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鸟赋》讲到:“虽有知於理会,终失悟於心机。”齐己《静坐》诗:“日日只腾腾,心机何以兴。”《古尊宿语录·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悟了始知言无异,休将功妙用心机。”
做人要有心机,没心机的人就像扛着榆木脑袋的木偶一样,生活缺乏自主,任凭别人的安排和摆布。当然这里的心机不是害人之心,不是处心积虑算计别人之心,不是耍阴谋玩手段的欺诈之心。有一点心机,是从生活中汲取了智慧。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砺,这样的人始终纯朴天然,没有丝毫的心机可言。
机关算尽太聪明
《庄子·山木》中有云:“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在《说苑·正谏》也有此:“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三国时期,吴国有个中书郎叫吕壹的人。吴王孙权让他掌握各种政府文书,吕壹因此而作威作福,玩弄文字以罗列罪名,用尽心计诋毁朝中大臣,排斥无辜的人,只顾自己得意。太常潘浚担心吕壹会把国家弄得混乱不堪,每次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就痛哭流涕。
当时,吕壹向孙权告丞相顾雍的状,孙权勃然大怒,把顾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谢宏对吕壹说:“如果顾雍被撤了职务,大概潘太常会取代他吧?”吕壹回答说“差不多”。谢宏说:“潘太常曾经对你恨得咬牙切齿,现在他取代顾雍,恐怕明天就会来攻击你了。”吕壹听了,不禁害怕,于是马上又转过头来算计潘浚。
后来潘浚大宴百官,想在宴会上杀了吕壹,为国除害。吕壹知道以后,称病不去参加。之后,吕壹因为故意治罪左将军朱据,皇军吏刘助替朱据告知皇上,孙权这才醒过来,彻底查清了吕壹的罪行,吕壹最终被杀。
像吕壹这种人,用尽心机,罗织罪名而置他人于死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挖空心思诬陷他人,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就是机关算尽的代表性人物。她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
培根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有一副聪明的外貌,但却没有聪明的实质。他们的聪明不过是小聪明,让我们冷眼看看这种人是怎样机关算尽,最终自掘坟墓的。”
吕不韦,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虽是商人出身,但所为早已超过了商人的内涵,这是他的绝大智慧。他做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笔政治生意,买下了一个王朝。孰不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结果反而是算来算去却算计了自己。
曾经沧海难为水。如果吕不韦是个纯粹的商人,把邯郸钓奇、辅立国君视作捞取金钱的手段,他的目的已完全达到,应该知足了。但此时的吕不韦早已不是商人,而是一个政治家。金钱和权力相比,后者可重要得多,有了权力就有一切,否则虽然金山银海也会一无所有,更何况吕不韦曾执掌秦政十几年,立志要完成统一大业,造就一代帝王,最终成为名传千古、和黄帝齐名的帝王之师!他不甘心就此结束政治生涯,要尽一切可能东山再起。他对复出是有信心的,想当年,自己不过是一介商人,都做到了匪夷所思的事情,登上了秦国权力的顶端。现在自己身为文信侯,有洛阳十万户的封邑作为经济基础,又有众多的故旧在朝中,重登权力顶峰的条件已远非昔日可比。
在这次政治投机中,吕不韦的确成功过,他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买卖,谋取到了数不尽、算不清的利。他本人也由一个无人知晓的商人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相国,并觊觎王权。作为商人从政,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进行了一番努力,乃至拼搏。也许他因此而努力做的某些事对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天下的大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好的客观效果,但他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追逐巨额赢利,求得传之后世的宠幸。正是这一动机,使他在这次较量中输给了自己的儿子秦始皇。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好写照。
社会上就是有这样一帮人,心术不正搞歪门邪道,堵塞别人的道路,破坏别人的成功为乐。让许多人深受其害,抱怨这些人真会算计。这样的人古已有之。
从古到今,有这样一类人,就是自己没有本钱,帮别人出谋划策,从而分一勺羹。春秋战国时有一家,就叫纵横家,专门吃这碗饭,而且不管主子是谁,朝秦暮楚。一样地效力。后来也多,叫门客,叫幕僚,叫师爷,叫谋士。现在也有,非正式的称号叫策划。
为了名利与权势,金钱与美色而算计他人,以达到不可告人的可耻目的,人们称这种人为小人。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而算计他人却很有一套,对别人拥有的东西垂涎三尺,欲占有之而后快。这种小人在被扭曲心态与强烈占有欲的驱动下,策划一个比一个狠毒的诡计与陷阱去算计与陷害他人,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来。
通常小人算计人的手法有多种多样,诸如诋毁他人名声,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散布谣言,小事化大,捕风捉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及激化矛盾等下三滥的卑劣行径。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是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错误,办事难免不出一点差错,也难免会有个性中的性格缺陷,以上就会成为小人攻击与算计人的借口。有的人工作很出色,得到上司的赏识,有意要提拔你,小人则在上司面前打小报告,说你高傲自大目无上司,无中生有说你的坏话,从而动摇或打消上司对你的提升,小人则从中渔利。
有了会算计的人,才会有被算计的成功。远的说李白、杜甫,李白仕途不达,杜甫功名不就,乃有李杜诗名千古传;近的说鲁迅,若不是那么多人算计围剿,哪有这举世无双的鲁氏杂文?
