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一生成就有目共睹,而他的婚姻和教子,更是耐人寻味。他一生经历三次婚姻,旧式婚俗、中西合璧婚礼、完全新式婚礼,囊括古今;他对子女的因材施教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三次婚姻
1889年,22岁的蔡元培迎娶了第一位夫人王昭。这次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昭有洁癖,花钱极节省,而他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为此,婚后两人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开始渗入我国。这一年,他写出了《夫妻公约》,结婚十多年后,以此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裂痕,重新调整了与妻子的关系。可惜,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这年他才33岁。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他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列出了五个条件:第一,天足(即: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丈夫先死,妻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和,可以离婚。
这位翰林,在启事中这种惊世骇俗、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做法,无异于向封建陋俗宣战,一时间,媒人纷纷退避。
他在杭州办学时,结识了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仲玉。两厢情愿,加上朋友撮合,1902年元旦,他在杭州举办了第二次婚礼。
这次婚礼,中西合璧,他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了闹洞房的旧俗。
1920年底,黄仲玉病逝。他非常悲痛,写了一篇《悼亡妻黄仲玉》:呜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与我结婚以来,才20年,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书、善画、善为美术之天才,竟不能无限之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能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
这篇文字字血泪、情真意切,后来被收入了中学课本,成为抒情散文的典范。
此时,他已53岁,时任北大校长,事务繁忙,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他不得不再次续娶。这次,他又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成为研究助手。
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就依凭这三条,走进了他的生活。
周峻本是当年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她到33岁还没嫁人,比蔡元培小24岁,一直对他抱着敬佩与热爱的情感。
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是他第三次婚礼。
这次婚礼,完全现代。当时他西装革履,到周峻下榻的宾馆接亲,两人一起到苏州留园,拍了结婚照。
婚宴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们的恋爱经过:“忘年新结闺中契,劝学将为海外游。鲽泳鹣飞常互且,相期各自有千秋。”
婚后10天,他和周峻携子女威廉、柏龄离沪,奔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那里,他的夫人和女儿都进了美术学院,而他则开始潜心编写《哲学纲要》。每到黄昏,在布鲁塞尔的林间小道上,人们常能见到一对老夫少妻,相偕出游,赏月吟诗。
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蔡元培看了画,笑一笑,挥笔题诗画上:
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各殊科。
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1940年3月5日,周峻差两天就满50岁,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因才施教育子女
蔡元培有7个子女,除长子6岁夭折外,其他6个子女,都学有所长,卓有建树。次子学农和畜牧兽医,长女学美术,三子学机械工业,后转学磁学,获法国科学院银质奖。幼女蔡睟盎曾经说:“我从小喜爱音乐,大弟喜好书画,后学物理,小弟爱画画,曾亲聆画坛大师刘海粟的指点,擅长水彩画,后学航空工程。”
1939年,蔡元培在九龙对刘海粟说:“海粟,你是画家,能不能花点时间看看我的小儿子英多,他可有点才气!这孩子已经九岁了。”接着,他笑一笑又说:“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
他还写了一首《儿童节歌》:“好儿童,好儿童,未来世界在掌中,若非今日勤准备,将来落伍憾无穷。”
他认为,想要获得惊人成就,基础要打好,随后要专精,只有选择最合手的,精力集中,才不会顾此失彼。从他在幼女睟盎10岁生日时写的诗就能看出:
生男生女无悲喜,不要轻分瓦与璋。
学级高低同合格,公民选举共登场。
望儿再历十年后,应世能名一技长。
今日书痴非必要,练身第一要康强。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提倡男女平等,不会因为生的是女儿,就轻视她;也不苛求女儿,学业名列前茅;但求她长大后,懂得去投票选举,争取自由;也望她能学得一技之长,最重要的是身体强健,无须死读书。
他倡导的学术自由和平等教育思想,也在子女教育中始终贯彻。
当时,有一位英国太太替蔡家儿女补习英文,她对蔡元培说,报上有些意识不健康的內容,别让小孩子看。但是,他却坚持报纸应当给孩子看,他相信孩子们的分析能力。他还带领儿女们,玩过国际联盟的游戏,每人代表一个国家发言。
他的女儿蔡睟盎回忆:父亲在上海时,特別忙碌,经常出席年轻人的聚会或演讲会,很少闲留在家。到香港,病倒了,父亲还每天坚持读几十页书——读歌德的《浮士德》和但丁的《神曲》中译本。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套五百本的儿童画冊。画册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一篇关于古罗马《木马屠城記》的文章,我看完后,父亲假装不知道故事内容,要我讲来听听,借此训练我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他对七个子女,因才施教,让其自由发展。蔡睟盎曾回忆,父亲友人吴稚晖曾说过,现在做官的人,多让子弟学法律、政治,将来好当官。而他却让两个儿子,分别学农和学工,其余子女,也是研学美术和机械工程。当然,他虽尊重子女的志愿,任由子女选择发展方向,但却严格要求、悉心培养子女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操。
参阅资料
《蔡元培选集》.沈善洪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蔡元培传》.赵庆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郭建荣.《大地》.2003年
《蔡元培自述》.崔志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蔡元培传》.张晓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蔡元培传》.崔志海.红旗出版社.2009年
《从蔡元培到胡适》.岳南.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
《晚年蔡元培》.程新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蔡元培襄助鲁迅身后事》.张家康.《人民政协报》.2011年
《爱因斯坦与蔡元培的“北大之约”》.单滨新.《新民晚报》.2012年
《大学校长应该重温蔡元培的就任演说》.姜伯静.《羊城晚报》.2012年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朱正.《南方周末》.2012年
《蔡元培与胡适》.史飞翔.《淮海晚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