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喧嚣的: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如浮云,对名利要摆正心态,简单地说,就是:要追求,但不强求。所谓“君子爱名利,但不牵挂于心,得之则不骄,失之则不忧”。没有名利场上尔虞我诈之所累,也就没有名利场上明争暗斗之所苦。心静如水,笑对生活。
人生于世,来的时候是**裸的,死的时候呢?古人死去尚有遗骨,今人死后却只能化做一缕轻烟。问世间名利为何物?答日: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人生在世,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各种综合客观条件去积极地奋斗和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得到名利我们会感到欣然,得不到我们亦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我们活得健康、快乐!
居里夫人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第二次荣获了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人,应该在名利面前保持心境平和、宁静和淡泊。来到手中的,欣然接受;从手中溜走的,怡然放手。
小方法64:钱本善良
既然快乐的情绪和情感对我们有这么明显的好处,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对快乐的体验呢?西列格曼给出了一个公式:H(快乐)=S(遗传)+C(景况)+V(个体可控行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约50%的快乐程度是遗传决定的。有的人生来就比较乐观,有的人生来比较悲观。人生中的大喜大悲可能短暂地改变我们的情感体验,但我们会很快地回归到我们遗传所决定的快乐情感体验的水平。有一个研究追踪了22位彩票大奖的获奖者,将他们的快乐水平与22位匹配者对照,结果是在短暂的快乐**后,他们并不比他们的对照组幸福。其中有一位获2千2百万美元大奖的女士,在获奖一年以后被诊断为长期忧郁症患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研究者也发现因脊椎受伤而瘫痪的病人在8个星期内就在快乐情感上有很大反弹。一年以后他们的快乐程度只比一般人略低。
第二类影响我们快乐程度的是我们周围的景况。如我们的收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程度,智力,宗教信仰等。研究发现这些因素确能影响我们的快乐程度。但一般来说,要改变这些因素以增加快乐的情感体验不是不可能,就是不实际。
最能引起我们兴趣的景况因素可能是金钱。“金钱能买到幸福吗?”是一个困扰世人,包括智者和哲人多少年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上来回答。就群体而言,富裕的群体是否比贫穷的群体更多地体验到快乐呢?或对生活更满意呢?研究者对世界各国的富裕程度(购买力,以美国为100)及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作了调查。
研究的主要的结果是,就总体而言,富裕的程度确是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呈正相关。但是,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后,这一相关性就不明显了。就美国而言,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的实际收入增加了16%,但是说自己“非常快乐” 的人却从36%下降到29%。纽约时代杂志的结论是:“金钱确是买不到幸福。”
就个体而言,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快乐也是短暂的。研究表明,重大的个人财务状况的变动(如被解雇或升职)对人的快乐的程度的影响持续不到三个月。研究者总结说:在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金钱并不是人的快乐程度的影响因素。
在所研究的景况因素中,婚姻,社会关系,和宗教对人的快乐程度有影响。结婚的,有广泛社会关系和有宗教信仰的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研究发现,年龄,教育程度,气候,种族和性别与快乐水平几乎没有关系。
人的健康状况是一个有趣的因素。一般人会以为,健康状况一定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直接相关。但事实却是,客观的健康状况与快乐没有相关。而是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决定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但是严重的长期的健康问题会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居里夫人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第二次荣获了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如此看来,在西列格曼为快乐所设定的公式中,遗传和景况两个因素留给我们有所作为的空间很小。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列格曼把他的积极心理学的重点放在第三个因素:人的可控制变量上。也正是因为有这第三类变量,每个人,不论你的遗传素质和所处的景况,都有可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小方法65:活着绝不是为了钱
有句话说的好,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但是人不能总为钱而活,人活着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拼搏。人活着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常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给自己看。
非洲人哈利默父子,在贫寒的生活中,长达八载春秋,一心一意地练习长跑,父亲哈利默是儿子的教练。八年中,父子俩从来没有理会过别人怎么生活,不因与他人的生活差距而陷入深深的烦恼,而总是甘于寂寞,进行着自己的追求。
八年的磨砺,八年的坚韧,小哈利默的长跑速度有了惊人的长进。他先是夺得非洲长跑冠军,后又在世界锦标赛上夺冠。父子俩把这一切归功于对外界的淡漠,他们说从来都没有谈论过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优越,只是做到活好自己,一心一意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埃及人萨依特,曾在34岁就做了副市长,政绩突出,前程灿烂。但就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因城市发生的一场大火被免了职。离官退位后,一些富翁和高官,在惋惜之中,认为他会非常痛苦,都想帮助他。谁想,萨依特却回到乡村,过起了种菜的平民生活,他不去理会别人的富贵,更不去羡慕别人的日子,安心度着自己的简朴岁月。空闲时他就去民间收集一些陶器作为自己的爱好。
由于他的静心和才能,他很快就在收藏上有了很大造诣。七、八年过去,他竟然收集到了几十件世界顶级的民间珍宝。每件的价值都在上千万美元。
有人问萨依特怎么会在收藏上有这么大的成就。萨依特说,跳出仕途也有别样的天地,这使得我过得十分简单,不再盲从地去眼红别人,反而活出了自我。
一般情况下,人到了成年以后,就要为自己生存生活而去奋斗,去挣钱,积累物质基础,以后为结婚为生儿育女必须多挣钱。目前,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财富的主要标准。在这个意义上,人活着是为了钱,钱多了,才能生活的更好。
但是为了多挣钱,我们必须付出辛劳和智慧。古人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只要个人努力,肯吃苦,都是可以挣到钱的。我们反对的是哪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捞钱的做法。
人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当然是需要钱的,这算是一种食物链的关系,人活着不能没有钱,可是却不能为了钱而出卖灵魂,钱是次要的,人生短暂几十年,最主要的是要自己过的安心、快乐,正所谓“知足常乐”。
没错,钱,不是万能的.生命中很多珍贵的东西是金钱无法买到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伴你一生的亲情、与你相携万里的友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等等,都是金钱无力左右的。活着最珍贵的是经历的过程,过程中的快乐和辛酸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还记得孔子的徒弟颜回曾说过"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挣钱是为了活得更快乐,即使没有足够多的钱,我们也要活的快乐,活出自己的精彩。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活得是否有滋味,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显赫,名利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对道德的坚守。自己靠正途追求的东西才是有意味有意义的,对别人的名利心痒眼热一下,可以理解也无可非议,但过给别人看的生活却是一种累赘,活给自己看的生活才会有一份轻松,几许充实。