有了会算计的人,我们会增长许多生存能力。学会与这类人打交道,一不上火,二不生气,也会知道什么东西不值得让你变得与这类人一样下作。该丢的丢了就是,该舍的舍它而去,并不使你活得更差。因此,你不妨把此类人当做心理健康教师,让你时时有个标准:这样做会让我也变成“这类”了吗?
天天想算计别人的人,最终肯定套被别人算,做人要有“心机”的目的不是用心机去算计别人,而是用“心机”去保护自己,以防被他人算计。
凡事留余地,做人留退路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意思是说:有的人一旦遇山珍海味,就大快朵颐,伤害肠胃亦在所不惜,遇到诚心如意的事就眉飞色舞,即使身败名裂一无所畏惧。所以凡事只取五分足矣。洪贤曾多次教导弟子遇事退一步让三分,在这里他更是以五分为妙,实在是中庸之至,明智之至。
有一句话叫“得饶人处且饶人”,这话很有道理,不必把人逼到绝境,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后总会有交往的机会,给人方便就是给已方便。
小人之忍施以奸诈,君子之忍施以宽厚。人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盂尝君是春秋四君子之一,他能容得下夺妻之恨,这倒不是他懦弱,而是实实在在的宽容和大度。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春秋四君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其门下,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们以养士而著名,也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要养士就要有大度的性格、容人的雅量,不然则会所养非士。在这一方面,孟尝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盂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夫人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女人就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受到重用。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夫人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竞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了。”
孟尝君被逐出齐国以后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齐国任相,他的政敌都很害怕,担心孟尝君会报复。孟尝君的好朋友、著名辩士谭拾子到齐国边境去迎接孟尝君,直言不讳地对孟尝君说:“您对齐国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孟尝君也不加掩饰地说:“是的。”谭拾子又问:“是否把他们都杀掉您才满意呢?”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情总有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总有其发生的原因,您明白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请先生指教。”
“人总有一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在有钱有势时,别人就愿意去接近他,如果贫穷低贱,别人就会离开他,这是事物的本来的规律。就让我举一例子吧。早市上人满为患,而夜市上却冷冷清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市、厌恶夜市,而是因为早市上有人们喜欢的东西,而夜市上则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来如此,您还是别往心里去吧!”孟尝君听了谭拾子的话,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从簿子上划掉,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能够在交际圈内进退自如,而有的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与他们不善于在待人处世中留有余地有一定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平儿,虽是凤姐儿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处事方面,始终注意为自己留余地留后路,既没有犯凤姐儿所说的“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更不像凤姐那样把事做绝。平儿对于众人决不依权杖势,趁火打劫,而是时常私下进行安抚,加以保护。一方面缓和化解众人与凤姐的茅盾,另一方面顺势做了好人,为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凤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终得回报。
历史的经验和文学名著中人物的结局都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在待人处世中,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你留有一些余地,调头就容易多了。俗话说:“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很有道理。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总是不会给人留下余地,搞得对方经常尴尬。其实想想如果你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会怎样。很显然,人一旦处于这种窘境,则不仅仅是气别人,也气自己,气自己无能、无力,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萌生很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那么,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的人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一旦自己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比对方强,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那么就应当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以毒报毒,把对方完全置于屈辱的地位,不然只会使对方蒙受如自己当初一样的打击与屈辱,从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仇敌。
1.冤家宜解不宜结,问题解决了就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对方记了你的仇,将来还会给你气受。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求人的时候,如果受了气。你放开眼界,把立足点放在解决对策上而不是斗气上。
和人家斗气,一来未必能够斗得过,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补益,因此换一种视角.换一套思路,另辟途径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旦问题解决了,你受气的根源也自然消失了,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还让那些本来已经很尴尬的部门工作人员下不来台,那就太没有“心机”了。你应当想到,这一次人家阻挠了你,给你气受,也许下次你还要求人家,要是人家记了仇,你就还会有更大的气要受。相反,如果你能够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感怀你的宽容大量,下一次办事时也许就能给你帮上大忙。
2.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不把事情做绝,甚至可以化敌为友。
