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千金多坚韧(1 / 1)

乱世先生 一丁 1437 字 1个月前

吴贻芳出生时,上面已有哥吴贻榘和姐吴贻芬。父亲吴守训,给她取名“贻芳”,合“贻芬芳”之意。因生在冬天,故别号“冬生”。在她之后,家中又添了个小妹贻荃。

她父亲祖上,原是江苏泰兴的书香门第,后迁居杭州。吴守训的祖父是翰林,父亲是举人。吴父到武昌做官以后,全家迁往武昌居住。

母亲朱诗阁,是一位祖籍杭州的大家闺秀,粗通文墨,知书达理。她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把一个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吴守训是吴举人的独子,苦读多年才考取了秀才,但考举人却屡试不第。为了养活妻儿老小,无奈之下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靠微薄的收入勉强糊口,生活十分拮据。

经祖父吴举人生前故交的多方斡旋,吴守训被任命为县牙厘局局长。牙厘局是水陆交通要道征收税款厘金的机构,作为湖北重要税收机构之一,牙厘局局长也被看做是一肥缺。

可吴守训既不会利用职务之便受贿、索贿、放高利贷,也不善结交权贵、巴结上司。做事向来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是个公认的实在人。他的收入就是工资,一家老小日子虽不富裕,但算得上安逸。

1904年,吴守训被调到湖北当阳县任知县。因当阳穷困,他决定自己一人赴任,全家仍留在武昌。一家人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

当时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清王朝已是穷途末路。西方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女学思想也广为传播。自幼生长于闺门之内的吴家姐妹,也受到影响,两人常常私下里嘀咕:为啥贻榘可以在外上学,为啥她们就只能待在闺阁跟父亲识字念书?为啥男人能当家立业,女人只能一辈子围着锅台转?

每当看到奶奶那双小脚,姐妹俩就不禁感叹:难道自己也要走奶奶的老路?

一天,母亲朱诗阁的娘家亲戚从杭州来到吴家探亲。闲聊中说起杭州开办了一所女子学堂,名叫弘道女子学堂,专门招收女生。这所学校按西方模式教学,教师也受新思想影响,鼓励女生走向社会。

贻芬和贻芳听在耳中,喜在心头,姐妹俩私下商量后,正式向长辈们提出要去弘道女子学堂读书。哪知父亲一口回绝。吴守训认为,贻榘是独子,将来要靠他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两个女儿应按老规矩,在家念念书,学好女红,将来找个好人家才是正事。

姐妹俩据理力争,还是遭到拒绝。贻芬从小性情刚烈,被拒后一直愤懑不已,竟萌生了轻生念头,趁家人不备,吞下了一枚金戒指,幸亏母亲及早发现,才捡回一条命。父亲没想到姐妹俩将上学看得这么重要,连忙从任上赶回家,与母亲和妻子商议后,决定送姐妹俩去学堂上学。

就这样,经过以命相拼,姐妹俩终于得到上学的机会。

1904年,姐妹俩到古城杭州进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学习。这一年,贻芬15岁,贻芳11岁。姐妹俩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发奋苦读,很少出去玩耍。而杭州的亲戚,尤其是二姨妈一家,更是给了她们生活上不少关照。

二姨妈从小和姐妹俩母亲感情深厚,二姨夫陈叔通知识渊博,是杭州名流,对姐妹俩疼爱有加,常给她们讲人生的道理。

一眨眼,两年多过去了。睿智的陈叔通发现弘道女子学堂未开设外语课程,认为这样会影响姐妹俩的个人发展,于是建议两人去上海读启明女子学堂,这个学堂有专门的英文课,由外籍教师讲课,且有生物、动植物、音乐等课程。

然而这个建议却遭到了众亲友的反对,毕竟社会动**,两个女孩独自到陌生的上海生活,如何能让长辈安心,若有意外,可无法向吴家交代。

陈叔通却坚持己见,最终姐妹俩也接受了二姨夫的建议。

1906年年底,姐妹俩在二姨夫帮助下到了上海,通过考试进入了启明女子学堂。这里的生活让姐妹俩大开眼界。在此过程中,两人无意中听到苏州有一所景海女子学堂,课程与英国本土学校同步,教学理念更先进,于是两人就动了到景海女子学堂的念头。

1907年初,姐妹俩来到苏州,经过严格的考试,顺利考入苏州景海女子学堂。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姐妹俩还感觉有些吃力,但是凭借着刻苦的钻研和不错的天分,很快就适应了,英语水平飞速提高。

姐妹俩从武昌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从上海到苏州,两人沉浸在书香里,憧憬着美好未来。就在这时,家中却突遭变故,父亲任职牙厘总局时受人唆使,挪用了公款,结果钱财亏光,成了替罪羊,最终走投无路投河自溺。

16岁的贻芳,第一次经受了人生的打击。父亲去世,家中贫寒,母亲深陷哀伤,她和姐姐不得不辍学回家。然而不久,在清华堂求学的哥哥又不幸去世,随后多病的母亲也过世了,姐姐贻芬伤心过度,在母亲的棺椁旁悬梁自尽。

一个月的时间,几位亲人先后离世,贻芳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二姨夫得知,主动承担了抚养她和妹妹贻荃的重任。连失亲人的打击让她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两年里整日恍惚度日。二姨夫及时发现,告诉她说:“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上还有祖母,下还有妹妹,你已是18岁的人了,你对他们有责任啊!”

在姨夫的支持和帮助下,她逐渐走出了悲痛。虽然,她没有留下这段经历的只言片语,但经历劫难并走出的她,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和拼搏的精神。

随后,她在姨父帮助下,插班进入杭州弘道女中四年级读书。此间她与学校的美籍教员诺马莉结缘并受其关注。

1915年,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诞生。时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美国人德本康夫人,把学校成立的这一天称为“中国妇女新的一天”。

1916年,诺马莉受聘于金陵女子大学,入校后立即推荐吴贻芳作为特别生,插入金女大一年级读书。

就这样,她进入金陵女子大学学习。当时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加起来不足20人,有些学生产生了疑问:“难道这也算大学吗?”多年后,她回忆说:“当时就想,越是条件差,越要发奋读书,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她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发奋苦读,经过补考,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二年级的正式生。同时,她的成绩和组织能力受到大家信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1919年,她和四位同学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毕业后她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英语教员兼英语部主任。

1922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讲演,吴贻芳出任翻译,她那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出色的翻译,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长推荐她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生物系深造。

在美国留学期间,她除了学专业,还自学法文和德文。有时到饭店或公寓打工,挣钱维持生活和学习。就这样,她赢得了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好感,被荐为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会长,1925年又被推举为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

她虽处于紧张学习生活中,却时刻关注国内局势,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列强欺压,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她痛恨异常。

1926年一天,澳大利亚总理应邀到密执安大学演讲。演讲中,澳总理傲慢地称:“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邻近的亚洲国家应当就近移民到中国去,改造中国。”

此语引得中国留学生顿时哗然,她更是气愤地当庭斥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随后,她连夜赶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密执安日报》上,义正词严地批驳了澳总理的讲话。这激发了留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很多外国学生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