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方(1 / 1)

学校建立起来了,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张謇心中已经有数了,救国自然是首要。因此,张謇强调的是“立志”,他恳切地对学校里的老师和管理人员说:

诸贤当念国家来日之大难,力图教育根本之至计,必有精进不已之心,然后能成物;必有恢宏无外之量,然后能集忠,毋以已至而安于自足,毋以自小而局于一隅!(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在通州学堂传授知识方面,国文是张謇专门作出强调的。对于国文教师的延聘,张謇很重视,把关也很严,不是名副其实的名流名家,张謇绝对不会延聘。他坚信,没有好的老师,就一定不会有好的学生,也绝对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对于学生的录用,自然也都是以品学为标准的,而这个标准也主要是以作文为主。作文基本体现着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张謇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对于作文抓得很紧。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以外,还专门指定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要细心地对《曾文正公家书》进行阅读。让学生钻研辞章义理,并进行系统的指导。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国文底子。

张謇最为重视的是学生的品德培养。张謇很清楚,一个人就是学问再好,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那他的学问也是对社会无益的。

在办学的第一天,张謇便提出以“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国格,反对屈从和依附的奴隶思想,要求下一代具有振兴华夏的大丈夫气和朴素踏实的作风,他曾经再三强调一个“俭”字,他说:“不能小看这个俭字,一般人瞧不起这个字眼,然而,这个字的作用确实太大了。它能够养高尚之节,能够立实业之本,能够广教育之施。”

张謇希望大家能够遵循这条校训,建立独特的学习风气。他对于宋朝的教育家胡瑗非常崇拜,曾在文章里多次说过:

昔胡安定(胡瑗)弟子,散而之四方,见者不问知其人为胡安定弟子,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而知其所指为胡安定。而我校诸生毕业后所至,能有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之精神,是人人一望而知为是从通州师范学校来者,则下走之所深望也!(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张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办学方面,很重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他总是坚持:

学问兼理论并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与此同时,张謇的南通师范学校还提倡“军国军民”教育,弄来了一百多支步枪,于学校内实行“兵式操”。除了平时进行有计划的军事训练,还按一定的时间去军山进行实弹演习,力求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践,懂文会武,下大力气避免学生只会书本知识,而无实际能力的现象。张謇还严格要求学生于实践当中自小事着手,他总是说:

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可遗其小……事贵有恒。(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另外,张謇还对学生的督促管理非常重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都亲自主持制订,要求细致入微。为了使这些制度更能深入人心,尽可能地让通州师范学校每事皆不失礼法,每一个细微的地方,都尽可能地注意到、关注到,做好切实可行,他将这些规章制度特地在上海的一家出版社进行出版,印制成册,以便很好地贯彻执行和流传。

张謇要求学堂的老师对学生很好地给予拘束,绝对不可放任自流。他说:

以教为育,即干涉,而并不时放任。放任,是野蛮的事,干涉,是文明的事。(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张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鉴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师范之正轨。(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他又说:

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南通市港闸实验小学《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生平》)

张謇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同时还要加强自觉性,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说:“今日能行,异日能守,是为师范之结果。”

对于这个师范学校,张謇真是煞费心血,凡是校务上比较大的事情,他皆会亲自过问,在办学经费上尤其重视,从来都是足足地供应,教师薪金优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凡是开学和放假,只要他在南通,都会到师范学校亲自为学生做演讲进行训导。每当学生毕业时,在典礼大会上,他总是站在台上一一点着他们的名字,为他们亲自发放毕业证书,极其地郑重。他总是说:

家可毁,不可败师范。(张謇纪念馆网《探访张謇纪念馆》)

可见张謇对于师范学堂寄予着多么大的厚望……为了办好学,做好事,真正留住人才,他也自觉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监督。

张謇有个名叫黄士高的常乐镇的老乡和同学,他以前是张府的门馆,为人忠诚老实,很能记诗,能够将《康熙字典》背下来,另外,他还有一个强项,那就是写方块字,他能将字写得跟铅字一模一样。为此,张謇也很佩服他,总是赞他为“两脚书橱活字典”。因此,张謇喜欢让他誊写校对函电和公文。之后,张謇让他转入南通师范当了老师,并任舍监。

黄士高做事也十分的严肃认真。有一天,张謇去师范学校视察,了解情况。由于事情繁冗,几名老师给张謇汇报工作,到熄灯的时间了还没有熄灯。这时候,黄士高进来了,伸手将灯就熄灭了。几名老师正在惊讶,黄士高就在黑暗中对张謇说道:“这个熄灯的制度是您亲自制订的,如果您自己不遵守,那下边的人谁还听呢?”

于是,张謇就此宣布汇报结束,让几名老师都回去了,明天再说。归途中,几名老师都深怪黄士高太死板、固执、没礼貌,连张总理他也敢……

这学期结束的时候,根据以往的惯例要开会对教师和所任的课时进行调整。在会上,大家还记着那一晚上黄士高熄灯的事,不少人都认为他不知变通,不懂人情世故,和这样的人很难相处,最为重要的是他不尊重张总理,便要求不再任用黄士高。张謇认真听了大家的意见,很镇静地笑着说:“虽然黄士高老师在为人方面不能圆通活变,显得呆板,可是这也显现了他的优点,那就是对工作尽心尽责,这也是大家应当学习的地方,取其长补其短。再说了,学校的制度既然已经定了,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总理,都应当一样遵守。”

一席话,大家都不吭声了,黄士高也没有被辞掉,照样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