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胜自己成就社交(1 / 1)

社交操纵术 孙朦 10235 字 1个月前

展现真我,世上没有完美的人

世上没有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正如世上没有一片完全纯净的云彩,没有一棵毫无蛀洞的树一样。

毋庸置疑,人是一个优点与缺点相融、在某一方面缺点和优点集中体现而成的矛盾体,。例如,凡高的《向日葵》中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也暴露了他疯狂、暴躁、近于歇斯底里的性格。又如美国著名歌唱家卡丝·黛利的演唱,表现了她天籁般的嗓音,却又掩饰不了难看的暴牙。

不难想象,当我们在展现自己优点的同时,缺点也是掩饰不了的。晚年耳聋的贝多芬如果在创作时为了掩饰自己是个聋子而不使用金属棒,那么美妙绝伦的音乐是得不来的。伟大的拿破仑如果为了掩饰自己近于残疾的身高而在检阅军队时穿着高跟鞋,那么他的威严何在,军队的士气又何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人如果想成功,想要展现优点,展现真我风采,那么同样自己的缺点也是隐瞒不了的。

但毫不顾忌地向世人**自己的缺点,无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然,我所指的缺点是那些先天的,人为努力所不能改变的客观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应该消除自身对客观缺点的不正视和羞耻心。其次,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优点,或使自己的优点更加显著。然后,树立自信心。最后,就请带上你的自信心,向世人展现你的优点,并坦然你的缺点。相信如果做到了这几条,那么肯定世人的尊重和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白天鹅由于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越显美丽,它并不因幼年时期是丑小鸭而以之为耻,阿炳尽管双目失明却创作出《良宵》、《二泉映月》等名曲,为世人所尊重。同样,你只要勇于面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也会赢得幸运女神的垂青和别人对你的尊重。

当然,让别人认同和接纳自己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与不足,因为我们都会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农村人在城里人面前,小城市的人在大城市人面前,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穷人在富人面前,无名者在名人面前,低学历的人在高学历的人面前,不会说英语的人在会说英语的人面前,长得丑的人在长得漂亮的人面前,不太聪明的人在聪明人面前……要能够做到从容自信坦然,表现出真自我。时时要有这样的认识:我虽不完美,但我是独特的,我就是我,我不是别人。敢于展现自我。这就是对自己的一份信心。

我相信,拥有一份自信坦然的人,是不会把心理能量放在掩饰、防御、维护脆弱的自尊心上的,他们会更有亲和力和创造力,也更容易接纳和宽容别人。

罗斯福是美国32任总统,在中年时患上了小儿麻痹,这时的他是一名参议员,在政坛上可以说是炙手可热,遭此打击,他几乎心灰意冷,退隐乡园。起初,他一点也不能动,必须坐在轮椅上,但由于自尊心的趋始,他讨厌整天依赖别人把他从楼上抬上抬下,晚上就一个人偷偷练习。

有一天他“发明”了一种上楼梯的方法并告诉家人还表演给大家看。原来,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体撑起来,挪到台阶上,然后再把腿拖上去,就这样一级一级艰难缓慢地爬上楼梯。他的母亲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阻止他说:“你这样在地上拖来拖去的,给别人看见了多难看。”

罗斯福断然说:“我必须面对自己的缺陷。”

当我们面对我们自己拥有的缺点和错误时,所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而且还需要一种诚实,一种对自己存在着的错误与缺陷的诚实。没有这种诚实,就谈不上坦然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他敢于将自己的缺陷与错误说出,并且敢于面对和改正,那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让自我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不必加以防御。他不必装着处处迎合别人的好恶,不必总是想装扮自己,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大方、内心轻松、潇洒自如的人。

【编者小语】

我们要记住,倘若缺点不能被克服,干脆坦然地面对,不可羞羞答答地掩饰,要让别人看见真实的你,或许这样并不完美,但却是率真得可爱。

坦诚自己的缺点

这是一篇采访某国总统的报道。当记者问总统国事和家务事的关系是如何处理好时,总统先生的回答出乎了记者的预料:“这个平衡点没有找到。像许多企业家和艺术家一样,我几乎很少做家务事。”看了这篇报道,有些人或许会有所感想。

对于这位总统的坦诚,我们表示钦佩,他表现的是真诚、自然,没做家务就是没做,不寻找托辞,也不加以掩钸,这显现了自信者、成功者对自身不足的一种坦然的态度。由于他们对自己有自信,不担心别人是否看得起自己,因而他们能了解自己的缺点并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不是心灵脆弱地回避、否定、遮掩。因此说,对待自身优缺点的诚实态度,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缺点。

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坦诚自己的缺点,事实上这并不会损害你的面子。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只有正视、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或不足,我们才能朝着完美更近一步。靠近街道的屋里坐了几个人,正穷极无聊地批评他人的道德品行。坐在红色沙发上的这个人眉飞色舞地说:“其实,小方的道德品行还算可以,只是我实在受不了他的两项缺点,一个是容易发怒,另一个则是做事老是丢三落四的。其他几个人听见他的这番批评,也都发出赞同的声音,附和说:“没错,他是这个样子!”然而,就在这时,小方正好经过门外,听见众人居然聚在一起批评他,忍不住冲了进去,大声怒吼着:“你说什么?”随后,小方抓住沙发上的这个人,用力挥了一拳。旁边的人见状,纷纷上前阻止:“你为什么乱打人?”小方怒气冲冲地说道:“你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怒了?还有,我又什么时候做事冒失了?你说啊!这家伙居然在我的背后胡乱批评我,说我做事冒失、喜欢发怒,胡说八道的人当然该打!”就在这时,小方的后面,忽然传来了一个嘲笑声:“喔?你不爱发怒吗?你做事不冒失吗?你看,你现在的举动,不是刚好证实了这一切吗?”一位哲人曾告诫我们说:“也许你会忽略自己的缺点,但如果人们指出你的缺点,你还是视若无睹的话,那就表明你的判断力有待加强。”你是看不见自己的疏失,还是不愿承认自己有缺点?一个人只有首先战胜自己的缺点,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任何人都一定会有缺点,而且这些缺点往往是不自知的。只有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你才能尽快改正这些缺点,这样,既能战胜自己,而且这样对手也没有机会超越你。

