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人提出过“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自从《左传》中首次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它就成为中国后后世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也被他们作为立足于世的根本。
承认自己就是承受一切
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
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承认自己是君子吗?那就等于承认了世上肯定有小人。小人有阴险歹毒的,但更多的时候,小人是心胸不太宽阔的人,他的心胸狭窄,还常常以小聪明来表现比如,你的宽和谦恭,他常以为是无能或者虚伪;比如,你的木讷无言,他常常以为你愚笨或者无知;比如,你的深沉,他常以为是阴险和做作;比如,你的敬业,他常以为是哗众取宠;比如,你的认真,他常以为是装模做样;比如,你的能干,他常以为是另有它图。总之,还真有点“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味道。再发展严重些,你是不是真的有些忍无可忍了?是不是内心的恼怒凝聚得像核武器?
千万别动怒。既然是君子,就应该大度些,孔子说了,“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嘛,“好仁者,无以尚之”,喜欢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越的!
唐朝的娄师德,器量超人,遇到无知的人指名辱骂,就装着没有听到。有人转告他,他却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他明明喊你的名字骂!”他说:“天下难道没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还是不平,仍替他说话,他说:“他们骂我而你叙述,等于重骂我,我真不想劳你来告诉我。”有一天入朝时,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同行的人说他:“好似老农田舍翁!”他笑着说:“我不当田舍翁,谁当呢?”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将赴任时,他告诉弟弟:“我们兄弟受国家厚恩,俸禄,官位过盛,为时人所嫉妒,你当以何度量自处呢?”弟说:“若有人吐唾沫于我脸上,我会擦净,决不让兄担忧。”他面有愁容地说:“人吐唾沫在你脸上,是对你生气,擦掉它,是抗逆他的意思,会使他更生气的!所以唾沫不能擦,要让他自己干掉,并以笑来承受,这样才是处置充盈之道!”
他为皇上所信任,全朝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愈加谦虚谨慎,凡是遇到毁谤,就反求自省自责,如同无地自容似的。他曾告诉人说:“有人对我不礼貌,其中必有原因的,付之不与他计较,不但修养器量,也可免去祸患,这是君子所以要再三反省啊!”像娄公可说是受辱不怨的人了!再想想大地,多么宽厚而大度!她滋生万物,不论是高贵的鲜花,也不论低贱的野草;她托付万物,不论茅草小屋,也不论是高楼大厦。她说什么了吗?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你喝醉了酒,没有随便往地上撒尿吗?你嗓子眼发痒,没有随地吐痰吗?你生气了,没有狠劲跺地吗?大地说什么了吗?所有这些,你往人身上试试?肯定拳脚相加。大地不仅没说什么,他还把脏的东西变成肥料,滋养有生命的花草树木。如果人也兼容并蓄,宽宏大度,岂不就有了大地的德行?有了大地的德行,还有什么不能承载?飞机飞了十万八千里,最终还不是接受大地的怀抱?
承认自己是君子,就该什么也不抱怨,也不抱怨什么。承认自己就是承受一切。
包容是一种大度,包容是一种豁达;包容能够容纳万物,包容能够包涵太虚。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活得轻松、潇洒、磊落;心胸狭隘,一事不顺,便心存憎恨,一句话不顺,就耿耿于怀。心灵上栽满荆棘,思想上遮满云雾,整日抑郁,常年忧虑,就无异于自戕自害。
包容,表明你有大海般的胸怀,蓝天般的肚量;你能大肚虚心,虚怀若谷。一切的偏见、仇恨,所有的怀疑、猜忌,皆是造就自己的涓涓细流;一切的困难挫折,所有的雷电风雨,皆是蓄积自己搏击长空的动力。
包容,更是一种智慧。懂得包容的人,堪称一个智慧的人。他总是使一些猜忌和误会消失于无形,由此避免许多无谓的冲突和不良的后果。他能使自己心性平静、神采安逸。因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心潮起伏,也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更不会为了鸡毛蒜皮之事而争得你死我活、脸红脖子粗。因为他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善明事理,勇于开拓,他追求的是永恒的春天,快乐的人生。
生活中,如果没有包容,会使人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没有包容,会使人像过街老鼠,处处挨打。因为一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要和许多人打交道。因此不可能一切都随心遂意,境随心转,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都随着你,顺着你。因此我们要学会包容。胸襟豁达,适度的宽恕容人,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证明,不会包容人,亦必然殃及自身。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情绪紧张、心理不平衡的精神状态之中,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脱,会有害身心健康。