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分封的危机
“鸿门分封”因为在戏水亭附近,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戏亭分封”。有人指出鸿门分封是项羽精心构筑的政治体系,认为项羽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他国家实行分而治之,从分封的结果看,这个企图非常明显。秦国被分割成汉、雍、塞、翟四国,燕国被分割成燕国、辽东国两国,赵国被分割成代国、恒山国两国,魏国被分割成西魏国、殷国两国以及被项羽吞并一块,韩国被分割成河南国、韩国两国,齐国被分割成济北国、齐国、胶东国三国,楚国被分割成临江国、衡山国、九江国、西楚国四国,似乎是项羽试图通过分而治之的办法在操作分封。
笔者认为,这一切恐怕是个歪打正着的结果。鸿门分封压根就不是项羽精心设计的政治体系,而是反秦将领们公开的分赃大会。司马迁对分封的定性用了一个词叫“诸侯之相王”,即诸侯互相封王。鸿门分封其实是一个“诸侯相王”的混乱体系,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国家,完全是诸侯们坐地分赃的结果,项羽也不过是随大流而已。
鸿门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单纯以项羽个人的意志为标杆的,而是项羽和诸侯们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体现了诸侯们,特别是参加鸿门会议的诸侯、将领的共同利益。会议分封的原则基本上还是按照“江湖道义和江湖规矩”(实力+功勋)出牌的,由于大部分反秦将领都参加了会议,所以这次会议其实还是具有比较普遍的代表性的,对各方面的利益也都有所交代,因此史学大师吕思勉认为这次分封“实颇公平”(参吕着《秦汉史》)。
从静态角度来看,鸿门分封注意各方面的利益妥协,确实还算公平,但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鸿门体系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鸿门体系建立完成后,要怎么维持国际秩序的问题没有考虑过。假设两国发生领土纠纷或其他纠纷怎么办?能否找到一个较为公平的仲裁势力维持这个体系的稳定?
西楚国虽然被各国视为国际纠纷的仲裁者,但事实上“《联合国家宣言》”始终没有列入议事日程,项羽也从未考虑过自己作为“天下主命”的国际责任。更为悖逆的是,项羽不但不承担鸿门体系维护者的责任,反而主动地、积极地破坏鸿门体系,最终引发了体系的全盘崩溃,“鸿门体系”很快就走向失败。
当鸿门分封结束后,天下很快就再次大乱,诸侯王互相攻伐。而作为天下主命的西楚霸王对此情况却漠不关心,这也从侧面反应出鸿门分封确实不是项羽的布局。估计项羽内心真正的想法应该是:“鸿门分封是大家共同决定的,又不是我决定的,你们谁想要地盘,就自己去打,和我没关系。”
项羽在楚汉战争初期一直是采取“绥靖政策”,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其中很典型的有齐国,如果项羽是故意要分裂齐国,那为何项羽不第一时间赶往齐国,支持田都、田安搞分裂活动,维持三个齐国的策略,而是放任田荣打跑田都、杀死田安,齐国再次统一?直到刘邦打到家门口了,项羽才意识到情况不妙,慌忙应战,以至于战事打得非常辛苦,这完全不像是对天下形势有布局的样子。实际上项羽没有从分裂诸侯中占到什么便宜,反倒是刘邦借着诸侯分裂之际,疯狂并吞弱小势力,占尽便宜。
混乱的苗头
分封结束后,各王自然要回到他们的国家去了。张良选择了带领韩军向东从函谷关出关回韩国。刘邦则准备向南翻过秦岭,进入汉中盆地,在那里建立他的汉王国。
项羽对刘邦依然感到不放心,勒令刘邦只能带三万兵入汉中,但楚国和诸侯里面因仰慕刘邦而追随的人竟有数万人之多。这些仰慕的人群里面也包括了未来的兵仙韩信。刘邦原有十万兵,被裁掉的七万人哪里去了呢?不得而知。可能被项羽强制复员回家了,比如吕后的二哥吕释之就在这时回到老家。
此时的刘邦已经从沛公升级到汉王,计划走杜南(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南)入蚀中这条山谷(即《三国演义》中常提到的子午谷),穿过秦岭进入汉中。张良送他到杜南,张良向刘邦建议:“汉王您不如沿途烧毁山谷间的栈道,表示我们不准备回来,让项羽安心。”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沿途烧毁了栈道。
项羽出函谷关,回自己的封国,先派人让义帝迁都,理由是:“古时候帝王拥有的土地是纵横各千里,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河流上游。”项羽让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郴县去。此时的义帝大势已去,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项羽索性派人把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这十一个王没什么争议和纠纷,开开心心地回国当他们的王去了。但鸿门会议上“被代表”的三个王可不乐意了,他们是原燕王韩广、原齐王田市、原赵王赵歇。三位反王由于没有参加鸿门会议,他们原掌握的领土在会议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损失很大。如果三王拒绝合作,将影响到新燕王臧荼、恒山王张耳、新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四位新王的就国。不过三个国王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认了”,二是“打了”,三是“被打了”。
