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上司办事的学问
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你想赢,那么你就先赢了一半。强者总是试图永远保持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能显示出真正的人格和心力。不能控制自己,不能赢了自己,还怎么赢人呢?
凡事动脑子,该出手时就出手,因而会有许多意外在等着你……
丰臣秀吉,是日本幕府时代权倾朝野的摄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
有一次,丰臣秀吉突然命令下属准备一下,次日随他上山采蘑菇。
这可让他的一帮部下急坏了。如今已过了采蘑菇的时节,山上的蘑菇早没了。但是采不到,老虎一发威,可不是闹着玩的。
下属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们到附近村落里紧急收购了一批蘑菇,并把它插到了丰臣秀吉要来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丰臣秀吉便带着下属们来采蘑菇了。
“啊呀!这蘑菇真好,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好的蘑菇!”丰臣秀吉赞叹道。
“其实这蘑菇是他们怕大王您采不到而降罪,昨晚连夜插上去的。”其中一个下属乘机“告密”。
丰臣秀吉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农民出身的我,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蹊跷。大家为了我而辛苦了一夜,这份苦心,我又怎么会怪罪呢?为了感谢大家,这些蘑菇就分给你们去品尝吧!”
面对这个没人敢说“不”字的人物,聪明的下属们巧用心机,让他自动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需要。下属的行为,使丰臣秀吉明白了下属的一片苦心。这份苦心又是对丰臣秀吉无声的赞美,赞美他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他有支配下属生死的地位,他们不择手段的来满足他的意愿。想到这些,丰臣秀吉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那些下属拒绝的行为,也达到了赞美的效果。
当你的上司向你提出了你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只要你做出竭尽全力为他的要求忙碌的样子,虽然你拒绝了上司的要求,但同样会博得他的好感。
有一位老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不是扔炸弹也不是接名人,而是———运老虎,这是一只当做亲善大使之用的成年老虎,脑门的“王”字极有霸气。老虎很不服气被关在大铁笼子里,在被运上飞机的那一刻还不忘不大不小地叫了一声。
飞行员觉得很有趣,他在前面开飞机,身后就是老虎的铁笼子,和百兽之王进行如此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
开了一会儿,飞行员又回过头去瞧老虎。“上帝!”他不禁一哆嗦,老虎离他只有几步之遥,正在向他逼近。该死的铁笼子,竟然没有关严!
紧急之中,他没有大叫着乱跑,其实即使他这样做了也无路可退,相反地,他睁大了眼睛,狠狠地盯着老虎,像一头发威的雄狮。
奇迹出现了,老虎和他对视了一会,竟然自己又走回到笼子里。
飞行员化险为夷。
对上司也要敢于反对权威
在办事之前一定要先思考,不能面对权威就接受。
一个十二岁的孩童向中国历史上最暴戾的皇帝秦始皇说“不”,却获得了赏识。历史传说小小甘罗十二岁拜上卿,秦始皇对他的评价是“孺子之智,大于其身”。这些都或许源自一次他跟秦始皇关于“公鸡下蛋”的辩论。
有一次,秦始皇听说吃公鸡蛋能长生,便命令甘罗的爷爷前去寻找。
“爷爷,您有什么心事吗?”甘罗看到愁眉不展的爷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便上前问道。
“唉,皇上听信了方士的话,要吃公鸡蛋以求长生。现在命令我去找,要是三天之内找不到,就得受罚。”
甘罗一听,也着急起来。不过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爷爷,你不用再为此事操心,三天后我替你上朝去,我有办法应付皇上。”听了甘罗的话,一向信任他的爷爷也就放下心来。
期限已到,甘罗不慌不忙地随着一班大人走进宫殿。
秦始皇认识他,暗想一个小孩跑进宫殿来简直是无礼,便生气的问:“你来干什么?是不是你爷爷找不到鸡蛋不敢来了?”
“启禀陛下,我爷爷来不了啦。”甘罗冷静地说,“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只有我替他来上朝了。”
“胡说!”一句话把秦始皇逗乐了,“你这孩子,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既然公鸡能下蛋,为什么男人就不会生孩子呢?”甘罗反问道。
秦始皇一听,自然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看出了甘罗不简单,便对他破格录用。
小甘罗利用归谬法使秦始皇发现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他再狠也是一个明理人,当然不会拒绝甘罗的“不”。
时刻给上司面子
作为下属,不仅当面要给上司面子,而且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给上司面子,这不是奉承,而是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谁能保证这是不是他故意的一种安排呢?
