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经济走势分析(1 / 1)

中国的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中,国有控股占比高达37%。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国有企业拉动,特别是2003—2012年,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在高速增长下也慢慢出现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过剩问题主要存在于国企,尤其是钢铁、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行业,供需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按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重点解决问题还在于国有企业。而让国有企业如何从过剩的产能中挣脱出来,从恶性竞争中挣脱出来,从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中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企业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原则办事,这是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力求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激发企业活力和潜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这点来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国企做起,企业是今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主体。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我们可以认为2017年中国的政策取向应该会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宽松仍然是2016年货币政策的主调,并不可能像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那样大幅紧缩货币,毕竟我们面对的通缩压力并未得到缓解,但是降息空间不大,央行会采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以利率、汇率和结构性工具为主,总量工具为辅。而财政政策将会配合金融助资政策用来继续培养和发展新的支柱行业及产业升级,同时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开支。

企业成本费用开支优先次序是:原材料、燃动力、工资、基本的管理费用、税收、利息、折旧、企业利润。而当企业面临经营危机时,首先减少利润、利息、税收和折旧支出。如果市场需求继续萎缩,企业可能连工资发放都不能继续,也没有资金购买原材料和燃动力,企业经营将无法持续。为了防止大量失业,政府势必会对扶持企业适当减税,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以增加个人收入。

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6年1—3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部分经济运行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利润同比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3%和13.8%,比上月收窄2.8和0.4个百分点。降幅收窄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随着国企改革推进,二季度由于大量项目会动工上马,国企利润情况会有好转。而三、四季度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利润可能会有下降。具体而言,有两个分化:其一,产业结构分化。产能过剩的像石油、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利润可能继续下降,而像医药、互联网等行业利润将上升。其二,地方国企的情况将好于央企。

2016年的国企,将质量效益的提升作为中心。过去我们靠资源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实现粗放型的高经济增长,现在则要向要素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的提升,现在国企要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国企改革,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是2016年中国重中之重的任务。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国资委体制可能将发生巨大变化,国资委将回归真正的出资人身份,其监管职能将分配给纪检、反贪、食品安全等部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会脱离国资委监管,国资委以后将主要是统计分析、数据预测和监事会职责。大量国有企业将只是政府参股的一个企业,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交给代理人,这样国企将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与民营企业平等竞争。

国企改革“1+N”方案陆续落地,国企整体上市加速推进,央企合并步伐加快。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案出台,“1+N”的顶层设计逐步成型,2016年随之进入落地之年。

一、中央企业分析

如果说2015年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年,2016年无疑将是一系列改革重组方案的遍地开花之年。

我们注意到,作为2016年的重点任务,“去产能”,是排在第一位的任务。在2016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了围绕供给侧改革的五个“关键着力点”,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8大行业: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前些年,用投资刺激经济,一下刺激了生产,但一哄而上带来的是过剩。几年下来,这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利薄如纸。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这些行业,多是重工业,在国企中特别集中。这些行业“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会离开市场。在这些领域,国企都占据多数,是改革主体。

2016年3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225155.1亿元,同比增长15.6%;负债总额812024.2亿元,同比增长18.1%;所有者权益合计413130.9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653883.6亿元,同比增长17.7%;负债总额444735.9亿元,同比增长22.4%;所有者权益合计209147.7亿元,同比增长8.8%。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71271.5亿元,同比增长13.2%;负债总额367288.3亿元,同比增长13.3%;所有者权益合计203983.2亿元,同比增长13%。

财政部发布2016年1—3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石化、医药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而石油、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继续亏损。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向好的方面发展。利润增长的行业与人们的消费相近,而亏损行业主要是产能比较过剩的石油、煤炭、钢铁等。这会形成倒逼态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应该加快步伐,加快去产能转型升级,以扭转利润下滑的被动局面。

国有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四个层次恰恰也是国企改革中“三个一批”的任务,即“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现在市场供给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国企,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行业供需不对称是整个供给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国企做起。

当然处理“僵尸企业”,并不是说把“僵尸企业”消灭,而是消灭品种。应该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去换产品、换技术、换思路,换新的运营方式。目前国企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态势,轻工业利润在上升,重工业利润在下降,值得关注。过去,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国企总是局限于重工业,但现在国企生产的一些资源型产品,很多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国企的思想观念要转变,从“避轻就重”回到“避重就轻”。

中央和地方的国企改革重点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混改,中央层面主要解决垄断行业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尤其是两类公司的定位即通过“三个一批”调整行业结构,故将是2017年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垄断行业改革则将以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等行业为主。地方层面则着重解决地方融投资平台、城市公共服务业等改革,所以在后者的相关问题上,可以由地方先行试验。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中央企业重点强调了“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说明这两项工作将是明年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地方企业分析