可以说,包容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胆小怕事与无原则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能从大处着眼,或暂时抛弃个人的利益,这恰恰是“心胸天地阔”、思想境界较高的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因素。“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人的一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做人心胸要宽广。大海,汇集了所有的河川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做人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强者的胸襟;做人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附和别人,就像巍峨的高山,不因为花草的妩媚就去俯就他们,所以能刚强雄健。因此,人不能受别人的怂恿而没有主见,如果能做到这点,便可成为一个刚强的人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所以是世间最伟大的,人们要心胸宽广才能变得伟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人们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
心胸宽广的人,要学会恬淡从容。生活就像一首歌,有高昂,有舒缓,有低沉。生活就像一条路,有平坦,有曲折,有起伏。在顺心的日子里,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那份恬淡;在烦闷的时候也要执著那一份从容。这样,我们才能让宁静、快乐长久围绕在自己身边。
心胸宽广的人,要学会遗忘。人生有许多真实的、美好的、激励自己的、能让自己生活多些乐趣的事,把它留在永久的记忆中,作为美好的回忆。人生也注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恼和忧伤,所以必须有选择地淡化、忘却一部分,如果沉溺其中,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使你心胸狭窄,人格扭曲,在生活的路上举步维艰。
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比陆地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如果我们的心里能容得下山,容得下海,容得下天,那么,我们怎么能容不下短短人生中琐琐碎碎的某一些事?!怎么能容不下小小的某一个人?如果我们的心里,真的能容得下山,容得下海,容得下天。我们眼前哪还有走不通的路,哪还有过不去的坎儿,哪还有什么忧愁能挡住心的快乐。
人心是海洋,站在岸边你才能知道她的宽广。人心是大地,攀上山巅你才能领略她的辽阔。人心是蓝天,飞出云端你才能感受她的深邃与蔚蓝。
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胸比海洋宽广,比大地辽阔,比天空蔚蓝。
智慧>宝石+黄金
《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有人说,智慧比宝石的价值还高;也有的人说,智慧的价值胜干世上已开采的全部黄金。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能好好地利用就能够成就大事。智商的发挥对干分析纷繁复杂的事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有智慧是好是坏,关键在这智慧往哪里用,如何用。有智慧做坏事,这种智慧就是坏。有智慧做好事,这种智慧就是好。所以,人的发展,首先不在智慧高低,在发展的方向是对还是错。提高智慧的价值,就是提高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就是看他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
毕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一天,他的一个在县衙中管事的朋友,请他到县衙门去一趟,原来是刚刚上任不久的黄知县的大印不翼而飞了。
知县怀疑是狱吏胡某偷的。此人生性贪财,常徇私枉法。为此知县对他进行过斥责,故而胡某对知县心怀不满,为了报复,胡某与掌印的人交了朋友,并趁此人外出之机,盗走了大印。
案发后,知县将贴心的部下叫来商议,都觉得很棘手,因为胡某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若是将他抓起来,他必定矢口否认;逼得过急,他就会把大印丢掉,那时也无法证明他有罪。这样不仅大印找不回来,而且丢印的责任还须知县承担,轻则罢官,重则定罪。但如果把胡某请来,好言相劝,胡某也不可能承认是自己所为。因为他深知知县执法严明,对作案人切齿痛恨。为此,知县和部下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但还是无计可施。最后,只好把号称智多星的毕矮请来帮忙。
毕矮听说黄知县是个清廉的官员,于是他满口答应全力帮忙。毕矮沉思片刻后,对愁眉不展的知县说道:“大人不必再担心了,依我之计,你明日起开始称病,三日内不见客,不升堂,不批文。三天后,我自有良策拿回县印。”知县听了满心欢喜,连连致谢。
第三天夜里,县衙突然起火,全城为之震动。知县令所有的衙役前来救火,一时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胡某也应召而来。他匆匆赶来后,知县马上把他叫来说:“救火者人多手杂,我将亲临指挥,你不必同去。现在本县将县印托付于你,望你妥为保管,若安然无恙,即是救火之功。”
说完,知县飞快离去。胡某情急之下也没有多想,顺手就把官印盒接了过来。这时他忽然发现,盒子没有上锁,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中计了。他不禁脸上发麻,心中暗暗叫苦,一旦他把盒子交还知县,就得当众打开,如果里面的官印不见了,那县官就必然咬定是他偷走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胡某只得带印盒溜回家中,把他偷走的大印重新放进盒子里。大火在当夜被扑灭了。第二天,知县召集所有的衙役,要对他们奖赏,胡某也捧着官印忐忑不安地来了。知县当场打开了盒子,只见大印完好无损地放置在其中,知县一见暗暗佩服毕矮的高明,但表面上他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也给了胡某一份赏钱。
