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华的思维超出常人之处在于:有着一种发散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者,他的眼光总能聚焦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在大家伙琢磨着怎么拉客源、改进服务的时候,他开始考虑旅客运输问题了。
在中国,旅游的主要运载工具是火车,价格低、路线广,最大缺点当然是速度比较慢。很多游客和景点之间路途遥远,如果乘坐火车或者汽车的话,不仅在路上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对人的体能也是一种考验,特别是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游客,几天几夜的颠簸下来绝对会身心疲惫。
相比于火车和汽车,飞机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它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比较昂贵。虽然在欧美那样的发达国家,坐飞机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但是在中国还比较少见。除了有钱人能坐,再就是公家报销,寻常百姓几乎沾不上边。
坐飞机难这件事,让做了十多年旅游的王正华陷入了思考,为什么中国航空的机票这么贵?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是航空。根据资料显示,美国的旅客周转量,航空和铁路的比例是19∶1,而在中国这个比例竟然是1∶4。从这个数据对比来看,相对于美国发达的民航客运市场,中国民航客运市场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王正华经过研究发现,正是传统的航空企业将航空旅行给高端化了:由于过去市场竞争不充分,所以导致了航空业计划经济特征十分明显,而人民平均消费水平又比较低,所以导致了传统航空业将服务定位在了一个高端层次上。然而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寻常百姓也想将航空当做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王正华将老百姓乘坐飞机难这个问题和当时的“散客为王”策略结合在了一起:如果能让大量的散客乘坐飞机旅行,那该是一个多大的卖点!
从1994年开始,在中国旅游的全国排名中,春秋旅行社已经连续11年位居第一。也正是从这时候起,王正华就考虑春秋旅行社要在下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胜出。至于这个制高点是什么,当时老王产生了三种构想:第一种,学习美国最大的旅行社运通公司的模式,推出专属自己的“运通卡”,走一条金融路线;第二种,效仿欧洲最大的旅行社德国TUI(途易)股份,创建自己的飞机航队,走一条航空路线;第三种,参照欧洲当时流行的高层次旅游风格,办一些会议和展览活动。
王正华对这三条路线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之后认为:第一条路,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的金融业向来把控很严,不是谁想玩就能玩的,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外的金融机构已经大规模“入侵”,春秋公司能够分到的市场份额实在太小;第三条路,王正华认为也会走得相当艰难,这是因为他曾经于1995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上海应该成为世界级的会议展览中心》的署名文章,结果他敏锐地意识到,但凡是会展都和政府关系很密切,不是官商基本别想碰,哪怕你是再强的私营或者民营企业,你的手里能有可供你自由支配的交通、环卫和警察资源吗?
在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王正华选择了走航空路线。应该说,这是他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个分析是充满智慧的,但在旁人看来,老王的脑子还是发烧了。
说老王发烧,也不算是“诽谤”,虽然这时候的春秋旅行社成为了国内旅游第一,但是和民营航空相比,那就是隔行如隔山:旅游业赚那点钱怎么够飞机那么大的开销?难怪王正华的副手都觉得老王“疯掉了”:旅游业的利润率只有1.5%,这已经让整个旅行社的管理团队忙得找不到北了,现在又要搞民航业这种资金密集型、回报低和周期长的行业?
退一万步讲,就算中国出现了具备美国西南航空那样潜质的公司,可别忘了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那么多的政策束缚和商业风险,哪能是一个铁皮房子起家的春秋国旅玩得转的!
尽管大家都劝王正华醒一醒别做梦了,但老王的执拗劲儿却上来了,他给大家背起了词典:什么是航空?它是人们出行在100公里以外24小时以上的非居住性转移,这跟旅游一样,都在一个大范畴之内。老王的意思很直白:咱们既然能玩得好旅游,为什么不能在航空领域试试水呢?怎么也算是近亲行业!
