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2月1日,徐特立作为家中排行老二,于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四都观音塘(今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出生,来到这个令人费解的世界。
他祖父,是个中医,悬壶济世,在当地颇有一些声望。
他父亲,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一生为农,远离士族阶层,远离读书人群,饱受地主欺压,意志慢慢麻木,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读书来改变生活境况。不仅他父亲是个文盲,连他哥哥也一字不识。
不久,他的一个妹妹出生。一家五口,生活清苦,却也安乐,并没感到生活的穷困。
然而,他4岁时,母亲操劳过度,病倒在床,终于有一天,脸色蜡黄的母亲,斜躺在浑浊的油灯下,颤颤巍巍地拉着他和妹妹的手,泪水滑出了眼窝,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
不久,他祖父也离开了人世。
前后两件丧事,尤其是母亲去世后,全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加上地主盘剥、沉重的徭役赋税,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艰难。此时,他刚能说清话语,就开始学洗衣服、做家务,照顾妹妹,跟父亲下地,帮忙拔草。
年幼的他曾经不解地问父亲:“为啥我们要在田里干活,地主们只是叼着烟斗来看看就行了?”父亲只是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回应说:“这是命喔。”“命是啥呀?”他好奇地问。
父亲却对他说:“命就是我们应该在这里干活,然后收了稻子,大部分交给地主。”
他看着父亲,似懂非懂,难道命就该是这样?
他6岁那年的除夕,兄妹三人听着远处爆竹声声,等待父亲去领打短工的工钱回来过年。
然而,天黑了很久,爆竹声都淡下去了,父亲还没有回来。正当哥哥安顿好他和妹妹,打算去找父亲时,父亲两手空空,一身泥土和伤痕的回来了。他和哥哥清楚,地主家又赖账了,这不是第一次,这月推下月,下月推年底,年底推来年,已然多次。
父亲蜷缩着身子,垂着头,窝在墙角。他哥哥一脸无望和无奈,沉默地望着外面。唯有年幼的妹妹去拉父亲的手,要糖吃。他虽年幼,却已懂得生活的艰辛和苦涩。这个没滋味的春节,深深刺痛了他的灵魂,尤其稚气的妹妹拉着父亲问“糖在哪儿”时,他虽认为这是命,却依稀觉得不公平,只是年幼的他还无法明了。
他和哥哥、父亲忍气吞声,勤恳种田,期望日子好过些,然而赋税越来越重,收成却不见起色。为了更好的耕田,父亲向地主借了钱购置农具,借钱时,同地主说好了三分利,打了欠条。然而当年大旱,田地几乎颗粒无收。父亲蹲在地头几乎绝望,然而看着三个孩子,父亲只得强打精神。
到该还债务时,父亲去煤窑打工赚了三贯钱,又变卖了家里唯一的桌子和椅子,才凑齐了该还的钱。卖桌椅时,妹妹抓着父亲衣角问:“父亲,没了桌子我们咋个吃饭啊?”父亲苦笑着说:“我们在地上吃饭,不打紧的。”妹妹却不依不饶,扬着头问:“以后我们还有桌子吗?”父亲回答:“会有的,会有的。”
尽管父亲声音微弱,但他还是听出了父亲内心的苦涩和哀伤。
他跟着父亲去还钱的时候,才发现他们被地主骗了,欠条上写的十分利,却骗他父亲是三分利,这全因为全家无一人识字。地主指挥狗腿子,将家里的农具全部搬走了,一家人挤在一起,欲哭无泪。
他父亲三天不吃不喝,暗自悔恨,身为顶梁柱没能让儿女吃饱,还因为无知使得家徒四壁,他父亲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终于下定决心:让儿子读书,改变命运。
然而,大儿子已经成为主要劳动力,田里劳作不能耽搁,妹妹是个女孩儿,无法抛头露面,那就只剩徐特立适合读书。
1886年,他9岁时,父亲紧衣缩食,凑钱让他读私塾。六年后,因无钱辍学在家。期间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在家劳动,又教私塾。直到18岁,他才在一家私塾找到谋生路。
1893年,他为让病重的养祖母转危为安,与十余名同乡,租一小船前往南岳衡山进香。三四天的水上行程,同乡嫌穿行过慢,天天呵斥船夫,而他却深深同情船夫。他看着眼前的不平事,暗暗发誓:今后我若为船夫,绝不渡人,只运猪;我若读书得科甲,只做教书先生,绝不做官老爷!
南岳归来,他愤然将原名徐懋恂,改为徐特立,意为——特立独行,自守高洁,不入污泥,不随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