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与成长(1 / 1)

章邯的反击

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大泽乡起义。同月,攻占陈县。陈胜派吴广带兵西征,进攻秦政府的核心地区——关中。西征大军在路上被秦三川郡守李由阻挡于荥阳,陈胜又增派周文支援。

二世元年九月,周文的部队绕过荥阳,沿路招降纳叛,居然膨胀到数十万之众,最后,这支军队一举攻破了函谷关。眼看秦帝国灭亡在即,时任少府(皇家内务部部长)的章邯提出一个紧急方案,希望秦政府能够利用骊山工地几十万徒刑犯紧急拼凑一支大军,来阻挡周文的进攻。秦政府批准了章邯的建议,在章邯的带领下,这支由囚徒组成的军队向周文义军发动突然袭击并击退了义军。

为了有效打击关东义军,秦政府将全国划分为两块防区:河北区和河南区。

河北区(即黄河以北)以王离指挥的北方集团军(即原蒙恬兵团,驻地在九原郡)为核心,统一协调河北各郡县政府军对义军进行镇压。二世二年十月,即章邯击退周文的次月,王离的北方集团军东调,渡过黄河,进入太原郡境内,并计划越过太行山,平定河北一带的燕、赵义军。

河南区(即黄河以南)的叛军则由章邯来镇压。除了中尉军、徒刑犯军外,秦政府还下达动员令,增派关中的国民兵参战,指挥官是长史(郡军分区司令)司马欣和都尉董翳。

二世二年十一月,章邯率领的秦军休整完毕。随后,章邯率军在曹阳、渑池两次大败周文,周文兵败自杀。章邯接着连续击败张楚军部将田臧、李归,解救了孤军坚守四个多月的三川郡守李由。章邯随后向陈县快速推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击败张楚军邓说部、伍徐部,击败张楚军上柱国蔡赐、张楚军部将张贺。

二世二年十二月,章邯攻克陈县,陈胜南逃。原计划攻打武关的张楚军宋留部,听闻陈胜败退的消息,被迫东撤,准备同陈胜会师。得到消息的章邯一方面派部将追击陈胜,一方面亲帅主力南下,终于在新蔡(今河南新蔡)一带截住了宋留。宋留被迫投降,随后被押送至咸阳以车裂处死。陈胜逃亡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时,贴身警卫员庄贾等人承受不住压力,杀掉陈胜向秦军投降。至此,张楚政权彻底覆灭。前后不到半年,张楚政权就如同一颗流星一闪而过,陈胜“其兴也渤,其亡也忽”。

陈胜被击败后,革命形势空前低靡。此时,陈胜的中涓(参谋)将军吕臣勇敢地站出来,他在陈郡东南的新阳县(今安徽省界首县北)收罗溃兵,突袭了陈县,处死叛徒庄贾。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候,勇于战斗的吕臣成为张楚系的一面旗帜。

吕臣的反击很快被证明是螳螂挡车。章邯的主力部队完成截击宋留的任务后,重新北上反攻陈县,轻松击退了吕臣。

此时,关东的起义队伍中,上得了台面的从北往南应该是这么几位:

一、燕王韩广,占据了今河北省西部和辽宁的东部。

二、赵王武臣,占据了今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并且还试图越过太行山侵入今山西省的北部和东南部。

三、齐王田儋,占据了今山东省大部,兵精粮足。

四、魏王魏咎和魏相周市,占据了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一带。

五、吕臣,陈胜的残余势力,盘踞在今河南省和安徽省的交界一带。

六、东海义军,由秦嘉等多股起义势力合成,占据了今安徽省东北部和江苏省北部一带。

七、陈婴,占据了今江苏省中部,拥有两万人的规模,势力不小,可惜此人无甚胆勇。

八、项梁,占据了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未来秦军的重点打击对象应该是上面这几位仁兄。而刘邦此时只有两三千人,夹在魏、齐、东海义军之间,根本上不了台面。

陈胜已死,余部吕臣、召平等人已是势穷力竭,张楚义军已经基本被镇压下去了。基于这种情况,章邯调整了军事部署,将攻击目标锁定位于临济(今河南封丘东)的魏政权。

再次收复陈县后,章邯兵团立即沿着鸿沟(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即公元前360年,兴建)北上,直扑临济。秦军攻势凌厉,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退入临济城坚守。二世二年一月,章邯将魏王咎包围在临济城内。

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比如今天的济南市在黄河南岸,实际在秦代它是位于古济水的南岸,所以叫济南。而今天黄河的部分河道侵夺了古济水的河道,所以济南“跑到”了黄河的南岸。当时的章邯围攻的临济城是在古黄河以南,古济水的北岸,也就是说章邯军队的魏国战斗还是在黄河以南,并未跨河。