一个搞旅游的研究着天上的事儿,在外人看来这人十有八九是魔障了,但是王正华却认真地思考了足足3年。别说,老王的分析在今天看来相当正确。在2004年之前,进入航空业的一水都是国有企业,虽然这些航空公司吸纳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航空人才,并掌握着最丰富的资源,但都被国有体制束缚了手脚,发展空间很有限,这就表明民资有插足的机会。在外国航空公司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下,国内任意两个城市之间,跨国航空公司都是不允许组织客源的,不过不用担心,组织散客恰恰是王正华的强项。
现在,想法有了,支撑理论也有了,下一步就是思索如何跳进航空这条大河中学游泳了。经过一番琢磨,王正华终于想到了一条最快捷的试水途径——包飞机。
包飞机的最大优势,是可以绕开成本、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毕竟当时的春秋旅行社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自建航空公司,所以包机便成了最佳的解决策略。
其实,包机这个想法早就在王正华的脑子里扎根了。当时中国的某些航线上,曾经有过一种非常便宜的打折机票,最便宜时能够达到2折。于是,这种令人难以相信的价格吸引了不少人。据说在上海附近,很多乡村是一个村一个村的村民,前来订购机票或者包机旅行。
看着这些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进入飞机,王正华感触很深:要不是有包机这个事儿,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无法知道坐飞机是什么感觉了。由此,王正华的发散性思维又开始运行了:为什么不能用包机的方式让春秋旅行社的游客们体验一次坐飞机的感觉呢?
在当时的中国,出门坐飞机绝对是一种奢侈消费,不过这个梦想正在和一个有利的客观变化靠拢——全球的低成本航空正逐渐成为热点。王正华意识到,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1997年,春秋旅行社正式成立了春秋包机公司,算是以曲线的方式跳进了航空市场的大河。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王正华加紧了对民航方面的关注。根据他的秘书透露,老王全年订阅了《中国民航报》,就连报纸的合订本也是一本不拉通读。
王正华包飞机,按说跟其他旅行社的包汽车有一拼,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在当时并没有变成一桩大新闻,而是被白白地错过了。现在回过头来看,王正华包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绝对是值得记录在册的事。
那么,包飞机和包汽车有什么区别呢?所谓包机,顾名思义是自己不买飞机,也不养活飞行员,而是采用“借鸡生蛋”的办法,在某一时间段内以某一价格承包几条飞机航线。应该说,要比包汽车麻烦很多。
生意人一般都是怕麻烦的,因为一麻烦就容易节外生枝,如超出预算超出预期扰乱商业计划等……但是王正华天生就不怕麻烦,他认为包飞机是一个“三赢”的选择。
何谓“三赢”呢?当时春秋旅行社选择的包机时段,一般都是航空公司的飞机处于休息的时段:通常是晚上8点钟以后。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既能够多飞一班飞机,又不需要承担机票售出的风险,完全是旱涝保收;对于王正华来说也不亏,春秋旅行社通过发挥自己的旅游渠道优势,客源不成问题,而且“坐着飞机去旅行”这块金字招牌,本身就能吸引到很多游客,更丰富了春秋旅行社的旅游手段;对于游客来说,他们获利更大,坐着春秋旅行社包下来的飞机,没比火车多花多少钱,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乘机飞上天的梦想。
春秋旅行社的第一次包机,游客都是来自苏州郊县的村民,飞机的目的地是海南。当时,在苏州和上海郊县附近的村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月,农副产品大丰收,经营项目也特别丰富,所以都比较有钱。
老王永远也忘不了,他包租的第一架飞机腾空跃入天际的情景。虽然那架飞机是什么型号,什么颜色,能装载多少人他记不清了,但是他记得自己当时目不转睛地望着飞机,看着那个庞然大物冲破夜空,他的心震撼了。
借助王正华早早在全国建立的分公司和经销商以及一条完美的信息网络,新开办的春秋包机公司没有让他失望,更是给同行呈现了一张让人眼红的成绩单:截止到2004年底,春秋公司的3万多个航次的包机中,客座率超过99%。
现在,谁还敢说王正华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