下属要得到上司的欣赏,不仅要善于在工作中和上司相处,还要善于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表现出自己的才干和优势。
李经理是一个象棋迷。每到午休的时候,他总要拉上老王杀一两盘。一来是老王的象棋下得不错,二来也是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调剂。可是,老王却并不太愿意与李经理下棋。其原因是李经理的棋艺实在是不算高明,和他在一块儿下棋,根本没有什么意思。要是真正使出真本事,李经理根本无还手之力,准得回回输。可要是让他几招,自己又觉得乏味,人家也说不定会说自己拍马屁,讨上级的好。无奈,他只得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有时赢他,有时也输几盘。
有些上司属于争强好胜一类的人,对这种上级最好的方式是不要与他在一起娱乐。另外,有时上级跑来娱乐则是出于另一种目的,他可能是工作中有些不顺心,也可能是受到其上级的批评,正闷着一肚子气,想找种方式调剂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其形象和态度都会有些反常。如果是这样,出于对上级的体谅与帮助,则应该客气一些,作出一些必要的让步,使其能够在娱乐中得到某种放松和调整。
尽管是客客气气地与上级在一起娱乐,或作出某些让步,你也得有一定的、适当的方式。即在形式上仍然是认真的,不客气的,最好是让其不觉察出你在让他,使之感到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获胜。这样,便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任何上司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有些人也总爱在背地里议论或埋怨上司,并说一些当面不说的话。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假如你也有同样的看法,要不要附和呢?要是不附和,不予答理,可能会遭致人家的闲话,说你胆小鬼,马屁虫,没有一点个性等等;要是附和了,万一被上司知道,那也没有好处,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有些人在背地里对上司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可是,他又常常回过头去向别人和领导把你的附和添油加醋地说一番,弄得你非常难堪。
对待这样的情况,最好是不要去附和。特别是对那些好搬弄是非的人,更应该敬而远之。如果他非找到你说这些话,也可以扯开话题,或来一个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是干脆就用一些中性的,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的“嗯,嗯”来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上司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是背地的议论,却肯定又是带有个人的利益取向。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取向不一致,每个人对上司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一致,所以,当别人议论上司时,你大可不必去附和,否则很容易成为某些人的工具,被别人当枪使。
面对上司与上司之间
的矛盾要互不得罪
领导和领导之间,顶头上司和间接领导之间,领导和下级之间,有些工作上的矛盾是正常现象。你要明白:办事是最主要的,处理关系放其次,但最好对他们互不得罪。
如果你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只对一方负责,就未免患了“近视眼”,这是典型的“短期行为”。在古代封建社会,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今天,当然是不正常的,但是,应注意的是,如果你陷于一种矛盾漩涡中不能自拔,不是妥善地、兼顾地去处理各种关系,而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那么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你就会失去了自己的优越点。
上司之间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下属的可就犯难了。有时你和这位上司亲密一点,又怕惹恼了另一位上司;你要与另一位上司接触多一点,又怕开罪这一位,总之,这种状况使得下属左右为难。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不得不经常与领导打交道的人,更是不便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呢?从而尽量做到左右逢源,两边都不得罪。
一般而言,采取中立的态度是可取的。也就是说,进行一种等距离的工作方式,跟谁都不过分密切。或者说,完全从一种纯工作的角度着想,没事尽量少与上司们打交道。特别要注意不让其中一个上司认为你是另一个上司的人。
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想要完全采取这样一种纯粹中立的工作方式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这里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可能你过去就与某一位上司关系比较好,来往也比较多。后来,新的上司来了之后,与已经在位的上司发生矛盾。此时,你就不好办了。因为,如果你还是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在客观上等于是与原上司疏远了。这样,他很可能会认为你是不值得信任的,从而对你产生种种看法。其二,有些上司们在彼此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都想拉拢一些人,建立自己的队伍,他往往会在周围的人中间选择他认为信得过的人。当他找到你的时候,可你又以一种中间人的态度对待他,由此也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其三,两边不得罪,往往会形成两边都得罪的结果。特别是在一些有直接利害冲突的事情上,你如果完全采取一种与我无关的态度,实际上等于是放弃了机会,也使得上司们都不喜欢你。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一切从工作出发,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为了工作,应该多与谁接触,就毫无顾忌地来往,用不着担心另一位上司的看法。这样,你的所作所为便显得自然大方。另外,对这样的上司,工作之外的接触尽可能少,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尽可能少。
红花要让上司戴
被别人比下去是件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来说不仅是蠢事,甚至于会产生致命的后果。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于是,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5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虽说合理,但却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溶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溶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溶克敌致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论罪,又诬王溶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官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溶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文,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诬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文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溶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进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溶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溶按照他的话去作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而不能正确对待,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上司给你安个“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灭了,很得正嫉妒你眼红你的同事的心。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还是把红花让给上司为上策。
