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光(1 / 1)

萧何被囚

首都长安。

和之前皇帝讨伐陈豨时的做法一样,这次讨伐黥布,萧何仍然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让他几分意外的是,皇帝再次派来了使臣,询问他在做什么,频繁的问话让萧何已经记不清这是皇帝征讨黥布以来第几次询问了,以往的皇帝从来没有这么啰嗦过。萧何只能老老实实地再次汇报了一遍他所做的工作,他应该会觉得这个老头(刘邦)越来越执拗。

有一个门客劝告萧何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采取低价、赊借多买田地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

独裁者是不能容忍有人比他更能收附人心的,他最希望他的手下不是好人,所以说独裁者拥有推动社会风气变坏的天然动力。萧何没有办法,只能听从了他的计谋,自毁名声以求让皇帝心安。

十一月,刘邦路过鲁地的时候,在弟弟刘交的要求下祭祀了他之前不是很喜欢的孔子。

十二月,刘邦下令:“秦始皇、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等都没有后代,分别给予守墓人十户,给秦始皇二十户,给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五户。”又下令,代地官吏、百姓,凡是被陈豨、赵利所劫持的,全部赦免。

刘邦征罢黥布回到关中,民众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极多。刘邦回到京城,萧何进见的时候。刘邦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把民众的举报信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

看到刘邦心情不错。萧何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说:“长安一带土地狭窄,上林苑(秦始皇时代的皇家动物园,已荒废)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打粮,留下禾秆作为牲畜的饲料。”刘邦一听大怒说:“相国你大量接受商人的财物,然后就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相国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

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皇宫警卫部队队长)当值护卫刘邦时,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弥天大罪,陛下把他拘禁得如此严酷?”刘邦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始皇时,有了成绩归于主上,出了差错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量地收受奸商钱财而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苑林,以此向民众讨好,所以把他铐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如果有利于百姓而为他们请求,这确是相国分内的事,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呢?况且陛下抗拒楚军数年,陈豨、黥布反叛时,陛下又亲自带兵前往平叛。当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动一动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归陛下所有了。相国不趁着这个时机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图商人的钱财吗?再说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为什么怀疑相国到如此浅薄的地步?”刘邦听后不太高兴。

就事论事,刘邦显然老了,人有点不清醒了,做法已经显得偏执了。不过好在他没有完全失去理智,还是接受了王卫尉的规劝。当天,刘邦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萧何。萧何上了年纪,一向谦恭谨慎,入见刘邦,赤脚步行谢罪。刘邦酸溜溜地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民众请求苑林,我不答应,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君主,而你则是个贤相。我所以把你用镣铐拘禁起来,是想让百姓们知道我的过错。”

皇储保卫战

回到长安的刘邦,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他预感到生命快要到尽头了。出于对刘如意的宠爱,刘邦更换太子的想法越来越迫切,和群臣在朝廷一次又一次辩论,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如意类我”。刘邦改易太子的态度显出非同以往的执拗,连一直为他所信任的张良的话他也不接受了。叔孙通在朝廷上以死相争,引导群臣集体抵制,迫使刘邦佯装答应不更换太子,然而刘邦仍不死心。

一次酒宴,太子在旁侍侯。刘邦发现有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刘邦感到很好奇,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友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刘邦听后呆了,缓缓地说:“烦劳诸位继续好好**保护太子吧。”

刘邦终于彻底认输了,他已经明白刘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硬挺他,这是刘如意所不能比拟的。即便自己不顾群臣的意愿强行下诏让刘如意继位,这股幕后的超级力量依然可以凭借武力强行将刘如意拉下宝座。

刘邦想通了,再这样继续对抗下去,刘如意只有死路一条。与其硬抗到底,不如退而求其次,让刘如意放弃储君之争,安心享有一国之君的富贵,不失为一个尚好的结局。其实自从张良下决心投效吕党以来,刘如意被淘汰出局已无悬念。如果这位非丰沛系的最重量级大佬都不肯帮刘如意一把,谁还有实力可以辅佐刘如意坐稳皇帝的位置呢?