每个人受了气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于是奋发向上,寻找时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说不定你哪天还会有更大的气受。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时,能够恰当的利用这种优势,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求得他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而且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朋友多了,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那就更不容易受气了。对于矛盾的双方而言,这样结局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兔子急了会咬人,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铲除邪恶、杜绝小人,有时应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对方无立足之地,就像把老鼠能够逃生的出口都堵住,它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一切好东西全都给你咬坏。
为什么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呢?要知道,兔子本来是温顺的动物,不到万不得已它一定不会反击。但如果被人逼到绝路上,就必然会孤注一掷!
正因这个道理,落水狗不能打,打急了会窜上来跟你拼命。穷寇不要追,是因为困兽犹斗、垂死挣扎,会对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做人做事要懂这个基本常识。给对方留条活路,你也受益无穷。有些人就喜欢落井下石、斩尽杀绝,结果呢,对手永远杀不绝,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来越窄。
责人情平责己德进
古人云:“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意思是说:对待有过失的人要宽厚,要能够原谅别人的过错就好像从没有发生一样,这样才能使别人心平气和地走向正路;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要尽量在没有过失中找出错误,这样才能增进自己的品德。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最早提出了“恕”的思想。
《论语》记载:子贡曾问孔子:“有一个可以终身不渝地履行的字吗?”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字吧!”接着,为“恕”下了这样的定义:“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后的大儒们对此都作了继承性的发挥,如孟子认为人只要坚持据“恕”而行,就接近“仁”的境界了;朱熹则认为“恕”就是推己及人。
一个“恕”字重千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恕”强调的是对别人尊敬,并表现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至今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伦理价值和生命力。
这种思想可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暂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便知道是边郡报警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的地方官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让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人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吏!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而责备只会让人徒增怨恨。被宽容者往往把感恩之情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竭尽所能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动辄对人大声责骂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灭了叛党,回到郢都,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臣兴致很高,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尽兴。这时,天已经黑了,外面刮着大风,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可是大厅中烛火通明,轻歌曼舞。忽地,从舞女中转出一位绝色佳人:她上着白藕丝对衿仙裳,下穿紫绡翠纹裙。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遍地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脸蛋如三月桃花,纤腰似春之杨柳,说不尽的体态风流,丰姿绰约。
这美女是楚庄王最宠爱的许姬。此刻,她奉令为群臣斟酒。许姬轻盈得燕子一般,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群臣一个个着了迷,疯狂的喧闹声一下子全没了。突然,一阵风扑到大厅上,吹灭了所有的蜡烛。许姬正为一人斟酒,那人趁着灯灭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许姬倒也厉害,颊手牵羊地把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快步来到楚庄王前轻轻地告状,要他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侮。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啊!但楚庄王想了想,却高声喊道:“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不用打扮得衣冠齐整的了,大家统统把帽子全摘下来吧。”
当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员都把帽子摘下后,楚庄王才叫点烛。这样,楚庄王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谁。散席后,许姬责怪起楚庄王来。楚庄王笑笑说:“今天是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大家很高兴,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现狂态,这又有什么奇怪呢?我知道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示了你的贞节,却让群臣不欢而散,就都会说我胸怀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谁还会为我拼死效劳呢?”许姬听了,十分佩服。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前部主帅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楚庄王要厚赏唐狡。唐狡却红着脸说:“大王切莫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已感激不尽了。”楚庄王问:“为什么呢?”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去拉美人手的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末将今日才舍命相报啊!”楚庄王大喜,还是重赏了他。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顿觉突然开悟。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祥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他,也终于使小偷得以醒悟。
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包容别人的过失,就意味给别人醒悟的时间和悔悟的机会。包容能融洽气氛,交流情感,活跃思想,从而获得真话、真知、真情。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则易人情,由情人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句话揭示的是做人的道理,也是用人的道理。
但凡有成就的大家,无不具有宽容的气度。宽容的人与人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安全,随和的性情会解除对方的戒。而有利于交流真情实感。宽容待人,就使对方感到你宽厚,因而会对你特别信任。既然如此,聪明的人为何不宽以待人呢?