上司面前,不要锋芒太露
有一类上司,视权力为他的护身符,以“争权夺利为尚”,凡事一定要控制在他手中,以示其权力之大。那么,在这类上司面前,你最好的应对之道就是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千万不要让他感受到权力及职位受到威胁。
杨修是曹操军中的主簿,是很有名的才子。他的遭遇,我们可以借鉴。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为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随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候惇大惊,请杨修到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曹营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知道后,怒斥杨修并说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以此为借口便把他斩了。
其实,杨修只是无意中成了曹操扩张权力的挡路石,使曹操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权力及职权受到威胁,这是大忌。所以下属对这类上司要随时顾及他的颜面,知道何时该进退。
巧给上司树美名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中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要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实心眼的大臣却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见,这时常招来忌恨,埋下祸根,早晚会招来帝王的打击报复。但贡禹却十分精明,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
会察颜观色是作为下属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投其所好,及时变色,不知道上头的心理和意图,说不定会拍错了马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唐高宗李治将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绩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面折庭争,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切齿斥骂。
过了两天,李绩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他:“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绩明白,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因此而下定了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皇后。而反对派长孙无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绩一人安然无事。
二、托同事办事的诀窍
托同事办事要以情义为先
同事之间,关系微妙,个性相差很大;同事之间,只有以诚相交,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帮得上你。
请求同事办事,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对方时间宽裕,心情舒畅时,请求他做点事得到答应的可能性很大;对方心境不佳时,你的请求可能只会令他心烦;对方正忙于某项事情时,你提出请求一般很难得到确定的答复。因此要适应对方心理的需求而提出诚恳的请求,利用情义打动同事,这是你办事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
某机关接到上级分配植树任务,机关几十名同志都主动承担一些任务,唯有几位“老调皮”,任凭主任怎么在政治上动员都不愿认领任务,搞得主任很难堪。
于是,主任把这几位老调皮叫到办公室,轻声地说:“我只讲最后一遍,我现在很为难,请你们帮个忙。”奇怪刚才态度很强硬的几个“捣蛋鬼”听了这句语重心长的话,纷纷表示:“主任,我们不会让你为难了!”说完立即回去认领自己的那份任务。
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请求话,比通盘大道理更有说服力,看来人还是比较重情义的。主任用请求的话打动了他们,让这几位老调皮觉得:主任看得起咱,怎么能不给面子呢?
托同事办事也是一样,求同事办事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需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利害关系说个清清楚楚。要说明为什么自己不办或办不了而去找他办。总之,由于同事对你了解得十分清楚,知根知底,因此托同事办事,态度越诚恳越好。你的态度越诚恳,同事也就越不可能拒绝你。另外托同事办的事,一般还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成则成,不成则不成,这样的话同事也比较有的放矢。不要托同事办一些目的不明确、比较笼统的事。应该托同事办一些难度不大、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的事,这也有利于你向他致谢。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活泼、随和,有的坦率、耿直。含蓄、深沉者可以表现出朴实、端庄的美,活泼、随和者可以表现出热诚、活泼的美,坦率、耿直者也有透明、纯真之美。人生纯朴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在各种美的个性之中,有一种共同的品性,那就是真诚。
真诚的低层要求是不说谎,不欺骗对方,但在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活动中,目的和手段要有一定的区别。医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利于治病救人,往往向病人隐瞒病情,编造一套谎话给病人,这样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它表现的不是虚伪,而是更高、更深层的真诚,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真诚。只有智慧、德性和能力达到高度统一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高深层次的真诚美。
情与义就是一种真诚,同事相交需要真诚!
日本大企业家小池曾说过:“做人就像做生意一样,第一要诀就是诚实。诚实就像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
这段话也可以说概括了小池成功的经验。
小池出身贫寒,20岁时就替一家机器公司当推销员。有一个时期,他推销机器非常顺利,半个月内就跟33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之后,他发现他们卖的机器比别的公司生产的同样性能的机器昂贵。他想,同他订约的客户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对他的信用产生怀疑。于是深感不安的小池立即带着订约书和订金,整整花了三天的时间,逐户逐户去找客户。然后老老实实向客户说明,他所卖的机器比别家的机器昂贵,为此请他们废弃契约。
这种诚实的作法使每个订户都深受感动。结果,33人中没有一个与小池废约,反而加深了对小池的信赖和敬佩。
诚实真是具有惊人的魔力,它像磁石一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后,人们就像小铁片被磁石吸引似的,纷纷前来他的店购买东西或向他订购机器,这样没多久,小池就成为“钞票满天飞”的人了。
日本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谷子博士说过:“大多数人选择朋友都是以对方是否出于真情而决定的。”他说有一个富翁为了测验别人对他是否真诚,就伪装重病住医院。
结果,那富翁说:“很多人来看我,但我看出其中许多人都是希望分配我的遗产而来的。特别是我的亲人。”
谷子博士问他:“你的朋友也来看你吗?”
