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1 / 1)

刘邦落草后

刘邦落草以后,地方政府害怕影响政绩,对刘邦团伙以“地域管辖”等为借口相互推诿扯皮,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刘邦虽然有家不能回,但没有遇到被清剿、被追杀的情况,日子倒也逍遥。刘邦让他的连襟樊哙担任联络员,往来沛县和芒砀山,及时了解情况。

刘邦是没什么事情,但是吕雉就遭殃了。沛县政府逮不到刘邦,就根据株连法则逮捕他老婆。这种恐怖的绑架政策被后来的法西斯使用得淋漓尽致。于是,吕雉被收监了。中国的监狱是中国最阴暗的角落,不管你之前有多尊贵,一旦进去了就再也没有尊严、道理可讲。可想而知,进了监牢的吕雉会有什么遭遇?《史记》简单记载了一句“(吕雉)遇之不谨。”供读者们想象。

不幸中的万幸,刘邦在沛县的黑社会混久了,势力如老树盘根,遍布沛县的各个角落。狱吏里边有个叫任敖的和刘邦关系很好,出头殴打了对吕雉耍流氓的狱吏,才使得吕雉免于受辱。

刘邦起兵后,任敖追随刘邦闹革命,有些苦劳,封广阿侯。吕后称制期间,任敖一度担任御史大夫,这是后话。以任敖平庸的才能最后居然升到御史大夫这么高的位置(官位排名前三),这顿拳脚的功劳恐怕要占95%以上吧?

就这件事,笔者要反思一下:你会为一个被通缉的朋友去得罪同事吗?如果任敖圆滑点,当时他大可以装作什么都没看见,这样既不会得罪同事,刘邦也无法责怪他(“看守监狱的狱卒那么多人,又不止我任敖一个,那天我忙某某事情,监狱里黑灯瞎火我真的没看到。”类似的辩解是完全合理的,谁也找不出一点问题的)。可以想象,当时的任敖必定是义气盈胸,一心维护朋友,才会做这种“傻”事。当然,最后好人好报。人有时候做事是需要点正义感的,不用怕。

刘邦强大的关系网里除了黑道弟兄,还有白道的沛县主吏掾萧何、狱掾(司法局长)曹参等人,在黑白两道的联手包庇下,吕雉没吃太大的亏,很快就又放了出来,并且还几次上山去见刘邦。

豪杰并起

二世元年七月,一支900人左右的队伍行进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当时的边疆地区)卫戍的路上。这些都是“闾左”人,更准确地说他们都是在家乡失地的农民,流亡到外地为人“佣耕”,相当于现在的外出打工人员。秦政府对这类“盲流”是非常痛恨的,将他们视为帝国身体内的毒素,经常把他们谪发去戍边,借此消灭他们。

这支队伍行军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的时候遇到了大雨,按照法令耽误了期限的他们会被处斩,于是这些早就无牵无挂的人们选择了造反。带头的人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

有了挑头造反的陈胜、吴广,藏匿在山涧水泽逃亡的人们纷纷聚集过来,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起义军攻打大泽乡后又打下蕲县(今安徽宿州),从蕲县向西连续攻克铚(今安徽省宿州西南)、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柘(今河南柘城西北)、谯(今安徽亳县)等县。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起义军就攻入了当时淮阳郡的首府陈县(今河南淮阳),并以此为首都建立了张楚政权以对抗秦政府。战事顺利得出乎意料。

二世元年九月,此时的刘邦已经带着队伍在芒砀山落草一年多了。一天,樊哙从沛县匆匆赶回,带回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两个月前,有个叫陈胜的人造反了,顺利攻占了很多县,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起义的烽火。沛县县令不是沛县人,在沛县的根基不稳,害怕沛县也会发生反秦暴动并杀死他。在巨大的压力下,县令接受了萧何、曹参等人的意见,准备起兵反秦,化被动为主动,要求刘邦将队伍带到沛县作为沛县反秦义军的军事骨干,去挟制和统领沛县子弟组成一支有一定规模的起义军。

