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思想(1 / 1)

乱世先生 一丁 2320 字 1个月前

晏阳初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相结合,创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

一大发现

一战时期,他在法国为华工服务时,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这是他的一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

他在代写华工信件时发现,华工被美、英、法官兵瞧不起,被称“苦力”,但他们却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定、沉着的献身精神,他们并不笨,而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他意识到应该将知识普及下去,于是为华工办起了免费“识字班”,还用白话文编写了《华工周报》。一天他收到一封战场来信,信中说:“先生大人,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

这件事对他震动很大,也让他知道,这近20万华工,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在办识字班时,深刻认识到,所谓的“苦力”,不在于“苦”,而在于“苦力”中的潜在力,只要发掘出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1985年9月,他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祖国,在成都地区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会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发现,即三四千年来所未发现的,我发现了‘苦力’的力。”他还说:“在六十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许多中国的像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英雄豪杰被埋没了,活埋了。考古学家发现了‘北京人’,那是若干万年的死人,我们发现的是活人,是这世界上有史以来的最大发现。”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两大发明

他发现巨大的“脑矿”后,就立志要用两大发明来开发。

第一大发明,用“平民教育”来开发“脑矿”——

1920年,他完成学业回到祖国,看到落后的国情心里非常难受。很多留学青年回国不立足国情,照搬国外发展套路,导致了救国无门。他认为只有知国情才能救国,于是开始游历19个省,深入社会调查平民教育现状。

随后他和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编著成《平民千字课》共四册,挑选了汉字中最常用的1300个,每册24课,每课1小时,若每天1课,4个月就能学完,学完就能看书读报。编这套书有三个目的:认识千余个基本汉字;输入千余汉字所能代表的基础知识;引起平民读书兴趣。其中第三点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促使平民继续教育。

后来,他又切合实际,编成《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在城市和部队推行。1926年4月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中说:“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

当时我国经济落后,人口众多,80%的人住在农村,大部分是文盲,据统计,全国八千万学龄儿童仅七百多万就学,一亿多青壮年已超过入学年龄,大都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晏阳初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探索,研究了一套适合国情的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开始在河北定县进行实验。平民教育,就是对十二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又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实施教育。这些青壮年才是“平民教育”的重点。

第二大发明,“乡村建设理论”——

这是在“平民继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1923年“平教会”成立后,他和诸同仁,开始在河北定县展开“平民教育”实验。

“平教会”当时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在扫文盲基础上,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继续教育,旨在实现:养成自读、自习、自教的能力;灌输公民常识,培养国民精神;实施生计教育,补助、指导和改善生活。

1933年7月,他在山东邹平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报告中指出:“在定县乡村办平民教育,我们觉得仅教育农民认识文字取得求知识工具而不能使他们有用这套工具的机会,对于农民是没有直接效用的。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更进一步觉悟,在乡村办教育若不去干建设工作,是没有用的……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

通过定县实验,他找到了适合我国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

1988年,他在谈到乡村改造十大信条时说:“国际乡村改造运动,溯其历史,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战区的华工教育,后来演变为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从五十年代起,以中国定县实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乡村改造运动,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与理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大方式

学校式——

平民学校的形式有“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平民大学”。初级针对12岁以上,已超过入学年龄的文盲,进行扫盲工作。

掌握了识字工具的学员毕业后,可进入高级平民学校,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主要课程有社会、政治、历史、经济学、农学等,以培养乡村领袖。

“平民大学”初为“平民职业学校”,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良种选择、防虫治病等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县以上的专家和领导人。

学校式教育是为了实现五大目标:“劳动者的体力”,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参加劳动,使身体素质得到锻练和提高;“专门家的智能”,要有“一技之长”,有了知识还要能应用;“教育者的态度”,因为“人皆可为尧舜”,作人师的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使受教育者“学而不厌”;“科学家的头脑”,因为过去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不好的心惯,叫做“遇事马虎”,遇事只注意皮毛,不重视深刻了解,所以,“要我们的民族能生存在这样科学的世界里,我们就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创造者的气魄”,“中国人最爱享现成的福,自己却缺乏创造的精神,墨守成规,不求进步”,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创造国家民族的新生命”。