“经常和我有来往的朋友都来了,但我知道他们不过是当作一种例行的应酬罢了。”
“还有几个平素和我不睦的人也来了,但我知道他们只是乐于听到我病重,所以幸灾乐祸地来看我。”
照他的说法,他测验的结果或许是:根本没有一个人在“真诚”方面及格。
谷子博士就告诉他:“我们为什么苦于测验别人对自己真诚?测验一下自己对别人是否真诚,岂不更可靠?”
与其试探别人的忠诚,不如问问自己的忠诚。因为我们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思想,总是希望别人为自己赴汤蹈火,而自己对别人则样样三思而后行。这样的思想确实要不得。
因此,请求同事帮助时,应当带着深情厚义的诚恳态度。
向别人提出请求,无论请求别人干什么,都应当“请”字当头,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当你需要家人为你做什么事时,也应当多用“请”字。向别人提出较重大的请求时,还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比如,对方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或操作实验,对方正遇到麻烦或心情比较沉重时,最好不要去打扰他。如果,你的请求一旦遭到别人的拒绝,也应当表示理解,而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给人脸色看,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无礼。
请求同事,还要端正态度,注意语气,虽然请求时无须低声下气,但也绝不能居高临下,态度傲慢,非得别人答应不可,而应当语气诚恳,平等对待,要有协商的语气,如“劳驾,让我过一下,行吗?”“对不起,请别抽烟,好吗?”“什么时候有空跟我打打球,怎么样?”同时,还要体谅对方的心理:“我知道这事对您来说不好办。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难为你了。”
当有客观原因,你的同事不能答应请求时你不要抱怨、愤怒甚至是恶语相加,你还得还礼道谢:“谢谢你!”“没关系!我可以找找别人。”“没事,你忙你的去吧!”这样你的同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肯定会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体谅对方,甚至对同事施以抱怨,这等于堵死了再次向同事提出请求的通路。
揣摸好同事的心理再开口
托同事办事,就要成为同事的心理医生。
你想求同事办事,就得揣摸对方的心理,看对方愿不愿意帮你,能帮到什么程度,假如对方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你求他也是白求。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当然,对请托对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侦察对策,去激发对方的情绪,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这样的会易于成功。
针对不同的办事儿对象谈话或请托应注意以下差异:
性别差异。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年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地域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如对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职业差异。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对不同类型的人说不同的话,才能达到最好的办事效果。
求同事办事要看对方的层次。埋头做事者常常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见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爱时如命,铁面无情。要敲开这种人的门,首先不要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区分不同情况,直至达到目的。
一个善于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致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想再弥补也来不及了。相反地,如果你的举止很稳重,态度很温和,言词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求办的事自然也易办成。
所以为了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引起别人皱眉头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平时要多培养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风,切不可不看周围是何处脱口而出,那样会影响到自身的形象。
既然要托人办事儿,大多是因为工作生活出现了困难和危机,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业不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人心力交瘁,丧失信心,不仅影响情绪,而且影响和周围人的交往。在处于情绪低潮时,请求别人能寄予关怀,伸出援助之手。但千万记住,不要把过度沮丧的情绪带到别人面前。托人办事儿,总是一副哭丧脸,会使人感到晦气。
摸清对方的心理后,再委婉地提出请求。
忍辱负重,功到即成
很多人求同事办事,往往“脸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也难以办成事。求同事办事,脸皮薄了不行,不能忍受屈辱也不行。
有个朋友为办一个手续,连跑了几个地方,不知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问题。有人说要送礼。他不懂送礼也不愿送礼,只有愤愤然骂上两句,自己苦恼不堪。
一位朋友了解此事后,指点他去直接找某主任。到办公室却扑了个空,追到家也没人———还被势利的保姆“赏”了几句,他顿时火起,却又“好男不跟女斗”,只得裹着满腹懊恼回到家,发誓再也不去找人、求人了。
那位朋友知晓后,哈哈大笑,说:“你呀,就这么不济事!在外边办事情哪有这么容易的!我找人办事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事实不可谓不详尽,道理不可谓不充分。现在,我不但脸皮厚了,连头皮都变硬了!”
