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赃(1 / 1)

沐猴而冠

酒喝完了,宴会开完了,刘邦服软了。项羽和诸侯们开始按他们的意愿来宰割秦帝国这只肥鹿。

首先,国仇家恨不能忘记,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这算是给先人报仇。其次,抢钱抢娘们儿等“有意义”的事情更不能忘了,打包劫掠来的秦朝财宝、妇女准备回(楚)国。

有人给项羽出主意,《汉书》上说这个人叫韩生,韩生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一听,晚了,秦朝宫室已经都被火烧成废墟。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回家乡好,就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见项羽不听他的建议,心情很郁闷,就发牢骚说:“大家都说楚国人是‘沐猴而冠’,果真是这样。”项羽听见这话,也不废话,直接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这里就是两个成语“锦衣夜行”和“沐猴而冠”的出处。应该说项羽很可爱,富贵了就要回乡炫耀一下,满足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刘邦成功了不也回到沛县老家摆流水席,在父老乡亲们面前显摆吗?

但是“烹”韩生就不那么好玩了。其实韩生也是好心好意,不过就是有点文化人的酸脾气,项羽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把说话酸溜溜的韩生给炖了。祸从口出,估计韩生当时后悔的肠子都青了。大抵《成功学》之类的作者会批评韩生说了不该说的话,不能迎合君王的世界观。笔者感到有这种思路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试问韩生何罪?真正需要斥责的是项羽的残暴不仁,而不是韩生的多嘴。

反过来说,就听人意见这点,刘邦确实是非常值得欣赏的。与胡亥、陈胜、项羽这人相比,刘邦的度量是最大的。如果有人说话不中听,其他三位通常会让说话人永远闭上他们的臭嘴,唯独刘邦是给以涵容,从没有因为说话不中听而杀人。他的军师、智囊数量之多,恐怕也和他这种包容心有关。

另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是项羽应不应该定都关中。这个问题笔者是这么看的:项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将关中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他所认定的根基在楚国。他选择了疯狂的屠戮、报复关中,他要捣毁关中,避免日后新生的秦国会重新成为楚国的威胁。这不能不说是项羽的一种长远考虑。如果项羽想定都关中,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应破坏关中,既然已经破坏了,那不如就回家吧。

反观刘邦,他在楚地的根基远远小于项羽,定都关中等于他拥有的土地变大了,对他而言也就比较顺理成章。如果两个人互换位置,刘邦做出的选择恐怕和项羽的选择不会有什么两样。项羽和刘邦各自所做出的选择是其基于所处地位、视角所做出的正常决定。

项羽定都关中能否实现他执掌天下的愿望?笔者颇不以为然。刘邦在未来楚汉战争中的胜利恐怕和他占据巴、蜀、汉中的关系更大。就笔者对中国历史的研判来说,首都所在地的军事地理意义恐怕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吴起的故事可供读者做一参考。

魏文侯既卒,[吴]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个故事太精彩了,以至于笔者舍不得将其翻译成现代文。故事是吴起陪着魏武侯坐船沿着黄河视察国土的故事。当时魏武侯看到魏国占据的险要山河地利,很得意地说:“这么险要的山河地利就是魏国的财富啊。”吴起不以为然,告诫他:“之前三苗国、夏国、商国地形也很险要啊,不一样被人干掉?关键是‘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比险要的地形更有价值),你干尽坏事,不用等敌人来攻,恐怕这艘船上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敌人。”魏武侯只好向吴起认错。

这段话浓缩成《孟子》里的话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邦对项羽的胜利,恐怕更应该归结于“人和”的胜利。谁能在“人和”方面做得更好,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定都关中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值得讨论的问题。

鸿门分封

暴秦帝国已然灭亡,革命取得了胜利,重新分配土地和利益势在必行。包括项羽在内的各路反秦将领都想获得土地称王一方,这也是他们血战沙场想要取得的酬劳,亦是人之常情。

将领们的心理突然微妙起来,大家都想在不得罪他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占便宜。“黑锅专业户”楚怀王熊心就这样又一次被重新抬出来。将领们谁也不想明说,想通过楚怀王熊心来解决土地纠纷,同时把怨气和矛盾转嫁给楚怀王熊心。

由项羽代表入关的所有诸侯、将领们假惺惺地向楚怀王打了份报告。这份报告内容已经找不到了,料想报告里头应该提出种种封王的要求,包括要背弃“怀王之约”,削减刘邦关中的封地等。项羽想忽悠楚怀王签字背黑锅。

楚怀王可不是省油的灯。当项羽等人装模作样地捧起天下这只“鹿”,请求楚怀王熊心切割时,楚怀王直接把鹿拐走了,连毛也没打算给将领们留下。楚怀王的回复更狠:“如约。”

听见说“如约”,将领们都傻眼了。“怀王之约”构设的是恢复战国七王体系,即由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齐王田市、魏王魏豹、韩王韩成、楚怀王熊心和秦王某某(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七王共同构筑的战国七雄国际旧秩序。之前将领们之所以接受“怀王之约”,是因为当时章邯连战连捷,革命处在低潮时期,诸侯和将领们都惶恐不安,保命保本成为第一要务,谁也无暇计较条约的内在含义。

到了暴秦覆灭、项羽入关以后,情形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如约”,则刘邦留下来当秦王。对刘邦及楚怀王在内的诸侯王来说,这样最为有利,等于他们几个把鹿直接分了。但对于反秦将领们来说,这是极端不公平的。

反秦诸王地位虽高,却不全是反秦事业真正的主导者。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诸侯王是在革命陷入低潮时期,被反秦将领们拉出来壮胆并同时垫背用的,其中最倒霉的就是魏王咎。反秦将领们是真正流血流汗的耕耘者,到头来结果却让别人享受了,反秦将领们能接受吗?