得到消息的刘邦立刻开展了行动,带着这支约数百人的队伍向沛县进发。到了沛县却发现情况有变,沛县关闭了城门,摆出一副准备抵抗刘邦的姿态。刘邦正在疑惑之际,萧何、曹参二人跳城墙逃了出来。原来沛县县令中途又反悔了,打算中止起义行动,杀掉萧何、曹参,抵抗刘邦。

摸清楚情况的刘邦写了封劝告书,用箭射入城中。劝告书的大体内容是:“天下人受到苛刻的秦法压迫很久了,现在各地诸侯并起,沛县的父老乡亲却在沛县令的逼迫下进行守城顽抗,顽抗将会招致屠城。沛县的父老乡亲应该行动起来,共同诛杀掉沛县令,选举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当领导人,响应诸侯的号召,这样家室才能得以保全。如若不然,诸侯军队屠城,我也救不了你们了。”这份劝告书在内容上写得还是很到位的,于是沛县人动手杀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秦政府故意采用非本地人做县令,以避免县令与当地民间势力进行勾结,进而形成割据,破坏中央集权。非本地人县令由于根基浅薄,不得不仰赖中央的权威。当天下大乱,中央的权威不足恃的时候,县令就无法立足,被杀也是情理之中。

刘邦进城后,沛县人就打算让刘邦担任沛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如果我们领导人选择不当,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敢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害怕自己能力太浅薄了,不能保全父老乡亲们。这是大事,大家还是推举更适合担任的人吧。”

就刘邦所说的这段话,可谓入情入理,情真意切。萧何、曹参等人社会地位比刘邦高,知识文化水平也比刘邦高,从技术角度看有文化有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出分析判断,萧、曹等人当然比刘邦更适合担任起义军首领。

可是当领导人唯一不可缺少的特质恰恰不是“智慧”和“品德”,因为“智慧”、“品德”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以通过团队来弥补(比如张良弥补智慧、萧何弥补品德),当领导真正不可缺少的特质是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这是因为领导就是一支队伍的灵魂,其他人可以犹豫彷徨,但是领导人一定要自信坚定,这样军心才能稳定,队伍才能前行,将士们才能将未来寄托给你。或者说当领导必须要有点牺牲精神,有股子“憨”劲。“傻子”不一定都是领导,但领导一定都是“傻子”。这点萧、曹等人可没有,他们是小算盘算得太精的人。他们确实知道“贼吃肉”的快感,但更想过“贼挨揍”的风险,一想到危险,腿就先软了,哪敢挑头造反?

结果起义军领导人这个重任推来推去只能落到刘邦的肩上。刘邦之所以当领导,还有两点比较小的原因:第一点刘邦原本就是领导,起义的核心队伍原本就是追随他的;第二点他在黑白两道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算是政治妥协的一个产物吧。

刘邦就这样拉起一支队伍,收编沛县子弟兵,大概有两三千人的规模。因为刘邦以赤帝子自居,部队采用赤色(红色)的旗号。刘邦的父亲和二哥不愿意参与造反,依然呆在沛县过他们的生活。刘邦的母亲刘媪舍不得小儿子,毅然从军成为随军家属。后来,在行军的颠沛流离中病死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附近的小黄城北,没能亲眼看到他的儿子成为汉王、成为皇帝。当时,戎马倥偬的刘邦只能草草安葬了母亲。

二世元年九月,在刘邦起义的同月,秦朝会稽郡守殷通对陈胜吴广起义接连取得胜利的消息颇为心动,他向项梁表达了他的意思:“江西(长江以西,长江在九江——南京一段为西南东北走向,故分江东、江西)到处都在造反,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的时候。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就会被人控制。我想要起兵,由你和桓楚担任将军。”

