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4日,蔡元培回国不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教育部在他的主持下,公开征求国歌,其中由沈恩孚作词的《五旗共和歌》,后来被颁布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国歌。
同年1月19日,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的校令。
其中《大学令》,以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为大学校务管理原则,规定各科设立教授会,大学设立评议会,不过当时未能施行。
他主持修订了教育部的学制,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主张废止祀孔读经,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第一次在政府法令条文中宣布教育上的男女平等。不久,全国初级小学实行了男女同校。
由于守旧势力异常强大,高等学校到“五四”运动前夕,仍未实现男女同校。教育部对此畏首畏尾,各大学都不敢提议招收女生。他非常不满此等现状,不仅在北京青年会进行演讲,也对上海《中华新报》记者发表谈话,公开倡导高校男女同校。他说:“一提议,必不通过。其实学制上并没有专招收男生的明文;如招考时有女生来报名,可即著录;如考试及格,可准其就学;请从北大始。”
他当时就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提出了“学为基本,术为枝叶”、“学为学理,术为应用”的观点。
他在跟吴稚晖的通信中谈到:“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
他坦陈: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例如,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与教育,便是大害。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之外。
他明确提出了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1913年,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失败,46岁的他,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5年6月,他在法国同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发起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倡导勤工俭学,希望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这个组织,才顺利到达法国学习的。在留法的三年时间里,他从事学术研究,编撰了不少哲学和美学著作。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说是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11月8日,他和吴玉章一起,乘船出马赛,劈波斩浪,抵达上海。
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