卢棱说过,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等等,人人多少都可求得一些,但是人们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活法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在生命的含义中,第一个哲学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只有活给自己看的人,才能活得略为洒脱和轻松一点。生病了,再好的亲人也没法代替你的痛苦;你受磨难和煎熬,别人的安慰往往是无力无效的、帮助也会是有限的。因此,活在这个世上,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尊自重,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活给自己看的人,对家庭对亲友来说亦或是一种减轻负担,是一种精神慰籍;对事业而言,可能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回头看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活一天算一天,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而活着;有的人看破红尘踏入佛门,认为那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属;有的人选择放弃,认为一死百了;有的人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断进取,不断的努力,最后成功。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成就一番事业。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挺过来了就是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能风声水起,都能扭转乾坤的。所以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你该怎么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己;怨恨老天爷不公;是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机会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爷在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会在旁边开一扇窗,遭遇失败和挫折不可怕,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分析自己的状况,就会找到那扇窗。就会抓住这个机会翻身。相反你整天的想不通,整天的怨这怨那,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当然看不见老天爷为你开的那扇窗,也就失去了翻身的机会;你就会觉得周围黑暗一片,毫无光明,前途渺茫。
有的人为感情生,有的人为感情死,有的人为感情抹脖子。感情来了我们要坦然接受,感情走了我们也要笑笑对自己说没什么。
小方法66:记住:欲壑难填
一位西方哲人曾忠告世人,“贪婪可以撕裂信仰的肌肉,麻痹感知的悟性。它怀疑未来的前景,而只看中眼前的实惠。”无数的教训告诫我们,欲望太多,必受其害。
欲望是什么?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就是永远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充满占有欲!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世人如何不心安,只因放纵了欲望。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可见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丧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欲望,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无论是否需要。人生在世上,必须具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想具有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人就产生了占有欲。并且即使拥有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我们的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占有之后呢?占有之后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而与人攀比。一面不断地占有,一面不断地攀比,结果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的竞争。
但是严酷的竞争又使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财富得到了,事业得到了,名声得到了,享乐得到了,轻松的心态却失去了,快乐不见了。相应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欲望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就是陷阱。你的欲望越多,你面前的陷阱就越多。你的欲望越强烈,你面前的陷阱就越深。作为人,控制不住小的欲望,只能是凡人,控制不住大的欲望,只能是废人。正如佛教徒所说:“人生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欲望。要消灭痛苦,就要先消灭欲望。”看来欲望太多很受累。
其实欲望本身无所谓好坏、善恶,关键在我们如何对待它。
人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钱死,鸟为食亡”。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对某些人来说,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后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五欲中又以食欲、色欲最为突出,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对食和色的希求是人类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但具体到每个人,对待欲望又会有所偏重。爱财的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餮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而贪睡的人,为了睡觉却可以不惜浪费光阴。
这五种基本欲望都是人类的本能。它们是合理的、道德的,人类完全有理由享受这些与生俱来的需求。但是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正确做法。既要满足我们的欲望,又要不对他人、社会造成危害。时刻记住: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满足人类的所有欲望。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对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为了获得多于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击,就会使世界危机四伏。如果能够将我们的欲望有所收敛,那么,因欲望而导致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知足常乐”,生活得简朴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享受人生,而不必为欲望的满足操劳一生。
有人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调查表明,不与别人比高低所带来的幸福是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的5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先是穷得不行,后来是累得不行,现在是烦得不行。改革开放治了我们的穷病,当下中医保健的流行是治疗我们30年来拼命工作累出的身病,而文化复兴是治疗我们不管挣多少钱都越来越烦躁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病。人类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人们的欲望。为什么这么多人生活得那么痛苦,缺乏幸福感?不是因为缺钱,而是被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所折磨。
