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 / 1)

进入2016年元月下旬,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议接连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表明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从会议释放信息看,重点是部署“干什么”和“怎么干”这两个此前悬而未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总方案,似乎快要出台。然而,建立动力机制的声音似乎缺乏。

怎么建立科学完备的动力机制,是决定供给侧改革能否进入实施阶段与成败与否的核心问题,是当前的焦点。国务院确定“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推动”的原则。然而,目前“企业主体不主动”“地方组织组织慢”的现象很突出。需要从多方面认识与解剖深化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动力困境。

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是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现在不仅需要拿出一个供给侧改革总方案,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而且要拿出一个动力机制,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形成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拼搏意志、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通过抓好结构改革带动发展全局。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主语比较明确的改革,一般进行得都比较顺遂,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放权让利,主语是中央,决心一定,一令风行。但是,提供结构清理“僵尸企业”,谁来干?是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如果企业主体不主动、地方不肯组织,怎么办?

可以这样理解,目前供给侧改革需要提供两个顶层设计,一个是“事”的顶层设计,供给侧经济改革总方案,一个是“人”的顶层设计,供给侧经济改革动力机制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