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巨鹿(1 / 1)

北上

项羽诛杀宋义,夺取楚军统帅权,这激怒了齐相国田荣。田荣命令部将田都向楚军进攻。田都知道打不过项羽,于是投降了项羽。项羽指挥大军,准备北上巨鹿援救赵国,但要抵达巨鹿必须先渡过黄河。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古代渡口。得益于现代科技,如今过河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渡口这个概念逐渐远离了人们。然而,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渡口非常重视。像黄河、长江这类大川,波涛汹涌、水流湍急,古人要通过非常困难,所以有“天堑”之称。因此,必须选择一些相对容易过河的地方,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渡口。出人意料的是,很多渡口不是在河面最窄的地方,而是在河面较宽的地方。这是因为河面较宽就意味着河流的截面积较大,水流速度相对较小,少有波涛汹涌的激流,便于渡河。因此项羽无法在黄河边任意选择地方渡河,而要走很长的距离才找到一个合适渡河的地方。

白马津是距离项羽最近的黄河渡口,但是白马津的对面是严阵以待的章邯部。如果项羽从白马津强渡,必然要同二十万章邯军死打硬磕,“兵半渡可击”,这是军事行动中的基本常识。此时的项羽不仅要以少打多,还要越过黄河,这个难度就太大了。项羽走白马津强渡黄河绝对是吃亏的生意。

项羽绝不是呈匹夫之勇的莽夫。他一方面以上将军的名义指示刘邦西路军在砀郡以西加大军事活动的力度,迷惑秦军,以配合楚军北路军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则指挥部队进入齐国的济北郡(今山东省西北部一带),计划从当地的平原津(渡口名,今山东省平原县)渡河。齐国末代国君齐王建的孙子田安的队伍占领了济北郡,主动接纳了项羽并且带兵追随项羽参与了救赵的军事行动。在这里渡河,唯一的问题就是齐军的阻扰,不过,田荣对此显然采取了默许态度,再加上当地驻军的配合,楚军顺利渡过黄河。

巨鹿由王离兵团包围,巨鹿南驻扎着章邯兵团,巨鹿以西属于秦军的控制范围,巨鹿以东秦军尚未完全占领,这是秦军的一个薄弱环节,项羽巧妙地选择了渡河点,顺利绕过章邯部,轻松抵达漳水东岸,巨鹿就在漳水西岸。项羽此时可以隔河(漳水)远眺了,秦军就在眼前,王离兵团与章邯兵团沿着漳水这条河,一北一南纵向并排着,项羽可以自由选择先攻击王离还是先攻击章邯。

血战王离

项羽来到巨鹿以东的漳河东岸,在他对面分布着两个强大的秦军集团——章邯兵团和王离兵团。每个兵团的规模都是项羽的两倍多,无论哪个都不是项羽单独能啃得动的。面对规模庞大的秦军,项羽要怎样破解呢?

巨鹿城北有一支盟军,指挥官是陈馀、臧荼和张敖,加起来大概也有六七万人;项羽手上约有十万人左右。如果两军会合,那么面对秦军时,项羽在兵力上的劣势会有所缩小,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思路。

如果这么做,会合后必定要成立联合司令部,作战计划项羽必定要和陈馀、臧荼两人协商,依两人的见识水平,联军的作战效能能达到什么程度让人担忧。即使陈馀、臧荼愿意无条件服从项羽的命令,联军同秦军死磕的胜算也不见得大,毕竟秦军有人数上的优势,一旦打成一场拉锯战,那么补给充分、作战效能更高的秦军在胜率方面依然高于联军。不能这么打,要赢得这一仗,必须出奇制胜!项羽思考着。

项羽打仗,勇猛中从不失去细腻。经过慎重思考后,项羽放弃了同陈馀等人会合的想法。因为项羽发现两个秦军集团军的结合部是个薄弱的部位,可以在这里寻求突破。两个秦军集团军结合的位置就是甬道。甬道细长,只能分兵把守,结果必然是处处薄弱,处处挨打。而甬道是王离兵团的补给线,一旦被切断,王离兵团将面临食物缺乏的困境。更重要的是王离和章邯似乎配合得不是很好,双方各管各的,给项羽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项羽绕过了章邯,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选择先打王离。

