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继续
二世三年一月,王离兵团覆灭,秦军与义军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巨鹿城宣告解围,赵国终于熬过了最危急的时刻。赵王出城向各路诸侯表示感谢。
张耳和陈馀之间则爆发了冲突,张耳指责陈馀见死不救并追问张黡、陈泽二人的下落。陈馀只好如实告诉他们,这二人带领五千人马攻打秦军时阵亡了。张耳却怀疑陈馀私下杀了他们,一再追问,陈馀愤怒地说:“没有料到您对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难道您以为我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职位吗?”说完,就解下印信,推给张耳。
对于这一举动,张耳感到惊愕,他不肯接受。陈馀站起身来上厕所时,有宾客规劝张耳:“我听说‘天上的赐予不去接受,反而会遭到祸殃’。如今,陈将军把印信交给您,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收它!”张耳就佩带了陈馀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队。陈馀回来,也怨恨张耳不辞让就收缴了大印,于是快步走出去。张耳就这样收编了陈馀的军队。从此,陈馀、张耳就在感情上产生了裂痕。
联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的辉煌胜利,然而战争仍未结束。章邯是个坚韧不拔的将领,他愿意为国家忍受磨难和艰辛。他悄悄地收罗了秦军的溃兵,加上棘原守军,合计兵力总数有二十余万,依托河内郡方向的支援在棘原进行顽抗。王离兵团覆灭后,秦军并未完全毁灭,依然有战斗力。项羽统领的诸侯联军此刻变成了强势的一方,大军由北向南压迫过来,章邯则步步为营、节节抵抗、永不言败。双方在漳河一线焦灼着、对抗着。
巨鹿之战的消息传出后,堪称楚汉时期最为谨慎、最为沉着的一个人终于走出了巨野泽,参与到秦末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创立了属于他的功勋和天地。这人就是彭越,游击战的大师,未来的梁王。
老狐狸出手
彭越,昌邑人,字仲。经常在巨野泽中打鱼,兼职做盗贼。
巨野泽在今天山东巨野县城北,这里就是《水浒传》里的梁山水泊,梁山水泊实际上还只是巨野泽北部的一小部分,彭越在这里能干什么读者也就有概念了。
陈胜、项梁揭竿而起的初期,有“暴桀”少年就对彭越提出:“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反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两龙方斗,且待之。”
好一个“两龙方斗,且待之”。这句话是彭越性格的最好体现。反秦战争初期,各路义军奋勇争先,以夺县自立为时髦,包括刘邦也参与其中。此时唯独彭越表现出惊人的沉着和冷静。彭越不但看到了夺县自立的好处,更看到造反失败的危险,左右权衡之后,他一直躲在巨野泽里观望。彭越的这种老辣沉稳、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通过司马迁的“两龙方斗,且待之”刻画得淋漓尽致。
到了魏王咎建国后,彭越还在观望。到了章邯在东阿、濮阳战败的时候,彭越依然在观望。到了项羽打败王离,秦国颓势已现的时候,彭越才带领队伍走出巨野泽,加入到反秦战争的队伍中。
当时,水泽中聚集了一百多“暴桀”少年,他们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暴桀”少年们执意请求,彭越才答应了。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
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却有很多人迟到,不能按约定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于是,他命令军法官处斩最后来的一个人。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
但是彭越并不理会,他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就把他杀了。随后,众人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彭越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并收集了一千多名逃散的士兵。
彭越是多么老辣沉稳!大家热血沸腾地在造反的时候,彭越呆在巨野泽里冷眼旁观,到了下定决心造反的时候就是军令如山,满怀必胜的决心。机遇只欢迎有准备的头脑,彭越的算计非常精准,所以彭越几乎没遇到什么挫折,就实现了“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的目标,虽然距离皇帝的位置远了点,但性价比极高。有多少英雄豪杰连革命胜利的毛都没摸到就死在战场上了?
两相比较,刘邦哪有彭越这么老辣沉稳?刘邦从起兵以来一路都是磕磕碰碰,到彭越起兵之前,刘邦都遇到两次危机了,一次是被周市暗算,一次是定陶夜袭。这两次危机中如果运气稍微差那么一点点,刘邦就要成先烈了。真真正正所谓的“思维清醒、目标明确”的人是梁王彭越这只老狐狸,而不是刘邦。
煎熬
二世三年一月,王离兵团溃败后,章邯带领二十余万秦军在巨鹿以南的黄河和漳河之间坚守。项羽指挥的三十余万诸侯联军在数量、质量两方面均有优势。项羽步步紧逼,不给章邯偷袭的机会。章邯完全处于下风,只能依托漳河构筑防线,顽强抵抗联军的攻势。此外,赵国一步步恢复过来,并且重新夺回了上党郡。
二世三年四月,赵将司马卬的部队从上党郡南下推进到黄河北岸的平阴县(今河南孟津北),准备从那里的平阴津(古渡口,今河南孟津北)南渡,强攻三川郡。这是联军的一次战略大迂回,一旦赵军攻入三川郡,将切断关中到棘原之间的连接线,章邯就会陷入联军的战略包围中。
但意外发生了,另一支“友军”却先期窜入三川郡,这支部队就是刘邦指挥的楚军。按理说,刘邦作为友军应尽力协助司马卬南渡,攻克三川郡,切断章邯的归路。如果真这样,章邯就完了。可是刘邦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出手阻挠,使得司马卬无法南渡黄河。
