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楚王不好当
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败亡。得到消息后,二世二年一月,东海义军推举景驹为楚王,景驹接过反秦大旗。这支东海义军在东海郡一带自成一家,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在陈胜起兵初期,陈胜曾派出武平君试图吞并这些人,但是遭到抗拒,武平君被杀。东海郡义军带有很强烈的联盟军的意味,明显是由东海郡的多支义军整合而成的。粗略估计,应该有秦嘉、董绁、朱鸡石、郑布、丁疾、景驹、馀樊君等人。
景驹之所以被推举为楚王,可能是因为他是义军领袖中有楚国王室血统的人(景氏是楚国王室的分支)。但是有一点笔者一直感到奇怪,就是在任何阶段,楚国都不存在两个楚王的情况。整个反秦战争期间,没人搞两个楚国。
二世元年七月至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担任楚王(张楚);
二世二年一月至二世二年四月,景驹担任楚王;
二世二年五月楚王位置空置;
二世二年六月起,熊心担任楚王(楚怀王)。
由此可以得知:首先,楚国人不找个国王出来作为精神支柱就会失落;其次,担任楚王不一定要有楚国王室血统;再次,楚王只能有一个,不允许各自称王,各干各的。
从陈胜到景驹,再到熊心,毫无血缘、政治继承关系的三个人,却按次序共同继承楚国国王,似乎任何人只要自称楚王就可以继承楚王的法理统治权,其他势力都会主动躲避,承认其法理上的正统性。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以后,楚地的各个政权都以陈胜作为法理上的领导。例如秦嘉等人是东海义军的领袖,陈胜派武平君作为东海义军的领袖,秦嘉等人自然不乐意接受,于是杀了武平君,但他们杀掉武平君时居然需要诈称是陈胜的命令;项梁在会稽郡起兵北上,接受了召平伪造的所谓陈胜授予的上柱国封号。景驹称王也是在陈胜败亡后才进行的。
陈胜本身不是楚国王族,不存在什么法理上的优势。东海义军、项梁同陈胜毫无隶属关系,从建军之初就未接受陈胜的任何援助和支持,完全可以凭自身实力自立。但是,不知为何还要尊奉陈胜为领导人。
到了景驹自称楚王后,景驹就占据了法统上的主动。项梁完全不服景驹等人,从下邳北上挑战秦嘉、景驹等人。可是景驹称王在先,项梁觉得自己法理上吃亏了,不得不寻求陈胜法统的庇护。开打前,项梁先向楚军将士动员:“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背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陈王首倡起义,战事不是很顺利,现在下落不明,秦嘉那几个龟儿子居然背叛陈王,私下立景驹为楚王,太大逆不道了,咱们揍他。)”
其实,项梁如果不想承认景驹的法统,直接否认就是了,何必绕那么大弯子?
这场楚国人的内部火并以秦嘉战死、景驹走死梁地而结束,项梁大获全胜,东海义军被项梁吞并。
转投项梁
当刘邦在砀郡战斗时,传来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的大靠山景驹倒台了。景驹倒台就是因为项梁和景驹的火并。火并获胜后的项梁大军进驻薛县,此时他约有十几万人。
项梁十几万大军驻扎到刘邦的后方,虽然没说要干什么,但如果告诉你他们是来旅游的,你会相信吗?刘邦被夹在秦军和项梁之间,形势非常不妙,必须马上表态。于是刘邦带上警卫连(从骑百余)去拜见项梁,表示坚决拥护项梁的领导。这时的刘邦比起当初投靠景驹时成熟多了。
首先,刘邦已经明白保持力量的相对独立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可以讨价还价,争取自己的权力,没有必要再傻傻地把队伍拉到别人地盘上去受人摆布,因而他只是带上警卫连前往。
其次,刘邦已经明白政治斗争要靠实力说话,主力部队镇守砀郡,有近万人的规模,项梁必须权衡火并和接纳之间的得失。
