文章,并且“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文件与医学资料”。后来《南方周末》的编辑在新语丝网上看到了他写的《从脑黄金到脑白金》,才向他约稿。
此人对“揭露”脑白金似乎乐此不疲,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不得而知。他声称发现了一个两次服用脑白金都有不适感的消费者,还核对了大量资料,又写成一篇《我所知道的脑白金真相》。这下把《南方周末》报的兴趣挑起来了,他们很重视,还特地派了两名记者做了涉及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大量采访,这才有了《脑白金真相调查》的出炉。
一名消费者的严重不适并不代表全部,因为每一种药品、保健品甚至食品,都会有对其过敏的特例出现。比如有人对牛奶过敏,有人对治疗过敏的硫磺都过敏。把一名消费者的特殊情况拿出来说事,似乎说服力不强。但对于《脑白金真相调查》一文中所提及的内容,史玉柱也并没有否认,甚至还承认“基本属实”。
文章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谴责,网民们也被煽动起来。然而,这位初始发动者对此并不满足,他对史玉柱哀叹的“黑色的三月”根本不满意,表示报社没有用他的一些“重要”材料,比如脑白金名称和商标的违法问题,脑白金对性腺的抑制作用等。他认为,这是由于报社过于慎重导致的,但他为何不说是由于报社没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些材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