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失败(1 / 1)

郦食其的馊主意

汉三年十月,韩信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摧毁了赵军主力,汉国在黄河以北的局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汉三年十一月,黥布的背叛迫使项羽短暂撤退。汉三年十二月,黥布被项羽击败,项羽稳固了九江国后重新对荥阳发起猛攻。

这段时间,刘邦一直在荥阳坚持和项羽拉锯,牢牢地拖住项羽,有效地阻挠了项羽对河北的武力干涉,为韩信全面征服河北赢得时间。刘邦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是值得欣赏的,但刘邦的军事水平却远远不如项羽,他指挥的部队被项羽打得损失惨重,主要是依靠城墙防守苦苦支撑,因而他一直在思考怎么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这时候谋士郦食其给了一条“妙计”。

郦食其给出的办法是多找点帮手,重新立关东六国王室的后人,建立亲汉的六国政权,让他们围攻项羽,就可以取胜了。刘邦一听这计策好,大喊:“妙极了。”马上下令制造六国的王印,告诉郦食其:“等印信做好了麻烦先生马上去联络这些人。”

刘邦开心地去吃饭,正好张良进来,刘邦就说:“子房先生,快过来,有人给我出了个好主意可以削弱楚国。”然后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谋划告诉张良,张良说:“谁出的这个主意?要按这个,汉王你就完了。”刘邦的脑袋没转过来,问:“怎么说?”张良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所谓的“八难”。其实前“七难”都是些排比句,意思只有一个:“你还没有能轻松干掉项羽”。只有第八难是真正的核心内容。

第八难就是说:现在天下希望功名富贵的人背井离乡,跑来军中流血流汗效死力,无非就是指望干一票大的,以在将来博取封地,现在你把土地打包给六个人承包了,那这些人以后还怎么跟你混?只能各自追随这六个人。人心一散,你还靠什么取天下?

这点直接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刘邦正在吃饭,当即饭都喷出来,这才明白过来,郦食其的这条“妙计”岂止是坑爹,简直是太坑爹了。就把郦食其叫来骂了一通:“竖儒,几败而公事!”下令销毁这些印信。

谣言战

既然郦食其的计策不能用,楚汉双方就继续在荥阳绞肉。刘邦军事水平不如项羽,他在荥阳的形式一天不如一天。刘邦渐渐有点顶不住了,主动向项羽提出和谈的要求,双方以荥阳作为分界线。项羽应该也有点疲惫了,想接受这个方案。范增反对,说:“现在消灭刘邦是很容易的事情,今天放弃了这次机会,以后一定会反悔的。”项羽才转变态度,加大对荥阳的围攻力度。

楚国目前的形势确实还不是很糟糕。南线龙且和项声已经平定了黥布的叛乱,项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北线韩信虽然击败了陈馀但并未完全控制赵国,项羽同彭越进行了合作,阻挠汉军对赵国的侵占,胜负眼下还未定。南北两线的战场双方基本是持平的,只剩下中线的项羽和刘邦的王者对决。对决的战况是项羽更乐观些,如果项羽在韩信完全平定赵国前解决掉刘邦,项羽还是赢家。

面对这种困难局面,刘邦向陈平大吐苦水:“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提出他的看法:“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讲礼貌,那些廉洁君子也都喜欢他,来投奔他,但是论功行赏却不太舍得,所以大家心思其实不是很稳定。大王你呢对人很怠慢,不讲礼貌,那些廉洁君子是不肯来的。但是大王舍得出大价钱封赏有功,那些顽劣嗜利无耻之徒多数是来跟您的,如果你们二位可以各自去掉缺点,补足对方的长处那就无敌了。我看了看楚国有什么破绽,发现项王手下那些真正刚正不阿的大臣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几个人,大王你要是能给我几万斤黄金,让我搞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让他们互相起疑心,项羽为人很容易轻信谗言,一定会陷入内耗。这时候我们再举兵攻击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刘邦也深以为然,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也不用记账,让他任意使用。

