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恩爱(1 / 1)

乱世先生 一丁 2067 字 1个月前

徐特立的结发妻子熊立诚,11岁就到徐家做童养媳,直到83岁去世,两人多年如一日,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相互支持,忠贞不渝。他们共生8个儿女,成活仅4人,且都对国家做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徐特立4岁丧母,12岁过继给伯祖母为孙。当时伯祖父病故,伯祖母61岁且半身瘫痪,只能靠家中30石谷的水田收租维持生活。因家中人手少,伯祖母就为他娶了个童养媳。童养媳姓熊,父母双亡,比徐特立小10个月,两人以兄妹相称。他对妻子很好,还给她取名“立诚”。

熊立诚精明能干,在伯祖母教导下操持家务;徐特立则一边读私塾一边做家务。伯祖母家教很严,为省灯油,不许他挑灯看书,每日黎明督促他早起做“晨课”:洒扫庭院后,大声朗读诗文。晚上伯祖母则给小两口讲家史,分析兴衰原因。

他15岁时,伯祖母过世,他和妻子撑起了家。在他70多岁时,曾感慨地回忆说:“我受祖母的治家教育最深刻,我一生刻苦和我妻能在20岁以后脱离我,独持家政50年,都和祖母的教导有关。”

徐特立9岁读书;15岁辍学;18岁立志“教书兼习科举业”,一边教蒙馆,一边勤奋自学。然而,家中藏书本不多,乡下借书又不易,买书还没钱,因此很快他就无书可读了。经反复思考,他作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把教书费做家中开支;把薄田变卖买书,力争10年将书读通,终至破产。

妻子对这样一个计划很支持,虽担心这会对一家人生活造成影响,但她依然相信丈夫。在妻子支持下,他买了许多书籍,如《十三经注疏》《读史方舆纪要》《御批资治通鉴》等。

1905年,他28岁,也是读书计划的第八年,这年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恰逢这年清政府明令取消八股文,改考经义,加试历史、地理。他打算试一试,妻子筹措了几串钱,送丈夫去岳州会试。这次会试他未能考上秀才,但在3千名考生中考了19名,回家后薪金大涨。这些钱除能解决家中温饱,还略有富裕。

当然,他不会满足于塾师的地位,于是他决定离开狭小的五美山,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随后考入师范速成班,学习自然科学、教与学、西洋史和东洋史的新知识,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1919年,他受毛泽东、蔡和森影响,打算赴法学习,可又放不下家庭,那时大女儿徐守珍才15岁,大儿子徐笃本13岁,小女儿徐陌青3岁,小儿子徐厚本才2岁。然而妻子却支持他,独自一人支撑起了家庭,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徐特立28岁开始外出办学,家中抚育儿女、操持家务全由妻子承揽,没让丈夫分过心。

他为节省开支,一直把妻儿留在乡下。后来他回忆说:“我的收入除自己生活费用外,不事蓄积,均用在买书和办学校上。妻子不随我住长沙城,他们住乡间,这样可以节省好多费用。”

1913年,他为了让农民子弟能有书读,就拿出自己在长沙教书的薪金,筹建了五美第一初级小学堂,免费吸收贫苦子弟,后改为五美高级小学。两年后,乡里封建顽固分子找各种借口刁难学校,他又和妻子商量,将自家老屋腾出来,改造后作为校舍,而妻子和孩子住进了新搭的茅屋。

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离家参加革命,五美高小的全部校务,就由妻子承担。后来,他充满感激之情地回忆说:“我离家时曾将一个高级小学的事务工作交给我妻,13年来,她一直坚守岗位,不独教育了自己的儿女,且教育了地方子弟。”

徐特立参加革命后,熊立诚独自担当起家庭的重担。她虽然从小就包了一双小脚,但养猪、种菜、纺织、缝补,终日劳累,操作不停。年过半百,依然支撑着这个家。

1937年底,徐特立回到湖南,他离乡10年,家就近在咫尺,却因为事务繁忙未回家一趟。熊立诚知道丈夫回湘后非常高兴,就带着一家长幼赶了80多里路,到城里见徐特立。然而他正在会议室接见各方人士,老伴和孩子来了他虽恨不得马上去见,却秉承工作第一的态度,让老伴和孩子等待。熊立诚带着一家老小直等到深夜,才见到自己的丈夫。

他连番向老伴解释,熊立诚露出理解又欣慰的笑容说:“你为国事忙,我为家事忙,各自忙好。”他听后连连点头,拉起老伴的手说:“说得好,情是真的,理是直的。”

徐特立革命在外,一直惦记着妻子和家人,常忙里偷闲给妻子和孩子写信。

1939年,他给小女儿徐陌青写信叮嘱:“你的母亲年已60,她不独维持了一家,并且办高级小学共13年,造就了许多学生。她没有念过书,能替地方做了教育事业。许多读书识字的女人不如她,我是很尊敬她的。你是她所生,应该特别孝敬她。家中许多困难你们夫妇如能帮助,请你尽可能帮助。如不能帮助,还是把田卖出一些。”

