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
讲完项羽在巨鹿时的故事,再看看刘邦在这个阶段做了什么。
二世二年九月,项梁在定陶夜袭中被章邯击毙,革命陷入低潮。为了挽救革命,楚怀王和谋臣们谋划提出了著名的“怀王之约”,同时楚国还制定了一套新的作战方略。楚军开始实施两线作战:宋义率领项羽等主力人马向北救援赵国;刘邦则带着西路军向西攻击秦国的腹地——关中地区。
这时项梁刚战死,军心惶恐,楚军的形势不容乐观,楚军诸将都不看好向西直接进攻秦国腹地。只有项羽怨恨秦军战场上打死了项梁,想替叔父报仇,主动要求和刘邦一起西征。
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个人敏捷勇猛,却又狡猾阴诈。项羽曾经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不分男女老幼都被他坑杀了。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毁灭的。再说,楚军多次进攻,先前陈王、项梁都被打败了,不如改派忠厚老实的人,‘扶义而西,告谕可下(高举仁义的旗号率军西进,通过宣传革命道理征服这些地方)。’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真的能有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侵掠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项羽只是敏捷勇猛,不能派他去。只有刘邦一向忠厚老实,可以派他去。”最终,怀王没有答应项羽,只派了刘邦率军西去,沿路收编陈胜、项梁军溃散的士卒。
著名史学大师吕思勉在《吕着秦汉史》中曾指出:周文当年出动了几十万大军西征都不能成功,让刘邦那点人搞所谓的“扶义而西,告谕可下”不是开国际玩笑嘛?西征从一开始就是有缺陷的,其可行性其实不高,或者说西征从一开始恐怕就是个幌子,目的也许仅仅是吓唬秦政府,分散其注意力。
不过,项羽和刘邦之间最大的差别,通过这件事体现出来了。两人最大的差别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事件体现出的是处理好同事关系的能力。
显然刘邦和同事的关系比较好,同事们都愿意帮他说点好话。反观项羽,他没有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以至于同事都挤兑他。笔者私下估计,这些挤兑项羽的老将之中一定有吕臣。未来的楚汉战争中,这位楚国老将毫不犹豫地跳槽到刘邦一边。
刘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他成功的一个要素。如何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是工作中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良好的同事关系是非常宝贵的。笔者说这些,并不是鼓励读者去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恰恰相反,“老好人”最后一定是四面不讨好。做人一定要坚持原则,也要有雅量去宽容别人的错误,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直言伤人。
当然,笔者认为也不应该一味地批评项羽,因为这一年项羽才25岁,有着年轻人急躁、直言的性格。谁没年轻的时候?谁年轻时没犯过错?25岁的刘邦不也误入歧途,混黑社会跌打滚爬,吃了很多亏吗?只是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这一年的刘邦已经49岁了。沧桑岁月已经把刘邦磨练成一个世故圆滑、慈眉善目的老头,他比项羽更能团结同僚。刘邦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恐怕更应该定性为:一位深谙世事的老人对抗一位毛糙性急的年轻人的胜利。
砀郡周边徘徊
二世二年闰九月,刘邦得到楚怀王政府的指示,要求其开展西征行动。
二世三年十月,刘邦军在东郡和砀郡交界的成武(今山东省成武县)击溃了秦东郡尉所率领的部队(地方部队),侵入东郡后在城阳和杠里(地点不详)两地与留在这一带的王离军分部交战,并将其击溃,完成战斗任务后刘邦退回砀郡休整。
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杀宋义,并自任楚国上将军。项羽开展积极的救赵军事行动,指示刘邦在砀郡及周边加强军事行动强度,掩护北进兵团北进。
二世三年十二月,刘邦军参与了救赵行动,从砀郡向西推进到栗县,遇到刚武侯的四千兵马,吞并了这支军队,与魏国的皇欣、武蒲(汉书作武满)军联合作战,在栗县打败了当地的一支秦军。
二世三年一月,刘邦军退回砀郡休整。项羽彻底摧毁了王离兵团,消息传来,举国震惊。
