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让一步天地宽
有一则公益广告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挤公车时两位年轻人因拥挤起了争执,而这时一位老人家说:“得了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一个人从内心学会宽容,这世界还会有那么多纠纷吗?它告诉了我们,要学会让步。
人生需要执着,但过分执着有时会使我们走进死胡同,不懂退让,就无法进步。回旋的余地没有了,人生这盘棋你就死定了。
适当的让步不仅不会让我们有什么损失,反而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收获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学会让步,就在无形中为你开启更多通向真善美的大门。“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让步,会让你收获更多!
让步既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那位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闪到大路一旁,让批评家先过去。你看,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
常言说,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难免与冤家狭路相逢。若两个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强,互不让步,结果两败俱伤,谁也占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个智者,他们会顺利通过。若两人都是智者,他们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看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
退让一步,有时不仅可以有利于己,更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更应退让一步,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当蔺相如在渑池之盟立下汗马功劳之后,赵王封其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一代武将廉颇傲气十足,心有不甘,总是对蔺相如恶语中伤以表内心不满。然而蔺相如却并未因此与廉颇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以一颗宽容之心相待,只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的宽容最终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并传为千古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对廉颇斤斤计较,咄咄相逼,毫不退让的话,那么对赵国虎视眈眈的秦国定会乘虚而入,赵国的灭亡也将不得而知,当然历史不可假设。
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是无比睿智的选择,显示出了让步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他的据理力争、绝不委曲求全也同样彰显出他对让步的洞察与把握,面对贪得无厌而又言而无信的秦国君臣,他据理力争、义正言辞,最终成就了完璧归赵这一千古奇谈。
退让一步,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外物保持平和心态的态度。人在社会中,难免遇到摩擦。这时候,只要我们怀着谦让的心态,退让一步,你会发现,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
人学会让步是一种身心受益的美德,《菜根潭》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经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所谓谦让的美德绝非一味的让步,要不要精确的计算。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让步表面上看来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少有敌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者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有想到老人连出破绽,被左宗棠击败,并且左宗棠连胜三盘。左宗棠看到天下第一棋手都被自己打败了,心情非常高兴,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自信心更加坚定。
接着左宗棠去新疆平乱出征了。他平乱胜利回来时又见老人,于是又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左宗棠竟然三战三败,被老人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这让左宗棠很迷惑,为何前后两重天?老人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步如此的快?
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上次我知道你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棋,从而增强你必胜的信念,好为国家平乱立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敢客气了。”
左宗棠听了感慨良久:这样看来,自己这次平乱成功还得感谢这位老人的“输棋”。另外自己官居高位、权倾朝廷,这里面其实还包含着很多“输棋”人的关爱、支持与让步。
舍得智慧:
让步是高深的处事哲学,舍弃争执和顽固,获得的却是友爱和团结。在非原则的问题上退让一步,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人生中世事纷繁复杂,生命短暂,不一定要争个谁对谁错,以忍让的态度面对生活,失去的不是面子,换来的却是豁达的人生。
2.晓利害,知进退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王安石的《雨过偶书》说,要知进退,象浮云一样:人们需要雨的时候,便来下雨;下过雨后,就立即归山。趋利而动,进也;避害而行,退也。趋利避害,人之常也。
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屈能伸,外柔内刚,多一点韧性。物有盛衰,人有生死。顺应自然,投入地活着,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这才是人生应取的态度。舍得,舍得,只有舍了,才能得了。是的,平常心是道,知进退是道,晓利害是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钱钟书一语点破迷思。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谚语有云:“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身居高位于时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
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得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春秋时,吴王夫差在被勾践打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于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当时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
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
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与层面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才能出众,政绩卓著,最终却招致杀身大祸。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