毕矮的办法真是让人佩服,此计的关键在于明知对方的谬误,却不当面戳穿,而是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尝一下自己的谬误带来的苦果,从而改误归正。
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李靖在当岐州刺史的时候,有个人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一个御史前去调查,并告诉御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阴谋造反,可以当场处死。”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
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人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
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全当没有丢,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
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避开控告人把原状子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杀了。
罪犯被绳之以法,这也是公道所在,但是我们想想,在这个案子的破案过程中,聪明才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如果没有智慧就会到处碰壁。我们只有随时注意给自己充电,提升自身智慧与价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换言之,哲学家原本或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知道人至多只能爱智慧而不可能占有智慧,因为人生有限而智慧是无限的。
外离相日禅,内不乱日定
人生和生命是两个概念,相互关联,但有本质的不同。
人生是生命在人间旅行的一个片断,人生是短暂的,而生命是久长的。人生是生命长河里展现的一个生命段落,而生命是从宇宙源头延伸到无限时空的连续剧。
人生随时会结束,但生命不会随着人生的结束而结束,生命的人生结束了,而生命本身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
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沙子,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也没有微尘的存在,一切本空,这个物质世界的空,同班诺波罗蜜,智慧、心念最后的空是会合的,是心物一元。
会合最后是真空,那个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个时候的悟道,是修证到的,不是理论,要功夫证到。那个境界,不可说,说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说没有说法。须菩提讲:是啊!你没有说啊!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的,说它空已经不是它了!说它是有,世界上有的东西又终归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讲,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金刚经)
一个在山林里修行的僧人,每天都虔诚地在大树下冥想打坐,他的心非常纯净。有一天僧人像往常一样打坐,但他总是感觉入不了禅定。于是就信步在林间散步,走着走着,他来到一个莲花池边,看着美丽的莲花,僧人心中闪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我摘一朵莲花放在身边,闻着它的清香,精神一定会更好。
于是,他就弯下腰摘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就在他要走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说:“是谁,竟然偷我的莲花?”
僧人听后十分吃惊,他看一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就对着天空问:“你是谁,为什么说这莲花是你的?”这时空中再次响起回答:“我是莲花神,世间所有的莲花都是我的,枉你还是修道之人,竟然偷了我的莲花。心起贪念还不知反省,还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
僧人听后非常惭愧,于是对天空行礼忏悔道:“莲花神,我已知道错了,今后一定不去贪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在僧人感觉万分惭愧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村夫,村夫看到美丽的莲花,说:“这么美的花,如果我把它采下去卖,一定能卖点儿钱,说不定还能把昨天输的钱赚回来。”说着,那村夫跑下莲花池,把整池的莲花采了个精光。原本美丽的莲花池被践踏得不成样子。
僧人看后心想,莲花神一定会出来斥责村夫的,但村夫走了很久,莲花池还是一片被糟蹋后的样子,莲花神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于是僧人不解地问:“我只不过虔诚地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地斥责我,村夫毁了整个莲花池,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呢?”