项梁就告诉殷通:“桓楚现在正在逃亡,你们谁都找不到他,只有我的侄儿项籍知道他藏身之处。”然后项梁出去和项羽吩咐了一下,让项羽带剑在外边等,然后又进去和殷通说:“请您召见我的侄儿项籍,命令他去把桓楚招来。”殷通说:“好呀。”

项羽就进去,过了一会儿,项梁用眼神示意项羽:“行动。”项羽拔剑一把砍下殷通的脑袋,抢夺了他的印信。殷通的手下没想到项梁会这样干,一下乱套了,本能的冲过来要捕杀项梁他们。这时,项羽大展神威,连杀几十人,把这些人全镇住了,再加上殷通已死,这些人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最后就向项梁叔侄投降。

项梁将多年来栽培起来的骨干召集起来,宣布起义并迅速接收了会稽郡,募得八千精兵。项梁自领了郡守,项羽作为裨将(副将)。此时的项羽才24岁。这八千江东子弟就是未来项羽军队核心中的核心,精锐中的精锐。这是血与火的感情,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成了项羽临死前呼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唯一理由。

与此同时,各地逃亡的人们也纷纷采取行动,不断爆发新的起义,攻占县城。比较有名的除了刘邦起沛县,项梁起吴中,还有陈婴起东阳(今江苏盱眙东南),吴芮、黥布(即英布)起番县(今江西省鄱阳县),秦嘉等起郯(今山东郯城县),田儋三兄弟起狄(今山东省高青县南)等等,老成圆滑的彭越则躲在巨野泽里观望。

幸福来得太快

刘邦在沛县拉起了队伍,并向周边扩展,占据了包括丰邑在内的沛县周边。到了次月(二世二年十月),刘邦的势力逐步扩展,开始进犯胡陵(今山东金乡东南,在沛县北)、方与(今山东金乡北,比胡陵更北)等地。

泗水郡政府作出应对,由泗水郡监御史(纪委书记)平(名平,姓不详)领兵向刘邦进攻,刘邦把军队撤入丰邑进行防御,这位监御史大人攻打了两天没能攻下丰邑。攻势受挫后,政府军士气下降,刘邦主动出城迎战,曹参、周勃等人奋勇拼杀,平御史大败,退入胡陵防守,反被刘邦团团包围。驻扎在薛县(今山东滕县东南,沛县东北)的泗水郡守壮(名壮,姓不详)赶紧派兵进行救援,泗水郡政府的部队一度攻打到沛县附近。

不知为何,泗水郡郡守的驻地却在泗水郡东北方向的薛郡,可能泗水郡大部分已经沦陷“贼”手,毕竟大泽乡是在泗水郡境内,“贼”势炽热,泗水郡守大概“避敌锋芒”,“转进”到邻近的薛郡。

经过战争磨练后的刘邦信心大增,派雍齿守丰,自己领兵击退了泗水郡政府的部队并挺进薛县。壮郡守领兵迎击,双方在薛县以西展开会战,这场会战以壮郡守的惨败而告终。

但壮郡守的倒霉不仅于此,薛县其实不是他该来的地方。司马迁曾实地考察了薛县,发现那里的风俗同附近的邹(今山东省邹城东南)、鲁(今山东省曲阜)不一样,街坊里很多“暴桀”子弟,原因是薛县是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的封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这些人怀着理想和**去投靠名满天下的孟尝君,身无长物,只有贱命一条。孟尝君死后,这些人失业了,流落到街头变成不稳定因素。薛县“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维稳”形势非常严峻。

当壮郡守在薛县城以西被刘邦打败后,失业人员遍地的薛县马上局面失控,到处都是“打砸抢”。壮郡守想退回城里也退不回去了,只好绕城继续向东逃窜。刘邦派出左司马(副参谋长)曹无伤带兵追击,曹无伤在戚县(今山东滕县南)追上壮郡守,抓住直接一刀把他杀了。