央企自2014年实行四项改革试点以来,试点经验的总结、复制推广缓慢,但地方的国企改革迫在眉睫,不能再等待央企试点了。一方面,地方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国企肩负重任,这倒逼国企改革加快步伐;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包含的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必然涉及国企的重组、清退和转型,产业结构改革要求产权可以置换、流动和重新配置,进而倒逼产权体制改革。在这个意义上讲,国企改革改不动,就无法推进供给侧改革。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各地公布的实施方案均对地方国企重组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在“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供给侧改革与转型升级已然的大背景下,地方国资纷纷放开手脚,改革重组可谓“火力全开”。

截至2016年4月,全国至少已有25个省出台国企改革方案,近40个地级市发布了2016年的国企改革工作计划,资产证券化、重组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清理“僵尸企业”等均成为各地的工作要点,其中更有上市公司直接点名被列为重组重点。

而随着地方版2016国企改革方案“点将”、各级国资主管部门实地调研“点金”、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点题”,一大批地方国资上市平台重组转型的意图和方向已日渐明晰。不同于中央对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定性不定量”,省市级国资更倾向于明确定量任务指标和重点企业名单,甚至直接对上市公司“点将”。

截至目前,至少已有上海、山东、江苏、浙江、云南、湖南、重庆、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北京、广东、河南、辽宁、广西、宁夏、黑龙江、河北、吉林、内蒙古、甘肃、福建等25个省(区市)明确出台了国企改革方案,其下属地级市国资委也相继确定了更为细化和具体的改革任务目标。

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组调结构、促进国企资源整合是各地国资改革重点。多个地方将重组排在第一位,是因为重组的实质就是根据市场需要来配置资源,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各省之间具有竞争的关系,因而各地争相通过重组形成大企业集团,来增加各地的竞争力。

在重组调结构的同时,另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清理“僵尸企业”,这也是各地国资工作的“必答题”。从近期上市公司运作来看,多地清理“僵尸企业”已进入实操阶段,其有效手段就是“让股引援”。在短短两周内,已有河池化工、嘉凯城、钱江摩托、中国嘉陵、*ST狮头、上工申贝等六家地方国企宣布“让股引援”,地点刚好分布在上海、浙江、山东、山西、广西、重庆等国企改革推进较快的省市。市值小、业绩差、重组转型诉求高是这些公司的共性,并且国资大股东让位基本都与上市公司重组紧密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对债转股等“敏感”领域,地方国资也已在进行改革尝试。国企改革进入落实年后,地方国企改革的“自主和首创”,不仅是各省市内部谋求国企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全局范围内具有试点意义的蹚路。

目前,在产能过剩领域的地方部分国企,在去产能方面,企业多报以积极态度,但更多希望关停那些落后产能,熬过周期性调整,以提升自身行业竞争优势,即表现为“去他人产能”。其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相对于劳动力密集程度低的产能过剩领域,去产能进程更为缓慢。例如,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相对要快于钢铁行业、煤炭行业。

在降成本方面,企业更多采取延长折旧年限这种会计调节的方式,而非“减员增效”的方式,即通过延长折旧年限来降低每年折旧费用。在就业方面,企业一般会通过“转岗引流”、对效益不好生产线试行“轮休”待岗等方式缓解业绩下行趋势下的人力成本压力。

有一点值得注意,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的动力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央企的改革动力来自于其董事长和高管,其政治性更强,以听话、不犯错误作为标准,会出现“哪怕错过十次机会,也不能犯一次错误”的心态。而地方国企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各地政府官员,后者以立竿见影的政绩以及实际的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因而推动国企改革的动机也更为强烈。多个地方将重组排在第一位,是因为重组的实质就是根据市场需要来配置资源,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各省之间具有竞争的关系,因而各地争相通过重组形成大企业集团,来增加各地的竞争力。在这背后,是地方国企和政府更为紧密的关系。

三、沿海沿江企业分析

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相继公布,东南沿海与长江经济带的国企改革正在提速。赋予地方更多改革自主权,后者自然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来进行探索。比如近日公布改革实施方案的地方中,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国企改革的竞争性目的更为明显,这些地区国企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改革是为了完善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形成商业竞争优势。而东北、华北地区的改革,其重点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推动重化工业走向市场。