范蠡就是一位晓利害,知进退的典型,他知道自己位居高位,功高震主,这是为官的大忌。所以范蠡在自己政治生涯的顶峰急流勇退,避免了被杀的危险,范蠡舍去高官厚禄,却获得了全身而退的美名。文种因为不懂适时而退的道理,而落得被杀的悲惨结局。
汉代的韩信就是因为功高震主,不知趋利避害,最后身死未央宫,令人感叹。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一次大宴群臣,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正是我取胜的原因啊。”刘邦这段话中提到的韩信,正是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打败霸王项羽的最大功臣。
韩信起初只是项羽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刘邦军营,但并未受到重用,只是因为萧何的鼎力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王。
随着权势越来越大,韩信也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了,刘邦对他有了戒备之心,于是设计收了他的兵权。韩信的谋臣劝他远离朝廷,避开灾祸,可是韩信没有听从。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趁机抓他入狱,后来虽免了死罪,但又把他由王降为侯。
又过了几年,韩信得罪了皇后吕雉。吕后请萧何出谋划策,把韩信骗到皇宫,将他杀死。
韩信自以为功劳巨大,而不知收敛锋芒,最后身首异处。
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六马,粟粟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其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方可求善绐善终,韩信的例子真实值得警戒。
舍得智慧:
得失就在弹指一挥间,生死也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人生在世,尤其是在官场一定要明晓其中的厉害得失关系,懂得适时而退的道理。得,不必得意忘形;失,不必万念俱灰。进退之间体现的是生存的智慧法则,处事的黄金指南。
3.舍弃重担,轻装进发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成熟人士的做法。当看不到前进的方向时,我们不妨向后退一步而重新审视。只知获取和收纳的人看起来聪明,但这样的聪明只是小聪明,小聪明者只关心眼前的得失而不懂得在更长远的人生道路上行进,更不懂得唯有舍弃才有获得的大道理。只有懂得舍弃,才有机会获得;只有懂得退步,才能实现进步。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一个成熟人士应有的智慧。
拿破仑是一位纵横欧洲大陆的天才军事家,他几乎战无不胜。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的伟大与成功?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他在众多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英勇,那便是伟大的智慧,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与拿破仑伟大的军事领导智慧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
在一次双方斗争形势极为激烈的战争中,拿破仑再一次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而其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主要体现在其关键时刻懂得舍弃的智慧和勇气。
在那场战争中,拿破仑只有率领军队翻越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才有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要想翻越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是何等的艰难,更何况当时正值严冬,阿尔卑斯山到处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每走一步都十分艰辛。可是,拿破仑从来不服输,他必须赢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粮食储备已经不多的情况下,拿破仑命令他的军队卸下所有武器以外的装备,包括粮食、水等物资储备。同时,拿破仑还告诉他的士兵:大家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待在那里等死,一种选择就是全力以赴地跨越阿尔卑斯山并且打败对手。
最后,拿破仑率领的军队成功地跨越了阿尔卑斯山。当敌军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拿破仑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结果一举获胜。
如果没有面临困境时对那些物资储备的勇敢放弃,拿破仑军队里的士兵就会心存侥幸,那么不论拿破仑自己多么英勇善战,也不可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
在现实生活当中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拥有了某些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还因为过于在乎和眷恋这些东西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这些外在的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消极作用往往远远大于对我们的好处,实际上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后顾之忧,甚至可以说是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就不再是继续紧紧地握住手中拥有的不放,而是要学会舍弃,学会后退。
人们经常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说明有退才有进、有舍才有得的人生道理。其实在人的一生当中,的的确确应当懂得这样的道理,并且要知道如何用这样的道理来指引自己的人生之路。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事业发展道路上,当我们发现前方的道路一片渺茫之时,不妨后退一步、再后退一步,直至无路可退,到那时,我们自然能够看到清晰的前进道路,并且可以从此勇往直前地沿着道路不断迈进。当我们感到某些身外之物已经成为自身心灵的负担时,不妨放下这些外在的负担,使心灵归于宁静,然后脚踏实地地继续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
舍得智慧: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当前进的负担过重时,不妨卸下包袱,后退一步。退步原来是向前正是一种阴柔、内敛而又洞达、通透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和处世的智慧。
4.暂时让步是为更好的前行
适当的让步,在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再把它夺回来。在实力尚处于劣势的条件下,为了调动对手、战胜对手,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这种以最终打败对手为主的放弃是为了更牢固、更长久的占领。
在朱元璋羽翼未丰时,其中实力最强的起义军陈友谅自集舟师,从江州直指朱元璋的属地应天,船舷千里,气焰十分嚣张。
朱元璋为之变色,而手下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奔中山,只有刘基怒目而视,一言不发。朱元璋见此,便将其召屋内问道:“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刘基气愤的说:“凡主张投降和专一的当斩!”陈友谅果如一只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与之相斗?今既下山,正应成绩猛打,岂能不粘而降,朱元璋问:“话虽这么说,但应如何应敌?