项梁北上

陈胜起义初期,曾派召平攻略广陵(今江苏省淮安市),向东南方向扩展势力。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败亡,革命情势急剧恶化。次月(二世二年一月),深感危险的召平渡过长江,伪造了一份张楚王陈胜的命令,拜项梁为楚国上柱国,要求项梁渡江北上和秦军作战。项梁就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从会稽郡出发,北渡长江。项梁北上的时机非常好,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起义的初始阶段,各军阀都争先恐后扩张地盘、维护地盘,项梁若此时北上,难免要有一番血战。随着陈胜的败亡,召平等张楚义军残部开始对前途失去信心,急需重找主心骨,项梁的到来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对于非张楚系的义军来说,秦军的军事压力也迫使他们寻求外援,而不是将项梁驱赶出自己的地盘。东阳县的陈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令史(县长秘书),在县里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赞他是忠厚老实的人。东阳县的暴桀青年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军队,他们用青巾裹头,号称“苍头军”。这些人想推举陈婴做领袖,陈婴推辞不掉只好答应,后来,这些暴桀青年又想拥立陈婴为王。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情形,忠厚老实的陈婴自然非常惶恐和踌躇。这时,他母亲告诉他:“冒头很危险,称王需谨慎。”想通后,陈婴以“显贵”、“名望”为借口带领军队投靠了项梁。

陈婴的苍头军有两万人,是项梁军的两倍多。这次合作明显违反了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的市场规律。不过这是在特殊时期,面对严峻形势,没有点胆量谁乐意冒险去当“头家”呢?因此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除了陈婴,沿路又有吕臣、黥布、蒲将军等多路人马拜在项梁的令旗下。二世二年三月左右,项梁到达下邳(今江苏邳州市),此时他的部队已有六七万人。

随着这些队伍并入项氏军事集团,项氏军事集团的力量急剧膨胀起来。但是,集团内部也悄然形成各派势力,为今后集团的内部分裂埋下了伏笔。项羽作为项氏军事集团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未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成功整合,他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后话。

项梁一路北上,直到下邳都是非常顺利的。再往北就进入东海义军的地盘,两个月前东海义军的领袖景驹自称楚王,接过了反秦大旗。

“王者师”张良

二世二年十二月,刘邦被周市给玩了,丧失了大量土地,被迫南下投靠景驹。在南下的路上,刘邦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王者师”张良。

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韩开地担任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韩平担任过韩厘王、悼惠王的丞相,这就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张良家“五世相韩”(担任过五代韩王的相国)。由此可以推测,张良对韩国有很深的感情。

韩国灭亡时,张良家还能保有三百多仆役。富裕的生活没有消磨张良的意志,他对灭亡韩国的秦国始终怀抱着深深的仇恨。为了报仇,当时思想还不成熟的张良想到了搞“恐怖活动”。张良将家产全部变卖用于雇佣杀手,准备刺杀秦始皇。在秦始皇出游到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中牟)的时候,张良让一个大力士向秦始皇的驾车抛掷了一枚120斤的铁锥。由于没有GPS精确定位,铁锥只命中了副车。侥幸躲过一劫的秦始皇异常恼怒,他严令搜捕刺客。张良变更姓名,躲在下邳幸运地逃过了这次搜捕。在下邳期间,张良救了项伯一命。

张良的生平绝学就是所谓的《太公兵法》。张良得到它的过程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一天,张良在下邳的桥上散步,这时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老人径直把自己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不过,看他年老,就竭力忍住,走下桥把鞋取了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了,那就再给他穿上吧。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他离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说:“孺子可教也。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对张良说:“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来得还晚,怎么可以这样?五天之后早点来。”老人说完就走了。

五天之后鸡叫时,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我还来得晚,怎么可以这样?”说完就走,并留下一句话:“五天之后再早点来。”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儿,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他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张良遇到刘邦时,他自己也拉了一支一百来人的队伍,计划去投奔景驹,结果半路上遇到刘邦。刘邦和张良两人进行了交流,张良将《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一般人听张良讲《太公兵法》,都听得一愣一愣的,只有刘邦一听就懂,一点就通。张良感慨道:“沛公你真是天降的奇才。”两人越聊越投机,张良索性投靠刘邦,刘邦让他当厩将(军马科科长)。考虑到此时刘邦的部队规模比较小,封官应当是给知识分子落实待遇,而不是让张良当“弼马温”。

后来,刘邦和张良两人相互欣赏,合作共赢,成就了一段佳话。

差点成了炮灰

刘邦南下见到景驹,正在用人之际的秦嘉、景驹对刘邦的到来还是很高兴的。这时传来一个坏消息:章邯的部将屠戮了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攻入砀郡。这样一来,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和景驹驻地留县都已经受到秦军的直接威胁,军情十分危急。于是,景驹派东阳宁君和刘邦一道向西抗击秦军。

刘邦原想借助景驹的势力来恢复丰邑,没曾想却被人当炮灰,这让他郁闷得不得了。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时的刘邦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带上本部人马同东阳宁君一起向西迎战秦军。刘邦等人出留县不远就在彭城西的萧县(今安徽省萧县)迎面撞上秦军,双方展开了血战。战斗的结果是刘邦吃了点亏,败退留县休整;秦军伤亡也不小,被迫停止进军,秦军的攻势得到了遏制。