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朋友。第二天,他又“厚”了脸皮去找某主任。结果是出人意料的顺利,主任只照例问了一些问题便为他办了手续,烟都未抽一支。
人生一世,存活下去,需要办数不清的事,需要请无数人帮忙。万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既要求人,脸皮薄了是不行的。
求人时不能立竿见影,很多人就心浮气燥,殊不知此时正是考验你的心理功夫是否到家的时候了,“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薄脸皮的人常常会被误认为高傲,或者低能。这些误解更增加了薄脸皮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因此,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不敢大胆行事,宁愿选择消极应付的办法。他们对工作往往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怕担风险。
然而,脸皮薄的人并非一无是处。一般说来,脸皮薄者的为人倒是比较坚定可靠的。他们是好部下,好朋友,在特定的狭小范围内,还可以充任好骨干。
与同事处好关系好办事
就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可能是除家庭生活之外,投入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了。许多人都达不到不工作仍可维持高质量生活的程度,而是不工作就无法生活,为了工作而生活。
工作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可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既然活着,而且还要活得很好,首先一个基础和前提就是工作,通过工作来赚取必要的或是更多的费用,来维持和支持生活这只大车轮的正常运转。人一旦不工作了,不仅会使生活陷入窘境,身体的各种机能随之也会衰退。
工作,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种一个人参与的行为,就算是那种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的自主性比较大的工作,其完成也要依赖于同事的提携和帮助。没有这些同事,只凭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可能什么也办不成。
无论是职员还是领导,他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工作,而是需要与其他同事共同合作。工作,就是合作,与同事的合作。所以说,同事是我们除家庭成员之外,每天接触最多的对象,而彼此的关系也在个人社会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工作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同事关系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从某种程度说,如何与同事共事、办事、处好关系,与个人家庭生活能否幸福,事业能否成功也是息息相关的。
一般来说,与同事之间全都是工作上的事,大家的相处、交往就是共同工作。而彼此能不能共同很好地把工作完成,则取决于平日里打下的铺垫。
人与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因为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而这种目的的实现又依赖于一项共同的事业,也就是手头上的工作,彼此只有精神合作才能把它完成,使自己的心愿达成。但合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合作是需要一定氛围的,友好是基础之一。可以想像一下,彼此之间话不投机半句都嫌多,别别扭扭,吵吵闹闹的,怎么可能会协调一致,把工作做好,取得进步和提高?
同事,可能是从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的,由于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又由于各自与生俱来的差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理想、目标,彼此之间不可能保持步调的一致,这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彼此之间又必须要互相融合,营造出和协、友好的氛围来,才能够很好地合作,把工作完成。
虽然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氛围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的,但我们必须要克服困难,通过彼此间不断的磨合,达到同事间的和谐。
处理好同事之间的矛盾
所谓的矛盾,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矛盾是一种特有的属性,它不会有消失的时候。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都是矛盾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存在。而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矛盾似乎是不可缺少的。
人是个熟悉动物,愈是熟悉以后,往往愈是会发生更多的事情。彼此之间太熟悉了,也好也不好。好,是因为在熟悉的基础上,可以加深了解,知道对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以便决定自己在今后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他,是亲是疏,亲,亲到什么程度,疏又疏到什么程度。不好,则是因为在没有熟悉之前,对方是有伪装的,他用外表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假相掩饰了自身的许多缺点、弱点和不足之处。但伪装毕竟不是永远的保护,既然是骗局,就总会有被揭穿的那一天。随着交往的日渐频繁,伪装也会日渐地失去它最初的作用。
于是,一个近乎真实的人呈现在了你的面前。这个真实的人的身上除了存在着一定优点的同时,也不乏甚至肮脏、龌龊的一面。于是感觉无法容忍,无法接受了。
人,都是这样,总想得到最真实的东西,但其实在潜意识里却多少有一点拒绝真实。因为真实的,并不都是完美的,有时候,它可能是残酷,甚至是丑恶的,人害怕接受残酷和丑恶的东西。
与同事相处是同样的道理,最初大家互不了解,行为、话语处处都会多注意,小心谨慎,大家相敬如宾,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可是随着交往的加深和时间的拉长,在不知不觉中,人就会暴露出自身的许多优缺点。
对于优点,由于同事之间所存在的激烈竞争,很少有人能够以一种宽宏、大度的姿态去正视这些优点,并由衷地感到敬佩,彼此之间更多的可能是怀了一份嫉妒,进而故意做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对于缺点,如果是自己看着不顺眼,可能更是无法容忍,无法接受。
在同事与同事之间,除个别胸襟宽广之人,绝大多数都缺少一种容人的气度,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同事。因为同事是自己竞争的对手,有谁会对自己的对手宽宏大度?真的是少之又少。
