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去产能行业分析(1 / 1)

一、钢铁行业

产能利用情况。我国粗钢产能2015年为12亿吨,粗钢产量为8.06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7.17%,产能严重过剩。2010年至2014年间,全国累计淘汰粗钢产能9377.15万吨。

去产能目标。2016年1月2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严控新增产能。根据《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该目标将在2016—2018年内完成,不分所有制性质,淘汰方式分“强制淘汰”和“引导淘汰”两种方式解决。前者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能源利用、技术方式等行业文件来限定。一些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要求的钢铁企业将被强制关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导淘汰的,主要是已经主动退出市场,或者不符合地方发展规划,需要搬迁改造,以及主动进行兼并重组的企业。

去产能的就业冲击。目前我国钢铁平均人均年产粗钢约为300吨/人,如果压缩1亿吨产能,将有33.33万人面临失业;压缩1.5亿吨产能,将有50万人面临失业。钢铁行业减产可能造成40万工人失业,上游和下游行业还会有更多从业者受到影响。

去产能的提出,大型钢企的重组将陆续展开。美国钢铁业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重大兼并重组。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钢铁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掀起兼并重组浪潮。金融巨头JP摩根于1901年以换股的方式收购了全美3/5的钢铁企业,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占美国粗钢产量的份额达70%,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钢铁行业在国内外各因素综合影响下,开始陷入衰退,集中度有所下降。第二次是21世纪初美国钢铁业掀起新一轮兼并重组浪潮,行业集中度再次大幅提高。日本、韩国等国都经历过相似过程,目前美日韩钢铁行业前四大巨头的集中度(CR4)在60%以上,而中国只有不到30%。日本在应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期两次造船行业大萧条时期,大力推动行业兼并重组来削减过剩产能。将原来21家企业重组为8家企业集团,削减了20%的过剩产能。

去产能比较多的将会采用重组方式,不过这方面教训不少。典型的是武钢和柳钢的重组。当时在地方政府的撮合下,2008年武钢和柳钢正式成立广西钢铁集团,武钢控股80%,广西国资委以柳钢的全部资产入股20%。而广西钢铁集团即是后来防城港项目的投资主体。如今随着钢铁行业的沉沦,防城港精品钢铁基地项目建设缓慢,而武钢和柳钢更是在2015年被曝出已经悄然分手,双方也不再合并报表。

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部分去产能领域的过剩产能出清增加了不确定性。例如,春节后,低迷的钢价出现大幅上涨,去产能尚未落地,停产钢企却已开始复产,中联钢统计的唐山164座高炉有效开工率春节前已下降到81.47%,而截至2016年3月4日,这一数字上升至85.04%。但是,缺乏终端需求明显改善的价格升势将难以持续,在产能过剩且需求低迷情况下,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所引发的风险将更为严重。因此,行业去产能的任务、转型升级的目标任重道远。

二、煤炭行业去产能

受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放缓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冲击,截至2014年世界煤炭产量大约82亿吨,需求量为75亿吨,其中,中国煤炭消费量全球份额达到51%,产量达47%。中国煤炭市场低迷导致全球煤炭市场景气度持续下滑。煤炭作为典型的产能过剩的行业,从2012年下半年结束黄金十年进入下行周期以来,价格不断下探,2015年尤甚,平均价格跌幅近30%,基本跌回到10年前的水平。

供需失衡,煤炭行业成为“僵尸企业”的重灾区。2015年国内煤炭供应量超过需求量4.2亿吨。产能过剩严重,价格不断下行,行业亏损严重,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行业超过80%的企业出现亏损。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利润只有9.7亿元,同比下降97.7%(2014年同期盈利427亿元);由财政部监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累计亏损28亿元(2014年同期盈利398亿元)。

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占主导,在煤炭企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整个煤炭上市企业市值的90%以上。不少大型煤炭国有煤炭集团负债率基本超过80%以上,是地方GDP的重要来源,在当地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负担。部分企业受人员安置和债务问题的掣肘,甚至出现亏损也不停产,煤炭行业可谓是“僵尸企业”的重灾区。

