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忍浮是讲人要踏实、谦虚,戒躁是要求我们遇事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然后再行动,不要这山看看那山高,干什么都干不稳,最后毫无所获。
要学会忍耐和等待,尽管等待是痛苦和难熬的,但是,等待同时也是一种毅力的考验。在等待中可以学会正确的思考,可以悟出生活的真谛,可以审时度势,使时机更加成熟,智耆会运用等待解决难题。
秦王赢政扫灭韩、赵、魏诸国,欲兼六国统一舆图,当时只有楚国算得上唯一的劲敌。他谋划伐楚问计于文臣武将,李信说用兵二十万足可破楚。他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二十万人攻楚必败,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以为王翦不如李信壮勇,遂拜李信为大将,率兵二十万伐楚。李信出兵攻下楚国数城,但不久就遭遇楚军伏击,丧师败绩。秦王这才再拜王翦为帅,领六十万大军伐楚。
秦王赢政把大军集聚于灞上,亲自为王翦奉酒送行,千叮万嘱说:“老爱卿啊,这次伐楚重振我大秦威仪的希望,就全寄托在您身上了。上次草率出兵,我没有听您的忠言,致使李信损兵折将,请您原谅。今老爱卿识大体,顾大局,体谅孤王的难处,能够慨然率兵伐楚,孤王也一定不负爱卿,安排好大军的器械粮草,在咸阳等待你的捷报!”秦王乘马送行,走了很远,王翦再次拦驾劝他回宫说:“老臣为大王开疆拓土,**平天下,这是武将的本分。千里送君终有一别,请大王放心回宫吧。”王翦与秦王在灞上长揖而别,统领大军六十万众直入楚境。曾经大败秦军的楚将项燕守东冈以拒秦兵,见秦军势众,遣使驰报楚王添兵助将,聚集四十万精兵严阵以待。然而,王翦却把大军屯驻在汝阳天中山下,连营十余里,高筑营垒,坚壁固守。项燕一日数次派兵到秦军营前叫阵挑战,秦军高悬免战牌,就是不予理睬。一连数月,王翦闭门不战的情况传到秦国成阳,于是有人在秦王面前责备王翦怯敌畏战,应换将易帅。秦王不为之动摇,相信王翦自有破敌之策。这时,就连楚国大将项燕也以为王翦名虽伐楚,实为自保,于是渐渐地放松了防御。秦军营内,每天都在杀牛置酒,王翦亲自与士卒同饮宴。将吏感恩,屡次请战,他都用醇酒灌他们一醉。这样,众将士吃饱喝足闲着无事,纷纷投石练箭,舞刀弄枪比赛武艺。数月下来,秦军士兵养得个个健壮,练得人人武艺不凡了。忽然有一天,王翦又安排了盛宴,对将士们说:“我与诸君今日破楚,你们同意吗?”众将士摩拳擦掌,自告奋勇。王翦选骁勇有力者两万人为主力冲锋军,又布置了几路军队策应,一一布置完毕,立即下令出战。
秦兵养精蓄锐多日,无不以一敌百。楚兵长期挑战,人疲马乏,不防秦兵突袭,仓皇迎敌,一战即溃不成军。项燕败退永安城整军再战,又遭惨败。秦军乘胜追击,攻下西陵,荆襄大震。王翦传檄湖南各郡,宣布秦王威德,又率大军直捣楚都俘虏了楚王。项燕又立昌平君为楚王,企图复国,终因大势已去,引剑白刎而死。
王翦使用以逸待劳之计,审时度势,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灭楚而建功,为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取得了保障。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专一而行,专一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要精深,要在某一个领域中成为专门人才,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可能毫不费力地成功,急于求成,只能是害了自己。忍浮躁确实不容易,要有顽强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胸中有个远大的目标,小小的浮躁又有什么不能忍的。
发挥到极致的平淡才是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是道的最高境界。得道的人身处世间,对于外物既不欢迎,也不拒绝,“物来而应,过去不留”,因此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背负太多的东西,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只有适当地放下,不受外界影响,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生之路既漫长又短暂。从某种意义说,成长的过程很漫长,幸福的时光很短暂。走一程,不妨回头看一看,总结一下,这对提高自身素养,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大有益处。其要求:
一曰:看远
看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远见必犯错误。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远,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目标牵引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境界提升形象。一个被眼前美景所吸引的人,难睹山外之山;一个被蝇头小利所困扰的人,难睹天外之天。这种人,往往在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放纵中自毁前程。鼠目寸光的人,难成大器。