针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方案最为详细的要数上海。上海市不仅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并且上海国资委还于2016年3月9日出台了《本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试行)》。上述混改操作指引显示,混改应包括制订改制方案、履行决策程序、开展审计评估、实施产权交易、办理变更登记等五个主要环节。另外,该指引还详细列明了混改的决策程序、需要提交的材料、如何引入战略投资者等。

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国资委提出的2016年重组路径颇具代表性,即“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加强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江苏省苏州市则提出,2016年将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途径,做强做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逐步将市属国有资本的80%集中在产业链的关键领域、产权链的核心环节、价值链的高端部位等;2016年2月底,苏州市国资委还部署,下阶段要“完成东方水城及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一些地市甚至已明确了实施重组的上市平台。例如,无锡市国资委在2016年3月底提出:“以重大重组项目为抓手,以威孚高科、华光股份、太极实业等上市公司为主体,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收购等形式,开展兼并重组与投资合作。”湖北省也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将三环集团改组成为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投资公司”。三环集团旗下A股公司襄阳轴承,其已于2016年1月拿到定增批文,拟募资7.5亿元加码轴承主业。

江西表示,2016年将推动江钨集团、地产开发集团等国企集团的重组和组建。

重庆市2016年3月29日通过了《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将从改组两类公司、加大混改与国企上市力度等方面深化改革,并细化了目标任务。在此不久前,四川等多省市也纷纷公布了各自国企改革的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以混改为例,作为地方国企改革绕不开的重点,近日各地公布的落实方案对此均作了具体的操作性部署。重庆表示,其混改将加大国企改制上市力度,力争实现建工股份A股上市,三峡担保完成“新三板”挂牌;江西明确推动4户国企的混改试点,在国企上市方面制定五年上市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年工作安排;上海则专门发布了国企混改的《操作指引》,提出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并、股权出资新设等方式,让国企混改更具操作性。

比如,重庆明确提出将渝富集团、地产集团等打造成股权类国有资本营运公司,化医集团等打造成产业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对外经贸集团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类投资公司,并设立处置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

四、东北企业分析

新一轮国企改革起航,身处东北的资源类国企如何通过改革焕发生机,已成为东北地区稳增长的重要课题。然而,多数东北资源类国企一方面存在历史包袱沉重、人才流失等问题;另一方面,融资难、混改难等问题也成为这类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拦路虎。

东北资源类国企转型升级要建立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以资本为纽带大力推动混改、重组,充分运用组建财务公司发行债券、探索债转股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现代化融资体系。

随着2014年以来煤炭及油气价格下滑,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令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老国企的问题在于规模大而盈利能力不强、产业多而不精,虽然进行过公司化改制,但独立法人子公司也存在经营、人事不独立等诸多问题。一旦经济大环境变差,市场竞争能力就更显得不足。即便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扭转不利的局面,但难以获得市场青睐。

东北三省在推进国企改革方面态度是积极的。在2016年三省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辽宁省提出,推进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组建省水资源管理集团、省城乡建设集团等一批企业集团,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员工较多的企业兼并重组。吉林省提出,实行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配套政策,先在农业、林业、旅游等领域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黑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中国制造2025》细分的23个行业,确定在17个技术优势行业靠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资本市场对接等措施,加快发展。

但是东北的国企,在决策机制和效率上仍较落后。国企负责人在推动企业混改过程中,思路会稍显保守,特别是在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红线方面,一些领导束手束脚,不愿作为。东北三省企业当前的困难程度不亚于上一轮国企脱困的时期。现在政府的财力雄厚、资源更多,这是比上一轮国企脱困更有利的条件,但许多人改革的精神状态却远不如当年。普遍存在免责心态,明哲保身,改革动力严重不足。这是最令人担忧的。

东北国有企业的布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占比极高。截至2013年,东北三省国有资产总额大概3万亿,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各自在工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占比分别达到64.7%、54.1%和45.8%,较沿海发达省份,资产总量和国企占比的情况差异较大。盈利能力方面,2011年到2014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东北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03%,在全国六个区域中垫底,远低于华北地区的6.15%和华东地区的5.68%。东北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为3.40%,低于其他各个区域。

2016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披露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六大工作安排,提出将支持东北地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东北的困难实际上就是国企的困难。东北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把东北地区的国企推向国资改革的实验台,将成为再次振兴东北的新契机。尽管很多政策不断出台,但一些政策可能会面临开花了却不能结果的问题,政府需加快完善政策的配套实施细则,同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将改革引入纵深。东北国企改革首先是自身转型升级,关掉产能过剩的企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尽快建立各种专项基金,多措并举做好职工安置。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以资本为纽带,加快资产证券化和股权多元化的步伐,探索实施债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