这时空中又一次响起声音:“你是修道之人,如一匹洁白的布,只要有一点点污垢就非常明显,所以我才斥责你,让你去除污浊的地方,回归本来的纯净。而刚才那个村夫本来就非常恶,像块抹布,再脏黑他都无所谓,我也帮不上他的忙啊,只能让他自己去承受自己的恶念了。我出声斥责你,表明你的心还是纯净的,值得清洗,你应该高兴,怎么反而埋怨我了呢?”僧人听后感悟良多。
你在抱怨老天不公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没有一种更高的公道在支配一切呢?莲子清甜,但莲子蕊却苦,我们的人生也多如莲子一般,儿时心境纯清,天真烂漫,世间万态不扰其心,内定外离,无忧无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纯净的岁月已经渐渐淡去。我们每天为生计、为理想、为感情所困惑,当我们经历了世间的种种,我们已经被生活磨砺得更加成熟,只是心中总如莲子一样苦。
忙碌没有错,但因为忙碌而迷失自己就不对了。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所捕述的这种淡然的生活,与佛所讲的:“外离相日禅,内不乱日定”相吻合。对于佛来说,万事的本来面目并非是你眼睛所看见的,如果你可以放下肉眼看到本相,用心看到万物的本质,那就是所谓的“外离相日禅”了。而所谓的“内不乱日定”就是说万物万变自有其则,你不用人为地去改变,只要保持一颗自如雪、清如水的心就行了。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免不了遇到失败和挫折,当失败降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它、克服它、扭转它,但大多数情况下会无济于事。那么你要换一种思维,没法让失败改道,变大失败为小失败,在失败中找成功。”
在失败中找成功,其实也是“外离相”,就是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你看到本质后,就要以一颗清净的心去面对,别让自己的心先乱起来。生命就像盛开的美丽灿烂的繁花,它注定会接受命运的洗礼,其中必然有阳光、风雨,甚至是冰雹霜雪,但这一切,我们都要承担,因为那是我们必然要走过的路程,我们不是为了烦恼而来到人世间,你又何苦为了生命中的霜雪而闷闷不乐呢?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由形入神、由物会心、由景至境、由情到灵、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心灵感悟和生命超越过程。这是让自己的人生由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化实景为虚景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与人生沟通的过程,是把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直觉、想象、体验、启悟都与自己人生相契的过程。
所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区别的,如果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混为一谈了,人生就容易迷茫。
人生的价值是:为生命服务,还债,完善生命结构,让生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使其向高层空间延伸。
人生的意义是:创造财富和欢乐,为自己、他人、社会服务。
生命的价值是:为上帝服务,为大自然服务,为维护宇宙生命的动态平衡服务。
生命的意义是:宇宙为生命而存,生命为宇宙而生,没有宇宙,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宇宙。
人生若不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逐渐使自己的生命结构完美,那么,人生就毫无价值。
人生若不能为自己、他人、社会创造财富和欢乐,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
生命若不为上帝服务,不为大自然服务,不为其他生命服务,这样的生命就毫无价值。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圣人忧道,凡人忧贫,富贵者忧名忧利,仁人志士忧国忧民。试问,谁来忧地忧天?忧天意识远不如畏天意识、胜天意识影响深远,既无宗师传灯,又无学术专著,根本就未形成传统;加之儒家者流,无道忧天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曾有忧天者,仅此一例,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千秋笑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意思是说,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李白说:“杞国无事忧天倾。”《幼学琼林》说:“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辞书中罗列的“杞人忧天”、“杞人之忧”、“杞国之忧”、“杞天之虑”、“杞天忧”、“杞虑”、“杞忧”等等贬义词语均由此衍生;甚至“杞人”一词就有“借指无端忧虑的人”的意思。嘻,都云杞人痴,谁解共中味。杞人若地下有知,能无遗憾?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这一段文字是庄子形容人如何消耗自己的神与气,最后到那个一点阳气都没有的可怜境界。这个境界是如何导致的呢?
南怀瑾先生解读了这句话:人一天到晚总是活在恐惧中,恐惧钱掉了,恐惧生病了,恐瞑没事做,恐惧没饭吃。在某一个小问题上一动,肯定会引出大烦恼,然后成天在心里倒腾,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企望成功。一个人每天在惶恐、忧虑中度过,最后终会将自己的精神耗尽,而变得毫无生气了。
庄子的这段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理状态——忧虑。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正确,甚至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用我们现代人的话简单来概括庄子的意思,忧虑其实就是人生的杀手。