常言道:欲壑难填。人如果一旦利欲熏心,就难免利令智昏,将党纪国法置于脑后,腐化堕落,以致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性命。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风闻上级可能查处他的消息后,急于将赃款转移到香港。但一看箱子里钱不满,又向某老板索要50万元,填满箱子后,再把多余的钱放到另一个箱子里。可惜,还没来得及填满另一个箱子,地狱之门就向他敞开了。一个“贪”字把他引向了人生的绝路。这正应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贪官的落马,并未唤起所有人的警醒,有人仍然被荒谬的理论、错误的心态遮住了双眼,以致难泯贪欲之心、不思贪欲之害。
“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自谅心态使有些人忽视了贪欲之害。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贪官落马的惨痛教训,使有些人对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大“红包”不得不心存畏惧。但他们对“喝个小酒、收个小礼、受个小贿”等等“小**”,往往毫无畏惧之心,统统照单笑纳。在他们看来,收大礼受大贿风险大,一旦暴露将受到严惩;而收点小礼违纪不犯法,警察管不着,法官判不着,处分够不着。殊不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贪欲之口一开,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很难在**面前止步,最终会滑入贪欲的泥潭难以自拔。
“别人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这种攀比心态使有些人忘记了贪欲之害。当今社会,有些人攀比严重,当他们和别人比谁钱多、谁的生活潇洒时,满脑子想的是怎样攫取,哪里还会想到贪欲之害?
因此,我们应该常给自己打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远离贪欲之害。
小方法67:不要为名利所困
《清代皇帝秘史》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陶铸同志有一句著名诗句:"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的一生中要过很多关,名利这一关就不好过。 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人民生活非常困苦。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是不是就该提倡争名夺利呢?也不尽然。当我们认识到名利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就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名与利。既不需要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把名利看作洪水猛兽;也不需要以“淡泊名利”的漂亮外衣去装扮自己,甚至要求别人,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何必去强求他人。我们应大大方方地面对名利,真真实实地付出努力去赢得名利。一旦得不到,也无需寻死觅活,抹脖子跳楼。因为我们心里知道,名利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生还有比名利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爱情,家庭和健康,这些同样会带给我们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心态浮躁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战车,名利便是战车上的两只轮子。这轮子可以驱动战车奔向康庄大道,也可能将战车带上峭壁悬崖。至于究竟是哪一种结果,完全取决于战车的主人-----我们自己。也许穷其一生,我们也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那又有何妨呢?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我们又何苦难为自己,而对名利耿耿于怀呢?只要我们努力过,追求过,就不必在意名利的得与失,最不可迷失的莫过于我们自己。没有了战车的主人,名利那两只轮子再美妙绝伦,又有什么用处呢?
淡薄名利,就是要求我们把名誉与利益看得轻些,把是非成败看得淡些。这样的人生并不矛盾,陶渊明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他也不是要我们没有斗志,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的世界代表着没有进步。他所提倡的淡泊名利就是在提醒世人不要被名利蒙蔽了自己的良知,不要当名利的奴隶。凡事不要强求,不好高骛远。对名利要泰然处之。
我们知道,“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就有“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的句子。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因此, “名利”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安于清贫的目的不是守贫,而是静心。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与困扰,实实在在的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的看待一切生活。这也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必然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欲。只有树立远大的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经受住各种**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贵的人生。
淡泊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如果我们将名和利抛之脑后,就能够守住淡泊,在物欲横流中,保持清醒,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小方法68:要乐善好施甘于奉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济贫帮困的优良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墨子就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由于社会有贫富差别、强弱差别,所以社会需要有乐善好施者。人与人之间互尊、互助、互爱,这个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
广大企业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了,但是社会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或是残疾,或是因为生病而致贫,而我们的企业生存于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所以企业发展了不能忘记回报社会,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大富翁都能把自己的财产捐给社会,我们的企业家更应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献出一片爱心,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乐善好施 ,助人为乐。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人家度过了困境,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囊相助。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于这种行为,应该大力宣扬,在全社会营造起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浓厚氛围。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乐善好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会公德心的重要标准,积德行善是一件快乐、光荣的事情。不可否认,在我们周围不少人总认为,他人的生活管自己什么事,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了。这种想法是幼稚、肤浅的,试想一下,谁没有困难的时候?如果每一个都这么想,人与人之间还有友爱可言吗?