二曰:看淡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
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那么多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是心怀坦**相处不好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完美的处世之道。现下,已近而立,事业无成,爱情受挫,虽不至于衣食元着,但也落魄寒酸。唯有清心寡欲、静坐思过的心境耳。
三曰:看透
记得乾隆皇帝当年巡察江南时,看到江面上船来船往,不禁好奇地问左右:“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陪伴一旁的大学士纪晓岚随口答道:“无非为名、利二字。”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看透人生奥秘。
正确的追名求利,无可厚非,尚能推动社会前进。超出社会道德规范和法纪约束,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无疑等于自掘坟墓。
急雨过后,天空如洗,远山如黛。世界是那样明朗,心灵亦如此。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方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样大可利国,小可全身。薪火相传,人的生命和人类文明都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往下传递的。这是生命的希望,是人类的希望,也是人类的责任。
对于欲望,每个人也都不一样,有人感觉自己要挣到百万,有的人感觉自己有一个亿都不够,而那些有了钱的人也不满足,于是他们就希望有美女、有好名声,等等。
在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侥幸可言,已经盲目追求太多、对名利**毫无抵抗力的人们,在还没清醒的时候,就已经让自己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惠子曾经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个种子,我种下它,等它长大后竟然结出能装五石的大葫芦;我用它来盛水吧,它不够坚硬,如果我把它锯开当瓢,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看着这个超大却没用处的葫芦,最后我只好把它砸碎了。”
庄子听后叹道:“依我看,是你不会用大的东西啊!”然后他开始举例子说:“一个世世代代以漂丝为生的宋国人,善于制造非常有效的不龟裂手的药方。一个客人听说后想出百金来买宋人的药方,宋人全家合计说:‘我们世代以漂丝絮为业,挣的钱不过数金,现在只要把药方卖出去,就马上可以得到百金,所以还是把它卖了吧。’于是客人得到不龟裂手的药方,并带着药方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正在对吴发难.吴王派他为将,让他领兵在大冬天和越国水战。而那个客人因为有不龟裂手的药方,大败越国。战胜之后,吴王划了土地封赏给他。你看,同样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能用来漂洗丝絮,这是使用方法不同所造成的。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作成船浮游于江湖之上?却只是愁它大得无法容纳呢?看来你的。还是没有开窍啊。”
惠子听后不以为然地反驳说:“我有棵叫‘樗’的大树,它庞大的树身太臃肿不合绳墨,弯弯曲曲的树枝也不合规矩。大树就长在大路边上,过往的匠人都不理它。这就像你现在的言论大而无用,不能让人们相信。”
庄子听后,知道惠子还是不信,所以他接着说:“你看野猫和黄鼠狼,它们伏着身子,等着抓出游的小动物。于是它们东西奔走地掠夺着,连高低都不避,结果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你再看看骜牛,那庞大的身子可以遮住天空的云气,但不能捕鼠。你有那么大的一棵树却愁它无用。那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地,在那广阔无边的旷野里,无所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地在树下躺着。这样一来树既不遭受到斧子的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侵害它。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又有什么祸患呢?”