四个人敬酒完毕,小步快走离去。刘邦目送他们走后,叫来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说:“我本来也想更立太子,但太子有这四个人辅佐,羽翼已成,不好办了啊。”最后又说:“你为我跳楚国的舞蹈吧,我用楚国的歌应和你。”刘邦唱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连续歌唱数次,戚夫人有感而泣,嘘唏流涕,刘邦起身罢酒离去。其实戚夫人是不适合搞政治斗争的,他除了依靠丈夫以外一无所有。看看人家吕后,不但有丰沛系的坚定支持,她和丰沛系外围的张良、郦商等人关系也都保持得不错。吕后捍卫儿子皇位继承权的成功不是侥幸。

又过了几天,刘邦将刘盈叫到身边来,交给他一份遗嘱,这份遗嘱我们通常称为《手敕太子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古代尧舜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却让给别人,并不是不珍视天下,而是因为他的儿子不足以担当大任。人们有品种良好的牛马,还都很珍惜,况且是天下呢?你是我的嫡传长子,我早就有意确立你为我的继承人。大臣们都称赞你的朋友四皓,我曾经想邀请他们没有成功,今天却为了你而来,由此看来你可以承担重任。现在我决定你为我的继承人。

我平生没有学书,只是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一些而已。因此文词写得不大工整,但还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在看你作的书,还不如我。你应当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批复,不要让别人代笔。

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我同辈的公侯,岁数比你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也要把这些话告诉你的弟弟们。

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哀怜这个孩子太小了。

刘如意其实不是刘邦最小的孩子,他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还有五个弟弟比他小。刘邦真正担心的不是刘如意小,而是因为刘如意卷进了争夺皇位的闹腾,刘邦死后他一定会被吕后报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刘邦除了安排周昌保护刘如意外,还加了道保险,把刘如意托付给刘盈保护,说他“还小(不懂事)”,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希望他这位“柔质慈民”(刘盈的谥号是孝惠,柔质慈民曰惠)的儿子能尽力去保护他的这位异母弟弟,这反映出刘邦内心最深处的忧虑和牵挂。此时的刘邦距离他生命的尽头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常言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刘邦的这段《手敕太子文》,可谓字字情深、老泪纵横。

白马盟誓

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刘邦意想不到的事情,彻底挤垮了他衰弱无比的身体,成了他生命的最后一道“催命符”。

陈豨的降将供出一份信息,说陈豨造反时,燕王卢绾曾经派人到陈豨那里参与密谋。这份报告非同小可,意味着燕王卢绾和叛军勾结,他的行为算得上叛逆。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玩到大,六十年的哥们,感情非同小可。刘邦根本不愿意相信这个事情,派出使者去召卢绾进京。刘邦原以为凭着二人的交情,一句话卢绾就会过来,没想到卢绾却推说有病来不了。

刘邦开始有点惴惴不安了,特地派出审食其(老乡)、御史大夫赵尧去迎接卢绾,他依然希望卢绾的叛逆不是事实。审食其、赵尧二人去了好说歹说,卢绾就是推托有病,拒绝进京。两人住在燕国首都,就顺便查问一下卢绾的部下臣属。

卢绾更加害怕,闭门躲藏不出,对自己宠信的臣属说:“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只有我卢绾和长沙王了。去年春天,朝廷把淮阴侯韩信满门抄斩,夏天,又杀掉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国事全部交给了吕后。而吕后是个妇女,总想找个借口杀掉异姓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

卢绾说这话其实颇为奇怪,他和他四嫂(吕后)的关系并不差,日后他流亡匈奴病死,他夫人就是搭上吕后的线回国的。

审食其听到了,便把这一切都报告了刘邦,刘邦听后更加生气。刘邦应该是这个想法:“卢绾你是什么人?我一向把你当亲兄弟看,刀架在脖子上你也不能背叛我啊,你还跟我来这套。”再后来,汉军在战斗中俘虏了一些匈奴人,他们招认说燕王卢绾的使者张胜到匈奴活动,相互验证的供词彻底坐实了卢绾叛乱的事实。于是刘邦说:“绾果反矣!”多么心酸而又无奈。兄弟情谊不敌现实利益。卢绾为了个人私利,在兄弟背后搞小动作,这让刘邦很是心痛。

汉十二年二月,刘邦正式下达讨伐燕王卢绾的命令,由樊哙带兵前往平叛。同之前处理叛乱的方式一样,同时宣布赦免了燕地参与造反的官吏与百姓,并立小儿子刘建为燕王。

面对卢绾的背叛,心痛又无奈的刘邦思前想后,觉得汉帝国还是交给“五百个家庭”(汉初功臣集团)才能比较和谐稳定。

汉十二年三月,刘邦拖着病体和群臣按照道上的规矩,搞了一个江湖盟誓,这就是著名的“白马盟誓”。就是以杀白马取血的方式定立盟约,这是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