原赵王赵歇的选择是“认了”。因为赵歇一直是赵国的“甩手掌柜”,他当赵王原本也是张耳、陈馀二人给捧起来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实力。权臣张耳咄咄逼人,又有项羽撑腰,赵歇无力反抗,只能夹起尾巴,老老实实地退出赵王的位置,到代地当个小国国王,没有引起什么风波。
原齐王田市的选择是“打了”,不过不是田市打,是田市的叔叔田荣“打了”。五月份,田荣打跑了前来接管的新齐王田都,田都逃到楚国寻求政治避难。田市是官二代,他当齐王是接他父亲田儋的班,公子哥哪懂得父辈创业的不易?出于对项羽的畏惧,田市想要交出土地给田安和田都,乖乖地退到胶东去当他的小国国王。田荣对侄儿这般软弱很气愤,就杀了侄儿,自立为齐王,将反抗进行到底。七月,田安被田荣击杀,田荣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统一了齐国。
原燕王韩广的选择是“被打了”。韩广本身是武将出身,有反抗的实力。面对前来接管的老部下,韩广实在愤怒,双方就打了起来。结果汉元年八月,韩广在无终被击杀,臧荼索性连辽东国也吞并了,建立了属于他的燕国。臧荼满足于当燕王,没有进一步扩张的打算,因而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动**。
项羽也没闲着。在出关的路上,项羽顺手牵羊,以韩王成没有军功为借口,路过韩国的时候将韩王成给扣押了,并将韩王成带到楚都彭城,不让他到封国去,张良作为韩司徒也陪着被扣押了。之后项羽又将韩成贬为侯。七月,项羽索性直接杀了韩王成,吞并了韩国。
变局前奏
项羽“黑吃黑”吃掉了韩国,赚了一大片领土,项羽真的“赚了”吗?笔者要说的是:“项羽亏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鸿门体系”其实是依托“共和”而存在的。鸿门会议上,天下被分割成十九个国家,之所以这么分割,是因为国际力量均衡,各诸侯们在会议上都懂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想要人人有饭吃,只能一人分一块,因而各方诸侯妥协共同建立了“鸿门体系”。
体系建立完成,各诸侯王回封地建国后,各王的利益视角就变了,转为在本国的视角上考虑问题了。原先和平共处的条件弱化了,弱肉强食的规则开始浮出水面。这也是为什么分封完成后,各国就打声一片。鸿门体系存在崩溃的危险。
对于小国、弱国而言,这种情形尤其可怕,迫切需要保护。如果项羽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能力,此时的他应该顺势而为,扶弱济难。联合小国共同建设一个类似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国际军事联盟,联盟内的国家要建立一个共同思维,“保护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就是保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试图破坏这种稳定关系的国家都会受到所有国家的联合打击。”
以刘邦为例,倘若联盟发现刘邦试图攻打关中,项羽就让西魏国、河南国向三秦王输送援军,临江国、韩国和西楚国联合进攻武关,其他没有领土连接的盟国为“维和行动”提供军需补给等支援,逼迫刘邦放弃这种企图。面对各国围攻,刘邦想不放弃都不行。这些国家为什么要服从这样的盟约呢?因为项羽可以恐吓他们:“如果你们拒绝援助盟友,将来被人打了,不要怪我们不保护你。”所以小国一定会老老实实地参加联盟,中等的国家、实力较强的国家迫于压力也将不得不先后加入联盟。这也是春秋五霸的模式,纠集小国围殴大国,效果很好。
这才是西楚霸王“霸”的责任!“霸”意味着你要为天下辛苦,“霸”意味着你不能图私利。比起楚汉战争的结果,这么做显然是值得的。一旦这么一个追求和平的国际新秩序建立起来,那么刘邦想闹也闹不起来,项羽也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天下主伯。
所以你看西方某超级大国充当国际警察,四处替人出头,流血流泪又花钱,好像是亏了,其实收获的东西是要远远高于它所付出的。蹩脚的政客把通过对外战争劫掠他国财富、占有他国领土、勒索高额赔款作为“成功”的象征,这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代的思维。如果现在还抱着这种思维,就是愚昧和虚妄!这几年我们国家有些专家算是明白过来,比如经济学者时寒冰就斥责“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是个错误的观点。
当然,项羽是很难领会到这么深层次的政治智慧的,而且这种政治智慧不是一个人运作得起来的,至少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撑才能运转。即便项羽主观上希望建立以他为主导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以他的能力、气度包括他所掌握的力量都不足以支持他驾驭这个体系,这使得楚汉战争的全面爆发顺理成章。
当项羽杀了韩王成,吞并韩国时,“鸿门体系”就被项羽亲手掐死了。韩国的覆灭向国际社会表明,西楚霸王项羽主持的国际法则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各国无法向西楚国寻求庇护,无奈之下各国只好自找出路。这就给了心怀不轨的刘邦机会。刘邦当然也不是好人,但是项羽既然不做好人,那么这场争夺利益的“狗咬狗”的战争就顺理成章地爆发了。华夏大地在经历了激烈的反秦战争后,尚未喘口气,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再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