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的笔飞弄,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他用72个春夏秋冬,见证了新旧中国的历史巨变,他一生兴教,注重人格塑造。
他4岁入家塾,11岁亡父,12岁寄居姨母家读书,次年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22岁中举人;23岁进京会试得中贡士,未殿试;25岁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等于现在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27岁春应散馆试,得授翰林院编修。
他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他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他第一个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
在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他认为:要发展中国教育,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且他曾主持北京大学较长时间,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他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指导思想,主持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北大改变了面貌,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在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他注重人格的塑造,多次强调:“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他一生经历风雨,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因而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