“白马盟誓”主要内容有两点:“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和“非功不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刘邦对执政七年来的一种总结,包括这次的卢绾事件,让他认为所有的异姓诸侯王都是各怀鬼胎,感到只有骨肉亲情稍微可靠点。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非常怀疑“白马盟誓”的存在,因为此时还有一位非刘氏而王的,那就是长沙王吴臣。这个疑点不能推翻“白马盟誓”的真实性。

“非功不侯”标志着西汉王朝军功利益集团正式得到西汉中央政府的承认,并且政府还建立了一个大沟壑,基本断绝平民升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可以说刘邦和侯爵们共同约定,汉帝国是我们老刘家和你们这五百个侯爵家庭共同拥有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换取侯爵们对西汉皇帝的效忠。原本秦朝时已经铲除掉的“贵族世家”又被刘邦重新捡了起来,诞生了以刘氏家族为核心的新贵世家,这是中国社会在经历秦朝过快进步后的一次倒车。当然这种倒车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对社会的稳定有积极作用。但是,也为帝国未来一步步滑向东汉的部曲制和军阀混战奠定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基础。

生命的尽头

樊哙领兵出发,北上讨伐卢绾。有人跑到刘邦耳边告了樊哙的状。刘邦听后暴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究竟告状说了什么话史书没有记载,笔者猜想这人讲给刘邦的话应该是:樊哙在某个聚会的场合上借酒扬言,戚夫人和刘如意对吕后如何如何不好,等刘邦死后,他作为刘盈的三姨丈一定好好修理她们母子两个。樊哙性情比较刚直,这种话料他说得出。

可想而知,此刻刘邦最担忧的就是刘如意母子的安危,听到这话绝对是暴跳如雷。但是,此时的他已经力不从心,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选择一个较好的方式慢慢处理这件事情,只能采用最粗暴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刘邦召来陈平和周勃,在病榻前下令,说道:“陈平速驾车马载着周勃接替樊哙的指挥权,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此刻的刘邦心力衰退,老迈昏聩,已经全然不顾和樊哙的连襟之情,全然不顾和樊哙一起出生入死的战斗之谊,全然不顾樊哙在鸿门宴上舍命相救之义。

陈、周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皇帝的老朋友了,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与皇帝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皇帝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还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帝,由皇帝自己来处决他。”陈周二人没进入军营,而是在军营外筑了个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前来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由于周勃、陈平二人的变通处理,樊哙捡回了一条命。周勃代替樊哙为将,率兵平定燕地反叛的各县。

汉军大兵压境。卢绾做了他一生最正确的决定,放弃抵抗,带着亲信逃走。周勃应该也顾及乡情旧谊,没有穷追不舍,放任卢绾带着亲信几千人逃到边境上。卢绾希望等到刘邦病愈以后,亲自到长安去请罪,但是他没有机会了,他的这位兄弟已经在愤恨和痛苦中死去了。

刘邦当时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讨伐黥布时他受的箭伤发作,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终究是夫妻一场,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良医。医生告诉刘邦:“病可以治好。”刘邦却骂他说:“我以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

大家都知道刘邦一贯贪生怕死,被追得急连子女都可以扔下车,这时怎么突然就变得不怕死了?笔者的感觉是刘邦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他一生信奉的理论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相信“情义无价”。可是卢绾的背叛似乎是对他信仰的嘲弄,刘邦的信仰在这一刻完全崩塌了,他仿佛觉得卢绾充满嘲笑地告诉他:“情义多少钱一斤?”以往不管多么困难都未放弃的心灵寄托突然变得虚幻和不可靠,哀莫大于心死,他已经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了。于是,他先是情绪失控大骂这位医生,骂完后人恢复理智了,就重赏了这位医生打发了事。

汉十二年四月甲辰(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病死在长安长乐宫,走完了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刘邦死后,樊哙被押解到长安,掌权的吕后马上释放了这位妹夫。卢绾流亡到匈奴,一年后在忧郁中死去。卢绾的妻子在吕后执政时期回归汉朝,长安在这时候却发生了针对吕氏的政变,卢绾的妻子因惊惧而再次出逃匈奴,直到卢绾的孙子卢他之在汉景帝的时候才回归汉朝。

在吕后的努力下,西汉王朝没有因为皇帝刘邦的死而发生大动**。未来经历吕后、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几代人的努力,西汉王朝迎来全盛,成为中国历史上武功强盛、威名赫赫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