得到刘邦的重金支持,陈平通过种种关系在楚军内部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大将功劳很大,始终得不到裂土封王,情绪很大,私下想要和汉国勾结消灭项羽,分地称王。由于谣言捏造得有鼻有眼,而且不久前,爱将黥布才发动叛乱,项羽不由得对这些重臣们多有提防,楚军受到内耗的困扰,战斗力开始下降。这里又不得不让人感慨刘邦的老道和项羽的稚嫩。陈平之前索贿受贿的劣迹在先,刘邦仍然敢信任他,大手笔就是四万斤黄金供陈平挥霍使用,刘邦对人性的洞察和掌控能力之强让人感叹。

项羽就那么容易傻,轻易起了疑心?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笔者也经历了这么一个年少懵懂的阶段,那就是无法准确分辨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靠传言来辨别和研判一个人,听见有人唠叨一句好就对某人产生好感,又听见有人唠叨一句不好看法又发生变化,始终没有自己观察人的眼光和定见。这种人不是不聪明,而是因为社会阅历太浅,社会经验不够老道。

此时的项羽最应该做的是加强同这些大臣们的沟通,平息谣言。最正确的办法就是尽快召开大会,当众宣布分封钟离昧、龙且等人为王,如果他们够精明就会尽力推辞,然后项羽再表示既然几位如此谦虚,那么等灭了刘邦再行分封。君臣完成互动,重回信任。如果这些人不够精明,真的接受了,那就勉励他们再接再励,允诺待灭亡刘邦后给他们加封。

笔者的这个做法其实有些权谋和手腕,不免被浅薄之徒诬为厚黑之学。其实不然,笔者的分封是绝对坦**和磊落的,没有任何虚情假意的成分,钟离昧等人接受也可不接受也可,主要还是通过良性互动将双方的信任给调出来。这都是需要人生积累的,29岁的愣头青项羽是斗不过53岁的老狐狸刘邦的。

老乡老乡,背后一枪

楚汉荥阳相持,刘邦离不开关中资源的支持。刘邦忙着和项羽打仗,对关中也很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刘邦的心思被一个姓鲍的书生看出了,鲍生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将家族里边能打仗的几十人都派去前线刘邦军营中效力,刘邦非常高兴。有人认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萧何对汉王国忠心耿耿,刘邦却背后插了萧何一刀,感到刘邦侮辱了萧何。笔者却非常认可刘邦这个手段。

要知道人是天然具备“自私、贪婪、懒惰”等属性的,这些往往构成了人性的弱点,人和人的差别只在于这些属性的多和少。为了让人类社会更加美好,我们都希望可以消除这些缺点,这点中西方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西方是承认这种属性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希望通过社会的规范来削弱和引导这种弱点,使其造福大众。比如你贪财,就引诱你多劳多得。

而儒家文化则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圣人教诲下变成“圣人”,可以自觉地、完全地消除这些缺点。到了宋明理学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更走向极端了。于是,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很丑恶的现象,一方面所有的人都会讲大道理,对各种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又没有人愿意去身体力行。因为这些都是违反“人性”的天理,必然遭到天理的报复。这种思想导致中国社会满嘴仁义道德,社会文化伦理方面却比西方国家更加下流和肮脏,柏杨怒斥其曰:“酱缸文化。”

刘邦对萧何背后一枪实际上是他在社会底层摸打滚爬的社会实践经验。因为“人心隔肚皮”,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一个人最真实的想法。人都是有其人性弱点的,萧何也不可能例外。特别是人心是会变的,需要有一种动态的认识,也许在某个时期他确实是忠心耿耿,然而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情况变化了,他又会有新的想法。好比一台发动机,我们给它按时保养、换机油,机器运作几年都很正常,然后你能得出“发动机运转很正常,日常保养纯属多余”的结论吗?