二世三年二月,刘邦军北上攻打昌邑,这次他遇到了昌邑的地头蛇彭越,双方联手攻打昌邑。大概刘、彭双方各怀鬼胎,都想让对方当炮灰,因而这次攻昌邑未能得手。
从二世二年闰九月到二世三年二月,这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刘邦在他的根据地砀郡周边徘徊(十月向北,十二月向西,二月再次向北),一有机会就敲打一下周边的小股秦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西征还有十万八千里。
这时,王离兵团在巨鹿之战被项羽消灭,形式逆转,诸侯联军接连胜利,秦军颓势已现。原先不可能实现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怀王之约”已经不再遥不可及。攻打昌邑失利后,按捺不住的刘邦转而西去,终于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西征。彭越则留在昌邑一带继续收编溃军,壮大队伍。
有人认为刘邦入关比项羽顺利是因为项羽和秦军主力死磕。项羽辛勤耕耘,而刘邦却下山摘桃,他们将刘邦入关看成是一件顺手牵羊的事情,就像喝开水一样容易。事实绝非如此。刘邦西征时,秦军主力虽然已经遭到重大打击,但沿路的秦军依然在顽强抵抗,关隘、城池依然在发挥作用,通往关内的道路并不平坦。刘邦的西征是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刘邦的人才观
刘邦西征的第一站就是之前他和项羽联手围攻却未能拿下的重镇陈留。在征途上,刘邦的母亲大概是因为承受不了军事生活的颠沛流离而去世。在前往陈留路上,刘邦于高阳乡(今属河南杞县)遇到一个奇人。此人给了刘邦不小的帮助,这个奇人就是郦食其。
郦食其也叫郦生,是陈留高阳本地人。他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穷到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靠当社区保安度日子。虽然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这点倒和韩信有点相似。郦食其这种人舌尖嘴利,骂死人不偿命,县里人也不敢轻易惹他,大家都叫他“狂生”。《史记》似乎把他当儒生来看待,但郦食其的拿手本事是“忽悠”,他的学术绝对不是儒家,而是纵横家苏秦、张仪一路的。
陈胜起义后,陈留作为战略要冲,有不少义军领袖也曾路过这里。但郦食其知道跟对领导很重要,他看不起这些斤斤计较的领导,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
郦食其挑来挑去,觉得跟刘邦混有前途,决定去投奔。恰巧郦食其邻居的儿子当了刘邦的骑士卫兵,刘邦时常向他打听当地的贤士俊杰。刘邦部队驻扎在陈留县东南的高阳时,这名骑士回了家一趟,郦食其跑去找他,想搭上这条线去投靠刘邦。骑士告诉他说:“刘领导并不喜欢儒生,‘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头戴儒生帽子的人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
有人以刘邦“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作为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的例子,认为不尊重知识也能成功。那真是贻笑大方。刘邦其实是个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否则他也不会想到要“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
刘邦渴求知识、渴求人才,但同时他还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需要的是能指导胜利的政治理论,不是附庸风雅的呻吟哲学。刘邦这种“法学中专毕业”的人最容易接受的还是法家理论,儒家理论本身迂阔难用,这让他觉得儒家“仁义”理论就是胡说八道,因而刘邦自然不会给儒者好脸色。
刘邦为人粗鄙,会骂人、会耍泼皮,有很多不文明的举止。这在人际交际中是对人的不尊重,值得批评。但这些不文明的举止并不是对知识、对人才的不尊重,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溲溺儒冠”透露出的是他的“功利”和“现实”,而不是他不尊重知识。
对知识、对人才最大的尊重不是客客气气地讲些甜言蜜语,恩赐给知识分子高官厚禄供奉起来,然后束之高阁。对知识、对人才真正的尊重是采纳他的意见、采用他的知识!刘邦虽然粗鄙,但只要你提出的意见正确,他都能积极采纳并迅速实施,这才是对知识真正的尊重。这种对知识、对人才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他胜利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这一点在秦汉时期的风云人物中,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