与内疚悔恨一样,过分忧虑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最消极而毫无益处的缺点,它们都是精神抑郁的最常见形式,是一种极大的精力浪费。当你悔恨时,你会沉湎于过去,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行而沮丧或不快,在回忆往事中消磨掉自己现在的时光。当你产生忧虑时,你会利用宝贵的时光无休止地考虑将来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无论是沉湎过去,还是比虑未来,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徒劳无益。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那在**翻来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的丈夫:“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
“嗨,老婆子啊,”丈夫说,“你是没遇上我现在的罪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了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继续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
“不行了,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啦!”丈夫喊叫着。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萧伯纳说过一句话:“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有太多的人,当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还忧虑在心头,全世界的重担似乎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找一份好点儿的工作?怎样可以使那个口罗唆的主管对自己有好印象?儿子的健康,女儿的行为,明天的伙食,孩子们的学费……他们为一些未知的事情隍恐、忧虑,然后让这些忧虑不断地耗费着自己的精力。这样的人生是可怜又悲惨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人生大致有三种忧虑:一是对衣食的忧虑,二是对自我的忧虑,三是对死亡的忧虑。
对衣食的忧虑
衣、食是人生的最基本需要,难怪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而一般老百姓也会毫不讳言自己辛勤劳碌,不外是为了“两餐”,或是为了“糊口”而已。缺少了这些最基本的维生物资,我们便会产生极大的忧虑。
但人生就只是为了衣、食吗?我们一生劳劳役役,就只是为了混饭吃吗?饱食暖衣后又怎样?我们和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
人生不是为了衣、食,也毋需为衣、食而过分忧虑。生命贵于食物,身体贵于衣服吗?生命是本,衣、食是末。虽然衣、食是生存的必需品,但生存决不是为了衣、食。所以人生存的时候,便应该追求比穿衣、吃饭更重要和更有意义的东西。飞鸟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照样活着连飞鸟的生命都有意义,我们要自由自在地飞翔,要快快乐乐地歌唱,要为世界平添动感,为山川河岳增加秀色。我们的生命不是比飞鸟更贵重吗?为什么我们不为生命的充实与升华而努力,却为衣食的多寡而忧虑呢?
忠告:不要受经济学家的欺骗,要努力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便可以无忧无虑了。
对自我的忧虑
拥有自我是很愉快的,但这个自我却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有时,我们最不能面对的,就是这个“自我”。
对于这个自我,许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我们不能接纳自己,也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地位,怕别人瞧不起我们。因此我们刻意打扮、努力工作、拼命赚钱、尽心竭力去求取在事业上或学业上的成功,目的无非是为在人前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有时连我们勉力做个好人,也不外是想赢得别人的称赞。其实这种努力,背后是隐藏着一种自卑的心理。
飞鸟在平凡中活着,自得其乐,我们绝不会担心被别的飞鸟看不起。我们比飞鸟更贵重,我们自有自己本来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有了别人的欣赏才能心安呢?莎士比亚说:“如果你是一朵玫瑰花,即使别人叫你作臭花,你还是香的。”
别人是我们的镜子,不错。但很可惜的是,别人往往却是一面哈哈镜。人常有看重自己、看轻别人的毛病,中国古人便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因此我们少不免会在别人眼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一面。其实,我们的真正尊贵,不必是从别人的肯定而来,而在乎我们自己能否接纳、爱惜、尊重我们自己。
齐克果说过,牧羊人无需重视羊怎样看自己,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全人类夸赞我们?
忠告:不要整天照镜子,按照我们原来的样子去活,快快乐乐地活,我们便无需为“自我”而忧虑了。
对死亡的忧虑
没有人可以免于对死亡的忧虑,除非他是不死之身。
我们对自己的生前和死后都一无所知;就连在生时,我们对自己的所知也是十分有限。人生好象被一个无限的寂寞与苍茫所包围和笼罩。
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我们会竭力去求知;但我们立刻便会发现好象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越知,便越觉得自己无知。我们又会尽力去攫取更多、更多的金钱、地位、权势等,希望能保障自己、延长自己。但拥有越多的人,越怕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像赤条条地来到世上时那样,两手空空地离开人世;我们什么都不会再拥有。即使我们的名字能刻在什么石上、纪念碑上,又或者能名留青史,但假如我们已经消失、不再存在,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对我们来说,即使是万世流芳,不也一样是荒谬、虚无吗?
