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借钱,寒冬扩建(1 / 1)

春秋航空从创立伊始,几乎一路顺风顺水,不得不让之前对其不看好的人刮目相看,更让国有航空公司为之咋舌。然而好景维持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它就在2008年遇到了第一次严酷的挑战。

这一年是金融危机,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民营航空市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悲壮的“蓝天大撤军”:先是奥凯航空有限公司停航,紧接着鹰联航空有限公司惨遭收编,东星航空有限公司又濒临破产……王正华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他的春秋航空,净利润一下子骤减70%,再加上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多重外界因素,给春秋航空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外又赶上了上半年航油高企和市场的不景气,让整个民航业一片惨淡。

然而,正是在这样形势不妙的环境下,王正华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对外扩张”之路。他购买的第一架空中客车A320飞机,已经从空中客车公司的总部——法国的图卢兹飞到了上海,很快投入到了上海、兰州、乌鲁木齐、张家界、贵阳等西部新航线的运输大队中。当时,王正华的机队规模达到了12架。

外界称王正华的这一系列举动为“西进运动”。而老王也真的像一位浑身是胆的西部牛仔,骑着烈马在一片萧条的草原上奔驰疾行。有人会问:难道是老王再一次“失去理智”了么?别人都勒紧裤腰带攒钱,他却明目张胆地花钱,莫非春秋航空得了意外之财?

当然不是,王正华的飞行大队和其他民营航空公司一样,都承受着消费萎缩的市场寒流,而且还无法享受政府对国有航空公司的政策支持。可尽管如此,王正华还是显出了“笑傲蓝天”的气魄,毕竟他有以春秋国旅为支柱的旅游产业,这是春秋航空最强有力的依托。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措,老王已经完成了一些对内的调节。现在,他还要考虑另一个对外的问题:融资。

其实,王正华在创办春秋航空之初,很少提到什么借贷、融资,一方面是他不想让外界因素过早渗透到他的飞机大队中,以影响到他的决策和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他对外资“心有余悸”——他曾经吃过外资的苦头。

这个苦头是怎么来的呢?那还是在1996年,春秋国旅和美国的罗森布鲁斯国际商务旅行管理有限公司开始合作,美方的管理者是罗森布鲁斯大中华区总经理,是一个台湾人。当时,罗森布鲁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商务旅游企业,因为他们的国际客户在中国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所以从1994年开始谋求在中国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合作伙伴。挑来选去,他们发现王正华的春秋国旅不错,所以双方就开始了合作。

在和罗森布鲁斯建立合作关系之后,春秋国旅随即成立了一个罗森部,由一位台湾籍总经理负责,专门处理罗森布鲁斯在中国境内的业务,当时老王还开玩笑地表示,亏了算罗森的,赚了算春秋的。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台湾总经理真的不负“重”望——天天亏钱,月月走低,月营业额居然只有20多万元,这让罗森布鲁斯总部都怀疑跟王正华合作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自然,惹祸的台湾人也坐不住了,他找到王正华表示愿意拱手让出大权,老王自然毫不犹豫地接手了罗森部,很快就让营业额连月翻番,从20多万元猛增到400多万元。当时,罗森布鲁斯在美国本土无法竞争过运通公司,但在中国市场上却将对手成功超越。

就在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甜蜜”之际,那个台湾人却再次将罗森部的管理权收归己有。一天,台湾人特意邀请了春秋罗森部的全体员工吃饭,却唯独没有请王正华。为什么呢?因为这家伙想借机干挖墙脚的勾当,他向春秋罗森部的年轻人许愿,只要跟他走就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还可以去美国接受培训。

这个价码对在场的年轻人**力太大了,给王正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后他不得不终止和罗森布鲁斯的合作。从那之后,王正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外资充满了戒备之心,他觉得引入外资就像在头上顶了个“太上皇”,给自己套上了解不开的紧箍咒,做起事来碍手碍脚的。不仅如此,王正华也不喜欢培养或者接收“海归人士”,每次在各地建立分社时,除了总部派出经理和财务人员之外,他还是喜欢在当地招聘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人。

尽管有过这么一段伤心往事,但王正华也不是固执之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他也意识到企业发展不能失去外资注入这个重要“外援”。于是,他经过再三考虑将融资提上了日程。

航空业是高风险行业,国有航空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国有银行,民营航空要得到国有银行贷款相对比较困难。虽然近几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也有一些银行愿意出面组织财团给春秋航空提供贷款,但春秋最后还是选择了上市融资这条渠道。王正华表示,上市一方面是为了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他表示,春秋航空作为民营企业,目前权力过于集中,正好借此机会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航空业内部,创办航空公司被视为“吃钱的老虎”,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人民币在它面前,简直不够塞牙缝。这种资金密集的特点,决定了航空公司要想获得规模性的成长,只能依靠融资。可惜的是,大多数民营航空公司都在资信记录方面有不足之处,这让他们的融资难上加难。