经历两次磨难的刘邦终于破茧而出了,成为一位能独立思考、有独立行动能力的团队领导人。他开始懂得如何在各方势力间游刃,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最大程度维护己方利益。刘邦已经破茧成蝶,虽然翅膀上还沾着水,需要更多的磨练来风干他的翅膀,但是他已经开始走上胜利的轨道了。后来项梁败亡,楚怀王正式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这是对刘邦拥有独立政治、军事地位这一事实的承认。
项梁果然没有为难刘邦,不仅接受了他的投诚,还拨了五千军马给他,由十位五大夫(爵位,不是职务,大体相当于上尉)指挥。得到项梁资助的五千兵马后,刘邦声势大振,决定三打丰邑。这一次,刘邦终于夺回了他的家乡丰邑,雍齿出逃魏国。
从表面上看,项梁是在帮助刘邦,实际上拨给刘邦的五千军马还是听项梁的。项梁利用这个机会往刘邦的队伍里“掺沙子”,分化、软化、瓦解刘邦的队伍。如果不是项梁太早败亡,刘邦应该会被项梁一步一步消化吸收,在不知不觉中由一个独立军阀变成项梁的部将,如同陈婴、吕臣等人。
刘邦喝下了项梁酿制的一杯“甜蜜的毒药”。当然,刘邦也没有不喝的资本。
章邯和项梁的对弈
章邯兵团出关后,主力沿着军事重镇(荥阳、许、陈、临济等地)前进,寻找叛军(义军)主力决战。章邯的小股部队则以章邯兵团主力为中轴,向各个方向展开,扫**、消灭小股流寇,夺回城镇并驻扎当地。一度被张楚军和魏军控制的地区又重归秦政府掌控。
章邯兵团主力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沿路摧毁了张楚军和魏军主力,完成了他的作战意图。二世二年十二月,章邯摆平了陈胜。次月(二世二年一月),章邯主力击败魏军主力后包围了魏都临济,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围攻战。
包围魏都临济的同时,二世二年一月,章邯派出部队向东越过了睢水,侵入了砀郡,向盘踞这一带的秦嘉—景驹势力(东海义军)发动试探性进攻。这是秦军挟战胜陈胜的余威,侵入睢水以东,主动向楚系反秦义军发起的攻势。刚投靠景驹的刘邦带兵出战,和秦军打了一仗,没占到便宜,只得退回留县休整。这一系列事件说明这个阶段秦军处于优势地位。
二世二年二月,重整旗鼓的刘邦主动向驻扎在砀郡的秦军展开进攻。血战三天,刘邦击溃了这支秦军,砀郡在睢水以东的部分重新回到反秦义军的手上。这一事件表明反秦义军的实力有所恢复,双方的战略势态转向趋于平衡。
二世二年四月,项梁火并景驹,整合了各路楚军后赶到薛郡。此时,反秦义军的力量得到增强,战略的天平开始微微倾向反秦义军,义军又开始不安分了。处在强势地位的楚系反秦义军在项梁的指挥下,组织了两场小规模的试探性反击。
第一场战役是栗县之战。项梁命令刚投靠自己的朱鸡石、馀樊君带领部队向栗县发动进攻。结果馀樊君战死,朱鸡石领败兵退回来,被项梁下令处决。
项梁的这个决定固然是军法无情,但不免也有几分奸人嘴脸。项梁的心肝宝贝当然是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应视为他的核心嫡系。陈婴、黥布等人投靠较早,属于次等嫡系。朱鸡石、馀樊君等人是项梁火并秦嘉、景驹后收编的,难以令项梁感觉完全可靠,更难以得到项梁的疼爱,因而被项梁故意派去同秦军拼杀。项梁的用意很明显:一则借此消耗秦军,并观察秦军的实力;二则借刀杀人,削弱秦嘉、景驹余党的力量,消除内部隐患;三则借此在各路归附的义军面前立威。
第二场战斗是襄城之战。项梁派项羽攻打襄城,襄城属于秦政府统治力比较强的区域,襄城百姓不敢投降项羽,因而抵抗很激烈,结果项羽以屠城结束战斗。完成任务后的项羽回到薛县,并向项梁做了汇报。项羽屠城的残暴行为引发争议,楚军不少元老对项羽的屠城行为表示了不满,日后该事件更成为他们攻击项羽的一个口实。
这几场战斗还反映出在章邯包围魏王咎的这个时间段,秦军和楚系反秦武装的实际控制线大体在睢水上,双方势力的平衡点差不多也在这个位置上。战争双方的统帅(章邯和项梁)都是高手,双方都非常谨慎,不轻易发动决战。
章邯的如意算盘
章邯的征战行动一直给我们一种势如雷霆的感觉。从二世二年十一月出函谷关,八个月左右的时间,章邯纵横千里,连杀三王二相,几乎横扫黄河以南的叛军(义军)。可是通过观察战争的形式,让人隐隐约约有种感觉,章邯可能兵力不足!