我们是否对自己的生活也有明确清晰的认识?“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正是庄子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而“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正是庄子的活法。无才、无用、无求是中国的老庄式处世哲学,而这样的“无”才是超然于世俗好恶之外的一种姿态,是与天地大道合一的圣人境界。
平凡生活着的人们,也许不用经历大悲大喜,自然也没有所谓的大彻大悟,但岁月匆匆,生活中总会遇到风雨,烦恼也好,忧伤也行,痛苦也罢,只有懂得生命大道的人,才知道“无用即是有用”、“无才即有才”、“无求即有求”的妙用。
有所求必有所苦,现代人或许应该试着解读一下庄子的活法,人生于世,千万不要为那些虚妄的东西而迷失自己,要让自己操守着一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随天上云卷云舒”般自在的心灵与生活。
《庄子·山木》记载市南子晋见鲁侯,看他面色忧愁,就问什么缘故。鲁侯说:“我学习了先王的理想,实践先君的作为;我敬奉鬼神,尊重贤人,认真这么做而没有片刻懈怠。但还是无法避免祸患,我为此而忧心。”
市南子的建议是:“我希望您能挖空形体,抛弃外皮,洗涤心智,摒除欲望,进而遨游于杳无人迹的旷野中。”鲁侯立即知难而退,说:“那个道,既遥远又危险,还有山水阻隔,我没有车与船,怎么去得了呢?”市南子的答复是:“您不要自恃尊贵,不要贪恋权位,这样就算找到车子了。”鲁侯再度推托说:“那个道,幽静遥远又不见人迹,我要与谁作伴呢?我没有米粮,我没有食物,怎么到得了呢?”市南子得答复是:“减少您的耗费,降低您的欲望,即使没有粮食也会够用。”
既然鲁侯忧心忡忡,市南子就为他开一帖治本的药方。他接着说了一段富于诗意的描述,只是鲁侯听得进去吗?市南子说:“您接着就越过大江,飘流海上,直到望不见岸边,再继续向着不知边际何在的地方前进。送行的人都从岸边回来了,您也从此远远离开了。”鲁侯听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头晕目眩,甚至泫然欲泣呢?
保存真我,应该会带来快乐。《庄子·则阳》说得好:“自己的祖国与故乡,看了就心里舒畅;即使被丘陵草木掩蔽了十之八九,还是觉得心里舒畅。何况是亲自见识了本来的面目呢?就像十仞的高台耸立于众人眼前,谁又能掩蔽它呢?”对于“旧国旧部”(比喻本性),能看到十之一二,已经很开心了,何况是看到完整的本性呢?只要回归本性,快乐将会源源不绝。
所谓“化奇巧为本真,归绚烂于平淡”就是说很多时候,成功只是坚持本真而已。把平淡发挥到极致就是成功。
花开自有花谢,学会享受无为
人的生命更叠一如树上的落叶,当初不过是一星鹅黄,继而碧绿、暗淡后,最后化为泥土。就象我们当初赤手空拳来到这个尘世,若干年后依然赤条条地归于尘土,这是尘世间所有生命运行的轨迹。
当你仕途平坦时,难免会衍生出躁动,一躁动就会对原本美好的东西不懂得珍惜,比如健康时你就会忘了幸福,等到了疾病缠身时,你就会品味到健康也是福;忙碌的时你抱怨节奏太快、生活节奏好难以接受时,等到了你无所事事的时候,你才知道曾经的忙碌给你带来是满足和充实;当你曾经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时,才懊悔不已感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的确有太多的**,亦真亦假亦幻,令人难以取舍。正如地球都是由细小尘埃组成一样,平凡和琐碎才构成了生命的永恒!飞扬只不过是惊鸿一瞥,昙花一现。人生的点点滴滴,都有始于平淡,终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然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到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况味呢?
当你曾经亲密无间的亲人、朋友、家人,突然有一天永远离你而去的时候;当你生命中最爱的人在一夜之间阴阳相隔的时候;当你渴望生活中的强者的时候,但事与愿违,机遇总与你擦肩而过。你或许会忧郁惆怅,你愤愤不平,总认为上帝对你不公。
其实,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人生的许多困扰和烦恼都缘于自已。人生原本很平淡,生命的过程,本来也是一个平淡的过程。
庄子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无为之为”,庄子的“无为”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有为”和“大为”。
这里所说的无为之为,并不是说要逃避现实,也不是消极颓废,而是在奔向大目标途中采取的一种洒脱、豁达、飘逸的策略。
庄子的《庚桑楚》中写有关于老子弟子的故事:
老子的门徒中,有一个叫庚桑楚的,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一业老子之道,往北去住在畏垒山中。在他左右服役的徒仆中,凡是明察外物的和自信能够做到仁义的徒仆都让他们远离自己,却与糊涂无知、举止随便的徒仆住在一起。住了三年,畏垒大丰收。畏垒的百姓相互说.“庚桑子初来时,我对他的行为颇感惊怪。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他的做法是对的,大概这就是圣人的做法吧!我们为什么不把他当做祖宗一样祭祀崇拜,为他建立社稷,把他当做国君来敬奉呢?”