煤炭业1998年去产能回顾:历时3年,行业景气度迎来反转。90年代煤炭去产能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在保持较长时间发展之后,到1997年下半年,社会商品出现全面的过剩,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中国GDP增速从1996年的9.6%下降到1997年的8.8 %,1998年GDP增速进一步减缓,加之1998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部分的电厂的负荷率不足30%,导致煤炭需求的下滑,供需失衡问题开始凸显。

截至2015年底,中国煤矿总产能为57亿吨,正常生产及改造煤矿39亿吨。根据煤炭行业协会统计,未来仍将有5亿吨的在建产能将陆续投产;2015年的煤炭需求大约为35亿吨,受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预计短期内煤炭需求仍将持续萎缩。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就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中提出,未来三年,中国将关闭4300家煤矿,三年淘汰7亿吨煤炭产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利用3—5年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假设未来三年价格持续低迷,10%的在产产能(3.9亿吨)受市场倒逼退出,加上关停7亿吨(包含有安全隐患、劣质煤矿等),产能将收缩10.9亿吨。即使后续的5亿吨产能陆续投产,仍较目前供应量将收缩5.9亿吨;如果未来三年需求按每年3%的速度缩减,三年需求共减少3.2亿吨左右。随着煤炭去产能进程的推进,在维持社会库存不变的情况下,供需差在2016—2018年将大幅收窄2.7亿吨至1.5亿吨,市场供需格局有望得到重大改善,基本能完成《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利用3—5年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的目标。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布署。主要任务是,通过市场倒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化解产能和转型升级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大约占全国总产能(57亿吨)和正常产能(39亿吨)的1/6和1/4左右。

2016年4月13日,发改委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围绕财税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方面研究制定了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第二天,国土部出台了《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规定退出企业的土地资产可交由政府收回,收回后的出让收入可按规定通过预算安排支付退出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也可由企业自行处理。已缴纳的矿业权价款可按有关规定申请退还剩余储量对应已缴纳价款。第三天,人社部、发改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支持企业内部分流、促进转岗就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渠道解决人员分流安置,对失业和停产员工进行培训,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零就业家庭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费,对钢铁煤炭集中区域开展跨地区劳务输出。国家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结合任务完成情况,除对地方和中央企业进行梯级奖补外,可用于职工安置。其他文件将陆续印发。相比20世纪90年代下岗再就业,这次做得更加规范。

在煤炭方面,山东能源集团、陕煤化集团已经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初步经验。山东能源集团已经处置8家“僵尸企业”,关停16家亏损企业,同时从精简机关入手,累计控员4.3万人,节约人工费用35亿元,减亏1.88亿元。陕煤化集团前两年已经关闭16处矿井,退出产能830万吨,分流职工上万人,2016、2017这两年,再关闭10对矿井,使落后产能和劣质煤全部退出,2016年减员1.5万人。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平煤集团也发布了2016年关停矿井和转岗分流的计划和指标。

在全国钢铁第一大省河北,尽管压减过剩产能力度一直在加大,但2015年该省钢、铁、材产量不降反增。春节过后,钢材市场回暖,一些停产企业已经复产或准备复产,给2015产能带来巨大压力。按照既定目标,到2017年底,河北省要压减炼铁产能6000万吨、炼钢产能6000万吨。而自2013年以来至2015年底,河北已累计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产能4106万吨,分别完成全部任务的56.5%、68.4%。

在安徽省,正在压减的钢铁产能有400万吨左右,再结合企业转型升级,未来还可削减适量的低效产能。虽然安徽钢铁企业不多,但2015年以来行业效益下降非常快。据介绍,安徽目前有钢铁企业12家,2015年累计生产粗钢2785万吨,亏损58亿元,而上年同期是盈利5.8亿元。去产能要淘汰落后产能,更要优化行业产品结构。在安徽,钢铁行业产品中,钢坯、螺纹钢等初级产品占约60%的总产能,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

三、水泥行业去产能

2015年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去产能还未开始。由于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至1%,水泥产量2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水泥产量同比减少超5%。然而2015年水泥熟料产能仍同比增长2.2%至18.1亿吨,水泥行业去产能仍未开始。由于受需求下滑和产能增长双重影响,2015年水泥价格达到2008年以来最低点,行业利润率跌至历史谷底,2015年水泥企业的并购重组策略更显谨慎,行业集中度缓慢提升。