用爱点燃明天的希望, 对于贫困家庭和个人来说,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就有可能改变其命运。在一个人最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他,让他度过了困境,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你自己在给他人希望的同时,也一样感到了快乐,这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情。
乐善好施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的行为,我们都生存于社会,理应学会怎样回报社会,这是我们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不能仅仅是富人们的事,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行为,每一个公民都要有献出爱心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和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倡导精神文明。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喜看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受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
陈光标,2008中国年度人物。他的事迹妇孺皆知,央视在介绍陈光标的获奖理由时,是这样说的:“他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4.75亿元,受资助的人数达20多万人。”老实说,一个人把慈善事业做到这样,已属难能可贵,特别是对于一个经历过贫穷饥饿的人来说,想必更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
但陈光标并不是简单地把慈善看作企业家的小事,和许多“慈善家”不同,他恰恰是为了践行公民责任而致力于慈善事业。用他的话讲,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影响更多人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在汶川5·12地震灾难发生的当天,陈光标就带着自己的员工和机器设备,从江苏日夜兼程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
在地震灾区,陈光标呆了整整54天,在余震不断、条件极其艰难的日子里,他玩命似地走进废墟,寻找幸存者,组织参与救援。共救出131个人的生命,还掩埋了6000多具遇难同胞的遗体。他的行动,远远超越了慈善的范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当他站在央视颁奖台上的时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中国当为出现陈光标而骄傲。这充分说明改革三十年来,许多人为财富的价值树立了卓越的标杆;中国富豪群体当为陈光标的加入而感到荣幸,在“原罪论”和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的情形下,这位企业家为公众正确理解财富提供了另一种答案;我们为陈光标的行动而感动的同时,还有着些许羞愧,他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我们也能够做到——践行社会责任当然不光是“陈光标”们的义务。
我们有理由相信,像陈光标这样的人,绝对不会等到有钱了才去搞慈善。陈光标的一切思想言行无不表明,这就是他对人生的认识。财富不过是他追求人生目标的工具,慈善更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这和那种“拔一毛而立天下”或者把捐款当作公关活动的慈善家有着根本的区别。陈光标是一个真正的富豪,还是一个正直的公民。而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慈善富豪”,也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公民。
所以,陈光标敢于在富豪云集的颁奖典礼上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小方法69:金钱与快乐
金钱与快乐并不成正比,仅仅有钱似乎并不能让你获得很多快乐。从报告结果看,那些收入较高的人并不更快乐,相反,他们更有可能说自己感到忧虑或愤怒。
近年来,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将关注点转向了“快乐研究”──如果你的人生目标就是多挣钱、多攒钱,那这类研究的结果可有点让你不快了,仅仅有钱似乎并不能让你获得很多快乐。
有一句流行了很久的话:快乐和金钱是没有关系的。延伸的意思是说,快乐和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无关。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我记起恋爱结婚时,物质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象样的婚礼都没有,两张床摆在一起就成家了,可是真的很快乐。现在想起来回忆里多是幸福温馨。
“年轻时受穷不是苦,年老了受穷才是苦”。还有一句话是“贫贱夫妻百事哀”。金钱和快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年轻时候虽然穷,还是幸福快乐多,全因是有爱情做底,有年轻做底。因为年轻,有很多的未来可以期待,因为拥有爱情,这期待更是首先指向了物质的追求。
期待,然后得到,既而快乐,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现代人快乐感的减少,不是物质财富增多的直接结果,而是“期待”这一环节常常被省略了,对孩子更是如此。如果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而得到,则财富带来的快乐感会更为强烈。
经常为这样的例子感到唏嘘,一些收入不菲的人,诉说自己心中不快乐。他们讲,他们也曾为如今看来很低的工资数而兴奋不已。只是随着工资一级一级攀升,那点兴奋、那点快乐、那点成就感并没有随之共同增长。相反,寡欢、压抑倒是如幽灵一样,纠缠不清。怎么会这样呢?这不是违反常理了吗?他们中有的说是看到周边大款奢侈的生活而心里失衡;有的说赚的虽然比以前多了,但开销却更大,觉得钱总不够,钱包总是空空如也;还有的则是眼前高收入但紧张的状态并非理想的生活。
其实当这些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一部分听众是反感的: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一个月几万的收入,还不知足,还抱怨这抱怨那的,叫那些辛辛苦苦一年干到头才多下个万把块血汗钱的人怎么活?其实这些人“吐苦水”倒也未必是矫情,更非间接的炫耀。因为金钱与快乐本来就不一定成正比。换句话说,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来自金钱,而是来自一种心态。????
