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颠覆只为梦想(1 / 1)

由王正华掀起的低票价讨论,已经不再是低成本运作模式的争议和探究,而是演变成了对国内未来航空市场走向的预测。在一元机票事件之后,王正华歪打正着地打了一场漂亮的营销仗。而这次“低价”的广告效应,极大的震动了被垄断多年的国内民航业。于是,有不少人开始思考:会不会有更多的王正华冒出来?

在王正华看来,春秋航空并非仅瞄准低成本发动进攻,这只是他的飞机大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而已。老王的计划是,让他的飞机在全面发展中推进,最终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为此,老王给春秋航空制定了十二字方针——安全、低价、准点、方便、便捷、温馨。

尽管老王遭到了外界的质疑,但是他对低票价的发展前景仍然信心十足,他认为低价票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尽管低票价很有市场,但是时间长了会不会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呢?当有人问及王正华这个担心时,老王的答复却是:“不,这是两回事。”

王正华觉得,春秋航空选择的目标客户跟其他航空公司是存在差别的,这是一种市场细分行为,而不是资源抢夺。他还举例说,当年英国航空做了一个市场细分,在那里廉价航空做得非常成功的Ryanair公司拥有一百多架飞机,然而却并没有影响到其他传统航空公司的生意。

其实,王正华给航空业带来的不是被迫降价,而是颠覆了大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王正华的春秋航空,正在一步步地冲击着中国人的航空消费观念,像“空中演讲服务、跪蹲式服务、挎篮销售服务、客舱健身操等”独具特色的服务项目,都让大家颠覆了对“坐飞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王正华所倡导的可持续、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不但给所有的民航企业提出了挑战,还给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了有关管理模式的改革需求。

不仅是在模式上颠覆,就连经营者本身的执行能力和创业精神,王正华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历史。他曾经说过:“如果说,别人也跟着我,被我拉下来了,那就说明他们的定位有问题,我们能吃的苦其他公司是做不到的。”没错,如果将春秋航空和其他公司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他们吃的苦头着实不小:工作环境艰苦,消费标准较低,承受的压力很大……也正是因为王家军这种坚韧不拔的劲头,才让王正华相信,这是其他企业的领导难以做到的。

当初,在一次中国民航业竞争力的研讨会上,中国内地首家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的总裁刘捷音,对王正华的春秋航空“点了32个赞”,不过又接着浇了点凉水——刘捷音觉得国内的低成本航空市场至少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成熟,现在王正华还没有条件搞低成本航空。

对于同行的质疑,王正华马上作出了回应:“我不认为不对,我认为5年前就已经有条件了,1998年时我就开始包机,而且包机我仍然是用现在的推广理念。”

事实正是如此,王正华每搞一次颠覆,都是颠覆得合乎逻辑且充满理由。春秋航空锁定的三大客户目标——“自掏腰包的、年轻的白领、游客”,这个定位其实早在5年前就被写进了计划书。所以,王正华凭借着多年来的考察和经验积累,有把握在低成本领域做出成绩。

王正华的颠覆,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在他看来,当民众有购买低价机票和乘坐飞机的需求时,商家就应该尽量满足民众和市场的这种需求。春秋航空没那么神勇,它只是在实现民众利益和自身利益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结合点。而且,王正华为了这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就像他常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面对王正华在航空市场的步步颠覆,一些所谓的业内专家也站了出来,他们声称只有当一个航空公司拥有二十架以上飞机时,才有可能盈利,而春秋航空创立之初只有三架飞机(还是一架在飞行),根本就是个“赔钱货”。

这恐怕又是一个“巴菲特式”经验主义例子。对于这个理论,王正华没有急着反驳,而是用年底的财务报告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报告已经出来了,现在正在进行审计阶段。我们既不是八月份说的一千万,也不是三月份说的两千万。现在是可能将近三千万,一架飞机将近一千万的利润。”2006年,春秋航空总营收5.4亿元,安全正常执行了6713个航班,输送旅客113万人次,创造利润超过2000万元。近三千万的利润,终于让一些人闭上了嘴,也增强了王正华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不仅是春秋航空方面对外界的质疑给出了答案,就连民航总局也承认了王正华取得的业绩:在春秋航空进入民航一年的时候,荣获民航总局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民航“政府性基金征缴”(包括民航基金、机场建设费)的总评分第一名;荣获民航总局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民航“五率”(公司原因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公司原因航班不正常率、旅客投诉万人率、正班执行率、基金缴纳率)加权积分总评比第一名。此外,春秋航空还获得了媒体与专家评选的“2006年度优化生活特别贡献奖”、“2006年度中国最佳新锐品牌奖”以及多个全国性评选的最佳提名。

民航总局颁发的两个“第一”终于让外界认识到,他们一直谴责的“低票价噱头”是春秋航空真正实力的体现,意味着王正华非但在企业经营上实现了微利,而且在综合运营、市场营销、安全管理以及客户满意度方面都齐头并进、健康发展,形成了多元竞争能力。

对于在业绩方面的颠覆,其实王正华自己也有些意外。他原定的目标是打算在2010年之后,实现一架飞机赚一千万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竟然在春秋航空运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这样一看,王正华不光是在颠覆整个航空业,也是在颠覆自己的某些传统观念。

拥有了傲人的业绩,可是外界还是继续对王正华发难:你们是赚到钱了,但是航空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刚性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78%,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得了么?

这个质疑还真是戳到了老王的痛处。

目前,中国航空公司的燃油供给,基本上被中航油一家垄断,而它的燃油销售价格要超出国际水平。可是在国外却不是这样,他们的航油供应商很多,所以会在价格和服务上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航空公司客户,让航空公司有选择地寻找最经济、服务最好的航油供应商。而且,国外各航空公司,还拥有更大的对冲空间:当油价飙升时他们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键入到和燃料油有关的期货交易中,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从而确保航油成本得到控制。

基于这种国情,王正华也做过研究和思考对策,但每一次得出的结论都大同小异:在规模和资金都不到位的情况下无法实施。另外,国内规定的出厂油价与全部机场的基本价虽然大致相当,针对不同的用油量却有着不同的调整价。王正华的飞机大队因为规模受限,自然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因此,对于实在没辙的刚性成本节约,王正华不得不认输——任何东西都不能形而上学,像飞机的折旧、租金、航台、发动机等成本谁能节省下来?当然,直接节省做不到,他可以通过提升上座率等其他因素间接节省下来。

将刚性变成柔性,这是老王成本控制上又一次颠覆。可就是这种节俭持家的做法,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在上海做什么低成本?在中国一个大城市中建立几个二类三类机场,放到欧美也许行得通,但在亚洲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于这一类声音,王正华也表示某种程度的赞同:亚洲的国家确实不可能存在欧美那种二类三类机场,因为那是人家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东西,跟中国的国情完全不同。但是另一方面,老王却继续提出他的颠覆理论:在中国非要刻意建立二、三类机场是没有必要的,春秋航空是学习了外国的经验,但他们不会照搬欧美的经验,而是会针对国情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才是颠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