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部的不安(1 / 1)

惹怒小人

汉七年十二月,刘邦回洛阳时路过赵国。女婿赵王张敖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节。大概是因为经历了白登山之围,刘邦对眼下的局面很烦,心情很不好,就把气出在女婿身上。刘邦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伸开两支脚责骂。

赵国的大臣贯高、赵午等人虽然已六十多岁了,看到刘邦的举动非常愤怒。他们原是张耳的门客,混黑社会出身,性格生平豪爽、易于冲动。贯高、赵午等人对刘邦的行为非常愤怒,竟规劝张敖杀掉刘邦。张敖听了,吓了一跳,把手指咬出血来,发誓决不背叛刘邦。贯高、赵午等十多人见状决定自己干。

贯高、赵午等人是不是疯了?杀了刘邦,张敖就能升级为皇帝?这是智力正常人的行为吗?难怪你们混了几十年还是当马仔。看看你们以前的老同事(刘邦),人家同样是跟张耳混的,同样六十岁的人,都混到当皇帝了。

不管怎么说,因为女婿理智,刘邦的赵国之行没有惹出祸来,顺利通过了赵国。刘邦南归路过曲逆(今河北顺平东南),发现这座县城,就改封陈平为曲逆侯,酬谢他在解决白登山之围的贡献。

也在这个月,匈奴向新生的代国发动了猛攻,代王刘喜吓得弃国南逃,一时传为笑柄。刘邦无可奈何,又不忍心治他的罪,就将他贬为合阳侯养老去了。刘邦比较疼爱自己与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把眼下唯一空缺出来的王位给了他,立为代王。当然,刘如意此时还是小孩子,不可能去封国主持工作,北防匈奴的重任基本还是压在阳夏侯陈豨身上。

元功十八人

也是差不多在这个阶段,刘邦突然又提出了要搞“评比”,准备排出功劳最大的十八位功臣。这个消息立刻引发了轰动,群臣都积极参与。在评功讨论会上,群臣的一致意见是:“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刘邦考虑到之前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赏封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反驳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看到领导为难,鄂千秋赶快来替领导解围。鄂千秋说:“各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陛下与楚军相持五年,损失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在没有得到诏令的情况下,数万士卒开赴前线解救陛下的危急,这种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使得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汉室得到了这些人也不一定能保全汉室。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

有了鄂千秋的铺垫,刘邦说:“好。”于是便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然后刘邦又加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后又加封萧何两千户,理由是刘邦曾经到咸阳服役时,萧何多送给他二百钱。

元功十八人的排位史料上留下两套名单。

甲名单是: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陈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

乙名单是:萧何第一、樊哙二、张良三、周勃四、曹参五、陈平六、张敖七、郦商八、灌婴九、夏侯婴十、傅宽十一、靳歙十二、王陵十三、韩信十四、陈武十五、虫达(蛊逢)十六、周昌十七、王吸十八。

这两份名单都有些问题不能解答,据说吕后执政后还搞过一次评比调整,所以出现了两份名单。今天,我们已经搞不清最当初的功臣名单是什么样子的。但刘邦利用这种评比实现了一些企图:一是利用荣誉感收买成员,提升他们对汉帝国的忠诚;二是利用评比在群臣之间制造隔阂和矛盾,实现对下属的分化和挑拨。

萧何、曹参二人虽说肚量都不错,但据说就此有了过结,一直不能解开。作为文治派和武功派各自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不能抱团是刘邦的巨大胜利,对于刘邦实现稳定统治具有积极意义。可见,刘邦玩弄人心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

废太子的尝试

七年二月,长安长乐宫修复完成,丞相萧何以下的主要政府机构先行迁往长安办公。同时丞相萧何也开始在筹备建设未央宫,并将建设蓝图向刘邦汇报。未央宫是未来皇帝朝见群臣的地方,建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等建筑,总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七个故宫大小。

刘邦看到未央宫殿设计的这么壮观,很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动**纷乱,苦苦争战好几年,成败还不可确知,为什么要把宫殿修造得如此豪华壮美呢?”萧何辩解说:“正因为天下还没有安定,才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建成宫殿。再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就无法树立天子的威严,而且也不能让后世超过呀。”这通狡辩让刘邦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到高档生活办公场所,刘邦很高兴,就接受了萧何的歪理。

春天,刘邦下令对轻罪的干部进行赦免,对生育子女的人家免除两年的劳役。总之刘邦在努力恢复楚汉战争后的经济和社会创伤。

刘邦和戚姬是颇有真感情的,戚姬给刘邦生了三儿子刘如意后,刘邦一直很疼爱这个孩子,想把他立为太子,取代嫡子刘盈。戚姬当然开心,一心撺掇刘邦改易储君,于是刘邦把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意见拿到朝廷上讨论。

群臣中丰沛的骨干居多,很多是在老家看着刘盈长大的叔叔伯伯,自然心里不乐意。吕后一族在朝中势力不小,又是砀郡系的利益代言人,砀郡系的人也不乐意看到刘盈被废。刘邦的议题原本是很难通过的,但一则消息突然,大家骤然得到这个消息一时都懵了;二则群臣虽然不满,但是得罪皇帝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干,一时间竟然没有人敢带头跳出来反对。一阵冷场后,刘邦就差点就要宣布意见一致通过。这个紧要关头,御史大夫周昌跳出来反对,使得情况峰回路转。

周昌是刘邦的沛县老乡,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除了萧何、曹参,其他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有一次,周昌在刘邦休息时进宫奏事,刘邦正和戚姬拥抱,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刘邦又羞又恨,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心胸还是比较开阔的,气出完了,人也冷静下来。听了他这么说哈哈一笑,事情就算了。

周昌不做老好人,他率先跳了出来,在朝廷中挑头和刘邦极力争辩。刘邦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急切的时候,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心……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我……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刘邦看他这个样子,都觉得好笑。

有了挑头人,早有不满的群臣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廷上反对声一片。在群臣的激烈反对之下,刘邦只好暂时放弃了改易储君的企图。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刘邦见提案通不过,自然想找丰沛系以外的张良寻求支持。张良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自然不敢趟这趟浑水。他就以体弱多病为借口,又闹着要去学修仙,经常不上朝,远离这些是是非非。

和亲匈奴

针对匈奴屡屡寇边这个问题,刘邦感到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战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已经无法用武力制服。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

刘邦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认为让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和亲,让冒顿单于成为汉朝的女婿,就可以让匈奴逐渐臣服了。刘邦听后认为可行,便要送长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天天来吵,对刘邦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远嫁匈奴!”刘邦没有办法,便找了个宫女以长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刘敬从匈奴考察回来,便称说匈奴在黄河以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刚刚经过战争还很凋敝,人丁稀少,建议把关东各国的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充实关中的人口。

刘敬一会儿说冒顿单于“杀父代立,妻群母”,没有恩义可言,一会儿又是让刘邦嫁女儿给冒顿为女婿,用结亲恩义来收服他。一会儿说关中是“金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一会儿又是匈奴入侵,“一日一夕可至”,非常危险。他出的馊主意多,好主意少,只是在帝国庞大的身躯面前,政策的矛盾和错误被掩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