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备人才而生办学意向(1 / 1)

张謇开办了这么长时间的企业,很快觉出人才的不足,人才不足,企业也就很难有持续的发展。而且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若人才后备不足,不是企业停滞不前,便是逐渐地落后,导致被淘汰。有一次,他和张之洞在一起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张之洞也深思地说:“是呀,我早在考虑这个问题,必须要加强我们的技术后备军,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

张謇说:“那我们就应当赶紧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开办学校,这是最好的方法。”

张之洞很赞成,说:“这个办法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张謇便开始计划筹办自己的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此时的他有着自己一套独立的思考路子。他上半生都是在科举之路上艰难地跋涉,他深感传统的官方教育方法的弊端,他放眼世界,看那些发达强国的教育,便逐渐领悟到了一些真的东西。必须要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对人才重新培养。

这样,他便决心开办学堂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辅助自己实业的发展。

张謇当时说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指明人人都知道外洋各国的强大是因为军队,却不知道外洋强大是因为知识,强调国家强大是因为人才,而人才都出自学校。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志,不师胡学。他认为想使国家强大,不再受列强的欺负,没有学问没有知识,也就根本没有资格谈这些事。懂文明,有知识的国家,即使一时落败了,也一定会复兴起来。

自从签订《马关条约》以后,张謇就深层次地对世界的形势予以审查,坚定地认为若不普及教育就一定会有亡国的危险。而普及的根本又在于师资的培养,也就是创办师范教育。他曾在文章中说:

端其基础,首在正蒙,小学是教育之母,师范又是小学之母。(张謇《变法评议》)

然而,他在此基础上,又多次指出说:

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张謇《变法评议》)

张謇拿定主意之后,便开始着手对此事进行办理。

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张謇开始向地方政府两江总督刘坤一与南通地方官员陈说自己想开办师范学校的想法,还向他们递呈了办学的宗旨与大致规划等项内容的条陈。对于此事,刘坤一很赞成,而地方政府的其他官员却不容易通过,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藩司吴重熹、巡道徐树钧和盐道胡延,异口同声地说:“怎么可以呢,科举选拔人才是千百万年留下来的老规矩,怎么能轻易改掉呢?你张謇不也是从科举之路走出来的吗?”

他们还说:“在别的事上,中国不如人家,何至于读书也效仿人家呢?”

如此,自然不会同意张謇的办学路子。虽然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张謇毅然思想坚定,还是要办学堂。他的好朋友沈燮钧十分支持他,也非常热心地资助于他。这使他心中大为欣慰,想到自己经营大生纱厂五年,连本带息应得的未支公费已经有两万多元,再加上别人资助的,可以说,在财力方面已经不成问题了,完全可以不依靠官府来独立办学。

张謇想到这里,和手下人一商议,便开始着手筹办通州师范学校。他让人去请罗振玉和沙元炳二人,共同商议此事。

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办学的各项校规章程,对召集生徒、教习考核、生活管理等项也进行了讨论,把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洋经验熔于一炉,并拟定出了详细的条文。然后他们约定时间去勘察校址,最后几人又一致通过在甫门外的千佛寺建立校址。

千佛寺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由高僧顺庵修建的一座寺院,如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又无人管理和修复,屋舍殿院已经残破不堪。前面的殿宇毁于一场火灾,变成了一堆瓦砾。如今仅剩下后二进及旁院,内里原住着一个爱吸食大烟的无状穷和尚。为了吸食大烟,他将殿院的门窗、阶石和铜神像也给卖了……

经过认真勘察,这里头靠濠河,脸朝开阔的大江水面,地势豁朗,的确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于是,便决定在此建校。

旁院里的老和尚,张謇把他请出来居住,妥善安排到了离此不远的一家寺庙。那老和尚起初不愿意,说什么也不愿出去,说这是他的修身之所,还说一个有道的僧人,是不能将这样的地方拱手相让的。说得张謇派去之人,既恨他,又笑他。他知道张謇是办大事之人,就和张謇派去之人谈条件,企图让张謇能够多给他一些让他享福的好条件。张謇也慷慨,只要不是太过分,都一概答应他。尽管如此,还是经过几次,才把他请出了这个院落。

把那老和尚请出寺院之后,张謇又赎回了被老和尚典卖出去的土地和杂物等许多庙产。又让人查访老和尚所卖寺院的门窗、石阶和铜神像的去处,设法把这些东西全部赎了回来给老和尚送去。然后就对寺院尽皆拆除……通州师范学校的成立