这些人的不快乐,大抵出于这几个缘由:贪心不足,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要好的,好了还要更好,没有心满意足的时候;无谓攀比,跟这个人比赚钱,跟那个人比花钱谁阔绰;过分计较,对生活中的、工作上的、利益上的得失看得太重,对别人的意见评价太过敏感,不能释怀等等要说这些道理,他们完全不懂吗?不会。他们很多都是高智商、受过高等教育的被人尊重的精英,他们当然明白那些显而易见的道理:知足常乐;人比人气死人;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他们就是无法克服掉心中的那点欲望,望着一山更比一山高,在一条没有尽头的烦恼路上执拗前行着;豪宅,香车,一身名牌,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维持一阵的快感,然后继续被迷惘笼罩,内心挣扎依旧。????
诚然,人活在这个花花世界,周遭环境绝不是真空,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超凡脱俗、心如止水、看透一切名利争斗,潇洒如活神仙。身不由己成了既无奈又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郁闷便也成了不可逃遁的结局。面对心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欲望杂念,要么战胜它驾驭它,找寻到快乐,而这个快乐必定源源不断清澈纯美;要么被它战胜,被它控制被它驱使,在烦恼、痛苦的深渊中,深深陷入不能自拔。这就像那句著名的话: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借口可以,倘若借口之下依然不快乐,借口又何必?????
不过,很多人还没到非此即彼的两极程度。他们会攀比,会虚荣,会逐利,会对生活、对内心的欲望作妥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在一些时间、一些场合,适当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就算目的达不到,也会做退后思量;就算比不上人家,也会一笑置之。谁都不愿意老在压抑中被煎熬着。只有个别人,为了一个目标,也不管这个目标切合不切合实际,有没有道理,反正是不择手段,非实现不可,纵头撞南墙也在所不惜。
什么最珍贵,什么才是我们值得去付出和创造的。挣钱是为了快乐。如果挣到了钱却丢失了快乐,那拼命挣钱就失去了意义。
说到底,当钱到一定程度后,多一点少一点钱与心情是否愉悦,关系已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了。钱多一些未必快乐就多一些。不仅不多,有时反而会减少。怎么讲?有句话叫“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一无所有者做事无牵无挂,倒能不顾一切有冲劲有魄力;有了一定成绩、实力的,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束手束脚,既想要再进一步,更担心已经拥有的会否失去。那些有了钱的,想要更多的钱,又怕一不小心已经躺在钱包里的钱流失掉,这样两难境地,不是为钱所困所累了吗?爬得越高,摔得越疼。他们整天提防着摔下来,提防着摔得粉身碎骨。他们不是与快乐绝缘了吗?而事实上,就算有人真能做到“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样潇洒,对他来说,或多或少的财富的确是对心情没多大影响的。????
所以说,钱只需一定程度就够了。这个“程度”是多少?不会太高,有饭能填饱肚子,有衣服能温暖身体,有一间房子能挡风遮雨,可矣。要再奢侈一点,将这个标准略作提高,就是能有一点闲钱买一两本书观读,怡情养性,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
小方法70:宁要人格不恋金钱
一个人应该尊重自己的人格,不把自己当做一件物品买卖,不要为了金钱、势力、地位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堕落自己的操守。
贫困是一种精神疾病,它起源于人格的丧失;同许多疾病一样,这种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你确信它能够被治愈。同样地,和对付其他疾病一样,要战胜贫困需要你不懈地努力、积极的态度和无比的勇气,如果你放弃了,你才是真正地陷入了困境。
金钱可以放弃,权力可以放弃,自由也可以放弃,但是,人格是真正可以拯救我们的东西。
一个人能够知道尊重自己的人格,不把自己当作一件物品买卖,不肯为了金钱、势力、地位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堕落自己的操守,那他一定能成为社会中重要且有力量的一份子。
林肯做律师时,有人请他为一件诉讼案中理屈的一方辩护。
他回答说:“我不能做这种事。因为到了当庭陈词时,我的心中,一定会不停地这样想:‘林肯!你是说谎者,你是说谎者!’我相信,那时我会忘形的!”
一个人戴上了假面具,去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或职业,那他一定会常常受自己良心的嘲笑,并且还常常鄙弃自己。良心的谴责,或内心的羞惭,是很痛苦的。它能减损人的力量,淹没人的品格,它足以葬送一个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不管有多么大的利益,千万不可留恋于不正当的职业。假使你要从事这种事业,你最后一定会遭遇失败与不幸的。做良心所不允许的事,是足以损害人格,破坏各种精神机能的。
假使上司要你做不正当的事,你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你必须将人格的标记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否则就不干!你不能将你的人格,你的操守,你的尊荣,出卖给任何不正当的机关,或不诚实的领导。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引诱你去做“人”所不应该做的事;不要为了金钱而作践你的人格与自尊,去为他人作种种不正当的工作!不管你从事于何种职业或事业,你总应该尊重你的人格,保持你的操守。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最初,最后,直到永远。
人格不仅代表一个人的资本,更是道德的保证和最高尚的财富。它是一个植满了人类美好愿望与荣誉的庄园,人们投资于此将会得到报偿,会获得真正的荣誉和受到人们的尊敬。 一种优秀的人格就是无价的财富,比宝石、金子都更具有价值。赚钱是一种行为,可是,当人的思想变得贫穷时,当它消除了人对美的感受时,当它使道德感变得迟钝,并且混淆了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时,赚钱就是最恶劣的罪恶行径。
一个人不能光凭面包活着,还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食粮。人们需要花很多钱买食物来喂养一个肉体。而一个健全的人的思想与灵魂,在要求真、善、美方面,比肉体要求物质食物显得更为渴望而迫切。
不能单一地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和他的价值。一个人有许多金钱,而心灵一片贫瘠;有一片广阔的庄园,理解力却十分狭隘,那么他的“财富”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价值”将为他赢得什么?一个年老之人将他的一生耗费在追求财富而不是在发展自身上是一件最可悲的事。他的灵魂皱缩成一个吝啬鬼的灵魂,他所有较为高尚的感觉都已经死去,那么,他还会富有吗?