出生在乡下农村的小华,考上大学到了城里后,她那一口乡音令她感到很苦恼、很自卑。因为每次说话都常常引得众人的大笑。每当她在众人面前说话时,小华总是万分地紧张,说话吞吞吐吐,脸红心跳,甚至说到半截就说不下去。于是她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听完其诉说后,医生指出她问题的本质是“自信心不足,脸皮太薄,容易害羞。”谁知小华还不愿承认,马上狡辩:“我自信心挺强的,我不是害羞。”在心理医生耐心地讲了半天道理后,末了她终于承认,她是自信心差,容易害羞的女孩。可她却又不愿承认这一点,老想给人留下个落落大方、开朗自信、谈吐不凡的印象,背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话反而说得更不利落了。

正处在青春期的大牛,是位自认为相貌不佳,表情有点呆板的男孩。为此他很苦恼,也很怕面对别人而受到冷落和嘲笑。这种自卑的心理使大牛常常做出许多异常的行为:就像上课时,由于怕容颜“曝光”而对不起老师和同学,但就是这个原因才使他斜着身子看窗外,或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或低着头做小动作,其实他是很想听课的;大牛原本体育成绩很好,但他还是放弃了各种体育活动,因为他不想招人现眼;他还尽量不讲话,以免引起别人对其容颜的注意。如果旁边有人发笑,大牛总觉得那是在笑自己容貌不佳。就这样过今天愁明天,他感到自己太累太累,就这样,大牛被容颜压得喘不过气来。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常常是靠讥笑别人以获得某种心理满足,也就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而自卑者也常常是由于畏惧这种讥笑而拚命地掩饰自己,装扮自己,这反而使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更加自卑。反之,如果自卑者能够主动地道出自卑,坦诚地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与不足,那他便能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不认为这是一种羞辱,消除了畏惧,也就能开始正常的生活,并完成由弱至强、由自卑到自信的转换。

总而言之,自卑会因为乐于坦白而渐渐消失,相反,也会由于极力隐瞒而日趋严重。上面我们提到的小华,自从咨询完心理医生回到学校后,在与人交往中,就开始不再刻意地把自己掩饰起来了。每当她再次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她总是先说上一句:“我心情很紧张,我的口音也不标准,可能让大家见笑了……”如此一说,小华反而心情轻松了许多,使她能专注于讲话的内容本身,所以话也越讲越流畅。又由于她不再怕人笑话而敢于和别人交流,小华的普通话也越说越好。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尊重和正视真正的自己,勇敢地推翻虚妄的自己,不仅自我要承认有关自己的现实,而且也要不惮于向别人承认。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如释重负,才会变得欢乐。因为我们没有了重重心事,也不会担心别人会窥见我们的某种不足与缺陷而天天不安,在如此轻松自如的心态下,我们才能去追求成功,享受幸福。

下面讲的是关于一个聪明的理发师给一位外高权重的宰相修面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天当朝宰相请一个理发师修面。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紧张,以致把宰相眉毛不小心给刮掉了。顿时,惊恐万分,他在心中暗暗叫苦,深知宰相如果怪罪下来,必有杀头之罪,但行走江湖多年的理发师,深知人之普遍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五脏六腑看个透。宰相见他这模样,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他充满困惑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理发师忙解释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说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理发师听到宰相这番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您的眉毛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宰相一听啼笑皆非: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今后怎么见人呢?禁不住勃然大怒,正要发作,但又冷静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气量最大,是不能因为这件小事给他治罪的。于是,宰相便豁达温和地说:“无妨,且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就是了。”理发师在对宰相进行一番盛赞之后,然后说出自己的错误,可以说理发师是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塔木德》里有这样的一句名言:“赞美是消解别人怨气的良药。”其实,每个人都有弱点,真正聪明的人是在危机面前懂得利用别人的弱点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人。

【编者小语】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主动说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使化被动为主动,这种做法是聪明的,因此,你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帮人树名誉,为己赢声誉

如果您想使一个人变好,成为您所期望的人,那就为他树立好名声,这样他才将努力不使您失望。”

若尔热塔·列普兰在献给梅特林克的书里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比利时灰姑娘”的惊人转变过程。

她写道:“隔壁旅馆的女服务员给我送来了饭,人们称她‘洗碗工玛丽’,因为她的活动是从洗碗开始的。她长得象个怪物——斜眼,罗圈腿。”

“一次,她端一盘通心粉送到我面前,我直率地对她讲:‘玛丽,您不知道,您有许多没被人发现的优点。”

“一向遇事冷静习惯于控制自己**的玛丽,踌躇了好几分钟,一动没动。然后她把盘子放到桌子上,叹了口气,诚恳地说:“太太,我从来不相信我有许多优点。”她一点也不怀疑我的话,也没向我提任何问题。她只是悄悄回到厨房,又自言自语地说了几遍我对她说过的话。她是多么坚定地相信了我的话呀。从此再没有人嘲笑她了。相反,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尊重她。但是让人感到变化最大的是玛丽本身。由于相信自己身上存在罕见的优点,所以她开始注意自己,于是奇迹真的发生了,她变样了。”