他对“糟糠之妻”忠贞不渝的爱情,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妇女解放”思想。他曾满怀深情地对邓颖超和蔡畅说:“我自辛亥革命前,即进城办教育,把妻室儿女留在农村;后来离开家乡到法国留学,接着回国参加革命,与家庭隔绝,不通音讯,这都是反动派的压迫所致。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妻室儿女。但国家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革命还没有成功,国破家何在?我因为长期不和妻子在一起,留法勤工俭学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女朋友,后来在苏联、在江西苏区也曾有人提过这种事。但我的妻子是一个童养媳,没有文化,从小与我患难与共。我一直在外从事教育和革命,她在家里抚养儿女,还兼劳动兼办学,她支持了我的事业,也成全了我的事业。我一生提倡妇女解放,我假如丢弃了她,岂不又增加了一个受苦难的妇女?”

解放后,两人古稀之年,才在北京得以团聚,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对我的生活不要特殊照顾,可一定要在生活上照顾好老太太。她是家庭妇女,没有文化,容易有自卑感,不要叫她有思想负担。”他每次休养,总带夫人一起;吃饭总会把好菜让她吃;家中钢丝床坏了一边,他就把好的一边给妻子睡。

1960年,83岁的熊立诚去世,他深感悲痛,怀念不已,就将两人的合影随身携带,走哪带哪,可见他爱之深切。

徐特立与妻子生育的8个孩子中,4个长大成人,都曾为革命作出贡献,有的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大女儿徐守珍(又名徐静涵),1904年生,自幼爱好美术。1927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学校,很快成为中共领导的赤色工会积极分子。次年,因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被捕。出狱后不久,上海沦陷,此后20多年,她与父亲完全失去了联系。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徐守珍才联系到父亲。徐守珍的女儿徐舟回忆说:“我母亲1928年在上海被捕失踪,解放后突然来到北京,失散20多年的父女重逢了,外祖父十分惊奇。了解到母亲这些年的艰苦生活,外祖父很难过,但仍要母亲努力工作,不要光想到自己的困难,而要多想政府和国家建设时期的困难。我母亲原以为外祖父会答应她到北京来工作,听了外祖父的话,便安心回上海工作去了。”

大儿子徐笃本,1906年生。入中学后,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他没拒绝,但父亲却不同意:“你还年轻,应该为革命刻苦学习,在事业上打好基础,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先想为社会出力,不能先安排自己的小家庭。如果大家都只顾一己之私,社会怎能前进呢?”

徐笃本听了父亲的话,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学就已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革命时期,19岁的徐笃本积极参与农民运动,这时父亲再次问起儿子的婚姻问题,徐笃本答道:“现在没有时间谈这个了,斗争那么激烈,革命的事还忙不过来呢。”1927年,徐笃本病逝于长沙,年仅21岁。

小女儿徐陌青,1916年生,1937年被父亲动员学医,遂进入长沙自治女校护士班学习,毕业后进入长沙重伤医院工作。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即热心抗日、有学识才干的外科大夫卢振声。新中国成立后,徐陌青与母亲一起到了北京,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医院工作,1952年调到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护士岗位上,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直至1977年退休。

小儿子徐厚本,1917年生。他先读小学,1933年就读荷花池长沙县第一中学,因家庭经济困难,1935年辍学,到长沙大车修理厂当学徒。1937年12月,父亲驻湘组织、动员进步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徐厚本动了心,在看望父亲时将想法说了出来,遂和妻子一起去延安。老太太却舍不得,徐特立就做妻子工作:“儿子和媳妇是去学习,去干革命,应该让他们一起去,我们怎能将他们拆散呢?父母疼爱子女,就要让他们到应该去的地方去,为社会做一番事业。”在父亲支持下,徐厚本夫妇于1938年春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6个月,7月被组织派回长沙,然而,徐厚本在途中染上了伤寒,回到长沙不久,就离开了人间。

参阅资料

《徐特立教育文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人民之光徐特立的故事》.邹秋龙蔡正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特立文集》.长沙师范学校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特立传》.陈志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命运之谜:徐特立传》.柯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徐特立与孩子》.毕群生安家正.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

《现代圣人徐特立》.师秋朗.红旗出版社.1992年

《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徐焰.《北京青年报》.2001年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侯典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徐特立人生轨迹》.江来登孙光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徐特立和他的儿女们》.梁堂华.《环球视野》.2010年

《中外名人传记丛书:徐特立》.陈乐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徐特立教育思想启示:坚持“群众本位”精神》.侯光明.《光明日报》.2010年

《徐特立研究文集》.邓江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徐特立血雨腥风中入党朱德称其“现代圣人”》.任大猛.《长沙晚报》.2011年

《当今圣人徐特立》.彭世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徐特立研究:从人师到人民教育家》.陈桂生.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

《徐特立画传》.勒贵珍常顺英王颖高国庆.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