人格比财富更有用。如果一个人丢失了灵魂,那么即便他得到了整个世界,也毫无用处。
在现实社会中,有足够的钱,就能让人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而作为人来讲,这确实是他终其一生所企望的,是一种本能的要求。这没有什么不好的。至于社会上讲的,有钱就变坏,那完全是人的问题,与钱实在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在这里,钱完完全全成了一个替罪羊!
追求钱即是追求财富,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钱是人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更何况,在当今盛行金钱拜物教的社会,钱或财富的多寡,往往成了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的标杆——尽管这样未必妥当!
钱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带给人一种荣耀感,从而得到人们的尊敬。我们姑且不论这份尊敬的后面究竟藏有什么别的含义,至少这种尊敬的表象本身就足以使人感觉爽快。这是符合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人在获得了基本生存条件和安全等层次的满足后,接下来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承认。正因为钱能带给人们这种满足,所以人们崇拜它,追逐它就可以理解了。
但我们应当承认,这一些仅仅只是钱的外在表象而已。对钱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些感性的方面,很显然是不够的。
钱有如此神通,人人都想据而有之。但如何占有,方法却是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有些人脚踏实地,肯于吃苦,靠自己百折不挠的努力,艰苦创业,拼出了自己的万贯家财;有的人,靠买码投机,凭着几分上苍的眷顾,幸运地拥有了万贯家财;有的人,凭借坑蒙拐骗,行贿索贿,非法地攫取和占有了万贯家财;有的人,身无长技,又不屑于实干,于是傍个大款,委身于人,便捷地赢得了万贯家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人,尽管他们都那些靠自己的拼搏赢得美好生活的人,是最为值得称道的。实际上,人们对他们之所以充满敬意,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于他们衣着光鲜,住着别墅,开着名车,而是对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发自内心的崇敬。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年轻人,以不同方式,通过交结有钱人的捷径,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样的方式孰是孰非还真不能一概而论。至少有一种情形的人我是看不来的,那就是“傍大款”。
或许你会认为,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这或许是基于你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以为你可以掌控局面不至于让事情坏到那种程度。但这不过是一种侥幸的想法而已。只要两个人之间在人格上处于不平等的状况,这样的结局就难以避免,所不同者,惟时间的早晚而已!所以,不要抱着这种侥幸去赌自己的一生!对此,我们不可不理性待之。
现在社会上的确会有这样的一些人,手里有几个钱,便自以为是,从骨子里看不起别人;也有一些人,唯钱是瞻,对有钱人唯唯诺诺,低眉顺眼,恭敬有加,对其他人则完全又是另外的一副面孔。谁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他们自己首先在人格上就存有缺陷。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定是一个平等看待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金钱与人格,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金钱是物质的,人格是精神的。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决不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其自身存在的前提。一个飞扬跋扈的有钱人,你能说他人格是高尚的?不,恰恰相反,他的人格有缺陷。
在长沙,有位驾驶着宝马车的有钱人,在撞了人之后,他不但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愧疚,甚至没有到医院去探望过一次治疗中的伤者。这样的人难道你不认为他的人格有缺陷?换一个场合,同样是他或许表面上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会有人对他恭恭敬敬?在我们了解这个人的为人以后,我们自然就明白,这种恭敬的背后,究竟是敬佩他的人格多呢,还事惦记他的财富更多呢?结论是不言自明的。没钱的人,不一定人格上就低人一等。这样的人,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尽管他们生活上困顿,甚至于潦倒,但他们高尚的人格同样能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前不久北京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消息,一个拾荒者拾到了5000元钱,就是这样一个因为缺少百十来元路费回不了家而在外漂泊了十来年的人,却把这笔钱交到了派出所!这样的“穷人”,你能说他的人格不高尚?!能不让人有种而生敬意,平添几分尊重?我们常说一句话:“人穷志不短”,这“志”不就是一个人人格的外在表现吗?