“两个月过后,当我离开这个地方时,她高兴的对我说,她要同上司的侄子结婚了。“我将做太太了”她说,同时她对我表示了感谢。就是我说的很平常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生活。”

若尔热塔·列普兰为“洗碗工玛丽”树立了荣誉,这使她获得了新生。

有这样一句老谚语:“诬陷如同死神”。与此相反,您试着讲别人的好话,看会产生什么结果。

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富人、穷人、乞丐、罪犯,人人都重视自己的荣誉,并努力证实他拥有的好品质。

“当您不得不同骗子打交道时,”星星监狱的监狱长刘易斯说,“如果您想从他那里得到点什么,那只有一种方法。这就是象对待尊敬的先生那样对待他。这样他就会感到很荣幸,为您给予他的信任而自豪,会努力不辜负您的信任。”

这样,如果您想影响某人,又不引起别人的屈辱和忌恨的话,应记住这一方法:“为人树立他能证实的荣誉。”

做了好事而惠泽于人,制止邪恶而帮助于人。真正的好名誉就来自这两个方面。所以名誉总是伴随著善行。有些人为了名誉才去做能够获得名誉的事,这种人往往怀有隐秘的个人目的。“钓名之人,无贤士焉。”既使一时侥幸得到好的声名,但终不能长久。而自觉地去做善行的人,只不过是认为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理由,从来不加以宣扬,所以他们的善行要积累得足够多了以后才会被偶然发现。因此有些人的善行是在他们死后,甚至是死了很久以后才得到的,这样的人获得的名誉,是人们对他们出自内心的褒扬,他们的人格是崇高的,他们所获得的名誉尽管很迟,但这却是永恒的。

有些人,一生追逐名誉,有时甚至还因得不到名誉而耿耿于怀,直至对善行产生抵触。而当他们一旦获得名誉,又会到处去张扬。并以此为资本,谋取个人的私利。正如荀子所说:“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这种大凡都是小人的作为,为人所不齿。但是最不重视名誉的人,也会因好的声名而欣喜。这种欣喜则是因为人们对他长期所做的善行给予的肯定,“乐道人之善,则天下皆去恶为善”,一般不会把它作为进取得阶梯。

名誉的价值它既不能用金钱去购买,也不能用金钱做尺度。名誉虽然只在人们的口头流传,但是却要由人们的良知来判断。正如《墨子·修身》篇上所讲的:“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要想一个人的好声名,免归于沉寂,就必须有不断的善行予以支持。(这一点荣誉和它也不一样。荣誉有它的阶段性,即使一个人一生中只拥有过一次,这个荣誉也将终生保留。例如各个层次的劳动模范,直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地位的人固然很注重名誉,但只有当社会上普遍都对名誉十分看重的时候,美德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而广泛流行。所以名誉比起荣誉来,更加难能可贵。

名誉并不是神秘得高不可攀。任何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都有获得好声名的机会。名誉的底色就是清清白白地做人。在这个底板上,你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将被记录下来。开始也许并不被人看重,但当善行不断地被积累,你的声名必将鹊起于广大的群众之中。所以,名誉是从点点滴滴中做出来的。

在我国建国后的名誉排行榜上,当首推雷锋、焦裕禄和孔繁森。他们的精神,将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代代相传。

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誉的故事。

相传在祖逖死后,东晋王朝接皇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自己病死了。到了晋成帝(明帝的儿子)的时候,历连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抵制王氏势力,王敦起兵攻进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元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叛变,攻进了建康。东晋的一些大臣束手无策,后来依靠荆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苏峻的叛乱。

陶侃在王敦得势的时候,本来是王敦的部下。那时候,陶侃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到广州。那时候,广州还是偏僻的地区,调到广州实际上是降了他的职。

来到广州的陶侃,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文言是“甓”,音pì)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一叠叠运到屋里。人们看到他每天这样做,处于一种好奇,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需要我的时候,还怎么能担当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果然在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虽然陶侃官做得大了,可他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从来不放松,任何事他都要亲自认真检查。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要爱惜一光阴。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跟大禹是比不上的,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如果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没有留下什么好名誉,那就等于自暴自弃。”

他部下有些喜欢吃酒赌博的官吏,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一古脑儿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打这以后,大家都吓得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陶侃一次到郊外去视察时,看见一个过路人一面走,一面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

陶侃叫住他问:“你拔了这棵稻子,干什么用?”那个过路人只好实说:“没有什么,顺手拔一点玩玩罢了。

陶侃听了,勃然大怒说:“你自己不耕种,还无缘无故毁坏人家的庄稼,真是岂有此理!”

说罢,就命令他的兵士把那人捆绑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才把他放了。

人们听到刺史这样保护庄稼,种田就更勤快了。因此荆州这个地方就渐渐富裕起来。

由于荆州这个地方在长江边上。官府造船,常常留下许多木屑和竹头。要是在别人手里,不是打扫掉,就是烧了。但是陶侃却吩咐人把它收拾起来,收藏在仓库里。人们见了,不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没敢问。

后来的一次新春过节,荆州的官员都到官府来拜见陶侃。恰好前几天下了几场大雪。天气放晴,由于积雪融化大厅前面又湿又滑,不好走路。陶侃就吩咐管事的官吏,把仓库里的木屑拿出来铺地,这样,走路的时候就再不怕摔交了。

又有一次,东晋水军造一批战船需要竹钉。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来的竹头拿出来给兵士去做造船用的竹钉。