项羽非常谨慎,在漳河东岸扎下营寨后,他先派遣勇将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过漳河,向章邯的运输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黥布和蒲将军骁勇善战,袭扰战连连得手,甬道驻扎的秦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为王离正常提供给养的功能,王离兵团食物供应不上来,部队士气就低落。

看到楚军先锋取得了初步胜利,陈馀要求项羽增兵,全力进攻。陈馀大概不清楚,项羽并非在强攻,他的进攻只是在试探秦军的反应,他还在等着秦军出招,然后见招拆招。令项羽真正欣喜的是王离这个官三代公子哥(王离父王贲,祖父王翦皆为秦国大将)显然是个“轻浮”之徒,对此居然毫无反应。

古人有总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像王离这种官三代,不见得一定人格堕落,只知玩乐,但是因为祖辈、父辈当大官,官三代提拔得太快,不食人间烟火,缺乏基层经验,作风就免不了“轻浮”。这类公子哥排兵布阵会有点专业水准,但往往忽视食物和水这些最根本的保障,最后都栽在这上面。像之前赵括栽倒在军粮上,之后马谡栽倒在水源上,王离这次要栽在军粮上。

王离眼下最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赶快跑,主动收缩兵力,向南撤退,如果章邯再分兵向北接应就更好了。如果这么干的话,项羽估计就只能灰溜溜地将前锋部队撤回东岸,另觅时机了。可是王离全无反应,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或许此时的王离还坐在帅帐里冥思苦想如何排兵布阵攻破赵军的城防呢。他全然不知军粮供应已经出了大问题,士兵们又累又饿,兵器都提不动了。

和王离这种公子哥不同,章邯这种百战名将深知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可是,章邯指挥不动王离这种官三代的公子哥。王离早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以前就已经是朝廷大员了,地位比李斯都高,到了巨鹿之战这年,王离最少都当了十几年的常委。王离选择了消极守在巨鹿城下,等着章邯把军粮送过来。章邯心急如焚,却指挥不动他,这逼着章邯必须自己想办法。

章邯确实想尽快打通从棘原到巨鹿的甬道,问题是章邯手上还有一个比甬道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位于棘原的粮仓,棘原的粮仓不仅是王离的生命线,也是章邯的生命线,一旦棘原的粮仓落入项羽手中,不但王离兵团会完蛋,章邯兵团也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由于担心项羽声东击西,章邯留下一半的部队(约十万人)保卫棘原的辎重粮草,依托营寨坚守,料想不会有失。然后,他把能带出来的部队(约十万人)都带过漳河,他想要打掉这群讨厌的“苍蝇”,以便甬道能正常使用。

看到王离脑袋短路,章邯又放不开手脚,项羽知道战机来了,成败在此一举!于是,他率领全军也渡过漳河,他要摆平章邯。过河后,项羽下令将炊具全部打烂,船只全部凿沉,“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项羽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准备和章邯死磕了。楚军在项羽的激励下也发挥了惊人的战斗力,无不“以一当十”。

章邯强于偷袭,野战能力是大大不如项羽。项羽发挥了他长于野战的特点,双方兵力又相近,楚军猛冲猛打,章邯几乎瞬间就被击溃了。伤亡惨重、溃不成军的章邯只能无奈地选择了撤退,退保棘原大营。此时是二世三年十二月。章邯的撤退意味着他抛弃了王离,王离如果想逃出只能靠他自己了。

章邯的败退使得战争形势急剧逆转。得到章邯败退的消息后,陈馀等人都看出机会来了,纷纷打开营垒开始对王离兵团展开反攻,王离兵团顿时陷入诸侯联军的反包围中。陈馀、臧荼的进攻虽然不足以击败王离,但也给王离制造了很大的麻烦,王离不得不分兵来防御他们,无法全力进攻项羽。

王离终于明白得走了,可是现在他走得了吗?陷入联军反包围中的他只能拼尽全力向南进攻,力图冲破项羽的防御阵地,逃回棘原。可是血战九场,王离始终无法撕开项羽的防线,粮道被项羽死死卡住。一个月后,二世三年一月,士气低落、军粮匮乏的王离军终于全盘崩溃,主将王离被俘,副将苏角阵亡,另一名副将涉间拒绝投降,自焚而死。巨鹿之战的第一阶段宣布结束。