明里是友好的同事,暗里却是绷着一股劲儿的竞争者,在虚假的握手言欢,称兄道弟背后,可能隐藏着愤怒、怨恨。
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但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与自己为敌的,总是怎么看怎么别扭,甚至会把他的优点也当成缺点。
同事之间的矛盾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因为看在眼里别扭,按不住自己心中的这股火,或说两句不好听的话或是给对方甩个脸色看看,或是还有其他的任何方式,总之是表示不满。于是冲突,瓜葛就应运而生了。
这些瓜葛和冲突,可能是表面存在的,也可能是背地里潜伏的。可能是公开说明的,也可能是隐蔽暗藏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它是存在的。存在即被感知。自己自然是心知肚明,对方又岂有不知之理?面对眼前即成的事实,又联系到过往的种种,这种不愉快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矛盾必然重重。而且这种矛盾一旦构成,再想化解,可谓是难上加难,而加深,则几乎不需要任何催化剂。
我们说过,所谓的同事,很大程度上是指和自己处在同一等级平台上,和自己做一样的工作,享受同等的工资待遇的人。彼此是相互平等的,也正因为这种相互平等的关系,所以抑制了距离感的产生,更不会有所谓的长幼尊卑,即使是对工龄相当长的同事来说也是如此。
互相之间,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自我感觉良好,都想出头压倒对方。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如果在能力上不是出类拔萃,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势必会放大对方的缺点、弱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攻击。用不了多久就成了对垒的局势。
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利害关系和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这样的,但由于人与人之间必然的差异决定了它表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是千奇多怪,多种多样的。
所以对于这一点一定要看清楚,只有看清楚以后,才能更好地寻找自己的应对策略,和他们保持好关系,不至于让他们成为自己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获取更大成就的路上的牵绊。
同事不合作怎么办
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愿合作的同事,对于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要用实际行动帮助不合作的人消除不合作的原因。
1921年春,湖南学联准备联合工人组织劳工会,在“五一”劳动节举行一次游行示威。可是劳工会组织负责人黄爱与庞人铨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不愿合作。毛泽东第一次去做他们的工作,他们态度强硬,说什么也不同意毛泽东的观点。他们只主张经济斗争,反对带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他们不需要什么政党更不愿和学生们一道去游行。见此情景,毛泽东便以商讨的口气说:“正品兄,龙庵兄,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请你们再研究一下,不管是不是参加游行,我们总是站在一条战线上,以后倚重你们的地方还很多呢。”
两天后,毛泽东得悉黄爱由于继续组织工人罢工被反动政府逮捕了,他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便急忙找到气愤之极的庞人铨说:“龙庵兄,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你们只要经济,不要政治,政府偏要来管你们,你说是不是?”此时庞人铨也顾不了这么多,便问:“毛先生,怎样才能救出正品先生呢?”毛泽东略微思考一下,便又用商量的口气说:“我看这样办:一方面,劳工会和学联马上派代表和省公署谈判,也吁请当地绅士和社会名流帮他们讲讲话,要求释放正品兄。另一方面,要采取强硬态度,我主张‘五一’节举行大示威,给政府一点压力,迫使他们放人,你看这样行不行?”庞人铨眨着红红的眼睛,沉痛地说:“好吧,事到如今,也只好走这一步棋了。”
后来,政府迫于外界的压力释放了黄爱,毛泽东又马上去看望他,深情地对他说:“正品兄,这件事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工人阶级要得到彻底解放,就要走俄国人的路,一定要夺取政权,没有自己的政权,就逃脱不了资产者的剥削和压迫,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后来,黄、庞二人完全抛弃了无政府主义,和毛泽东、柳直荀等一起,积极从事劳工运动。
黄、庞二人是不合作者,毛泽东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首先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但教育没有效果。于是毛泽东就等待机会,帮助营救黄爱脱险,用实际行动帮助二人消除了不合作的原因。无政府主义,结果他们由不合作成了合作得很好的伙伴,革命的战友。
由此可见,要使不合作者转变为合作者,不仅仅是一个说服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实际行动问题,只有在行动上帮助不合作者,才能使不合作者成为合作者。
第二,用巧妙的办法说服对方,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一次,美国著名工程师莱芬惠,想换装一个新式的产量指数表,但他想到有一个工头必定要反对。怎么办呢?莱芬惠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莱芬惠是怎样和这个工头打交道的呢?莱芬惠说道:
有一天下午,我去找他,腋下夹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意见的文件。当我们讨论文件的有关问题时,我把那指数表从左腋换到右腋,又从右腋换到左腋,移换了好几次,他终于开口了,“你拿的是什么?”他问我。“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新的指数表。”我漫不经心答道。“让我看一看。”他说。“哦,你不要看的。”我假装要走的样子,并这样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种东西。”“但我很想看一看。”他又说。于是我又故意装出一副勉强答应的样子,将那指数表递给他。当他审视的时候,我就随便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他终于叫喊起来说:“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哎呀!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东西!”