直到现在,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头的用处,佩服他考虑得周到。

陶侃前前后后带兵四十一年,由于他执法严明,办事认真,谁都佩服他。据说,在他管辖的地方,社会秩序安定,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真正高尚的名誉,不是刻意追求它的人所拥有的。有人企图靠吹嘘获得名誉,也有人不惜用假像骗取名誉,这些人可能得逞于一时,但其恶名将长久地留存。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他们的表演曾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相反,只有那些诚实地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脚踏实地,而从不宣扬,甚至淡薄名誉、从不向往名誉的人,名誉才常常会自动走近他们,使他们成为万众瞩目的楷模。

【编者小语】

总之,当你为人树立好名声的时候,你就赢得了他的心,因此,这也不失为社交中的一条妙计。

以退为进,巧获他人赞同

人们相互关系最重要的一条准则,也是一个聪明而且有经验的人应遵守的就是:“让他人乐意赞同你的观点,让人高兴去做您建议他去做的事。”

要想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要掌握“赞同”这一艺术。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这一时代智慧的结晶之一。也许,在你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出象“赞同”这样一个简单技巧了。

只要人还活着,就千万不能忘记,只有愚人才会反对别人,而只有智者和伟人才会赞同别人,尤其是当我们犯错误时,更应知道如何赞同别人,而且还要清楚赞同别人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运用“赞同”这一艺术呢?学会让别人赞同和认可自己,在自己的头脑中一定要形成一种态度,一个思维框架,即一种赞同的态度,也只有培养一种赞同的性格,才能成为一个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赞同和认可的人。

威尔逊在决定提议威廉·马卡杜做他办公室成员时,遵守的就是这一准则。同时这也是威尔逊给予别人的一种最高荣誉,不过他是这样做的:让人更多地感到此任的重要性。请看马卡杜本人是这样叙述的:“他(威尔逊)说他正在组阁,如果我接受他的邀请任他的财政部长,他将非常高兴。也就是说,威尔逊使人觉得如果我接受他的邀请,这就是对他的莫大帮助。”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经常拒绝别人邀请他公开讲演,可他做得很巧妙,一点也不得罪被拒绝的人。这个人究竟是怎样做的呢?他不用总是说“我很忙”这种老套的推辞。他首先表示感谢和遗憾:感谢邀请他,遗憾不能如邀赴约。然后推荐能代替他去演讲的人。换句话说,他不会让人有失望的时间,而立刻让他想另一个可邀请的人。

“您去邀请我的朋友克利夫兰·罗杰斯,行吗?”他通常这样建议,或说:“你们为什么不去请希科克先生?他在巴黎住过15年,一定知道不少有趣的事”等等。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这样。

如果您想影响他人,而且还不引起他人的埋怨和忌恨,应遵循的第九条准则是:“让人乐意做您希望他干的事,也就是让他人赞同你的观点,而且是非常乐意、就兴地接受您的观点。

施瓦布从工厂走过,正巧看见几个工人正在吸烟。而且恰好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吸烟”。也许您认为,施瓦布会指着牌子问工人:“你们识字不识字?”当然,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走到这些人跟前,还请他们每个人抽烟,并且说:“你们如果去别的地方吸烟,我会非常感激的。”他们清楚地懂得,他发现他们违犯了规定,但是他们听到施瓦布所说的话,很原意接受,并且很高兴,他没有提及此事。抽烟的人们也为他的大度所感激,再也没有在此抽烟。

对于施瓦布不能不爱这样的人,您说对吧?约翰?沃纳梅克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在费城他开办了许多大商店。他每天要去一些商店看看。一天竟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谁都没注意到他。售货员却站在柜台的另一头正在聊天。这时,沃纳梅克没说一句话,迅速站到柜台后面,给顾客拿了要买的东西,让售货员把东西包好。

为了不得罪人而且改变人们的意见,我产应遵循的第二条准则是:“不直接说他的缺点。”

下面这个例子说的就是关于让人尊重自己的方法。鲍伯·胡佛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有一次他从圣地牙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机,回程时,在三百尺高的地方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故障。幸亏他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尽管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在紧急降落后,胡佛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就像自己想象的一样,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胡佛要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胡佛,眼泪便沿著着脸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三人死亡。

不难想象胡佛当时的愤怒。这位自负、严格的飞行员,显然要为不慎的修护工作大发雷霆,痛责一番。但是,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用了令外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劝说他。围住工人的肩膀说道:“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的F-51飞机再做修护工作。”

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法吧!让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还要有益和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更让人接受。

【编者小语】

在人际交往中,让他人乐意赞同你的观点,是在你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一点对你在人际交往方面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换种思维方式会更好

在立身处世方面,《厚黑学》最反对只懂得直来直去的为人处世办法。直来直去不是厚黑大家的作风。面对同样的事情,采取迂回的办法,或从另一个角度着眼以争取最有利的结果,是成功人士经常采用的行事方式。这样的方式往往能获得出人意料的好处。

一是能够获得所需要人才及其支持者的人心。得到人才的关键是获得人心,让他真心实意为你做事,同时使他的朋友、家人、盟友、同胞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无形中给你带来了更大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在战场上、在商场上都会有同样的效果。

楚庄王率部队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却是袒胸露臂赤手空拳领着子民们在路上欢迎楚庄王,楚庄王看到这样的场景只好说:“郑国国君,一定会礼贤下士,老百姓们会拥护他,会为他拼死效命。”于是便撤军回去。

二是可以发现新的发展机会。人们习惯于盯着表面的事物,做事也就喜欢从众,结果是千军万马同时涌上了一条道,再宽的路也会变得拥挤不堪。在经济领域,这样的“一窝蜂”现象不知毁了多少人的前程。“淘金热”、“VCD热”、“网络热”、“房地产热”等,此起彼伏,到最后,成功者寥寥,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者也不在少数。但也就是在这个“热”那个“潮”的同时,有些眼光高远、思维敏锐的人物,却从这些“热”、“潮”的背后被人忽视甚至看不上眼的地方一发而起,成就非凡。让我们看看两个在同一地方靠“剑走偏锋”发财的奇人吧。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出现一股“淘金热”,这是发财的捷径,许多人都怀着发财梦纷纷拥向位于西部的加利福尼亚。