由于对知识、对人才的真正尊重,刘邦几乎有楚汉时期数量最大、品种最全的知识型人才库,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典型的有张良、陈平(道家学派),萧何、张苍(法家学派),韩信、郑忠(兵家学派),叔孙通(儒家学派),郦食其、随何(纵横家学派)等,庞大的人才库成为他成功的最大助推力。
陈留的奇遇
这名骑士按郦食其的要求把郦食其推荐给刘邦,大概刘邦是把郦食其当儒生了,所以不怎么待见他,郦食其见过刘邦后就没了动静。学了这么多知识不能没用过就送进棺材啊,郦食其也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年人,他想:刘邦你不肯来三顾我的茅庐,我就去三顾你的华屋。
于是郦食其来到刘邦军门并递上自己的名片说:“我是高阳的卑贱百姓郦食其,私下里听说沛公奔波在外,露天而处,不辞劳苦,带领军队匡助楚国来征讨暴虐无道的秦朝,敬请劳驾进去通禀一声,说我想见沛公,和他谈论天下大事。”
秘书进去禀告,刘邦一边洗脚一边问秘书:“来的人什么样?”秘书回答说:“看他的相貌好像一个有学问的大儒,身穿儒者的衣服,头戴巍峨的高山冠。”刘邦一听是儒生,态度可想而知,就说:“请替我谢绝他,说我正忙,没有时间。”于是秘书出去谢客:“沛公敬谢先生,他正忙于讨平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见您,请回吧。”
郦食其听罢,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呵斥道:“快点!再去告诉沛公一声,我是高阳酒徒,并不是儒生。”秘书见此,惊慌失措,竟吓得把名片掉在了地上,然后又跪下捡起,飞快地转身跑了进去,再次向刘邦通报:“外边那个客人,真正是天下壮士,他大声呵斥我,我吓了一跳,把名片都掉在了地上,他说:‘你快滚回去,再次通报,你家老子是个高阳酒徒。’”刘邦一听,还碰到个狠的,看来不见还不行。“好吧,要不叫进来吧。”
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这当然是非常没礼貌的姿势,刘邦不想见他,大概是想用这个办法把他气走。如果郦食其是个事事讲究‘礼教’的儒生,他肯定会被气跑。郦食其见到刘邦后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态度不卑不亢地说道:“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刘邦骂道:“你个龟儿子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刘邦在和郦食其的第一次交锋中没有占到便宜,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戴整齐,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
郦食其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刘邦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和郦食其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食其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刘邦就派遣郦食其前往,自己则带兵紧随其后。
郦食其就在这一天夜里去游说陈留守令,但是游说是软实力,它是需要硬实力的支撑的。郦食其的这次游说没有成功,到了夜半时分,心黑手辣的他暗杀了县令,并悄悄地斩下县令的头,越墙而下,报与刘邦。刘邦带领人马,攻打城池,把县令的头挂在旗竿上给城上的人看,群龙无首的陈留被刘邦攻取了。刘邦攻克陈留后,缴获了大批武器和粮食,部队还扩编了几万人,陈留变成了刘邦向关中挺进的新基地。
刘邦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郦食其荐举他的弟弟郦商,让他带领部队追随刘邦,郦商当时已经拉起一支四千人的队伍,规模也不小。郦商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后来被封为曲周侯,在汉高祖元功十八人中排名第六,《史记》有他的列传,地位高于他这位老哥。而郦食其自己常常担任说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于诸侯之间。郦食其、郦商兄弟一文一武加盟刘邦的事业,对刘邦而言是有很大帮助的,堪称刘邦在陈留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