因此,当你遇到不合作的同事时,不妨运用以上两种方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帮不了同事怎么办
一些比较不错的同事或朋友托我们办事时,我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了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因此,当同事或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于事无补的。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则,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的确,在承诺与拒绝两者之间,承诺容易而拒绝困难,这是谁都有过的经验。
有人来请托你一件事,这人必然有计划而来,最低限度,他已准备好怎样说。你这方面,却一点儿准备都没有,所以,他可是稳占上风的。他请托的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的手法。
但有些时候,许多人会作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有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的心理,拒绝属于难为情之类,能够避免就更好。
但要记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
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有人会发此疑问:当我们在朋友面前,被迫得“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不该答应时又怎么办?
人际关系学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求完毕之后,轻轻摇摇头,而态度并不强烈。”
轻轻摇摇头,代表了否定,别人一看见你摇头,知道你已拒绝,跟着你可以从容说出拒绝的理由,使别人易于接受你不能“遵办”的苦衷,就不会对你记恨在心。
有许多事情常是这样的,看来应该做,但一做起来很麻烦。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保险经纪人,他向你说了一大堆买保险的好处,然后,他请你购买保险。你也明知此举真有益处,但是,后来当你细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险费,等于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过是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而你一定明白这事儿很难办到,你就不妨“轻轻地摇头”,然后说出上述的理由。
有些人喜欢拖,或要人家跑几次来听他的最后答复,这都不是好的应酬之道,我们不是常常听见这样的怨言:“他不答应,早该对我说呀!”
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有时,出于难为情,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没法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愿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这里有三种方法可资借鉴:
一是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儿可采取弹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是很大,就应把话说得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许愿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一般会给对方留下疑虑,取得对方的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二是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的许愿。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时,你在许愿中可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许愿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许愿创造条件的余地。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就可以这样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我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许愿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人情人理。
三是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许愿。这就是说,如果你所作的承诺,自己不能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帮助,那么你在许愿中可带一定的限制词语。
比如,你许诺帮助朋友或同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和“符合有关政策”对你许愿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人)。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许愿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许愿。
须知,许了的愿,就应努力做到。千万不可因一时事急,乱开“空头支票”,愚弄对方。一旦自食其言,对方一定会特别恼火。
万一因情况有变而没实现自己的许愿,也应向对方如实说明原因,并诚恳地道歉,以求得对方的原谅和理解。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到或不想办的事情,最好及时地回绝。而且,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即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当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
三、让下属办事的策略
收揽人心的技巧
1、宽以待人
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领导不仅要对下属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小的过失,对于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下属锱铢必较。这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有一个从史与他的侍妄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将此事泄露出去。有人却以此吓唬从史,那个从史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后亲自带人将他追回来,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像过去那样倚重。
做领导的具有这样的胸怀,下属当然愿意尽心竭力为他做任何事。
2、让下属知道,你关心着他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而领导对下属的关心,对下属投注感情,尤其是对下属私事方面的关怀与照顾,可以使他们的这种尊严得到满足,甚至让他们感激涕零,誓死效劳。
美国的著名总统罗斯福就善于使用这种方法。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为罗斯福制造了一辆轿车,当汽车被送到白宫的时候,一位机械师也去了,并被介绍给罗斯福,这位机械师很怕羞,躲在人后没有同罗斯福谈话。罗斯福只听到一次他的名字,但他们离开时,罗斯福却找到这位机械师,与他握手,叫他的名字,并谢谢他到华盛顿来。
如果领导者认为下属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办事理所当然,而不去融洽关系,只是一味地命令、要求,那他的事业发展可能就会产生阻力。这一点作为领导者应该记取。
3、巧用暗示
有些领导喜欢摆架子,任何事情都用命令的方式去指使下属,殊不知,其实有一些事情是不适宜用命令去解决的,而用暗示的方法则更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有一位上司,他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女儿很想晚上去看一场音乐会,而他此时却无法抽身去买票。恰好秘书小丽送文件过来。“小丽,听说你对音乐很内行是吗?”“哪里,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罢了。”“大明音乐厅今天晚上有一场贝多芬音乐会知道吗?”“是吗?那太好了,经理,咱们一起去吧!”“好啊,顺便多买两张票,我让我爱人和女儿也去凑凑热闹。”“好,经理,我请客!”