骑兵必败,他们如此蔑视我们,他的后援必不充分,所以我们先放弃几个地方,刘基细说方卛,果然,陈友谅中计战败,朱元璋收复了失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战场上恰当的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这是一种暂时让步,等待进攻的策略。暂时的让步,不是懦弱和卑微,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当自己不够强大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处之,不可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可轻举妄动。
公元 616 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
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他早有自己的盘算。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而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既要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
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退一步才能更好的前行,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其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的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的西行打进了关中。为逐鹿中原,建立大唐王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越远。一支蜡烛亭亭地立着,一豆光亮使它不断地消减自己。
虔诚的佛教徒进佛寺礼拜,离开时必须弯腰后退,以示他的恭敬。后退的美丽和美丽的后退,时常相伴着人们,启人哲思。
舍得智慧:
暂时的让步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灵活的艺术。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生活中,退让都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进攻策略。前进不一定要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很多时候迂回的前进可能是一种捷径,后退一步,前进的路可能更加宽广。
5.韬光隐忍,蓄势而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刚毅,一种气节,一种大无畏精神的体现。当我们面对狂风疾驰的时候,可以选择像芦苇一样随风弯腰退让,也可以选择像大树一样宁折不弯,死亦壮烈。但很多时候适当的隐忍退让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生存抉择。
据说三国时期,关羽就曾经用泥鱼的故事来劝刘备说,告诉他人生总要有几段泥鱼那样隐忍的时期.刘备听了以后,若有所悟,才有了后来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精彩表演.
所谓识时务,也就是能够从隐忍中看到机会的意思。机会不能去追寻,而只能等待。只是这种等待有时是很漫长的,很寂寞的。但如果对自己有最大的信心,就不怕这种漫长与寂寞。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隐忍韬光,等待机会,哪怕一时无所作为。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东西是人力无法强求的,你只能等,等到柳暗花明,你方有出头之日。
根据清朝的惯例,康熙满 l4 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大权独揽。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大帝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好忍痛。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家人。
康熙气得两眼冒火,决心要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康熙帝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变,那么,他这皇帝的位子也就别想再坐了。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帝最后定下了剪除鳌拜的计策。
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帝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啥的事情。鳌拜心里暗自得意,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大帝高明的地方。没过几天,康熙帝给鳌拜晋爵位,又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
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角力摔跤。康熙帝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
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赖,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向鳌拜下手。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鳘拜,说是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呢。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扯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
鳌拜很快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想要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将他制服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颜厉色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
警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只能像待宰的羔羊那样任人宰割!
