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月下追韩信
自从被逼入汉中,刘邦的内心就一直很不愉快。前往都城南郑的路上,他一直在盘算着要打回关中去。老家带来的这些士兵、军官们思念家乡,一路上不断有人脱队,这更增加了他的烦恼。到了南郑的时候,仅刘邦能叫的上名字的军官就跑了几十个。
有一天,手下忽然急急忙忙来报告:“丞相萧何跑了!”刘邦一听就懵了,眼下刚刚建国,需要筛选干部、建立机构、征收税收,还有军队要养,治安体系要建立,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在这个最需要萧何的紧要关头,萧何突然毫无征兆地溜了。看着繁琐的公文,刘邦除了干瞪眼还是干瞪眼。刘邦大怒,心里又烦又乱,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
一天后,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心里松了一口气,喜极而骂:“你这没良心的,你逃啥啊?”
萧何说:“我不敢逃,我是去追一个逃跑的人。”
刘邦好奇地问:“追谁啊?”
萧何说:“韩信。”
刘邦又骂:“跑的将军都有十几个,你都没去追;说追韩信,骗鬼啊。”
韩信原是楚国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流浪汉,当过项羽的郎中,刘邦入汉中前这人跑来投效。因为滕公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之前见过他,给他升了官,当治粟都尉(后勤处长),但这人和同事相处很差,业绩除了平淡还是平淡。因为韩信之前从来没有证明过自己,刘邦自然大骂萧何骗人。
萧何说:“那种水平的将领们一抓一把,找谁当都能当。但是韩信不一样,他是‘国士无双’,你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如果大王您想要长期待在汉中当你的汉王,那韩信就没啥用;如果大王您决心要向东一争天下,那除了韩信以外就没有人能帮您谋划了。大王您自己看着办吧。”
刘邦说:“好好好,给他当将军吧。”
萧何说:“如果是将军这种小官,他是不会留下来的。”
刘邦说:“啥?那当大将。”
萧何说:“对,庆幸大王您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
刘邦想了想,对萧何说:“好吧,好吧,你把他叫过来吧。”
萧何说:“大王您一向都轻慢没有礼貌,现在拜一个大将就像在叫小孩子一样,所以韩信才跑路的。大王您要表现一下您的诚意才行啊。挑个好日子,斋戒,设置坛场,用最隆重的礼节拜大将才行。”
刘邦接受了,说道:“好吧,好吧。”
国士无双
刘邦设置坛场,要拜大将的消息不胫而走。将领们内心都在暗喜,私下都认为应该是自己当大将。到了那一天,上台的是从没听说过的韩信,全军上下都吃惊不小。
登坛拜将完,刘邦和韩信坐在一起,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进行比较细致的面对面交流。刘邦和韩信的这次对话是刘邦在楚汉战争前开的最重要的一次战略研讨会,韩信向刘邦提出了对项羽作战的方略,指出刘邦战胜项羽的机会在哪里。大家都说项羽不可战胜,韩信告诉刘邦:“你有机会。”在未来,韩信的战略构想既赢得了刘邦的高度认同,又经历了实践的考验,证明了其犀利和独到的战略眼光。
刘邦问:“丞相很多次提到将军你,不知道将军有什么好的计策要指教寡人呢?”
韩信回答:“您现在准备向东争夺天下,那么您最大的敌人除了项王没别人了吧?”
刘邦回答道:“当然。”
韩信又问:“比勇猛、比打仗,大王比得过项王吗?”
刘邦沉默了很久,说道:“比不了。”
韩信再次向刘邦一拜道贺,说道:“韩信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我曾经做过项王的下属,项王他的为人我很清楚,请让我告诉大王。”韩信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刘邦分析敌我对比。
韩信指出项羽有两大缺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说的是项羽打仗勇猛无比,可是他太过于优秀了,将领们都只会围绕着他转,已经形成了依赖心理,使得他缺少可以独立思考、独立作战的优秀将领作为帮手。妇人之仁是说项羽人确实不错,对人很有礼貌,看到将士们生病受伤也会去关心,但是关心不到点子上。将士们搏命沙场的目标是要封侯拜官的,而不是为了赚你几句暖人心的话。
妇人之仁这点找不到可兹为明证的实例,但确也实情。匹夫之勇这点是非常深刻的,韩信一剑就命中了项羽的脉门。纵观整个楚汉战争,项羽的失败给人的感觉就是手下没帮手,真正能在侧面战场上给项羽分忧的可能只有龙且,剩下的都是不堪一用的酒囊饭袋。
实际上这两点归纳起来还是一点——“人”的因素。韩信指出只要刘邦“反其道”而行,做到“任天下武勇”和“以天下城邑封功臣”,那么强弱的形势就会转化,胜利就是属于刘邦的。
韩信还认为,项羽将义帝迁徙到荒凉的南方,向世界表明强权即公理,等于间接挑唆人造反。只是他现在实力比较强,大家还怕他,不敢造反,如果我方去兴风作浪一下,让造反的人看到希望,那情况就……这点其实意义不大,西楚国和汉国政府都是暴力独裁政权,在政权合法性上是谁也不比谁合法,只是刘邦对造反力量的引导更好一点。
最后是攻打关中的现实操作。韩信认为,项羽残暴,关中的老百姓并不愿意接受他所封的三位秦王。而当初刘邦在关中行仁政,赢得了广大关中父老的认可,关中父老内心还是倾向于让刘邦回来,这对于刘邦还定三秦是非常有利的。同时韩信认为早打早好,现在将士们非常思念家乡,有想打回去的拼劲。如果待久了,将士们已经习惯住这了,就不愿意再打仗,那时候要再打就难了。
刘邦听完,大喜过望,着手筹措攻打关中的计划。
暗渡陈仓