社会式——

主要针对成年人和妇女,以平民学校毕业生的活动为中心进行继续教育,比如组织校友会、阅读农民周刊并投稿、组织戏剧和辩论俱乐部、用无线电传播农业知识、进行植树修路禁毒拒赌运动等。校友会的会员还会向广大农民表演与解说农村建设的知识技能。

家庭式——

旨在“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将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分成户主、主妇、少年、闺女、幼童五种组合,进行相应的教育。这种模式常和学校式、社会式结合进行,目的是改良家庭日常生活,解决家庭与学校的矛盾以减少上学阻力,增加家庭社会责任。

四大教育

这是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中总结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又认定了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这四大基本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它,所谓愚、贫、弱、私。”

“愚”——大多数人民思想愚,认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事,和老百姓无关;“贫”——大多数人民生活贫困,与生死夹缝中挣扎生存;“弱”——大多数人民对身体习惯听天由命,科学治疗、公共卫生均不了解;“私”——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合作,缺乏公民意识和道德陶冶。这四病是思想枷锁,只有根治才能实现平民教育推行。

针对这四大病症,他研究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他首先用《平民千字课》扫除文盲,通过文艺教育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培养知识力;然后通过生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让人民具备科学头脑,解决生计问题;再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用公共力量创公共卫生,提高健康力;最后则进行公民教育,一方面培养民众公共心、团结力,使之在任何团体均能成为忠实有效的分子,另一方面则在良心基础上培养和增强民众的判断力、正义感,使之具有自信自决、公是公非的主张,加强自强自立的道德训练。

五个结合

晏阳初用五个结合整体推进平民教育,最终改造乡村,创造新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

第一,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他认为,平民教育是为了适应、改变、创造实际生活,其中生活是起点,民族再造是目标。所以平民教育不能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更要教会他们使用工具进行乡村建设。他说:“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

第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反对“为教育而教育”的做法,而力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他主张教育者与农村实际相结合,要深入农村学习,“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编写适用于农村的教材;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就是建设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建设的过程,教育就是建设活动”,教育者应简单易行地教、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农民更易接受知识。“以教育为经,建设为纬”,用理论结合实践来灌输知识、训练技能,从而促进乡村建设,推进新民社会实现。

第三,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他认为,农民是国家的基础,是民族生命的源泉。他的平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使农业科学深入民间”。他深知,“农业科学家与农夫,各自为谋,不相闻问”。所以1923年“平教会”成立之初,他就动员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下乡,将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从而用科学的方式找问题、寻答案、再推广。

第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他认为,平民教育的“平”,一是人格平等,二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治国平天下。平民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扫文盲、授知识、传技能、解决生存问题,而应该培养民族新生命,塑造民族新人格,促进民族新团结,使民众成为有觉悟、有道德、有公共心、有团结力的新人民。他指出:“假使农民的知识已经培养起来了,生产技术也改良了,科学化了,体格也强健了,要是没有团结力,所谓民力培养,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

第五,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他知道近百年受帝国侵略、封建思想、官僚地主的压迫剥削,大多数人民变得自私自利、贪图安逸、不求上进,但是国民的自私自利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自私自利的教育制度造成的。自私自利的结果,成为一盘散沙的国民”。所以他创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觉心的“组织教育”方法。主要对象是儿童和青年,儿童是未来,青年是生力军,只要让他们具备了组织观念、组织技能、组织习惯,未来就能够提升祖国建设。这是个人与集体结合的教育思想,为的是培养平民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

1985年和1987年,晏阳初以90多岁的高龄远涉重洋回到祖国访问,仍然在关心农村建设,他说:“科学不应是少数人享受的,而应是全世界劳苦大众都享受的,应该成为他们的知识,成为他们的技能,使专家的所有科学知识能够打入到民间去。”他表示:“我们愿意把我们70多年在乡村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解决问题所取得的一点知识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