但是,如果那位经理用命令的口气,叫小丽去买音乐票并陪他听音乐,小丽也可能去买,然而效果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啦。
所以,巧用暗示,关键是个巧字,你要看对象、看时机、看场合,巧妙运用,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适用。
4、我惟一可依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在美国的历史上,有一位鞋匠的儿子后来成为美国伟大的总统,他就是林肯。在他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都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他们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但是,林肯却从强大的竞争势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赖,这除了他具有卓越的才能外,与他从平民中来,走平民路线,把自己融于广大百姓之中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
当林肯站在演讲台上时,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人们期待的答案当然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这样答:
“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租了三间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惟一可依靠的财产就是———你们”,这正是林肯取得民心的有效的法宝。
这话也应该成为所有领导者调动群众力量、建树自己事业的武器。这是调动下属尽心竭力为其工作的最好方法。
一般来说,作为领导或上司,下属对你所说的话是会去琢磨含义的,所以,只要你运用得当,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使下属既为你办好了事,又心情舒畅。
提升是最有效的奖励
提升,是对员工卓越表现最具体、最有价值的肯定方式和奖励方式,提升得当,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培养向优秀员工看齐和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激励全体员工的士气。因此,领导在决定提升员工时,要做最周详的考虑,以确保合适的人选。提升还应讲求原则,不能凭个人的喜好而滥用领导大权。
什么是提升依据呢?下属过去工作业绩的好坏,这是最重要的提升依据,其余条件全是次要的。因为一个人在前一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好坏,是可以用来预测他将来表现的指标。切忌根据个人的个性、你是否喜欢他的性格作为提升他的依据。提升不是利用他的个性,而是为了发挥他的才能。这也是最公正的办法,不但能堵众人之口,服众人之心,而且能堵住后门,让众多“条子”失效,避免陷于员工间的勾心斗角。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明了,可是许多人往往做不到,主要是因为跟着感觉走,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以致失去了判断力。很多时候,提升一个员工往往是因为他同主管脾气相投,主管喜欢他的性格。比如主管是快刀斩乱麻的人,他就愿意提升那些干脆利落的员工;主管是个十分稳当、凡事慢三拍的人,就乐意提升性格小心、谨慎万分的员工;主管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就不提升那些说话婉转、讲策略的人;主管是爱出风头、讲排场、好面子的人,就不喜欢那些踏实、“迂”的人。另外还有一点,主管普遍喜欢提升性格温顺、老实听话的员工,对性格倔强、独立意识较强的员工不感兴趣。其实,这样提升的结果,很可能用人失当。被提升者很听话,投主管脾气,也“精明强干”,工作却搞不上去,而且浪费了一批人才,一些性格不合主管意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报效无门。
因此,主管在提升下属时,千万要记住:不管你喜欢他的个性也好,不喜欢也好;也不管他个性乖戾、孤僻也好,温顺柔和也好,都不必过多地考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以前的工作业绩上,谁的工作业绩好,谁就是提升的候选人。
给下属改正的机会
许多管理者对待犯了错误的下属,不是将其调走,就是降低使用,或是不再给予重要性的工作。其实,下属犯了错误,最痛苦的是其自身,应该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
美孚石油公司有一位部门经理,由于在一笔生意中判断错误,致使公司损失了几百万美元。公司上下都认为这个经理肯定会被炒鱿鱼,这位经理也做好了被炒的准备。他去见洛克菲勒检讨了错误并要求辞职。而洛克菲勒却平淡地说:“开除了你,这几百万学费不是白交了。”此后,这位经理在工作中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按理说,这位经理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开除也不为过,至少在某些管理者那里一定会电闪雷鸣地大加训斥一顿。而有些管理者喜欢“痛打落水狗”,下属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是厉害。
这样做会是什么结果呢?一种可能是被骂之人垂头丧气;另一种可能,则是被骂之人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这时候,挨骂下属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认为,自己认了错,上司还抓住我不放,实在太过分了。
美国人鲍勃·胡佛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倒霉的是,飞行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他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胡佛在紧急降落以后,第一个工作就是检查飞机用油。
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回到机场,胡佛见到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痛苦不堪,眼泪沿着面颊流下。以胡佛当时的愤怒,一定会对这个机械工大发雷霆,痛责一番。
然而,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拍了拍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51飞机。”
相信胡佛的做法已经足已让年轻的机械工终身记住这—教训,永不再犯。所以,对于犯了错误的下属批评和责骂并不是最好的做法。错误已经犯下了,责备和抱怨都是于事无补的,你又何必如此呢?也许你的属下并没有大错,而你正在气头上的口无遮拦的话倒让你们彼此成了对立面,下属犯错误决不是有意的,所以管理者应当尽量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给他们改正或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