当时,一个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想去碰碰运气,然而,他却穷得连船票都买不起,只好跟着大篷车,一路风餐露宿赶往加州。

到了当地,他发现矿山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而这些寻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没水喝。许多人一边寻找金矿,一边抱怨:“要是有人给我一壶凉水,我宁愿给他一块金币!…谁要是让我痛痛快快地喝一顿,我出两块金币也行。”

这些牢骚,居然给了亚默尔一个灵感,他想:“如果卖水给这些人喝,也许会比找金矿赚钱更容易。”

于是,他毅然放弃挖金矿的梦想,转而开凿渠道、引进河水,并且将引来的水过滤,变成清凉解渴的饮用水。

他将这些水全装进桶里或水壶里,去卖给寻找金矿的人们。

一开始,有许多人都嘲笑他:“不挖金子赚大钱,却要做这些蝇头小利戢事情,那你又何必背井离乡跑到加州来呢?”

对于这些嘲笑,亚默尔毫不为之所动,他专心地贩卖他的饮用水,没想到短短的几天,他便赚了6000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

许多人因为找不到金矿而在异乡忍饥挨饿时,发现商机而且善加运用的亚默尔,却已经成了一个小富翁。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在变,时势在变,事态在变,生活在变,人类每一个个体也都在变。要适应环境、时势的更迭,应付事态、生活的变化,就得学会随机应变之术。

苟子曾说:“举措应变而不穷。”能够随着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从容应变,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或缺的本领。尤其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千变万化,更需要人们学会应变、善于应变、精于应变。

俗话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识时务?就是能够认清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能够跟着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动。无论古今中外,只有识时务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俊杰。反之,如果不识时务,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和限制,逆势而行,盲目蛮干,其结果只能是以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或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甩在后头,最终一事无成。

凡事都要想到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一面,方法也必须讲求创新,因为人是善变的,任何一种产业都必须不断地改良,以适应市场不断改变的需求。有人说:“凡事第一个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个去做的人是蠢材。”但是,我们偏偏看到,有的人即使编号为第一千万个,即使挤破头也改不了“一窝蜂”的本性。其实,想成功就应该出奇制胜,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别人未做过的事,这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决定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阵豪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可以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

第一个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也顺利渡河。

两个和尚默不做声地走了好几里路。

第二个和尚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

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来了,可是我看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学习第一个和尚勇于任事的行为,而不要像第二个和尚那么轻易就被一个成规束缚住了。

中国有句古话:“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所以,大凡一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驾驭时势的人。

别出心裁,就是想出不同一般的好主意。别人做的,自己做;别人没有做的,自己抢先做;别人不敢做的,自己敢做,敢于争天下。

《孙子兵法》中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打破常规,以奇制胜是一种思维的解放,更是一种思维的谋略。成大事者要敢于异想天开,打破常规,以奇制胜。

世界是变化的,任何一种产业都在不断改良以适应市场不断改变的需求,成功的人总是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别人未做过的事业,因而,他们往往成功得最快,最直接。

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社会里,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开会空谈上,不如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发挥自己的决断力,这样抢先一步,赢得先机。

【编者小语】

时代在变,事物和人们的思维也应改变;唯有能够随着时代潮流灵活应变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机智灵活,变中取胜

随着情况、形势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这是随机应变字面上篚意思。作为一种能力,一种应付各种场合、情况和变化的能力,人们必须具备。具备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免遭羞辱或灾难。正因为情况、形势、场合不断变化,所以这种能力随时可能用得着。不过,作为厚黑学的一大法则,我们更偏重于从装糊涂这个角度来阐释。其实,随机应变的关键就是巧装糊涂,装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才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

随机应变要求有反应灵敏的头脑,要求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及时地作出适当的反应,事后诸葛亮是无济于事的。当你面对突发事件、意想不到的提问、别人布置的陷阱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时,你能够快速灵敏不露声色地作出正确的反应,逃避、掩饰或蒙混过去吗?这就需要大智大勇,略施小计了。对于谋求成功的人来说,面前有多少意料不到的灾难啊!如不能够随机应变,如不能够沉着、冷静、迅速地处理各种突发的变故,怎么能够登上成功之巅呢?

在封建社会里,做官和做人往往是分离的。做官者多会应变之术,虽满口仁义道德,其实只要能保官位,能成好事,也就不管其手段和方式,不问其性质和目的;而做人呢,或奉儒,或信道,总而言之,是要为理想的观念活着,这就难免在现实面前碰壁。所以,在古代,往往出现这种怪异而又正常的现象:官格与人格相背离。因此,好人难做好官。

唐玄宗时,李林甫、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名,渐得朝廷大臣尊重。李林甫因此怀恨在心,寻机置张九龄于死地。

这时,宠妃惠妃与太子有隙,诬陷太子私结党羽,图谋不轨,求玄宗将太子废掉。枕边风吹多了玄宗内心动摇了,于是提到朝廷上讨论。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说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立太子,实非圣君之所为。玄宗听了,不悦而退。李林甫趁机来到后花园,拜见玄宗,说张九龄亦为太子一党,故有此谏。自此,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坏印象。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听从郡州之举,想加封牛仙客为幽国公。张九龄认为此人不过善使谨慎保身之术,并无大功,不宜封此重爵,便相约了李林甫一同去诤谏。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但到了玄宗面前,张九龄固陈诤辞之后,玄宗和张九龄都看他的反应时,他却装作沉思之态,默然无语。玄宗仍坚持封牛仙客,张九龄坚持己意,说牛仙客目不识丁,非科举出身,不过省俭而已,不宜重封。玄宗不悦,退身回后宫。李林甫又寻机会潜来,告诉玄宗:“张九龄固谏逼上,有不敬之罪,在用人问题上处处与皇上作对,只不过图谋树立太子党群,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

