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史书,我们阅读到了刘邦的一生:童年无忧无虑,少年血气方刚,中年钻营狡黠,老年稳重成熟,晚年昏庸憔悴,他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其实笔者感受不到刘邦的任何雄才大略和君王霸气,只感受到他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不断地在战斗,不经意间就走到了皇帝这条道路。
刘邦49岁从芒砀山起兵反秦,对比周边强大的各支反秦队伍,他相当于是一无所有。他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他们往往都比刘邦更强大。可是刘邦却凭借着智慧、勇气和韧性在战斗,在奋斗中不断调整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在笔者看来,刘邦的成功并不在于登基称帝,而在于他不断挑战并战胜强敌。
一个人一生成就高低往往和他生活的幸福状态成正比。刘邦这一生享受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他的一生是在爱的关怀下度过的,因而刘邦特别能体贴人、关爱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他成功的真正法宝!
刘邦、项羽、韩信三个人童年生活状态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他们成就的高低。比较而言,刘邦最幸福,有父母兄弟的疼爱和关爱,过着幸福健康的童年,他可以天真无邪地做着儿童的幻想,人格最完善,心理最健康,成就最高。项羽次之,无父母,由叔父带大,浸泡在国仇家恨中成长,养成了一些性格上的乖癖,好在他还有监护人,人格还算基本健全,成就次之。韩信最差,无父无母,流落街头,靠人接济和怜悯,受尽白眼和艰辛,人格极度不健全,成就最低。
感谢太史公的直言不讳,由于他的努力,我们阅读到的刘邦不是千人一面的“伟光正”和“高大全”的开国皇帝。刘邦有太多太多的缺点。他贪生怕死,在逃亡的路上可以将子女抛弃。他厚颜无耻,项羽要烹杀他父亲,他居然可以说我爹就是你爹。他小家子气,一点小事记恨大嫂一辈子,封侄儿“羹颉侯”来调侃她。他冷酷残忍,为了江山稳固不惜拿彭越等无辜的生命开刀。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刘邦还有太多太多的优点。他勇于担当,起兵初期环境险恶,萧何、曹参等人畏如老虎,他敢说“我来”。他善于听取意见,即使是无名小辈的意见他也一样听得进去。他善解人意、体贴他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温暖了韩信的心。他仁慈包容,对于叛逃复归的韩王信等人并不歧视。他克制大气,虽然恨雍齿入骨,却从未携忿报复。他胸襟开阔,可以容纳五湖四海的人为他效力。他关爱家人,心有仁爱,临终前和戚姬合唱“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老泪涕零。
刘邦的人生有没有遗憾呢?最少有三点。
一是哥们儿(卢绾)的背叛击碎了他“情义无价”的人生信仰。在利益面前,情义竟然如此脆弱,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二是情人(戚姬)和爱子(刘如意)的将来令他忧心。他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保全她们母子,但依然没有成功。或许在他闭眼的那一刻依然在担忧,但是那时候的他已经管不了了。
三是学识有限。马上得天下却不善于马下安天下,他为华夏这片土地脱离内战的苦海做出了贡献,却不能及时将国家的行政管理拉进法制轨道,使得西汉帝国仍未摆脱“强人政治”的局面。他死前国家勉强尚算稳定,死后帝国马上又出现动**。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责他。
不过,又有谁的人生是圆满的呢?
项羽
项羽是刘邦一生绕不过的人。刘邦同项羽首战(彭城),大败,再战(荥阳),又败,复战(成皋),再败,决战(垓下),终胜。刘邦屡仆屡起,永不言败,终获成功。项羽骁勇善战,却在垓下化作与虞美人的悲歌。可以说,刘邦在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努力翻越的一座高山就是项羽。
项羽的一生辉煌而璀璨,临终时候犹能率二十八骑冲突汉军,斩将,刈旗,溃围而出,最后以一个华丽的死亡谢幕,极具英雄主义的美感。究其短暂一生,竟然充满浪漫主义的唯美色彩,不带丝毫妥协和迁就。
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项羽高贵刚烈,宁折不弯,刘邦却卑贱忍辱,宁弯不折。项羽满怀理想主义色彩,有如皎皎白玉,刘邦却是实用主义的典范,队伍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项羽就像一块岩石,硬不可挡,刘邦却像涓涓流水,看似柔弱,被岩石一次次划开,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反复盘绕、冲刷,直到岩石被迫低头。如此鲜明的两个人,成了一生的对手。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项羽这样的对手。当刘邦一次次败在项羽手下,我们总在猜想刘邦心里是什么滋味。但当他终于战胜了曾经不可战胜的敌人时,他心里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呢?或许苦涩和甜蜜都有,五味杂陈?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刚完成的初期,统治者尚未完全明白将“统一思想”作为既定国策的必要性。秦始皇的“焚书”或可以作为“统一思想”的一次尝试。作为思想文化上“漏网之鱼”的太史公可以毫不吝啬地给予刘邦的对手赞美。
“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太史公赞美了项羽,也等于间接赞美了刘邦。后世官修史志,受到政治上的压力,为尊者讳,急于证明新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对手极尽泼墨污蔑,将对手塑造成青面獠牙、草菅人命的混世魔王,对新朝太祖则百般粉饰,仁慈笃爱、英明神武、吊民伐罪、大军摧枯拉朽。戏剧化的编排反倒贬低了自己,脸谱化的结果使得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一丝趣味。
韩信
韩信可以说是刘邦的另一个“敌人”。刘邦曾经指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就是一位这么了不起的军神。如何驾驭这样的下属对领导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挑战?
很多人把韩信的将星闪耀归功于萧何,笔者却更愿意归功于刘邦。韩信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到转投刘邦的初期,他始终是一事无成。韩信之所以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不是项羽没眼光,而是韩信人格上的缺陷使得他缺乏独立做事的能力。
刘邦为了让韩信充分发挥他的特殊才能,可谓用心良苦。韩信被刘邦以超常规的速度提拔,为了避免他被人嫉恨,先“登坛拜将”给他造声势,用自己的威信给他背书。当韩信独立带兵时,还要将曹参配备给他,用曹参的人缘和威信继续帮他背书。韩信每次执行战斗任务时,刘邦都要为他配备充足的兵力,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没有刘邦的提携,韩信必将一事无成。但是韩信却不懂得感恩,他一直误以为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全然不知道他的成功是领导在背后全力支持的结果。
刘邦用他识人用人的卓越才能死死地摁住韩信,让韩信在他手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才干,却始终无法反噬主人。韩信后来被刘邦擒获后,感叹:“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这不是马屁,而是事实。对韩信的成功使用其实是刘邦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