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1 / 1)

李斯之死

冯去疾、李斯、冯劫三人联合上书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反倒让皇帝认为他们是在逼宫。在赵高的挑拨下,皇帝将此事视为一起“结党谋逆”事件,三个人被一块儿送进监狱。冯去疾、冯劫说:“将、相不接受这种侮辱。”自杀了。冯去疾、冯劫二人以自杀向皇帝表示愤怒和抗议。李斯不想死,于是皮肉就受苦了。

李斯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二世皇帝可以醒悟过来释放他,可惜没有。二世皇帝又派赵高来审理这个案子,这种审理方法无异于让猫来看鱼,结局可想而知,李斯直接就被打服了。但是李斯依然不放弃生的希望,他又试图向皇帝上书以求得生机,赵高绝对不给他机会,将他写给皇帝的奏书直接扔掉。

李斯上书的渠道被堵死了,但是李斯身份特殊,李斯谋反案需要皇帝来做终审裁决。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通信员)、侍中(秘书),轮流往复审问李斯。如果李斯说自己没有谋反的话,赵高就让人狠狠拷打他;如果他承认自己谋反,就不会挨打了。后来皇帝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赵高把判决书呈给皇帝,二世皇帝很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

案件裁定后,二世皇帝派人到三川郡逮捕李斯长子李由,使者还没到达,李由就在雍丘(今河南杞县)阵亡了。赵高索性自己文学创作了一整套李由谋反的罪状,反正死人也不能开口说话。

二世二年八月,李斯被判决腰斩于咸阳街市。李斯被带出监狱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今河南上蔡,李斯的家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家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纵观李斯生平,就是个以阴谋立、以阴谋亡的过程。当他斥责秦二世残暴、怒骂赵高“邪佚”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昔日被他陷害的师弟韩非,冤死的公子扶苏以及蒙恬、蒙毅兄弟?李斯觉得自己很冤枉,那么被他陷害的人呢?明明知道二世的骄横恣行是错的,却没有坚持原则,反倒主动去献媚讨好,并以“而不吾听也(他不听我)”为借口,导致二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虽然李斯有缺点,但李斯是朝廷重臣、政府台柱,秦政府在经历陈胜吴广起义后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这么长时间,其实有赖于李斯等老臣的竭力维护。李斯之死是秦政府的一场大地震,标志着秦政府仅存的一丝灵魂也被抽空了。新任丞相赵高阴谋权术有余,执政能力却不足。在他的蛮干下,秦政府这架战车终于彻底熄火,这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章邯的困局

二世二年七月,章邯在东阿和濮阳的两次会战中失利,败退入濮阳城中进行防御。

面对困兽犹斗的章邯,项梁没有发动强攻,转而南下攻打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定陶是座军事重镇,应当也是秦军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早在景驹时期,楚军就试图联合齐军攻打定陶,但因齐楚双方的争执而作罢。定陶城城防坚固,项梁强攻没有得手,改为围困。

二世二年八月,项梁围困了定陶,派出刘邦、项羽向西出击,主要目的是为了切断章邯同关中的陆路联系通道。刘邦、项羽攻克了宛朐(即寃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临济、卷(今河南原阳县西)等地,顺利完成了任务。加上之前攻克的张(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北)、城阳等地,楚军对濮阳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弧形锁链,将章邯牢牢地“锁”在濮阳。

二世二年七月到八月这段时间,是刘邦、项羽二人关系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两个人在同一战壕里战斗,有着生死相托的战斗友谊。此时,他们绝对想不到日后二人却要拼个你死我活。

刘邦在攻打宛朐的时候收编了当地起义的一位将领,这位将领日后成为刘邦手下非常得力的将领,这个将领就是信武侯靳歙。从靳歙的事情大体看出,刘邦攻打这些地区时应该得到了当地反秦义军的帮助。这侧面解释了章邯为什么兵力不足。其实,不是章邯的士兵数量少,而是关东到处都是敌视的眼睛,“带路党”成群结队,或明或暗地配合大股反秦义军袭击秦军,秦军必须花费对方几倍的力量才能控制住某地,因而章邯兵团虽然规模庞大却一直疲于应付,尽显兵力不足的疲态。

看到章邯陷入困境,时任秦三川郡守李由领兵赶来救援章邯,结果在雍丘被刘邦、项羽截住,李由被刘邦部将曹参斩杀,秦军被击溃。但是雍丘属于砀郡辖区,三川郡守李由的军事行动有越界嫌疑,这可能是因为他想报答章邯的解救之情,也可能是因他父亲李斯被囚,他想立功赎罪。或者二者兼有之。

得到李由被击溃的捷报后,在定陶城下的项梁非常得意。他有足够的理由得意,因为他确信锁链已经牢牢拴住了章邯,时间一到,兵疲粮尽的章邯就会束手就擒。

但是,项梁大意了,他不知道增援章邯的秦军没有走陆路,而是走水路悄悄地沿着黄河补充进濮阳;或者他觉得秦军战斗力也不过如此,懒得知道。而秘密得到补充的章邯军势“复振”。不过,狡猾的章邯不仅不实施反击,反而挖开黄河河道,在濮阳外围建了一道护城河,摆出一副死守濮阳的架势。这招迷惑了项梁。此时,章邯准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给项梁一个意外“惊喜”。