一句话说得玄宗大怒起来:“我还没到该死的年纪,张九龄就怀此心,怎可重用?”当即令李林甫代拟诏书,将张九龄贬官外放。

李林甫眼珠一转,怕这事情疑到自己头上,在朝廷大臣中站不住脚,忙说:“张九龄固谏之后,皇上即把他贬斥外放,显得皇上没有气量,不如冷冷再说。”玄宗听了有理,便没让李林甫写诏。不过,玄宗对此事却耿耿于怀,终于瞅个机会罢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

张九龄的固执耿直在李林甫的看风使舵面前败下阵来,是因为他不懂得顺着玄宗的意思而改变自己的意思甚至说话的方式。虽然是为国为民,这种不讲策略、不懂得随机应变也是应该适时舍弃的。因为越是大事就越需要这种智慧,否则,耽误的就不是一己之事了。

汉朝飞将军李广,曾用装死术逃脱危险。一次,李广率部出雁门关抗击匈奴,不幸身负重伤,被匈奴兵俘虏。匈奴兵见李广伤重,便找来一张网,让李广躺在网里,由两匹马抬着,扬扬得意地准备送到单于那里领赏。李广伤势虽重,头脑十分清醒。他想,不能就此做了敌人的俘虏,便闭上眼睛装死,仍不时偷偷地察看周围的情况。匈奴兵见李广双眼紧闭,一声也不吭以为他因伤势过重昏了过去,也就放松了对李广的监视。过了好一会儿,目广见一位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走在他的旁边,便趁那少年不备,突然坐走来,纵身跳上那少年的马背,随即夺下少年的弓箭,将其推下马,然后勒车马头,飞奔而去。当随行的匈奴兵回过神来时,李广已冲出几十米。匈奴乒急忙围追,李广用夺得的弓箭射杀追兵,一口气跑出几十里,终于甩掉了摧兵,脱离了危险。

老实耿直不但做不成事,反而会自身难保,而学会了“变”,倒能风光立贵。由此可见,学会随机应变、机灵做人是多么重要!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匪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_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盼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查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

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变迁,各种事情接踵而至,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而随机应变、机灵通达才是我们立足于世且能越来越好的做人法宝。

【编者小语】

机智灵活,交中取胜。战场、职场、商场莫不如此。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善随机应变。只有敏捷多变的人,才能遇险不惊,取得最后的胜利。

随机应变处世的黄金法则

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的主要功用在于:其一,保持主动地位;其二,变被动为主动。而其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

《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就在于随机应变,借以弭患济事。然而,智者不是天生的,因而学习应变之术,掌握应变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机应变一般是指在形势对己不利时而采取的对策。要做到随机应变,既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做后盾,又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无知、无才又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断然不能够做到临危而不惧,处乱而不惊,更不可能随机应变,巧作应付,化险为夷。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提高应变之能力,以防患于未然。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以应变的心态看待社会、人事,要有“如果事情突然发生变化,我们应当怎么办”的心理准备,并机动灵活地运用应变之术,以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随机应变的表现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在不同情况下作不同的处理。同样面对强敌,可以采用游击战以拖垮敌人,可以采用包围战以全歼敌人,可以采用声东击西以迷惑敌人,可以采用伪装撤退以反击敌人,可以采用空城计以吓退敌人……同样是空城计,仍然是很灵活的。诸葛亮确实无兵可守,而司马懿过于奸猾,不会相信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会冒此大险。叔詹唱空城计,是因为他知道对方不会冒险。下面说一个最早的唱空城计的故事。

楚国第一美人息伪,是楚文王的宠妇。楚文王死后,弟弟公子元想把息伪弄到手,但碍于叔嫂名分,还不敢登堂入室,强行接收,就想出一个软办法——感化嫂子,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在息伪寝室附近,大筑馆舍.日夜歌舞,唱些“黄色”歌曲,挑拨嫂子的春心。还买通了息伪的近侍,以随时知道嫂嫂的反应。

息伪听到了这种热闹声,就问近侍是那得的舞乐。近侍告诉她是令尹(宰相)为她开的舞会,因为公子元深知她的寂寞,想让她开心。

息伪似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思索了一会儿,说:“我的丈夫生前没有出去打过仗,弄得声望日下,受人闷气。阿叔身为行政首长,应当想法重振国威嘛!”

公子元知道了嫂子的反应,心里乐滋滋的,为了投其所好,便决定外出打个胜仗,耀武扬威一番,好争得嫂嫂的欢心。于是立即调兵遣将,倾国动员,浩浩****杀奔邻邦郑国。

郑国是一个小国,兵力远不及楚国,忽然碰到一个强盛的邻国进犯,简直不知所措。郑文公慌忙召集一班文武大臣前来商议,寻求应急之策。很自然,出现了分歧:有人主张纳款讲和,有人主张固守等结盟的齐国前来解围,有人主张展开决战。只有叔詹不开口,他正默默地沉思,被郑文公问到时,就说:“依老臣愚见,三位的高论之中,我是赞同第二种意见。我估计,敌人不久就会撤去的。据我所知,楚国历次出兵,从未出动过这么多军队的。这次,公子元的动机,没有一点政治目的,只是想讨好他的嫂嫂罢了;只是要求一个小小的胜利,装装门面罢了。”

说话间,情报部门说敌人先行部队已越过市郊,快要打进城来了。叔詹说:“老夫自有妙计!”