2004年后,中央频出政策调整水泥产业结构,然而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其主要原因是:一是中央政策频出,然而地方政府受GDP考核、增加政府税收和稳定就业的压力,难下“断腕”决心,主动去产能动力不足。二是水泥行业整体还在盈利,盈利企业为守住市场份额,不甘主动退出市场。三是亏损的“僵尸企业”面临退市成本大的压力,退市机制不完善。四是产能过剩主要是新型干法产能过剩。自2004年发改委出台《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鼓励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政府为调控水泥产业结构,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尽管政策频出,政策实施效果却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国发[2009]38号文件出台之后,2010年产能增速不降反增,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数据统计,自2009年38号文件出台至2012年底,新增熟料产能约7亿吨。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面对GDP考核、增加政府税收和稳定就业的压力,地方政府去产能动力不足。

相比于钢铁、煤炭行业,水泥行业才刚刚过上苦日子。在行业税前利润率为3%的微利背景下,尽管水泥价格持续下滑,部分盈利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宁愿让出利润。而部分亏损的小企业还有现金流,尚未亏损至现金成本,不甘退出市场。还要注意到,水泥行业盈利情况区域性差异较大,去产能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特点,针对不同区域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去产能方案。

水泥行业在 2016年出现反弹。2016年3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4%至2.01亿吨,而2016年第一季产量则同比增长3.5%。由于2016年的春节假期较早,因此2016年市场重启的时间较早,而除此之外,3月的行业景气继续强劲复苏,还有以下因素:1.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加快,第一季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创下十个月新高。2.房地产销售热潮刺激了物业开发的势头。2016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已出现上升趋势,2016年第一季的同比增长达到6.2%。此外,购置土地的情况有所改善,同比跌幅仅为11.7%,低于去年平均30%的同比跌幅。3.今年的行业协调使供给情况改善,亦提振了平均售价表现。但是,尽管水泥行业反弹,不能松懈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

四、电解铝行业

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过剩产能之一的电解铝,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2015年,全球电解铝产量5789万吨,中国产量为3141万吨,占全球产量54.26%,同比增长8.4%。从1999年到2015年,全球电解铝年复合增长率为5.7%,中国为16.9%,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

2015年12月,国内电解铝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05%,连续下降4个月。历史数据显示电解铝行业产量利用率与GDP增长率高度正相关。铝价持续下跌给行业公司带来影响,一些公司甚至出现亏损。电解铝价格有所回升,但仍有超过半数企业难以实现盈利。目前电解铝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人员安置、债务化解等诸多难题造成困扰,而供给侧改革有望加速行业出清进程。

随着铝价下跌,电解铝企业开启大范围弹性生产,在弹性生产效应逐渐释放下,2015年电解铝产量增速较2014年进一步回落,连续四年处于增长放缓态势。受宏观调控及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2015年电解铝产能增速进一步下滑。截至2015年底,电解铝产能达到3894万吨/年,较上年增长8.4%,增幅下降3.8个百分点;山东、新疆、内蒙古是前三大电解铝生产地区。中国电解铝减产覆盖17个省、市、区,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河南等地;全年累计关停产能为427万吨/年,较上年增长2.7%,其减产规模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基本相当。

从长周期看,电解铝行业已经进入产能收缩阶段。由于铝价持续下滑,电解铝行业的资产负债水平已经难以为继;从经济长周期的运行阶段来看,行业早已到了产能应该出清的时期;而供给侧改革政策的落地使得前期地方保护政策得以加速退出,这一出清进程的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消除。

电解铝行业依靠行业协会力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协议减产,但从长远看,如果铝价大幅反弹,关停产能复产将再次给行业带来压力。去产能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关停,更需要从产业链条的各个角度发力。比如,轻量化的铝合金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汽车、机械、包装等行业中,继续深挖需求是电解铝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去产能进程的趋势是东退西进,导向是电力成本。2015年电解铝新投产产能357万吨,全年新增产能约500万吨,与关停的产能大体一致。新增产能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山东等电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东退西进”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