智者慧语:
《圣经》有言:“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
可见,天下道理是相通的。东西方文化对此的认识,真可谓不谋而合。难怪今天的老外们仍称赞孔夫子把如此有价值的思想,全浓缩在一个“恕”字之中。
学会隐藏雕虫小技
孔子说:“人不如,而不恨,不亦君子!”苏格拉底在雅典也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
这些话要告诉你的就是你即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窜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爱出风头人的下场,他们自以为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总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被誉为:“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在宰相王安石门下做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苏轼自恃聪明,常常出言多有讥诮之意。
一次王安石与他作解字游戏,论及坡字,坡字从“土”从“皮”,于是王安石认为“坡乃土之皮”。苏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就是水之骨了。”王安石心中不悦。
又一次,王安石与苏东坡谈及鲵字,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便是鱼的儿子的意思。苏东坡又调侃说:“鸠可作九鸟解,毛诗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就是说鸠有七个孩子,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只鸟吗?”王安石听了不再发话,但心中对苏东坡非常反感。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这次回来应投门拜见才是。于是,便往宰相府来。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僮便将苏轼迎入东书房等候。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他写出数千言,也不假思索。三年后,正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了。”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一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果然落瓣!不由对友人道:“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的错了。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呀。”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中峡之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于是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
此时已近冬至,苏轼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经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后,苏轼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竞睡着了,等到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
苏东坡先来到相府拜见宰相。王安石命门官带苏轼到东书房。苏轼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惭,倒头便跪下谢罪。
王安石原谅了苏轼以前没见过**落瓣。待苏轼献上瓷坛,取水煮了阳羡茶。王安石问水是从哪里取的,苏东坡说:“巫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瞒我了,这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的呢。”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是怎么辨别出来的。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读书人不可道听途说,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如果用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相宜,今见茶色半天才现,所以知道是下峡的水。”苏东坡敬服,王安石又把书橱都打开,对苏东坡说:“你只管从这二十四橱中取书一册,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苏东坡不禁折服:“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苏东坡乃一代文豪,诗词歌赋,都有佳作传世,只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讥诮他人。
苏东坡尚且如此,而那些才不及东坡者,更应谨言慎行,谦虚好学。一个人读不尽天下的书;参不尽天下的理。正如古人所说:“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
下面我我们再看看三国时期的故事。
周瑜是三国时庐江舒城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岁,且交情很是密切,结为昆仲。周瑜生得一副好模样,资质风流,才学也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觑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之下,东吴议降者很多,军心涣散,如果不是脱颖而出的周公瑾,东吴早就应该归属于曹操名下了。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心生一计,要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再派遣人员去讨取荆州来换刘备。等讨得荆州,再来对付刘备。
计谋已定,于是派吕范为媒人,去往荆州说合。没想到诸葛亮听到了这个消息,猜着了周瑜的计划,于是让刘备前往东吴相亲。并且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予他三个锦囊,内中藏了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的母亲听得这个消息,又见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把事情弄假成真,但是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
刘备劝说孙权的妹妹去荆州,娘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二人商定了去江边祭祖,以乘机逃离东吴。周瑜得知,赶紧派兵马追赶,却被娘子给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孤注一掷不知所措的时候,却见到诸葛亮早就在岸边等候,刘备等人已经登上船,往荆州方向而去了。岸上乱箭射来,可是船已经走了很远。刘备的兵对着岸边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声叫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本来自恃胜券在握,没想到遇到了诸葛亮。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后果。俗话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正是说耍小聪明算计别人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要做赔本生意,为人耻笑。
那么,如何做人才算是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
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坐着等侯。他们穿着内衣**喝咖啡、阅读报刊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第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贵办法不贵主张,换一句话说,就是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