于是,叔詹负起了防城责任。他下令军队统统埋伏在城内,大开城门,商店照常营业,百姓往来如常,不许惊慌失措。楚兵先行部队已经来到。先行官一见这般模样,先是疑惑,继而料定对方必有准备,故意设下这条诡计,骗人进城以便包围歼灭,还是请示主帅吧!便下令本军就地扎营。

不久,公子元率大军来到,先行军诉说了城里的情况。公子元很吃惊,立即走到一个高地上察看一番,只见城里到处埋伏着军队,刀剑林立旗帜整齐,心里纳闷儿,猜不透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跟着后卫统帅也遣人送来情报,说齐国已联合了宋鲁两国,起重兵来解郑国的围了。

公子元大惊,急忙对各将领说,如果齐军堵截我军的退路,那么就前后受敌,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诸位将领并不明白这次征伐的本意,主张速战速决,先拿下郑京再说。公子元自然不会接纳这种意见,他所想到的不是军事价值,更不想冒失利或失败的危险,因为万一失利,怎么讨得嫂嫂的欢心呢?这几天之内就直捣京城,也算是争了面子了,对美人也有交代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暗传号令,人衔枚,马摘铃,连夜拔寨回国,又怕郑军会趁机追击,于是把所有的营幕保持不动,遍插旗帜,以疑惑郑兵。

公子元悄悄溜出郑国境内之后,才让军队鸣锣击鼓,奏起凯歌。这边叔詹到天明遥看楚营,毫无动静,飞鸟盘旋,于是知道楚兵已经撤走了。叔詹准确地预见一切,除了没有想到楚兵也用空营计来迷惑郑国。

不久,齐国等联军果然出现了,见楚军已尽数撤退,便也收兵回国。

于是大家非常佩服叔詹的机智和勇敢。

叔詹随机应变,由于准确地揣摸到对方只想得到一个不失面子的名声而并不以军事胜利为目的,所以不必与他硬拼,只要吓唬他一下,他在危险面前会自动撤离的。所以说,叔詹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

做人处处离不开“应变”二字。世事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怎么办?不妨学一学厚黑大师的秘诀:以变为本,以应为用,防不住,躲不掉,变一变,变化越多,越是游刃有余。因此,变才是处世的黄金法则。

【编者小语】

变化必须讲谋略,没有谋略的变化,是愚变。就像没有点睛的龙,不过是一条死龙而已。善谋之士,一定就是善变之士,驾驭各种变化规律,为己所用,就如同御龙而行,无往不胜。

有变化就会有机会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步人困境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开动脑筋转换思路,因而往往成为最终的成功者。

生活中我们常常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叉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

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在瓶中反复朝有光亮的方向飞,它左冲右突,努力了好多次,都没有飞出瓶子,可它就是不肯改变突围的方向,仍旧按原来的方向去冲撞着瓶壁。最后,它耗尽了气力,气息奄奄了。

然后,教授又放进了一只苍蝇,苍蝇也朝有光亮的方向飞,突围失败后,又朝各种不同方向尝试,最后终于从瓶口飞走了。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成功在于肯努力尝试。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的人,重要的是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要赶紧转过身去寻找另一条出路。有时候在困境面前,改变一下思路,一切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西方有一位聪明的书商为了推销书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招数,他先是给总统送去了一本书,然后就不停地打电话向总统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想早点摆脱他的纠缠,便敷衍说:“这本书不错!”这位书商顿时心花怒放,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书商又出了一批书,他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为了避免再次上当,就毫不客气地说:“这本书糟透了!”不曾想,这次书商更是如获至宝,又到处做广告:“现有总统厌恶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购买,这些书很快又被卖光了。

后来,书商又将一本新出版的书送给总统,总统因受前两次的教训,干脆缄口不语,一个字也不肯说,但这也早在书商的意料之中,他不但不急,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次他做的广告是:“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这些书当然又被一抢而空。

很多人过着墨守成规的日子,几十年都不变。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成功。而真正聪明的厚黑处世者,往往善于变化思维,从而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转机。

王先生开了一家电脑公司,除了卖各种电脑软硬件、配件外,也帮人家组装电脑。一开始他的生意并不好,而且还因为不慎轻信朋友,有两万多元货款无法追回,经过交涉,也只是抵了一批鼠标垫,共有两万多个。

一个破鼠标垫,随便到什么展览会上就可以拿几个,能有多少人买?两万多个鼠标垫,怎么才能卖得出去呢?王先生就像手持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王先生只好闲坐着,看看报纸,或者玩玩电脑游戏。

有一天,王先生的一个朋友来玩,闲聊之余便坐在王先生的电脑前练习打字。这个朋友刚学会五笔输入法,一些字根还记不熟,翻书又麻烦,不由得说了句:“要是字根就在鼠标垫旁边就好找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先生突发奇想:要是在这批鼠标垫上印上五笔字型的字根表,也许会方便那些记不准字根的人,但如果卖不出去的话,他又要多贴印刷的成本。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试一试。印上了字根表后,他到网吧、打字店、电脑培训班等处推销,果然卖了很多。一天,一个中年男子来到王先生的公司,看到了这种鼠标垫,询问了价格,说如果一个2元的话,他会买两万个鼠标垫。原来他也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板,最近他的公司接了一个大单子,给一家全国联网的寻呼台作系统集成方案,这个单子很大,个人计算机就要配两万台。寻呼台方面要求,所用的个人计算机除了配齐常规的设置外,还特别强调每台个人计算机需要一个鼠标垫和一张五笔字型字根表。为此,这个中年老板走了好几个地方,就是没有合适的产品和合适的价位。今天看到王先生这里的鼠标垫上印着五笔字型字根表,真是喜不自胜。这下他可以两件事情当做一件事办,两样东西用一样东西的价钱买回去,省钱又省事,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王先生正好还剩差不多两万个鼠标垫,这笔生意就成交了。

