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出生于普通的农民之家,父亲竺嘉祥别号吉甫,熟人常叫他开祥。原居东关镇西5公里处的保驾山,世代务农。
吉甫个儿不高,胖墩墩,头戴一顶毡帽,脑后辫子粗壮,脸色黑里透红,眼睛有神,一副憨厚淳朴的模样。20岁左右与顾金娘结婚,迫于生计,离开家到东关镇上开设米摊,于1876年得长子可材,两年后得次子可谦,之后又连得三位千金,而竺可桢则是他的小儿子。
竺可桢的母亲顾金娘,个儿不高,有一双“三寸金莲”,走路一摇一摆,窈窕多姿。常穿着青哔叽面的小尖鞋,蓝布旗袍合身整洁,圆圆的发髻紧贴后脑,脸盘小巧、周正,走起路来急促、利落,颇显精神。她具有温良恭顺的德行,最大的特点是节俭、能干,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一家9口的吃穿,全由她张罗。家人和店员开饭要摆两桌,她只请了一个老保姆做家务。
经过几年的筹划,他父亲在镇西的米市街西头开了个“承茂米行”铺面,连年生意兴隆,家境日渐富足。作为一个粮商,竺嘉祥受到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很希望儿子们能以读书奔出个好前程。大儿可材、二儿可谦,先后入私塾接受当时的科举教育。后来,可材考中秀才,可谦因体弱辍学。
竺家人丁兴旺,住房显得拥挤,他父亲就在镇上买了一块土地建房。1890年新房落成,大门朝北,南屋楼房上下4间,南房,作为几兄弟的书房;东侧楼房上下6间,是全家人的居室。这新居,被人们称为“竺家台门”。
新居落成前,有天晚上,顾金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大熊,解梦先生说这是“梦熊来兆”。就在乔迁新居时,竺可桢这个竺家幺儿,呱呱坠地,双喜临门,喜气洋洋,于是他父母就给他取名竺兆熊。
常言说:“皇帝爱长子,百姓宠幺儿!”他父母当然十分钟爱这个小儿子。
他的父亲,把光宗耀祖的责任,望子成龙的希望,都悄悄地寄托在这个幺儿子身上。他2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认字。
一次,他骑在父亲肩上,随父到镇上访友,父亲途中挑了一些店铺的招牌教他认字,等回来时一考,那些教过的字,他大都记住了。
离竺家台门远一点的街坊邻里,听说两三岁的小伢儿会认店名,就想考考他,店主指着招牌对他说:“你要是认得上面的字,我就请你吃甜酱瓜。”他抬起头一看,立即念道:“万顺园。”店主又指前面一爿店,他又认得:“同泰米行”。从此,街坊邻里都把他当神童看待了。
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办事,临走时对他说:“可桢,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他听到这话,赶忙紧紧拉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放行。
他母亲顾氏夫人,特别喜欢幺儿的聪明伶俐,而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学的种子。
绍兴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1、2、3、4……”突然发现每一束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小坑。小可桢马上去问妈妈,石板上为什么会有小坑?