小方法71:走出虚荣的泥沼
虚荣是一种特性,是取攻势不是取守势的,所以虚荣的人,不但会拿利刃刺进自己的低劣感情,而且还会把利刀掉转头去,去刺别的人;所以凡是虚荣的人,他们周围便都是他们的仇敌,因此他享受不到生活上互助的快乐。
虚荣是“虚假的荣名”。虚荣心强的人,其实活得最累,也最不快乐。
明明家里不宽裕,手头拮据,来了客人,打死也要带客人下馆子,菜肴还要好吃叉好看,吃饭完把嘴一抹就走人,剩下的菜肴碍于面子还不肯打包带回家去。别人换了大房子,七大姑八大姨亲戚朋友借个遍,或跑到银行贷款都要换,见了邻居还直说房子便宜。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就赶鸭子上架,硬把自己的孩子往高考独木桥上撵,也不管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同事跟领导走得近乎,工作平平,却得到提拔,自己觉着本事比同事大,也应该得到提拔,请示老婆后,从存折上取点钱屁颠屁颠地到领导家里拜访,结果春节回家见双亲,只能扛着个嘴蹭饭表孝心。一般情况下,这样虚荣的人,除去不敢轻易换老婆,别的都要打肿脸充胖子,“欲与天公试比高”。当然,最后谁难受谁知道。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款子、车子等,女人更多的追求自己的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尤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象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过分追求,小则道德的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
过分染有虚荣心的人,总是从某种个人动机出发,追求一种暂时的、表面的、虚假的效果,甚至弄虚作假,欺诈骗取,完全失去了从行为的社会价值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
在《权子。顾惜》中耿定向谈到一个《孔雀爱尾》的故事:一只雄孔雀的长尾闪耀着金黄和青翠的颜色,任何画家都难以描绘。它生性忌妒,看见穿着华美的人就追啄他们。孔雀很爱惜自己的尾巴,在山野栖息的时候,总要先选择搁置尾巴的地方才安身。一天下雨,打湿了它的尾巴,捕鸟人就要到来,可是它还是珍惜地回顾自己美丽的长尾,不肯飞走,终于被捉住了。故事隐喻人们为了没有意义的美好理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如果把一般毫无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发展为似乎是美好的愿望时,虚荣心便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虚荣心就是表现为可悲的甚至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反社会的行为。
当今一种普遍存在的虚荣是指对名的变态追求,它会使社会形成不务实的浮夸之风,使个人丧失生活的基础,从而陷入勾心斗角之中,因为一个人的虚荣心和另一个人的虚荣心是不能共存的,只有互相伤害。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举不胜举。
虚荣貌似荣誉感强,但实际上是对道德荣誉的一种反动。虚荣之人的心理和行为用一句传统老话来概括就是一一“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种人活在极度的自尊和极度的自卑之间,完全没有中间地带。因为太要面子,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是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要面子的自尊,逼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只能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就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一旦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陷入烦恼中不能自拔。虚荣正是烦恼的根源。
仔细想来,爱面子有何用呢?吃好喝好体面了,满足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农,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广东俚语——死鸡撑硬脚,用来形容这种人再恰当不过了,鸡都死了,它的脚还硬撑个什么劲啊?
面子是唬人的面具,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而且,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真正有钱的人也不见得就是爱面子的人。
要想在世上寻找一个毫无虚荣的人,就和要寻找一个内心毫不隐藏低劣感情的人一样困难。其实,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虚荣,不过是人们想借它来遮掩他们低劣的心理罢了。
虚荣的圈子是整个儿的,自古到今,人类的舞台都在演着虚荣的故事。白种人自夸他比全世界有色人种都优胜;男人自夸他比一切女人都荣幸;美国人向德国人自夸;德国人向波兰人吹牛;波兰人向匈牙利人逞强;而匈牙利人以为他比蒙古人厉害;蒙古人也不肯示弱,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征服过中国;最后,中国人也提出自己的古代文明,自觉比崇拜机器和金钱的美国人实在高尚得多,无怪敏感的诗人要说:“虚荣,虚荣,世界上一切都是虚荣!”
