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变化(1 / 1)

(一)中国区域经济规划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12月,国务院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该《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在中国政府网全文刊载。《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2012年1月9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二)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1.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和“八大经济圈”

早在21世纪初,中央就开始着手勾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图,到“十一五”初期基本完成总体战略布局,内地形成了以“四大板块”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即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正在形成、完善和深入推进。区域发展仍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一场“重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一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二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三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四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五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目前,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加快发展为主体的“四大板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稳定,各区域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区域间协调性将持续增强。特别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清晰。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

(1)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部联系更密切,与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市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台湾和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省,即江淮城市群。

(7)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

2.六个核心经济圈带和“十大城市群”

随着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扩大内需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加深,核心经济圈带进入多元化调整重组过程,全国将形成六个核心经济圈带。一方面,它们是沿海核心经济圈的提升和拓展,即:

(1)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

(2)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

(3)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

另一方面,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三个新的极化核心经济带,即:

(4)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

(5)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

(6)以陇海—兰新线为主线,东起连云港,西止荷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其中国部分形成的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新欧亚大陆桥横贯欧亚,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地区稳定和环境安全,涉及中国通过中亚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商业往来和政府合作,关乎国家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战略。

城市群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有若干个大都市为核心,第二是交通非常的便捷,第三是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这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土地面积为11%,居住的人口超过了全国人口的1/3,创造的GDP超过了全国总GDP的2/3。这说明我国城市群在国家经济当中的地位非常高,但同时也说明我国的人口和GDP是不相适应的,如果城市群人口能够占全国人口的2/3,那么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东部六个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个城市,实际上有11个城市,另外两个是香港和澳门。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

(2)海峡西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为中心。

(3)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共16个城市。

(4)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共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

(5)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10+2”模式,以北京、天津为中心。

(6)辽中南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有10个城市。

中部两个城市群:

(7)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12个城市。

(8)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有9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

西部两个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共有15个城市,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中心。

(10)关中—天水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以西安、天水为中心。

3.“十二五” 正在发展中的其他六大城市群

(1)以长株潭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长株潭比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为:首先,区域人口和城市数量以及经济的总量未进入前列;其次,这三个城市表面上看是三个行政区,实际上距离很近,而且相互之间已经不是独立的城市个体,是多个组团的一个城市,其未来将形成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内的湘中城市群。

(2)以合肥市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长都市圈)。

(4)以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的城市群。

(5)以南宁市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

(6)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