生命本身是有价值的,野草闲花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去装饰大地,它们已尽了生存的责任。
人只要懂得生存,只要能正视生命、发挥生命,则亦可以生而无憾、死而不惧了。了悟宇宙、万物、人性的美与光辉,我们便会感到生命的欢愉、深沉、广阔和伟大。
忠告:敞开心灵,接近生命的根源,我们便可以消除对死亡的忧虑,而经验一个丰富、完美而有意义的生命。
诗人普希金在《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只要能放下心中的不快,失去的就会变成一种美丽,失去就不会带来那么多烦恼。
请记住一点,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忧虑的,绝对没有!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你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现实。
天生我材必有用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话:“无名草木年年发,不信男儿一世穷。”的确,人的一生,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墨子·尚贤上》也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也是讲人不可能总是得志,也不是一世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关键是要把握住机会。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就能够忍耐不遇的窘境,而最终成大事。
身处逆境与怀才不遇大概是人生的两大不幸,但如何对待这两种境遇,却正是区别人的志向才智的分水岭。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无志者消沉,听天由命。
每个人生于大千世界之中,都愿意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首先要使自己显身扬名。
当你没有获得成功的时候,也许你报怨上天没有给你一个良好的机会,自己的运气不佳,于是就有可能消沉下去,不然的话也许会对那些天之骄子产生极大的忌恨。由忌、由妒而生恨,则言语有所表露.行为有所展示,别人也会因此而疏远你,你也就更找不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当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一是泰然处之,一是利用自己的才智去寻找机遇,事实上,许多机遇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只是你没有抓住就是了。失去机遇固然可惜,但因为失去机遇就自甘人后那就更不可取了。要想成功就要积极努力地变不遇为遇,这电是最好的忍耐方式。
还有的时候,你虽然有了机遇,却在工作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公平的对待,这样就有不满产生。有了不满就要发泄出来,这样才觉得心中畅快无比。其实能够冷静地对待自己的不利处境,把它看成是对自己毅力、品德、品质的考验,是能够忍往不平之气的关键。不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干什么事都患得患失,争名争利,更有可能不忍一时的不平、不满,而发泄出来,鲁莽地冲撞领导、同事、朋友,连最起码的人际关系都无法处好,又谈得到什么建功立业?所以要忍让,要克制自我的欲望,才能最后获得胜利。
要显身扬名就要适时地表现自己,但不是去图私利,图虚名。争名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得不到名,得不到利,自然气愤难平,弄不好要口出诽谤之词,惹来是非,行动中好小勇,自以为得汁,其实失去的远远要比得到的多得多。这也就是古人讲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历史上因图小利而招致大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记取这样的教训。显身是靠自己的奋斗,扬名是靠自己的才干,如果一个人一心只想当官享受,光宗耀祖,而不是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去奋斗,势必会走上狭隘的个人奋斗的路上去。显身是为国,扬名是利民。
人怀才不遇是经常的事情。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相顾,像鸟要择木而栖那样,贤士要审时度势,择主而事。这样就要忍受一时的贫穷、困苦,忍受住自己的不得志,而不能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禄,放弃自己的追求。真正有大志的人。即使是平生不得志,也会廉洁白守,刚正不阿,不会依附权贵,更不会与奸人同流合污。不怕失败,也不畏惧别人的嘲讽,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他就能忍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体创伤,等待时机。古人认为不遇的情况常有,要忍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他们总结了许多前人忍受怀才不遇的例子,用以告诫后人。例如《劝忍自箴》中就收集了以下这些例子。
不少古人都认为,人能否富贵腾达,都是命中注定的。
其中《论语》中记载,子曾夏说:“生死由命运决定,而能否富贵,却取决于天。”这其实是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许不利于才能的施展,如果因此而气馁,不追求,不积极地进取,那就会贻误一生。
司马相如不因自己能写文章而自得,也不以在当街的酒店里帮助妻子涮锅洗碗为耻,忍耐得了贫寒和受人冷遇的情况,直到被汉武帝发现了他耀眼的才华。
另有西汉的主父偃上书皇帝,顿时获得了高官厚禄之说。据史记载:西汉的主父偃,齐国临淄人。当初学习纵横学说,后来学《易》、《春秋》。可是他和齐国的士人处不好关系。他家里很穷,常以借钱、借米为生,又常借不到。后来北游燕赵之地,都没得到很好的待遇。他这个人很有才华,于是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往西进入关中时,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早晨把信写好送上去,晚上皇帝就召见了他,而且皇帝说:“我们认识得太晚了。”委任他为郎中。在他的信中一共陈述9件事情,有8件是关于律令的,一件是劝汉武帝停止攻伐匈奴。
如果说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上天手中,那么主父偃不给汉武帝上书的时候也应有荣华富贵,实际上他不得不忍受贫困,没有饭吃,借米借钱都没有人借给他,更不用讲发挥他的才智了。正是因为他的积极进取才有早上上书,晚上被皇帝重用的结果。
遇与不遇,似乎只是运气的好坏,运气一来,就是在自家地里摘取果实,运气没有或是运气不佳,似乎就是在石头上种谷子,这不无道理,但也不够全面。确实,对于任何人来讲。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不满、怨恨的心理,满腹经纶,却不遇明主,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