由于虚荣因而引发的竞争惨剧,是最不幸最恶劣的事。人们因虚荣的竞争而送掉性命的惨例是举不胜举的,而虚荣的人能够永远维持他的虚荣的例子却屈指可数!凡虚荣的人,他总有一天,会和他的邻人、同事、老婆、儿女,甚至不知虚荣为何事的自然界发起冲突,最后一败涂地。虚荣虽然可以自欺欺人,但它断乎欺骗不了自然,虚荣是反对自然的一种侮辱,但自然是不容任何侮辱的。
人类的虚荣之心,已经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了。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宗教家都曾提出警告,还加以道德的攻击,然而都无用,它不但不曾因此而稍杀其威,而且越来越猖獗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虚荣问题,根本不在如何破坏它,而是在于如何改善它,诱导它走向有用的方面去。倘有人因为有钱而虚荣,只要告诉他,把他的钱拿出来经营一种事业,使人类的生活多一种安全的保障,那么,便可以得到人们的原谅了。总而言之,虚荣只要用到对人类社会有利的路上去,它就不但无害,而且有益。
小方法72:棋牌在乐不在赌
玩牌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消遣和享受,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增加 人的智慧。牌的输赢也随着时空转换而发生变 化,这会使人想到人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并非 无法改变。
扑克是一种文化娱乐的工具,玩扑克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消遣和享受,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增加人的智慧。
桥牌是扑克牌中的一种游戏。世界上许多历史伟人都是桥牌迷,例如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等待盟军北非登陆消息时,也没有忘记挤出时间玩一局桥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二次大战爆发后英军参战时,仍念念不忘打桥牌。
在我国,邓小平的桥牌牌技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打桥牌是邓小平的一项业余爱好,到了晚年更成了他暮年寄情之所在。他的桥牌技艺也随之日益精湛,几臻炉火纯青,无怪乎外国人称誉他为中国的“高级桥牌迷”。桥牌女皇、美籍华人杨小燕曾有幸与他同桌打牌。事后杨女士非常赞赏邓小平的打牌技术,告诉记者:“邓小平打牌思路清晰,牌风稳健,显示出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智慧,这在80高龄的老人中,是十分令人吃惊的。”1981年世界桥牌记者协会还给他颁发了桥牌荣誉奖。玩桥牌不仅是邓小平闲暇时醒脑提神的好帮手,也成为他运筹帷幄的得力工具。
麻将牌也是人们常用的娱乐工具。玩麻将最大的乐趣是富于变化和发展。麻将的输赢并不全部决定于刚上手时牌的好坏,它能于持续的摸牌中调整变换。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牌的输赢也随着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这会使人想到人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并非无法改变。就像爱迪生那样,他上小学时,是班上成绩倒数第一的劣等生。据说只在学校里待过三个月,便当上了报童。这位少年时代曾经被认定是不堪造就的爱迪生,竟然后来发明了电报机、电唱机、白炽电灯、电影放映机等1300多件物品,为推动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
美国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认为l9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海伦·凯勒。凯勒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儿,能看、能听、也会咿咿呀呀地学语。十几个月后,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这位残而不废的强者,在导师的培育下,克服了多重的残疾,学会了阅读、写作和说话,还在剑桥拉德克利夫学院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重视,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海伦·凯勒的一生说明,人可以扭转劣势,从零做起,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像麻将牌给人的启示一样,后天的努力能够弥补、改变、超越先天的限定、制约和不足。
玩牌乃人生乐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消遣和享受,可以培养锻炼人的智商、信念和毅力。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界限,过之则反,玩牌也是如此。有的人通宵达旦迷在牌桌上,不但有损健康,还失去真正意义上的信念和毅力。有的人用它赌博,嗜赌成瘾,走火人魔,弄得妻离子散,倾家**产,走向好事的反面,这也是玩牌给人的反面启示。
有的人最不沉迷予玩牌,但对收藏扑克牌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中找到了乐趣。扑克牌是世界上最普及的娱乐用品,扑克牌收藏在欧美一些国家早已流行,而在我国收藏界收藏扑克则是近十年来兴起的。
江西省南昌电视台记者邵勇,收藏扑克牌近十年,他如今收藏各式扑克1700多种,这些扑克大多成套,少则一套几副,多则几十副,且题材广泛,什么花鸟鱼虫、影视天地、商业广告,真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及。《文明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分别用图表和照片的形式来展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中国名胜古迹》扑克一套8副介绍了432个风最名胜和城市,使你足不出户,畅游神州。《成语故事》、《学英语》、《数学智力》扑克能让你在玩牌的同时学习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我国的牌面图案扑克,已改变了传统的“千牌一面”的老面孔,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把书画、摄影艺术融汇其中,成了一张张人们在娱乐中能够阅读的“百科知识卡片”。
在扑克牌世界里,你还能欣赏到风情各异的《世界民族舞蹈》;日本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浮世绘》就像日本古代社会生活的袖珍画廊;《中华影星超级桥牌》能让你回到往日的记忆,见到久违的银幕形象——李向阳、小兵张嘎、林则徐、董存瑞,还能看到今I:1银幕明星葛优、成龙、巩俐、许晴;《世界名车》、《手表王》令人眼花缭乱;《世界风光》、《文物珍品》让人目不暇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广告也走上了扑克牌,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烟有金圣、月兔王,酒有马爹利、古井,上天有中国民航,下地有南疆铁路,人海有欧洲轮渡公司,吃有康师傅面霸l20,住有典雅居,行有钱江摩托,除此之外,在金融、通讯、电子等许多行业都有用扑克来做广告的例子。。
闲暇时细细欣赏这些扑克,乐趣非凡,回味无穷。与其他收藏相比,扑克收藏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投资少、效益大的高雅情趣爱好,同时对思想情操也是一种净化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