次月(二世二年二月),休整完毕的刘邦主动向驻扎在砀郡的秦军发动进攻,血战三日,攻克了砀郡。砀郡之战是刘邦对秦中央军(之前打的是地方部队)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刘邦血战三天取得胜利,显示了同以往不同的韧性和决心,宣告刘邦从此告别了暴民流寇模式,成为一支能打硬仗、恶仗的正规部队。不论是否有张良暗地为他分析,此时的刘邦应该完全意识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必须通过战争和鲜血来体现他的价值,为自己以及兄弟们赢得一个生存空间。

三月,刘邦又陆续攻克了砀郡的下邑(今安徽砀山县)等地,并征召砀郡人当兵,共收编了约六千砀郡人参军,再加上之前的三千丰沛子弟兵,刘邦的军队增至九千人。此时心有不甘的刘邦再次攻打丰邑,但是依然未能攻克。

这个阶段的刘邦占据砀郡东部的土地,拥有了一块地盘,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更加独立,在军事上更具实力,这是刘邦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有人分析说刘邦从起兵之初就思维清醒、目标明确、务求必胜,这使得他最终得以战胜了项羽。这是想当然的论调,刘邦虽然有一定的想法,但一直是边走边看边改,在战斗中不断发展、蜕变、成熟,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明晰的目标。刘邦的成功原理恐怕更应该归结为“多做少说”。真真正正所谓的“思维清醒、目标明确”的人,应该是梁王彭越,但是很遗憾,他因为太过谨慎而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失去了和项羽、刘邦逐鹿天下的机会。

丰沛系

丰沛系是专制体系下的一个产物,也是隐藏在幕后的刘邦成功的奥秘之一,只有说清楚了,才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看清楚刘邦所作所为的原因和过程。

二世元年九月,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发动了起义,在沛县招募了三千子弟兵,并向沛县周边扩展。这是刘邦核心利益集团初步形成的一个萌芽,这个时候刘邦身边的人主要是丰邑、沛县的子弟兵。之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刘邦团队在沛、丰、胡陵、薛、留等地通过战斗不断吸收新力量。

到了二世二年二三月间,刘邦占领砀郡一部以后,他的团队内又增加了六千砀郡子弟兵,至此,未来建立西汉帝国的核心利益集团此时算是基本成型。人员构成为沛县、丰邑人,再加上这期间在周边这一带战斗时加入的这一批人,这些人构成了西汉帝国未来的核心军功利益集团。

这个核心军功利益集团被称为“丰沛系”,或者称为“沛—丰—砀集团”,因为该集团中来自这三地的人最多。这个核心军功利益集团将成为未来西汉帝国新政权真正的核心和大脑,它是未来推动刘邦决策变化的真正内在因素。

以血缘、乡情、友情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感情为纽带,编织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利益网,这就是“丰沛系”的实质。像战争这种残酷的活动,没有亲情、友谊、乡谊等感情纽带联结,队伍是很容易崩溃的,纵观世界并无例外。如中世纪称雄欧洲的瑞士长戟兵,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其实并非长戟,而是乡情。当时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的军队多是雇佣兵,对抗中往往缺乏战斗意志。而瑞士长戟兵一个编制内的士兵都是一个镇里一起长大的,战场上生死相依,作战顽强,战斗力远远高于封建领主的军队。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丰沛系”形成的价值也在这里。血缘、友情、乡情将“丰沛系”成员牢固地绑在“刘邦牌”战车上,形成了政治上绝对忠诚可靠的小圈子,这是刘邦最可信赖和依靠的队伍。这当中有很有名的成员,比如顶替刘邦被烧死的纪信,宁死不降的周苛、枞公,长期在后方坐镇的萧何,危机时刻奋不顾身冲入项羽帐篷解救刘邦的樊哙等。未来,这些人同刘邦风雨同舟,是刘邦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绝对依托,也是刘邦真真正正的财富。

“丰沛系”并非刘邦有意栽培的产物,而是在漫长的战斗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经历过残酷的战争洗礼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因死亡而被淘汰,没有死亡的则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他们不仅担任丞相、太尉等高级领导,更是牢牢占据了师长、团长等中层干部的位置,忠诚地履行了职责,默默地支持了刘邦事业的发展。

再后来新加入的成员都会遭到“丰沛系”明里暗里的排挤,即使身居高位(如楚王韩信、韩王信等),也不过是“丰沛系”的鹰犬而已,难以得到“丰沛系”认同。甚至可以说,“丰沛系”才是西汉帝国真正的主人,是“西汉股份公司”的大小股东,非“丰沛系”的人就是打工仔、职业经理,虽然某些时候他们也可以获得高工资,但早晚会被排挤出去。

当然,“丰沛系”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个别比较有手段的人(比如陈平、张苍等人)通过机缘和努力也是可以挤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