因为一个小小的添加,死货就变成了活钱。如果王先生一直不改变自己的思路,那么,就不会有机会推销自己的鼠标垫。

美国的艾吉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一次散步到了郊外,偶然地,他看到几个小女孩正在玩一只非常肮脏和异常丑陋的昆虫,玩得爱不释手。看着她们开心的样子,布希耐顿时灵机一动,他想,市面上销售的玩具都是优美漂亮的,如果生产一些丑陋的玩具,市场反应会如何呢?想到做到,他马上叫公司的人研制出一批“丑陋玩具”,迅速投向了市场。

这一仗布希耐大获全胜,他的“丑陋玩具”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同行们眼红不已。丑陋玩具也就此风靡于世。就像“疯球”,这种玩具是在一串小球上印满了许多丑陋可怕的面孔,还有一双鼓得像青蛙的带着血色的眼球,眨起眼来就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这样的一些丑八怪玩具的售价甚至比漂亮的玩具还要高,但却一直很畅销。

这个故事说明:当一件东西已没有什么卖点的时候,用反向思维来做,促使事物发生那么一点点变化,就会是一个新的突破。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中,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变化。我们就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有时别人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却是你创造的契机。

【编者小语】

有变化就会有机会。是的,有时我们的确无法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路,有时只要我们放弃了盲目的执著,选择了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

走别人不愿走、不敢走的路

在生意场上,如果把独出心裁的创意变成市场,便会大获成功。然而如果创意犯了世人的忌讳心理,那可得小心,一旦失败,面临的压力和冷嘲热讽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厚学功夫做底子,一般人很难有东山再起的能力了。不过,遇到顽固的厚学传人,情况就不同了,他会一直坚持到底,非搞出名堂不可。老天爷一般也会被感动,并垂青这样的勇士。

泰国的养鳄大王杨海泉就是这么一个幸运的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华侨家庭。由于家境困难,只断断续续上过一年小学,从l0岁起就做童工,先后做过照相馆佣工、客栈店小二、金铺伙计,还做过小生意。

15岁那年,杨海泉在别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主要收购当地的土特产转卖给商人,但是没有多久,杂货店就关门了,这是他生意场上的第一次失利。有雄心想成大业的他总结出一条经营之道,即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独辟蹊径,大胆开创冷门生意,这样才能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别人嫌弃的,不愿意干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走起来才会更加宽广……

人工饲养鳄鱼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规律可循,没有老师可拜。事实证明,敢为人先的人就必须有胆量接受各种磨炼。

喂养鳄鱼比喂养一个初生婴儿还要困难。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饲养经验,有些小鳄鱼因此丧命。成年鳄鱼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凶悍的,但是小鳄鱼的生命却很脆弱,对气候反应很敏感,对小小的惊恐也会发生**而生病,严重的还会残废或丧命。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吓住杨海泉,他经过日夜认真观察,这个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成功地闯过第一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问题在等着杨海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小鳄鱼喜欢吃鱼类或水中的小动物,有时还要吃肉,杨海泉很难拿出这么多钱去买饲料;二是随着鳄鱼的不断长大,原来的鳄鱼池已经不能容纳了,杨海泉缺乏必要的资金扩建。

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杨海泉喘不过气来。

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杨海泉只好含泪操刀宰杀部分基本达到出售规格的鳄鱼卖掉去换取资金。就这样一面饲养一面宰杀,经过3年的时间才基本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慢慢地经济有了一定盈余。

为了提高鳄鱼的价值,杨海泉购买了自己的屠宰设备,钻研独有的宰杀技术。当时,泰国的鳄鱼产品都是由捕杀鳄鱼的人在捕捉的时候宰杀的,设备很简单,加工很粗糙,鱼皮的质量不高。杨海泉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杨海泉的这种举动是十拿九稳的,所以,很快他就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鳄鱼皮产品。“海泉鳄鱼皮”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售价比一般的鳄鱼皮产品高出了许多。

凭借着“海泉鳄鱼皮”的名牌优势,杨海泉很快就占领了先机,并很快成立了一家“友商贸易行”,包揽了鳄鱼皮的生产出口业务,生意做到国外。杨海泉善于经营,讲求信用,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生意当然就更加红火了,实力也更加雄厚了。

在成功者的字典中是找不到“满足”这两个字的,杨海泉也不例外。他认为,养鳄鱼这件事是没有尽头的,他完全可以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他想,如果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现在已经完全够了,但是如果只是像现在这样,那就太可悲了……

他立下了雄心壮志,不仅要用这种动物来赚钱,还要挽救这种野生动物,不要使之灭绝。考虑过去,思索将来,只有进行人工繁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那个年代,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称得上猎鳄家的人,但是称得上养鳄专家的人,除了杨海泉,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他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注意,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有很多人千里迢迢而来,高高兴兴而去,杨海泉的名声大震。

就是他这样一个穷人的孩子,几乎没有上过什么正规的学堂,现在居然走进了世界最权威的鳄鱼专家的行列,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鳄鱼王国”,成为了泰国的巨富。

“创新者生,墨守者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变化才能生存,也只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求得发展。要有变化就需创新。

【编者小语】

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开拓创新。创新就是不与别人往同一条路上挤,而是另谋逆路而行之,也许会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这样做事自己觉得也轻松,别人看了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