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特的“使命”(1 / 1)

1999年3月,史玉柱在上海注册了健特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他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经理人名单和出资人名单上,公开职务只是公司的策划总监,但健特内部员工都以老板称呼他,而且该公司所有高层都是他的老部下。因此,在最初时段,人们只知道有个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脑白金,却一直不知道,原来脑白金就是史玉柱做的。直到他在媒体面前亮相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注册健特之后,脑白金在2001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同年,史玉柱注册了上海巨人投资公司来控股上海健特。

上海健特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在2001年5月,史玉柱通过一系列运作,将其下属无锡健特90%的股权卖给了上海华馨投资公司,并担任上海华馨的决策顾问。而后他通过上海华馨,将这部分资产卖给上市公司ST国货,后来更名为青岛健特,在2001年实现盈利以后,便又不再戴ST的帽子了。

ST国货收购了上海华馨那90%的无锡健特股权之后,股价迅速飙升,短短几个月就从12元涨到25元,成为2002年最具亮点的明星股,带着飘红的曲线和一路飞涨的股价,在低迷的股市上演了一个美丽的重组神话。

根据ST国货透露的资产重组方案,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是第一大股东,把持有的3379??68万国有法人股中的2811万股转让给上海华馨,并且把这部分股权委托华馨公司管理。华馨收购ST国货向其出售的部分资产,并购买ST所拥有的无锡健特90%的股份。而无锡健特的主要产品就是脑白金。

无锡健特的销售毛利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做为其大股东,健特生物的业绩也突飞猛进,一路走高。2002年,健特生物以每股0??62元的收益进入绩优股行列。

有人曾对青岛健特生物、无锡健特、上海健特和巨人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做过分析,表明这些公司后面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虽然没有任何公开的资料能表明他们之间存在产权关系,但人们还是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些联想。

2000年3月,上海健特联合黄山康奇一起收购了无锡华弘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改名为无锡健特,专门从事脑白金的生产。上海健特持股60%,黄山康奇持股40%,所以,脑白金帝国是由两个健特、一个巨人和一个康奇组成的。脑白金的商标注册人是巨人,生产许可证归珠海康奇所有,生产厂家是无锡健特,全国总经销商则是上海健特。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迷糊?总之,后来和史玉柱有直接关系的上海健特彻底退出无锡健特,无锡健特变成了上市公司青岛健特生物和上海华馨的了,这两家公司跟史玉柱没有任何关系。

史玉柱为什么要隐身?一提起幕后操纵,人们往往把它归于负面。不过,史玉柱这一步棋,完全没有恶意,他只是对媒体心有余悸而已。他曾说过:“巨人陷入困境,巨人倒下的根源在我本人,不在媒体。但媒体的作用很坏。本来我病了,不至于休克,还能活一段时间,甚至还能复苏。但媒体把我搞休克了。如果媒体晚搞我们??2~3??个月,我们不会死,本来也是有机会的。”

巨人大厦事件,给史玉柱上了生动的一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他应该回避媒体。他以自己的隐形作为应付危机、对付媒体的利器。他改变了当初那个黑框眼镜,一头乌黑浓密短发的造型,不再戴眼镜,头发也剃得光光的,脸上的表情已没有了知识分子的严肃和正统。

他变了,是害怕了,也变得“狡猾”了。他想做大事,又不想再次成为媒体的靶子,所以只有把自己隐遁起来,倏忽即逝,才能在漫天横飞的质疑声和猜测声中屹立不倒。

有人说史玉柱在作秀,也有人说他在套现,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他已经学会了对媒体保持沉默。

在某种程度上看,的确就如史玉柱所说的那样,巨人大厦的倾颓,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2001年,还出现了媒体对脑白金的“蓄意中伤”,因而要说史玉柱对媒体还有什么好感,那几乎是不可能了。即使他借助媒体大肆炒作,也仍然对媒体的追踪刻意回避,若即若离。

后来,当史玉柱把他持有的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卖给中国泛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志强后,人们才发现,他已经从健特生物全身而退,彻底和保健品说拜拜了,一心一意地玩起了游戏。

至此,健特生物的使命大功告成,失去了它在史玉柱创业历程中的价值。不过,健特在卢志强手中还是有用的。有专家指出,卢志强很可能把自己旗下的金融资产注入健特生物,借壳上市,为打造自己的金融集团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