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的结果是秦军主力遭到重创,以楚军为核心的义军通过巨鹿血战取得了完全胜利,反秦战争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这一切仰赖于项羽的天才决断。事实证明,项羽不仅勇武,而且精通韬略,诸侯对项羽都非常畏服。项羽不再仅仅是楚国的上将军,还成为了诸侯联军的上将军。这年的项羽年仅26岁。

战争分析

巨鹿之战的结局让人瞠目结舌,项羽以其非凡智慧,采用对秦军分割打击的办法,制造了局部战场上的优势,先打垮章邯,再消灭王离,以弱胜强,化腐朽为神奇,实乃军事史上的杰作。

王离为何惨败?王离的主要错误应该有两点:

第一点错误是傲慢,无视陈馀等人的存在。早在项羽到来前,陈馀、臧荼、张敖等人已经在巨鹿以北设立营寨,王离却无视他们的存在,只是埋头攻城。也许他认为陈馀等人只是“臭水沟的老鼠”,拿下巨鹿以后这些人自然就溃散了,所以攻城前没有先清理周边。事实证明“臭水沟的老鼠”一样能咬人。如果当初王离在项羽到来之前先清场,被切断甬道后,由于没有这些干扰,王离兵团就可以集中力量突破项羽防线,即使无法突破项羽,至少还有向北撤退的空间。

第二点错误是反应迟钝。当项羽派出黥布试探性地切断甬道、王离兵团的粮食不能补充上来的时候,王离就应该提高警惕,主动向南转移。这时候陈馀等人慑于秦军的威势,尚不敢咬住秦军。王离如果主动南撤,配合章邯的北进兵团,项羽是无法锁住他的。可是王离却放任军队“乏食”而没有反应。等到章邯的北进兵团和项羽主力在漳河以北进行决战的时候,王离的任何行动都已经来不及了。章邯的北进兵团几乎是瞬间就被击溃了,王离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等反应过来,一切都迟了。

章邯作为秦国名将,领兵纵横千里,连续击杀陈胜、蔡赐、周市、田儋、魏咎、项梁等反秦名王名将,几乎凭一己之力挽危局于狂澜。巨鹿之战,章邯负责保卫棘原和甬道,他尽力救援王离,没有成功。他有无错误?笔者认为章邯的错误不大。

章邯用兵老成持重,也许有人会指责他不全军出动才导致甬道被切断,反言之,如果章邯全军出动,或许项羽主攻方向就会变成棘原了。一旦棘原沦陷,不但王离兵团会覆灭,甚至章邯兵团也会受牵连覆灭。战争不是儿戏,事后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料敌如神。章邯的决定无可指责。

事实上,由于章邯保住了棘原大营,王离兵团溃败后,章邯收罗残兵,依然有二十馀万之众,依托棘原顽抗,成为项羽一根难啃的骨头。从二世三年一月王离兵团崩溃,到二世三年七月章邯同项羽盟誓,前后历时半年时间,章邯在这一带和项羽顽强地进行拉锯战,章邯屡败但不溃,项羽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或者说秦军虽然已处下风,但在章邯持重用兵下,秦军并没有输光本钱,依然有翻盘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政府内部出了问题,项羽还真未必能笑到最后。

这一仗项羽赢了,但如果说项羽必胜,也不尽客观。这场胜利项羽其实也有几分侥幸。但凡战争,都是赌博,历史上很多名将都是赌徒,胜利的一方有时候仅仅是赌对的一方。如果一方本钱比较多,就可以选择一些稳妥的战术,但是这不等于统帅不高明。本钱少的一方尤其需要赌博,而项羽真的赌赢了。但是,如果本钱多却输了,那就只能被人笑话,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

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本钱不多,他选择了兵行险招,稍有不慎,项羽就可能会全军覆没,而这场胜利的含金量高也就高在这里。秦军在兵力、后勤、地利等客观方面几乎都有优势,其失败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