史书上没有记载萧何的内心历程,只留下萧何勤勤恳恳、忠于职守的光辉形象。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刘邦敲打萧何纯属多余的结论吗?刘邦时常敲打萧何就类似经常保养发动机一样,正是由于刘邦的经常“敲打”,才保证了萧何不出轨。

纪信之死

虽然楚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耗的困扰,但刘邦依然不敌项羽。两军激战到汉三年四月的时候,项羽终于成功地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包围了荥阳。这时候离彭城之战刚好一年。

被围困在荥阳的汉军粮食匮乏,苦不堪言,一天吃半碗清汤粥,将士们饿的刀剑都提不起来了。范增看出刘邦已经陷入绝境,下令部队向被困在荥阳的汉军发动猛攻,刘邦危在旦夕。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候项羽却又突然下令停止进攻,使得刘邦逃脱了灭顶之灾。

原来,范增在楚军内非常跋扈,经常在不和项羽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就自作主张做那些他认为对项羽有利的事情,完全逾越了他作为军师的本分,对项羽的权威起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时间一久,双方的抵触和矛盾增多,亲密关系不断削弱,刘邦再用谣言吹些耳边风,双方的矛盾终于大爆发了。

项羽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强行中止了范增下达的进攻命令,范增又气又急,双方争吵后不欢而散,范增说:“天下大事定了,君王你好自为之,我一把老骨头回家休息去!”结果还没回到彭城就气绝身亡。范增这个人其实没什么风度,他被气死,一半是给项羽气的,一半也是给自己气的。

荥阳虽然没有被楚军攻陷,但情况确实是岌岌可危的。纪信这时候显示出丰沛系骨干的一种政治素质,主动对刘邦说:“事情已经非常危急了,我请求替大王蒙骗楚军,大王你趁机赶快走。”于是刘邦就向项羽递交投降书,约定当夜出东门投降。当天夜里汉军汰选了两千名女兵,让她们穿上铠甲,纪信坐着汉王专用的黄屋车,车左绑着汉王专用的纛(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很招摇地在女兵的簇拥下出了东门,楚军在夜幕下也看的不是很仔细,从四面包围了这批汉军,“汉王”喊道:“城中粮草都耗尽了,汉王出城投降。”楚军士兵听到这个渴望已久的消息,兴奋地纷纷挤到城东去看“汉王”的窘迫样,真正的“汉王”却乘机在几十名骑兵的护卫下从西门悄悄逃出,消失在夜幕里。

到了项羽亲自来受降时才发现这个“汉王”是假货,项羽问纪信:“汉王在哪里?”纪信回答:“汉王已经逃走了。”汉三年五月,愤怒的项羽当场将纪信烧死。

有作家在写纪信之死的时候,故意编造了张良软硬兼施,逼迫纪信主动求死的情节。笔者是不以为然的,如果真的要这样,何必挑选纪信?只要军营中找个身高外貌有几分相似的人,软硬兼施,告诉他:“你替汉王去死,你老婆孩子我们会照顾,还会给你孩子封侯,不去的话现在就杀了你。”何必让亲信纪信去牺牲?

笔者猜想这个作家是认为人都是怕死的,这样编才比较“合理”。厚黑学者是不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不错,人是怕死的生物,但有些人确实可以为理想、为信念而慷慨赴死,比如三国的时候,曹操在荥阳被董卓手下的将领徐荣打得落花流水,单身落马,被追兵追击得非常危急。此时,曹洪毫不犹豫地要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曹操很为难,想要推辞,曹洪很豪迈地说:“天下可无[曹]洪,不可无君。”(《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在这个单对单的环境下,请问谁可以去挑唆曹洪做出牺牲?这种牺牲精神当然是发自内心的。

刘邦逃走后,守卫荥阳的任务就压在了魏王豹、韩王信、御史大夫周苛和枞公等人身上,周苛和枞公两人秘密合计了一下,认为魏豹是反国之王,内心肯定有很多怨恨,不能留在身边,就直接将魏豹处决了。魏豹名义上还是一国之王,周苛和枞公居然可以擅自杀掉一位国王,这反映出刘邦集团内丰沛系的超然地位。丰沛系是刘邦集团当之无愧的大脑和核心,非丰沛系的人永远不要指望可以染指权利的核心。当然,权利和义务对等,丰沛系享有汉王国的核心权力,他们也会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刘邦的赤色(赤帝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