曹无伤此刻一定感到非常痛快,打了这么久的仗,终于抓到个大官,咔嚓一下,赚个快活,心里边不由得产生类似阿Q参加革命飘飘然的感觉。刘邦的队伍在这一阶段的流寇习气还是很足的。

这里说句题外话,曹无伤这个人非常可惜。建军之初,刘邦部队数量不多的时候,曹无伤就已经独立带兵了,此时的曹参、周勃等人还只是“中涓”(参谋),倘若曹无伤没有变节的话,《史记》应该会有一章《曹无伤世家》,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因变节而被诛杀的曹无伤在历史的荧屏中只留下含含糊糊的几行字,其余的部分我们只能通过猜测来填补了。

打败壮郡守的刘邦领兵回到胡陵,被困在胡陵的平御史正在犯愁,损兵折将,前怕秦政府追究,后怕起义军不放过他,真是左右为难。刘邦派出和平御史关系很好的萧何、夏侯婴对其劝降。《史记·萧相国世家》曾记载萧何当沛县主吏掾的时候有个御史很器重他,极力推荐他升官,萧何全力推辞才推掉,可能就是这位平御史。平御史在刘邦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劝诱下向刘邦投降了。胜利后的刘邦又继续推进,占领亢父(今山东济宁南)、方与等地。

一连串的胜利使得刘邦不断扩展势力,到了二世二年十一月,不到三个月,刘邦已经占据了丰、沛、薛、胡陵、亢父、方与等县城,占有泗水郡的北部、薛郡的西南部的地盘,实力开始膨胀。刘邦迎来他起兵后的第一个小**,不知道此时的他是否踌躇满志?

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时候,魏相国周市领导的另一派起义军也来到方与,双方迎面撞上了。双方都明白火并没有好结果,均保持了克制,在方与一带对峙。周市这个人比较狡狯,担心硬碰硬占不到便宜,鬼点子一动,去挖刘邦的后院。

周市就派人去劝说丰邑的守将雍齿:“魏国灭亡以后,丰邑是魏王室被遣送看管起来的地方,等于是魏国临时的都城,现在魏国复国了,已经拥有了几十座城池(实力雄厚)。雍齿你投降我们魏国,魏国就封你为侯,并让你继续守备丰邑。如果你拒绝,我们魏国就屠灭你们丰邑。”

雍齿、王陵是丰沛一带的黑社会大佬。王陵是刘邦的黑道大哥,由于不愿意接受刘邦的领导,王陵很早就脱离刘邦带部队去南阳郡(今河南省西南部)自己创业。雍齿的黑道地位并不亚于王陵,一直以来都不是很甘心接受昔日小字辈(刘邦)的领导。周市拿出老牌贵族的招牌,再威逼利诱一下,雍齿就向魏国投降了,此时是二世二年十二月。

雍齿反水的消息令刘邦大吃一惊,刘邦的根基主要在丰邑,丰邑老巢被端,而新占领的土地尚未消化,等于队伍被吊在半空中。腹背受敌的刘邦只好回头,向丰邑方向撤退,周市迅速后脚跟进,撵着刘邦跑,将刘邦原先占领的方与、胡陵等地悉数收入囊中。回到丰邑的刘邦要求雍齿回头,此时的雍齿当然不可能回头,刘邦试图强攻丰邑,但未能攻克。

新旧根据地瞬间易手,刘邦一夜回到解放前,为此刘邦记恨了丰邑的父老一辈子,直到称帝以后,对这事仍然念念不忘。试想刘邦创业之初,正是最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而他最信任最亲近的丰邑父老乡亲居然背叛他,令他进退失据,差点丧命。刘邦怎能不恨?怎能不气?

困境中的刘邦只好去投靠更大的势力。二世二年十二月,刘邦带领队伍向南转移,投靠了景驹(秦末楚王),想借兵去夺回丰邑。到达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已被微山湖湖水淹没)的时候,刘邦巧遇一位传奇人物,给他未来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