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有6个兄弟姐妹,说来奇怪,他们兄弟姐妹,排行占单数,长得像母亲,脸型椭圆,肤白晰;排行占双数的,却像父亲,方脸,肤黄。他排行老二,自然就像父亲的翻版。
他的先世,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从诸暨迁来山阴定居,初以造林售薪为业,后来,某代祖先,因遭同行忌妒,被斧砍伤,从此,断绝木材生意。
到他高祖时,又才开始经商,从浙江运绸缎到广州贩卖,颇获利。但因偷关漏税,第三曾伯祖,被关吏拘捕,将处死刑,家中罄物营救,才免一死,家业从此中落。
到他祖父廷桢,经营典当业,做当地一家典当铺经理。他祖父行事公正,又善经营,家业渐兴,在笔飞弄买下一房——坐北朝南,大厅三楹。诸子结婚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作为大家庭用房。家景渐臻小康。
他祖父生7子,但包括他父亲在内,大多经商,只有他的六叔读书。
他后来回忆说:“余家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
他本有7个同胞兄妹,长姐19岁、二姐18岁时,因病去世;四弟6岁、七妹2岁时,夭折,只有他和大哥、三弟活了下来,三人分别相差2岁。
4岁时,他就开始在自家私塾读书,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后读“四书”、“五经”。
虽然私塾先生并不讲解,但他不管懂不懂,总是认真背诵,从不东张西望,更不玩耍嬉戏。从小,就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异乎常童的性格与气质。
一次,他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幸亏火势不大,家人都尖叫扑火,很快就扑灭了大火。却唯独不见他,大家四处寻找,才在楼上找到他,此时他依然安坐楼上,口中念念有词,还在读书,甚至不知发生了何事。
又一次,天快黑了,奶妈叫玩耍的他和大他几岁的小表叔下楼,奶妈先抱小表叔下楼,让他在楼梯口坐着等。谁知奶妈一忙将此事忘却了,几个小时后奶妈想起,才急匆匆去接他,只见他正襟危坐在楼梯口,位置都没动,也不哭不叫,举止安详,根本不像五六岁的孩子。
他父亲自立、仁厚、清廉、阔达的风范,成为了他立身处世的准则,而父亲也对他超乎常人的淡定气质备加器重。可惜他父亲因病英年早逝,当时他仅11岁。
父亲过世,曾受其父资助的相邻曾想资助其母周氏和他们三兄弟,但周氏没有接受,而是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来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他入私塾后,母亲常伴他完成家庭作业。有一次他在灯下苦苦思索作业却不得解,母亲心疼夜深儿疲,就叫他早些睡去,早起再做。不曾想第二日黎明,他起来很快就解决了难题。自此到老,他一直秉持母亲培养出来的习惯——熬夜不如早起。
周氏没上过几天学,但深明大义,性格倔强,具有中国母亲的传统美德。她常以“自立”、“不倚赖”来勉励他们三兄弟。
她提醒他们说:“每有事与人谈话,一定要预想对方将会作何言语,我宜以何言语应之。谈话完毕后,又当追省对方刚才说了些什么,而我又应了些什么,有没有差错的地方,如此才能减少愤懑的事。”
周氏这种不苟取、不妄言的教诲和善良、勤劳、坚韧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养成了好学上进和正直无私的人格品质。
由于母亲的正确引导,他连试皆捷,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补翰林院庶吉士,28岁补翰林院编修。
所以,他特别爱自己的母亲。19岁时,他母亲胃病,服药不愈,他听说割臂肉和药,可为母亲延寿12年。他就背过家人,从左臂上割下一小片肉,为母亲和药。
然而,母病不愈而亡,他极度悲痛,欲执寝苫枕块陪母亲亡灵,被家人劝阻;又在灵堂增设床铺,兄弟共宿。
可见,他爱母亲之真、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