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实验(1 / 1)

乱世先生 一丁 694 字 1个月前

晏阳初回国后,先回家探望了母亲,给母亲讲明心中所想,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要他出门,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

他回到上海,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依托,开始调查研究、着手推广平民识字教育,编辑了《平民千字课》教材,分别在长沙、嘉兴、烟台几个城市进行试点扫盲,成效卓著。

1922年夏,他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

1923年8月,全国推行平民教育的总机关平教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成立,他任总干事。最初平教会扫盲重点放在城市,城市平民教育取得成效后,他又将目光转向农村。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和中心,要想改造中国,必先改造农村,而改造之道就是教育。

1926年,他开始在河北定县(今定州)搞乡村教育实验。

实验中,他认识到:“仅教农民认识文字,取得求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使他们有使用这套工具的机会,对于农民是没有直接效用的。在乡村办教育如不去干建设工作,是没有用的。在农村办教育,固然是重要的,可是破产的农村,非同时谋整个建设不可。不进行建设的教育是要落空的,是无补于中国农村社会的。”

他“希望通过实验找到建设中国农村并使农村现代化的最好方法和技术”,同时开始综合的社会改造试验,实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连锁并进,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统筹进行,史称“定县实验”。

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住进泥巴屋”,1929年,他带上妻子和4个孩子,从北平迁居到定县。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乡村,展开了旨在“培育国本,振兴民族”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

晏阳初认为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建设合谋,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所以,在“定县实验”中,更多的是建设工作,比如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棉花购销合作社的组织,乡村保健室的设立,而教育则蕴涵在这些建设工作之中……

经过几年的努力,“定县实验”探索出了成就,影响轰动国内外,络绎不绝的人来定县参观考察。1930年,国民政府首次把民众教育列入国家法规。他随即表示愿在乡村教育上与政府合作,不断游说政府,加大对民众教育的投入。

1931年春,他应蒋介石之邀,到浙江奉化县溪口镇指导乡村建设,返回南京,与蒋氏夫妇畅谈平民教育。蒋介石深为赞许“定县实验”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工作,一边派人到定县接受训练,一边派毛应章等去定县仔细考察。后来,毛应章一行人写出了近10万字的考察报告,呈送蒋介石,提出建议:“在南京近郊择县设立实验区,将所得成绩交由各省县推广,在推广之前先责成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提前试办。”

1932年冬,全国第二次内政会议通过《县政改革案》,县政建设运动自这次会议闭幕后启动,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形成了11个省20个实验县,其中以河北的定县为典型。

1933年春天,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成立,以定县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其目的在于“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实开政治与学术合作之新纪元”。晏阳初兼任院长。

1933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定县参观后,撰文称赞定县的工作“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这是除苏俄之外,其他任何地方所未见过的”。

抗战爆发后,晏阳初带着平教总会回到四川,在成都、南充、泸县等地展开平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