在章邯发家之初,骊山徒刑犯高达七十余万,加上秦二世政府增派司马欣、董翳率领的秦国国民兵,章邯兵团的士兵数量惊人。到了项羽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坑降的时候,章邯秦军尚有二十余万之众。如果单从以上方面来看,兵力不足这个词恐怕不应该同章邯联系在一起。但是,战争中章邯却困难重重,在击败陈胜后章邯可能就一直面临着兵力捉襟见肘的窘境。
事实上,济水以南、睢水以东的楚系义军核心区域,除了有秦军试探性地侵入过一次外,一直到章邯巨鹿失败为止,秦军从未能进入。当然,这不能作为章邯兵力不足的直接证据,但是,章邯在临济城下守株待兔的举动似乎又印证了笔者的看法。
章邯攻打陈县和未来攻打邯郸(今河北邯郸)都是当月战斗当月拿下。临济城围攻战前后持续达半年之久,用临济城城高池深,难以攻克来解释,不如用章邯有意在等待什么来解释更合理。
在章邯包围临济期间的二世二年四月,楚军向秦军发动了试探性攻击,双方爆发了栗县之战、襄城之战,特别是项羽攻打襄城得手,等于楚军向秦军占领区的人民宣告:我会回来的。(美军名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名言,也是灰太狼的名言)”项羽此举对秦朝统治的权威造成了巨大伤害,照理说章邯应该越过睢水打下几座楚军控制的县城作为反击,挽回秦军的脸面,威慑心怀不轨的“屁民”,但章邯似乎毫无反应。
五月似乎是一个平静的月份,无论是《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还是《汉书·高帝纪》,看不到项羽、刘邦有任何行动。但如果翻看曹参、周勃的列传,会发现情况没那么简单。五月,刘邦显然是有军事行动的。刘邦的军队在这个月一直在双方控制线的边界挠章邯的痒痒,打下了几座县城,章邯却显得无可奈何。
李开元教授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就指出,章邯围攻临济的主要目的是引诱齐、楚军队的到来,并加以击溃。章邯的这种打法有点类似清代曾国藩提出的“明主客”策略,将敌军(田儋齐军)引诱出本土,变成了“客人”,我军(章邯秦军)以逸待劳,成为“主人”,取得战略上的有利态势,以较少的代价取得胜利。
假如把章邯忍耐项羽和刘邦的挑衅视为有意示弱,达到引诱楚军的目的的话,那么临济被攻陷后,章邯在东阿之战和濮阳之战的惨败就不是示弱,而是真的弱了。章邯在这两场会战中被项梁打得落花流水,而项梁的这两场胜利总让人感觉赢得过于轻松。齐国田荣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势力,按理说,强敌当前,项梁应该尽量争取田荣的援兵,但项梁却显得爱理不理。这些都不能不让人怀疑章邯是否受到兵力不足的困扰。
如果章邯兵力不足是事实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明白章邯围困临济的如意算盘,他在等人,在等楚军、齐军前来自投罗网。面对秦军的团团包围,临济城危如累卵,魏相国周市、魏王弟弟魏豹被派出向其他反秦诸侯求救。
楚系义军的内部整合问题尚未解决,项梁的精力主要放在召开“薛县全楚反秦义军代表大会”上,用于协调和整合楚系内部各路反秦义军,解决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楚军只派出项它会同齐将田巴的部队随同周市救援。二世二年四月,齐楚联军向临济的秦军发动进攻,做第一次救援,结果魏相国周市当场阵亡,齐、楚军败退,章邯大获全胜。
二世二年六月,魏国已危在旦夕,深感唇亡齿寒的齐国终于下决心全力救援,齐王田儋在魏王咎弟弟魏豹的引导下亲统大军奔赴临济。章邯在临济城下发动夜袭,没有提防的田儋被当场击毙,魏、齐联军大败,田儋从弟田荣引残兵退回齐国。
临济城下以逸待劳,一举打垮实力雄厚的齐军,章邯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随着临济夜袭战的落幕,魏国方面终于彻底绝望了,魏王咎代表魏国向秦军投降,以自焚为条件换取秦军不屠城的承诺。魏咎的举动不失贵族气节。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临济战役结束后,第一批称王的革命家(张楚王陈胜、赵王武臣、齐王田儋、魏王咎、燕王韩广)除了偏远的燕王韩广外全部成了先烈。同时,齐国也遭到重创,如果没有外援的话,齐国被灭指日可待。章邯灭魏使他的平叛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章邯的耐心等待让他尝到了甜头,唯一的遗憾是只部分实现了他的意图,仅击溃了齐叛军主力,而没有击溃楚叛军主力。魏豹随着败退的齐军逃到东阿(今山东东阿)。魏国灭亡后的次月(二世二年七月),章邯领兵追击刚经历惨败、士气低落的齐军,齐军统帅田荣被围困在东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