接连的胜利使得项梁不由得滋生出骄傲轻敌的心态,章邯的有意示弱更是给项梁造成了章邯已经被吓破胆的假象。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章邯缺乏警惕,宋义就向项梁提出告诫。宋义说:“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点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心啊!”这些话扫了项梁的兴。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处理垃圾最好的方式就是物尽其用。于是,项梁派宋义出使齐国,让他眼中的垃圾发挥作用。

打发走这只“讨厌的苍蝇”,项梁在定陶城外的楚军军营中甜甜地睡去。睡梦中,项梁咧着嘴笑了。忽然间,军营里惊慌的喊叫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器的撞击声混杂在一起。卫兵急忙叫醒项梁:“秦军杀进来了。”项梁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睁开惺忪的眼睛,只见黑衣黑甲的秦军如潮水般涌来,楚军毫无防备,军营被踏破,士兵被打得七零八落。项梁一下子给吓醒了,脑袋里一阵短路:“哪里冒出这么多秦军?”项梁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猛扑过来的秦军士兵乱戈戳死。原来,章邯趁项梁松懈之机,秘密行军来到定陶,并在夜晚发动了一场突袭。章邯的行动非常隐秘,项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当场阵亡,定陶楚军全军溃败。章邯的定陶夜袭打得非常漂亮,一剑穿心。

此时的刘邦、项羽正在攻打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二人商量后,决定放弃攻城,和吕臣等各路楚军退保楚都彭城。吕臣驻扎在彭城东,项羽驻扎在彭城西,刘邦驻扎在砀郡。

定陶夜袭是章邯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楚国瞬间失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主心骨,陷入新的混乱和恐慌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章邯在取得重大胜利后,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全军飘然北上。

楚怀王崛起

章邯在这个关键时期北上的行为令人费解,司马迁给的说法是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笔者不是很赞成这个论断,这应该是司马迁想当然的说法。军队调动防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定要呈报中央批准,不是章邯本人可以决定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章邯确实向秦中央政府递交北上的请示。

笔者倾向于这是新任丞相赵高的意思。赵高应该是想当然认为一加一大于二,将章邯兵团调到河北,同王离兵团会合,再利用超大规模兵团给河北叛军致命一击。事实上,赵高这个错误的决策给了楚军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

项梁的败亡可以说是楚军的灾难,革命顿时陷入低潮。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位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为楚军迅速稳定下来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位英雄人物就是楚怀王熊心。

就在楚军士气低落、各路楚军纷纷退保彭城时,楚怀王却表现出惊人的胆量,他从后方的盱台赶赴彭城前线主持大局,利用统帅空缺的迷茫期,将自己从精神领袖转化为实质领袖。这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一个被抬上神台的傀儡国王。

来到彭城的楚怀王熊心立刻展示了他的政治手腕。他将项羽、吕臣的军队合并,自任统帅,把军权抓到手,同时抬高吕臣、刘邦,打压项羽。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封刘邦为武安侯,任命为砀郡长,将刘邦的军事力量从项氏集团中剥离出来,便于日后分化控制。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作为精神上的安慰。在楚怀王的努力下,利用秦军“送来”的喘息之机,楚军终于渐渐稳定下来。

楚军逐步稳定,但秦军的威胁并未消失,对抗秦军依然是楚国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楚怀王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素养,他与他所领导的团队推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怀王之约”。“怀王之约”以其务实、灵活,成为日后各路反秦义军的指导性纲领。

“怀王之约”原文已佚,只留下零星的记录,主要核心思想就是: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原战国六国政局为基础,保留各诸侯国的权力,承认和维护关东诸侯国的权力;推翻暴秦政府,但保留秦国,“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先入关推翻秦王朝,平定关中,由他来统治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地区,成为未来的秦王;但要求“入秦无暴掠”。

作为楚国对天下形势的一种判断,“怀王之约”在政治上非常准确、老辣。首先,楚国无力独吞天下,必须承认诸侯的既得利益,这样可以稳定各国诸侯,有利于团结力量。其次,“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建立了明确的革命目标,调动各路诸侯、军阀的积极性,避免因分赃不均使得各诸侯、军阀在对秦作战中的内讧消耗。“入秦无暴掠”可以减轻关中秦人对义军的抵抗强度。

“怀王之约”其实是“薛县会议”的延续和微调,两者的精神是一致的。“怀王之约”是对“薛县会议”精神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具操作性。当楚国以盟主的身份向天下昭告“怀王之约”时,其内容就很容易获得普遍认可,也等于为未来国际关系定下准则。也因为它太完善,日后给项羽涂改“游戏规则”增加了一些难度和麻烦。

之前项梁打发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碰到齐国使者高陵君,就把项梁骄傲轻敌的情况和高陵君说了,认为项梁可能会败亡,建议他慢点走,免得死在军中。高陵君听了他的建议就放慢了前进的速度,幸运的躲过一劫。高陵君原本要拜访项梁,因项梁已死,就去彭城见楚怀王。高陵君将宋义的事情向楚怀王做了汇报,楚怀王召见了宋义,对宋义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