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可桢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他点点头,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而水滴石穿,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他的父亲时常向他唠叨:“你要好好向大哥学习,好好写字、读书。”所以从小他就将读书写字当为头等大事。
5岁那年,他进了私塾,课堂设在厢房正屋,老师就是他的大哥竺可材。他大哥是个秀才,在附近早已有些名气了。
进私塾的前一天,邻居小孩叫他去放风筝,他不折不扣地完成大哥布置的背诗、写字任务后才离开家门。竺可材国学基础深厚,竺可桢勤奋好些,两人白天一个教书一个读书;晚上一个备课一个复习。他大哥博学多才,小可桢自然刻苦,决心成为大哥那样的秀才,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随着课程深入,随班学习已经满足不了他,于是他大哥就让他超前学习,别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时,小可桢已经在读《声律启蒙》了。私塾几年,他读了很多古书,《四书》《五经》都能背诵。
7岁时,他开始作文,大哥对他反复启发,精心教育,有时陪他学到深夜。
1897年,他大哥考得廪生,要去县城赶考,还得去外地工作。
他母亲不放心小儿子到较远的小学走读,他父亲就用米行三分之一的收入,聘请了道墟镇赵家楼大名鼎鼎的私塾先生章景臣(镜尘)来家执教,传授学问。书馆就设在竺家台门小天井南的南屋,隔壁阴暗的小屋,就是他的卧室。来书馆就读的学生,都从自己家中搬来小凳、小桌,围在这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听老师讲课。
竺可桢聪慧、机敏,深得章先生喜爱。章先生还给他取了个学名竺可桢,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章先生17岁考上秀才,在家开设过私塾。戊戌维新后,清政府改革旧学制,兴办学堂。
1899年,东关有识之士袁尚林在天华寺建起了镇上第一所小学堂“毓菁学堂”,多次延请章先生去任教。章先生对勤奋刻苦、学有长进的小弟子非常爱惜,遂向校方提出,让竺可桢免考入学。这样,章先生成了他的国文教师。
一次,章先生要求学生们用“苦”、“甜”造句,他想了想就回答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顿时,得到章先生的赞许。
章先生认定小可桢是棵千载难逢的才学苗子,有心要把他培养成国家的“桢干”。在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对他精神抱负的教育。专门选择一些历史上优美的散文、诗歌、传记让他阅读,并给他讲许多古代伟大诗人、作家在坎坷的困境中发愤读书、创造业绩的故事,教导他应该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章先生对他要求特别严格,尽管竺可桢写出来的文章比其他同学要好出许多,章先生总还是要挑出一些不足,仔细启发、引导;上课提问时,对他的回答,总还要加上一个为什么,敦促他加深理解,着力提高思维能力。
一次,竺可桢阅读了一篇《爱莲说》,他想,古人多爱牡丹,少人爱莲,我不仅爱莲,更爱莲根——藕。他将想法告诉了章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赞赏:“不错,藕虽埋在污泥里,根茎保持洁白无瑕,它将自己的营养贡献出来,让莲花亭亭玉立而不沾污泥,你应该学习藕的那种纯洁坚贞的品德和气节。”先生的至理之言与真切希望,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他为了警示自己洁身自好,发扬敢于献身的精神,自己取字为“藕舫”。
竺可桢小学未毕业,家境就开始衰落,小学毕业后,竺家已难以维持。一些亲戚近邻看他已15岁,且人生得聪明,主张他学做生意赚钱。他一心抱有科学救国思想,章先生也主张他去外地接受新教育。父亲竺嘉祥虽然了解孩子心思,但经济窘迫,进退两难。章先生就从自家拿了一笔钱给竺父,这让竺家增强了培养孩子深造的决心,于是四处借钱,凑足经费让竺可桢外出求学。
1905年秋,竺可桢才15岁,就孤身一人出发到上海。出发那天,与他相处10年的章先生亲临竺家送了一只崭新的书包,为弟子送行。他也不负众望,到上海就考入了浙江商人叶成忠捐资创办的澄衷学堂。
中学课业繁重,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然而,他个子又瘦又小。一天教室几个同学嘲笑挖苦他的小身板,胡适(当时叫胡洪骍)亦在其中,两人都喜爱读书,为了督促竺可桢锻炼身体,胡适激将道:“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像他那样,估计活不过20岁。”
听了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但自己的身体的确单薄,而想要为国、为社会贡献,身体好是前提。不服输的他,当即暗下决心,要把身体锻炼好。
从此以后,他每天清晨起床做早操,还经常进行远足和爬山,风雨无阻,渐渐地,他的身体开始强健起来。
1908年春,离毕业还有3个月,班上同学向校方提出更换图画教员遭到拒绝,全班罢课,校方不予毕业。暑假后,他考入复旦公学。
这年冬天,母亲顾氏夫人病逝,兰可桢悲痛万分,为学更加勤勉,以慰亡母,在复旦公学,他坚定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每次考试都名列榜首。
1910年8月,他和同学胡适二人同行,赴北京参加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选拔考试。
当时400多人应考,录取70人,他考得第28名,胡适第55名。
在美国留学时,他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回国后,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