刘邦此举的原因是此时的刘邦内心里惦念着“怀王之约”,满脑袋是“先入关中为王”,害怕司马卬会抢先入关,所以出手阻挠。这当然是一起友军互相拆台的龃龉事件。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之后刘邦却在三川郡意外战败,被迫退出三川郡。这使得原本面临覆灭危险的章邯侥幸活了过来。
感到后方失火的章邯赶紧让司马欣去趟咸阳,让他当面向皇帝汇报情形的危急,希望得到支援,或者得到撤退的许可。而主持政府工作的丞相赵高完全不能接受这个情形,因为他当初接过丞相位置的时候向皇帝打过包票说:“关东盗毋能为也。”当时的他确实有口出狂言的底气,因为他接过李斯的权力不久,项梁就在定陶被章邯击毙了,之后他又调动章邯北上会合王离击溃了赵军,赵国余孽逃入巨鹿被王离团团包围,眼看就要覆灭了。总之秦国形势不是一般得好,是一片大好。赵高大概也以为自己真的是执政天才。
谁知,半年过后,形势发生了逆转。秦军主力在巨鹿遭到重创,王离兵败被俘,章邯苦苦支撑,叛军气焰更加嚣张。赵高有苦难言,他是个权谋高手,但行政经验很差,面对这种困难局面,一方面他提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只能封锁消息避免让皇帝知道情况。另一方面,他只能继续以秦政府的名义指责章邯的无能。
章邯苦苦支撑着危局,困顿不堪的他对于丞相赵高的执政能力已经绝望了,他决定派司马欣亲自去一趟咸阳。之所以派司马欣,是因为司马欣是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分区司令,有资格直接面见皇帝。司马欣准备绕过赵高,把真实情况当面向皇帝汇报。
司马欣来到咸阳后求见皇帝,却被郎中令赵成(赵高弟)给挡住了。司马欣在皇宫外的司马门苦等了三天,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传见。司马欣内心感到一丝危险,赶紧从小路逃走。赵高这才想到应该派人追捕,防止司马欣到皇帝面前把真实情况抖出来。但为时已晚,司马欣逃回棘原大营,把情形向章邯做了汇报。
面对这种情况,章邯感到无助和凄苦,此刻的他已经成了一支孤军,外有强敌逼迫,而内部作为坚强后盾的祖国已经抛弃了他。只要赵高还在秦国丞相的位置上,章邯就不可能得到秦政府的任何援助。但章邯没有轻言背叛,因为他心智很成熟,他清醒地认识到背叛容易,但背叛后再回头就难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走这条路。眼下棘原大营内有兵有粮,章邯还有坚持下去的资本,内心饱受煎熬的他大概还有侥幸心理,期盼着奇迹出现。
“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这是清代曾国藩在江西受困于太平军时写下的一句话,大概章邯此刻的心境应该与此一致吧。
章邯被压垮了
战争仍在继续,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六月份。赵国的司马卬南渡不成就向东攻击河内郡一带,继续抄章邯的后路,而项羽指挥的诸侯联军则在巨鹿南继续和章邯鏖战。
陈馀大概受项羽委托,给章邯写了封入情入理的劝降信,提出章邯和联军合作,攻下秦国后由章邯担任秦王,这样既保全了秦国又保护了章邯,算是一个合理的妥协方案。已经有几分迷惘的章邯虽然没有接受,但私下提出议和的请求,毕竟经过近半年的拉锯战,双方的士卒都非常疲惫,亟需休整。
项羽歪脑子一动,答应了章邯的要求,双方暂时休战。趁着休战的空当,项羽违背协议,派出蒲将军带兵绕过漳河,在漳河支流污水河口的三户津渡过漳河,在章邯的后方建立了营垒。章邯为此向联军提出抗议,但项羽置若罔闻,日夜不停地运人过去,蒲将军在章邯后方设立的营垒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章邯这才意识到不妙,赶紧派兵进攻,试图将蒲将军重新挤入河中。项羽发现蒲将军得手后立即带领大军猛扑过去,和蒲将军前后夹击,在污水河畔大败章邯。章邯构筑的漳河防线被联军彻底粉碎了。虽说兵不厌诈,但项羽这样干未免也太不厚道了点。
章邯只好率部向南撤退,沿着洹河重新建立起一道防线,章邯军的空间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秦政府仍然在继续指责章邯无能,却不予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一个月后的七月份,赵将申阳带兵强行从平阴津渡河,攻入三川郡。司马卬的部队也攻入河内郡,章邯军彻底陷入联军的战略包围。章邯已经没有选择了,继续顽抗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章邯向诸侯军提出了接受盟誓的请求。项羽召集军中将领讨论了这个议题,指出联军兵粮已经快耗尽了,必须尽快接受章邯的盟誓,与会将领们一致同意了项羽的意见。于是章邯和项羽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今河南安阳县北)进行了盟誓。巨鹿之战宣告结束。
巨鹿之战前后历时八个多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不是一场仅仅靠破釜沉舟、猛冲猛打就能取得的胜利。项羽以他的勇毅、智慧、执着和坚韧赢得了这场传奇般的胜利,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名将,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章邯并不是一个贪图权位的人,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在盟誓会上,章邯痛哭流涕,向项羽哭诉赵高的祸国殃民。如果不是赵高,章邯应该会和嬴氏秦国生死与共吧。
诸侯军和章邯秦军实现联合,共同对付秦政府。而章邯秦军作为诸侯联军的前锋部队去进攻秦国,一旦占领秦国以后,章邯将成为新的秦王(雍王)。这样的做法是契合“怀王之约”的精神的。与此同时,刘邦的部队推进到南阳郡(今河南省西南部)并攻占了南阳郡的大部分地方,计划由武关入关中。
休整一个月后,到八月,联合大军开拔。投降的秦军以董翳、司马欣为指挥官,作为前锋向关中进发,章邯以雍王的身份被扣押在诸侯军大营。同月,刘邦攻破了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