应该承认,即使项羽没有吞并韩国,天下大乱的到来也是必然的,这是因为从来没有一股制止大国兼并小国的力量在运作。项羽的错误政策只是使得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而已。而刘邦作为最不安定的因素马上就发作了。
汉元年五月,戏亭分封结束后仅仅一个月,刘邦和韩信就秘密进行了战略规划,他们不顾中原大地刚刚经历战争的痛楚,悍然发动新的战争,打碎了反秦战争结束后中华大地的和平之梦。刘邦让萧何留守巴郡、蜀郡,收集军粮军需,他自己则带兵攻打雍王章邯的领土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计划从这里侵入关中平原。
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最重要的意图当然是看着刘邦,刘邦想冲出汉中盆地,就要先过章邯这一关。章邯好歹也是一代名将,刘邦能顺利地出来吗?这就需要韩信使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计策了。要明白汉军的战术布置,读者先要了解这一带的地理。
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之间隔着秦岭,秦岭的崇山峻岭是阻挡汉军入关中的巨大屏障。汉军要重新回到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散关道(陈仓道),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盘山)入关中。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都比较难走,刘邦入汉中的时候还把子午道的栈道给烧了,更是走不了,散关道和祁山道成为较佳的备选答案。
韩信让章邯做选择题。在韩信的精心策划下,汉军走祁山道,猛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西县(今甘肃礼县西北)等地,摆出汉军志在夺取陇西的姿态。章邯果然上当,将注意力集中到陇西。汉军却突然溜了,沿着散关道前进,攻击了位于散关道谷口位置的陈仓,试图从这里打开进入关中平原的大门。
韩信精妙布局,引开雍军主力,使得汉军的前进阻力大为缓解。所以这个计策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不严谨的,如果叫做“明出陇西,暗攻陈仓”则更为贴切,虽然两者的战术精神是一致的。
然而韩信百密一疏,陈仓守军虽然不多,却凭险据守,汉军空有优势兵力却强攻不克。就在刘邦几乎绝望的时候,谒者赵衍侦查到了一条小路,可以绕过陈仓的正面。借此,汉军得以一举攻克陈仓,终于打开了封锁汉军的这道“枷锁”。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汉军突破陈仓后,一举冲入关中平原。刘邦开始了平定三秦的战役。
章邯得到汉军出陈仓的消息后才发现上当了。现在雍军主力布置在陇西一带,关中空虚,章邯只能赶紧带战车部队急行军回援关中作为补救。处于劣势兵力的章邯在雍城(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以南和汉军遭遇,被汉军击溃。章邯当即放弃了继续同汉军鏖战的幻想,退保都城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南10里,渭水北岸),等待塞王和翟王的援军。雍城、斄城(均在陕西武功县西南一带)等地随即被汉军占领。章邯的弟弟章平则驻守废丘以北约四十公里远的好畤(今陕西省干县东),和章邯互为犄角,防止汉军扩大战果。
汉军决定先拔掉章平这颗钉子,打断章邯的臂膀,立即向好畤进军。章平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双方在好畤南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大会战。汉军的高级将领纪成(《汉书》作纪城)在会战中阵亡,但会战的最终结果证明章平还是太高估了自己。失败的章平退守好畤,被汉军团团包围。
这时候塞王和翟王派出的援军也赶来了,章邯得以组织三秦联军开始反击。汉军撤掉对章平的包围,全力以赴。双方在壤东、高栎(均在今陕西武功县东南)进行了两次会战,战斗的结果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三秦军依靠军力进行顽抗的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然后曹参统领的汉军再次北攻好畤,章平无力抵抗,只能弃城而逃。之后汉军主力陆续攻陷了咸阳、柳中(即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县西南)等地,并将咸阳改名为新城。章平依然不放弃希望,依托翟王的支持尝试组织了几次反击,但被曹参和周勃挫败。
到了八月,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分别被汉将郦商和灌婴击败,正式宣布投降,刘邦还定三秦的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除了章邯困守废丘孤城外,陈仓以东的关中地区已经全部落入刘邦手中,章平西逃到北地、陇西一带依托当地雍国军继续进行抵抗。
此时陈仓以西的北地郡和陇西郡尚未平定,雍国并未覆灭,章邯的部将周类等仍据焉氏(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枸邑(今陕西省枸邑县)、苏驵仍据泥阳(今甘肃省宁县东南)等地。汉军直到十一月才拿下陇西郡,汉二年元月才拿下北地郡,平定章平。然后又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到了汉二年六月章邯坚守的废丘才被汉军用水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