张謇虽是个封建时代的状元,一直学习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然而,他从来不信神不信鬼,他相信的是人自己,如果信那玩意儿能够富强中国,那中国早就富强了,洋人还会打过来吗?于是将千佛寺尽皆拆除之时,他就把寺里剩下的泥塑佛像等全扔了出来。那些神像们被拆寺的人扔得到处都是,这里一条腿,那里一支胳膊,头在另一处。然后,把这些没用的东西全部集中起来,扔到了河内。

要知道,佛和神在封建时代是完全统治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张謇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来观者甚众。人们心情复杂,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一个说:“张四先生把这些佛像扔出来,是不是会得罪佛祖?”

另一个说:“张四先生是状元,也是天上的星宿,他是不怕得罪这些佛的。”

旁边又一人说:“张四先生是办学堂,要我们国家富强,佛祖是不会降罪的。”

都说:“是啊,是啊,佛祖神灵不但不会降罪,还会保佑呢!”

在主殿里搬掉如来神像的时候,由于佛像太大、太沉,好几个人一起上去,都抬不动。张謇在一旁看了,心里着急,忍不住亲自上去,一二三,齐用力。没想到,这尊佛像就差张謇这一把力。张謇一上去,就说:“佛祖呀,你就动一动吧!”

事后,都说佛祖是怕张謇这个状元。不管怎样,反正张謇这一声喊,佛祖就动了三动。张謇又大喊一声:“一二三!”

一齐用力,佛祖整个身子都动了起来。大家换了一口气,张謇又大声喊:“一二三!”

这声喊,振聋发聩,只听“轰!”的一声,佛祖之像,便犹如山崩地裂似的骤然倒塌了。

扳倒了如来佛,人们信心更足了,他们心中想:如来佛都扳倒了,其他的神还可怕吗?看来还是状元道行高,连佛祖都怕他!

在此基础上,张謇改建起了一批新的房屋,让他们彻底变成了一个占地四十一亩,可以容纳三百多人的新型学堂。

次年的春季,学堂的房屋将要建成的时候,张謇开始网罗人才,广求名师。特别要说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被张謇聘请了来,任国学和教育学的课程。王国维早就关注着张謇的事情,也是欣然赴任。张謇又聘来了日本国的西谷虎二和木村忠治郎等一些人来教授伦理学和西洋史等学科。

张謇这个师范大学堂建成的第一年,招收了三年制的本科学生和一年制的讲习所各一个班,学生都是由贡生和监生当中选取品行皆好、文理都非常优良的人。

一切就绪,决定在4月1日开始正式授课。

张謇办这个学堂是非常慎重认真的。他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但在办学的问题上很重视,只要是学校的事情,张謇都要一一亲自过问,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张謇手举蜡烛和分管庶务的宋先生在学生寝室的外边一一细致地察看,看见一处门牌没有订结实,他就亲自拿着锤子把这个门牌叮叮叮咣咣敲结实。然后,又对厨房与厕所进行查看。一旦发现有不妥的地方,便会立即亲手纠正过来,或者是亲自布置人去实施。他对学校里的相关人员说:“办学堂,应当首先要注意这两个地方的卫生。看学堂,应看这两处是否卫生。”

张謇经过大礼堂的前面,上面写着:

极东西万国推崇为教育大家,先圣亦云:吾学不厌,诲不倦;合周秦诸于受裁于狂狷一体,后生有志:各遵所闻,行所知。

这是他亲手所提,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勉励的。他站在此处看了好长时间,沉思不语。

次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担任学校总理的张謇心情自然很是激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又是一个并不陌生的领域。说新的领域是因为以前只是开工厂,从没有办过学;说并不陌生的领域是张謇本身就是一个大学者,一个学问家,自然对学堂和教授学问是不陌生的。

张謇严肃认真地整了整衣帽,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长篇讲演,他讲了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勉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他那缓慢、沉着而又坚定的语气,句句都是肺腑之言,使多少有识之士为之感动:

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心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担起。肯理会,肯担起,自然不惮烦琐,不成意气,成已成物,一以贯之。……人皆可以为尧舜……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进德之积兮,则不在与世界腐败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争志气……国耻雪,则各国不得不视我以平等,而国家得自由。此则大自由也!

就是这样,中国第一个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