大营内部一片肃静,将领们都期待地看着项羽。项羽忍无可忍,说道:“天下开始发动起义的初期,不得不暂立六国诸侯的后代为王来讨伐秦朝。可是亲身披着铠甲拿着武器首先举事,在外露营苦战三年,终于消灭秦国平定天下的,都是诸位将相和我的力量啊,所以这天下应该由我们来统治。此外,义帝虽然没有功劳,也划分地方使他为王。”听得项羽的表态,诸将都说道:“好。”军营内一片欢呼雀跃。

项羽决定突破法理上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分封各将领们为诸侯王,这迎合了广大浴血奋战的将军们的意愿。一个新的政治体系在项羽的演说中开始出现。

汉王刘邦

随着秦帝国的崩溃,项羽带领诸侯联军取得了领导地位,并一脚踢开以楚怀王熊心为代表的旧势力,着手建立一套新的国际(中华地区)政治关系体系。

项羽、范增感到刘邦会成为他们的威胁。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项羽是有几分后悔的,可是双方已经在鸿门宴上和解了,这意味着打刘邦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现在项羽要打只能自己打,不可能再去调动诸侯军队一起打了。此时,打刘邦的收益付出比已经不高了,项羽和范增能做的就是尽量压缩刘邦的应得利益。

项羽和范增听说:“蜀地道路险恶,秦朝流放的罪人都住在蜀地。”两人依据这个传言认定巴蜀之地是鸟不拉屎的荒凉之地,是流放犯才去的地方。为减少刘邦可能造成的威胁,他们决定把巴郡、蜀郡分封给刘邦。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巴、蜀也算关中的一部分。”这句话更直白的解释就是说“怀王之约”只说你可以“王关中”,没说具体关中哪个部分。

刘邦一听这个消息,火大了:“你们吃香的喝辣的,让老子滚到穷乡僻壤去吃沙子,你们什么意思?关中可是老子先打下来的,老子和你拼了。”刘邦要点齐兵马和项羽拼命,而周勃、灌婴、樊哙这些战将却知道这玩不得,纷纷劝刘邦不要冲动,可气头上的刘邦哪里还能听得进去。

倒是萧何出声把刘邦给劝住了。萧何说道:“去巴蜀当王,差是差了点,总比死好吧。”刘邦愣了一下,说:“你怎么说话的?”萧何说:“现在我们兵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俗语说‘天汉’,以汉配天,名称非常美好。你要向商汤、周武王学习,忍一时的委屈,将来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志向。为臣我希望大王先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再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

原来,之前萧何接收的秦政府律令图书发挥了作用。萧何发现巴蜀之地并非大家想象中的荒凉之地,而是一片物产富饶的土地。在中原地区经历反秦战争的破坏后,这里却是一片未经战火波及的土地,更显得弥足珍贵,拥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值得刘邦割据。刘邦大喜过望,说:“好。”

刘邦事后应该为他做出这个决定而感到庆幸,他确实要感激萧何。事实上,在楚汉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正是巴蜀的粮食支撑了刘邦将战争熬下去。萧何对得起“第一功臣”的荣誉。

刘邦开始着手行动,一方面分兵让大将郦商攻占汉中郡、巴郡和蜀郡,以武力制造刘邦控制三郡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通过张良向项伯贿赂,将非法获得的汉中郡合法化。项羽对于控制秦岭以南也是力有不足,在项伯的斡旋下,项羽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正式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郡、蜀郡、汉中郡,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

即使如此,项羽仍然不放心,他又封章邯为雍王,让章邯在关中堵住刘邦。然而项羽对章邯也不是完全放心,又留了一手,将章邯的部将董翳、司马欣两人也分别封为翟王、塞王。项羽将关中肢解成三块,由章邯、董翳、司马欣三王分别统治,防止关中的统一,避免再次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项羽的这次分割还是比较富有远见的,尽量避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无论章邯强大起来或者刘邦强大起来都不是项羽的好消息。

分封工作其实不好做,各方都希望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分封方案的主导者(项羽)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从汉元年十二月开始,前后磨蹭了四个多月,分封工作才宣告完成。四月份,“诸侯罢戏下兵,皆之国”。分封的诸侯表如下:

王号 姓名 原有地位 国都

汉王 刘邦 沛公 南郑(今陕西汉中)

雍王 章邯 秦将 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塞王 司马欣 秦长史 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翟王 董翳 秦都尉 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西魏王 魏豹 魏王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河南王 申阳 赵将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韩王 韩成 韩王 阳翟(今河南禹州)

殷王 司马卬 赵将 朝歌(今河南淇县)

代王 赵歇 赵王 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常山王 张耳 赵相 襄国(今河北邢台)

九江王 英布 楚将 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衡山王 吴芮 番君 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临江王 共敖 义帝柱国 江陵(今湖北江陵)

辽东王 韩广 燕王 无终(今河北蓟县)

燕王 臧荼 燕将 蓟县(今北京西南)

胶东王 田市 齐王 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齐王 田都 齐将 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济北王 田安 齐将 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另:

尊号 姓名 原有地位 国都

义帝 熊心 楚怀王 郴县(今湖南郴县)

西楚霸王 项羽 鲁公 彭城(今江苏徐州)

十万户侯 梅鋗 番君部将(不详)

侯 陈馀 赵将(不详)

鸿门会议前后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再加上项羽的西楚霸王,共计十九个王,还有两个侯和义帝熊心。这份表单当然不是项羽拍脑袋定下的,而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平衡的一个妥协产物。这次分封在中原帝国的版图上重新划分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了一套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可以将这套政治体系命名为“鸿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