然而王正华却是个例外,他在包机路线走了几年之后,自然想拥有属于自己的飞机。不过,飞机这种东西不是说买就能买得起的,所以他决定融资购买飞机。从2006年到2007年,王正华领着春秋航空参加了国家大机队的订购计划,第一批订购了6架空中客车A320飞机,前面提到的那架飞机就是其中之一。紧接着,王正华又向民航总局和发改委提出申请:想要分配8架空中客车A320的订单。同时,他又和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接洽,打算再订购2架空中客车A320。

至此,王正华订购的飞机数量已经达到16架,总价超过60亿元人民币,他也由此成为空中客车飞机在中国民营航空市场的VIP大客户。

据王正华自己透露,当时他购买飞机的计划,得到了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建设银行、德国北方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等好几家融资机构的支持,另外还跟花旗、建行、民生等多家中外银行签订了很多短期融资项目。有了这些财团的强力支持,老王的飞机大队将会继续扩充。

这么多金融机构乐于跟王正华合作,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王正华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良好的信贷记录。自从公司成立以后,他在政府基金、机场费用、航油费用方面,从没有拖欠过任何人一分钱,由此被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一些中外机场和飞机租赁公司、航油公司等,清晰地标注为“最高诚信”等级。另外,王正华很识时务地不做高负债率的买卖,也很少进行基建,因此他的负债率通常会保持在40%到50%之间,和民航业中的平均负债相比,足足低了差不多一半。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是金融危机到来时,国内外的金融投资机构,越是死心塌地地要借钱给王正华——比危机前更强烈。当时,德意志银行、花旗和建行等机构,都密切地和王正华保持着接触,他们在经过了一番考量之后,认为当时好项目难找但春秋航空还是很有希望的。

面对融资,王正华心中可真是有点五味杂陈,之前创办春秋国旅的时候,无论多么难他都没有想过走这条路,而是全部依靠自己。现在情况不同了,春秋航空是个胃口大的孩子,单凭自己来养活恐怕难度太大。最终,王正华选择了德国北方银行。

在确定合作意向之后,第一笔2000万美元的融资很快敲定下来,用于支付2009年一架飞机的最后付款。虽然这2000万美金王正华也出得起,但是既然银行给出了如此低的利息,老王还是决定“借别人的钱花花”。

钱借到手之后,王正华继续加紧了扩张的步伐。很快,在他的带动下,春秋航空的管理层决定集体降薪30%,目的是为了齐心合力对抗金融“寒冬”,同时他们的扩张战略也将保持不变。

有决心有勇气是值得夸奖的,不过这场“寒冬”的危害也不是说着玩的。春秋航空在2008年的营运收入是16.2亿元,盈利为2000万元,比2007年骤减了5000万元。而且这2000万其实也不是赚来的,而是受益于当年民航局对国内航空公司的一项政策:民航企业缴纳的2008年下半年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是“先征后返”。在这笔返款中,春秋航空大概拿到了2000万元,于是就算作了2008年的利润。

这么一比划,王正华在2008年根本就没赚到钱。不过,尽管遭遇了如此严酷的困境,老王却依然没有闲着,他在2008年投入1亿元引进了30多名飞行员,为飞行大队增添了生力军。这还不算,王正华还透露春秋航空计划在2009年开通港澳航线、日韩、东南亚等国际航线的申请,同时,他将继续斥资5000万元到7000万元引进飞行员。

这么一看,深藏不露的王正华还真是民航界的“土豪”。当时王正华也没瞒着,他说春秋航空现金流充裕,完全可以支撑机队扩张的发展计划,所以暂时不考虑用私募的形式来融资。

王正华如此乐观地“扩军备战”,源自于他对春秋航空的信心: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精细化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来自于全球低成本航空市场的扩容。当时欧洲2到3小时航线70%的市场份额,都已经被“廉价航空”占领,而亚洲航空公司也抢走了从吉隆坡出发的大部分2小时航线。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欧美许多传统航空公司被迫在2小时航线中,降低姿态学习人家的低成本航空,比如英航开始对之前免费运送的高尔夫球杆收费了。

王正华曾经坦诚地表示,春秋航空除了一直未能解决航线争议这个问题外,在购买飞机方面,他们也因为规模不大而难以获得比较优惠的价格。另外,他的低成本航空路线又遭受了低成本候机楼这个“程咬金”的干扰,导致他要比国外航空公司多花出总成本中6%到7%的份额。

尽管如此,王正华的融资还是成功了,而在寒冬中坚定不移地扩建,将推动着他的飞机大队朝更具发展潜力的方向畅快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