康熙是一位懂得隐忍韬光的高手,正是康熙的忍辱负重才换来了反戈一击的时机。所以说,忍让不是消极沉默,而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积蓄。忍让是保全人生的一种谋略,忍让是一种弹性前进策略。是无奈时的智慧选择,是暴风雨中明丽彩虹的酝酿,是进攻时机的等待。
隐忍是一种生存智慧。勾践身为夫差前马,他没有怒形于色,没有无地自容,没有殊死拼搏,而是将泪水往肚里咽。将自尊隐于怀间。没有日夜尝胆的退让智慧,怎会有壮士归家尽锦衣呢?刘邦不也是这样吗?先入关破秦者王之,按理按法来讲,天下理应是刘邦的啦,然而残酷游戏规则只相信拳头和实力。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项习兵十万在鸿门,在这生死攸关之时,刘邦没有糊涂,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隐一时之屈。自然此后才有了刘氏的天下。相反,项羽的做法确实有些犯糊涂了。昔时,乌江亭的惨烈画面如在眼前,我们只能慨叹英雄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江南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成功与失败,荣与辱也许就在一念之差。
当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强势的同时,还要学会装糊涂,尽量掩饰自己表面的强壮,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舍得智慧:
隐忍韬光或激流勇退,或避敌锋芒保存自我,或隐一时之痛。小不忍则乱大谋,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式,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亮出自己锋利的刀剑。学会退让,学会隐忍吧,他会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好地生存。
6.妥协是一种成熟的美德
妥协是一种成熟的美德,需要用心去领悟。有人冲撞了一辈子,处处不得意,事事不顺心,到老了还愤世疾俗,不知幸运女神为何这么不眷顾他。这样的人像一块生铁,拒绝被生活的烈火百炼成钢。妥协是钢的坚韧,钢的顽强,钢的百折不挠,需要在一次次历炼中成就。
妥协,是生活的一种智谋,一种策略,一种技巧。迎难而上是莽夫作为,知难而退是也许会柳暗花明。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钢的举措,但这种策略一般是要经过一错再错之后才会慢慢明白。
西方老板在招聘时更注意一个人的婚姻,因为结过婚的人,更有责任感,也更懂得妥协,一桩婚姻如果想要持久,就得学会自己给自己般梯子,找台阶,这其实就是妥协,要不大家都不让步,僵住了,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工作也是一样,如果你非得让老板下不了台,脖子一梗:老子不干了!痛快到是痛快,可接下来呢?
学会妥协,不代表你输了。通过沟通,不仅能让老板知道你非常用心,更会对你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态度,留下好印象,这样你还是赢家。固执己见比不专业更具杀伤力,会让老板与部属搞得两败俱伤,工作更有可能因纷争而停摆。
妥协不是说凡事都默认和接受,没有自己的一点个性和主见;妥协只是说一个人不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人,并且凡事都以自己的想法为主,不愿意屈就,不愿意谦虚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妥协是在经过理性的分析以后,勇敢地接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创立自己的公司后,对公司员工要求非常严格,但他并不是一个只看中自己完全不听取其他人意见的人。每次做出一个重大决策时,他总要召开员工大会,每一个员工都有发言权。在一次会议上,松下对一位部门经理说:“我个人要作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 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我有一个体面的感觉。
“这位经理感到吃惊,他说道:“如果您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决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征求旁人的意见。”松下接着说:“我虽然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但我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没有,因为你将被拒绝。即使我认为是勉强的计划,也不会立即否决,我会在实行过程中指导它们,使他们重新回到我所预期的轨道上来。公司是一个大的团队,不仅是公司自己的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妥协有时候能使公司更强大、人际关系更融洽。”这一番话使得这位经理更加佩服松下。
善于妥协有时是一种智慧。能够妥协,尊重对方的方式,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在个人权利日趋平等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因此,善于妥协就会赢得别人多的尊重,成为一个明智的,强大的生命。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就是人生学会妥协的大道理,大真理。如此,你就能更完美地领略人生的轻松和愉悦,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和道路。
只是,妥协难免带有无奈的苦涩。如果可以选择,妥协是我们最不愿接受的现实。可惜在这个世界上,即便高贵如万国之国的国王,呼风唤雨,至尊至荣,最终也不得不向死神妥协。妥协,是我们不得不学会的功课。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妥协,但智者必定是善用妥协之人。妥协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时的云卷云舒,是绝处重生后的喜悦,是山穷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辰美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虚,其用不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燥,寒胜热。学会了妥协,你就能学会以屈求伸,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你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舍得智慧:
妥协是久经风雨后的人生感悟,练达人情之人都悟出一个“退”字。退是一种谋略,退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维系和谐的手段。要知道,妥协不是软弱,不是无助,更不是盲目。
妥协是顾全大局,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求同存异。善于妥协不仅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