庚桑子听说要面南为君,很不高兴。弟子们对庚桑子的反应感到诧异,庚桑子说:“弟子们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可诧异的呢?春气勃发而百草繁盛,时逢秋天而百果收成。那春与秋难道就没有功劳可言吗?这一切不过是大道自然运行的结果罢了。我听说得道的圣人,像施主一样静寂而居住在一方丈大的小屋之中,而百姓人性放纵,随心所欲,不知所往。如今畏垒的小民私下议论,想把我当做贤人来侍奉,我难道是人们推崇的榜样吗?想起老子的教诲,所以我不痛快。”
弟子们说:“不是这样的。那小水沟里,大鱼不能转身,而小鱼可以曲折回旋;那小丘陵上,巨兽没有地方隐蔽身体,而对于妖狐却是藏匿的好地方。再说尊重贤人,重用能人,赏善施利,自古尧、舜就是这样,何况畏垒的百姓呢?先生还是听任他们的做法吧!”
庚桑子说:“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那口能吞车的野兽,一旦单独出山。就难免遭到网罗的灾患:吞舟的大鱼,一旦**漾出水,连蚂蚁都能伤害它。所以说,鸟兽不厌山高鱼鳖不厌水深。为了保存自己身体和本性的人,要敛藏自己,也不厌深远幽邃罢了。
至于像尧和舜两人,又有什么好称颂的呢?像他们那样的区分善恶贤愚,就像妄想凿开垣墙来种植蓬蒿那样的愚昧;像他们那样,挑着一根根头发来梳理,数着一粒粒米来下锅,斤斤计较着又怎么能够救世呢?推举贤能之人,就会使百姓相互倾轧;任用智能之人,就会使百姓相互欺诈。这些方法不足以使百姓醇厚。百姓对于私利一旦过于勤勉用心,就难免看见子杀父、臣杀君、白天抢劫、中午挖墙洞的现象发生。我告诉你们:这种弊端将会存留于千载之后。千载之后,其社会必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
看完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庚桑子的思想境界可以算得上“无为之为”了。
当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去的时候,人们就不再只满足吃饱穿暖了,而是开始注重养生了,怎么吃的有营养、有质量人就怎么吃。但正确的养生并不是你抱着一大堆的保健药,今天吃一瓶,明天喝一杯的事情。
庄子认为,对于生与死,应该采取一切听乎自然、豁达面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形体总有一天会消失,但精神是永恒的,这就是庄子在自己的《养生主》中所讲的:“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老子死了,秦失去吊唁,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子的弟子就不解地问:“你不是先生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啊!”
老子的弟子又问:“既然你是先生的朋友,怎么能这么草草地吊唁,这样可以吗?”
秦失说:“当然可以。开始我以为他是个俗人,而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刚才我去吊唁,见到有老人哭他,就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哭他,就如同哭自己的父亲。这么多人一起来吊唁老子,必定有老子不期望他们称赞而称赞的话,必定有老子不期望他们哭泣而哭泣的人。这是违反自然、背离人情的,忘记了人的自然禀性,古时候的人称之为逃避自然的规范。大家都是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这样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油脂作为烛薪有燃尽的时候,但火种却流传下去,没有穷尽。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
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过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抑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你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其实道家的这种思想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又何必去为琐事而降低生活质量呢?
无为之为,是豁达、大量与宽容,也是一种修养。一种高贵的人格,让精神得到解放,有一片自由的空间,让自己的生活其乐无穷。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要活就要活好。就是这么简单。
别让“名”牵累了你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这首诗写于陶渊明隐居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陶渊明请朋友在松下饮酒。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与故人饮酒,但没有桌凳,于是他们铺荆于地围坐松下。此时没有丝竹音乐之声,只能听到风吹松叶和父老的杂言乱话。就在那份恬淡的氛围里,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那蒙胧的醉意当中,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消失了,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直到最后,诗人发出“世人皆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知‘酒中有深味”’的感慨。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便能够享有很大的权利,有了名,则往往会万事亨通,光宗耀祖;名确实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
虚名也是名的一种,它也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勾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放弃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是智者的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应该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易,但是只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有何可惜呢?
《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救。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其实天下的人所敬仰的是那些真正地认真刻苦攻读的人,而非徒有虚名的人。而这位书生如果白天闭门读书。也就不会有这种好名声,准去拜访他?只图虚名,害人害己。
《新序》中说叶公非常喜爱龙,家中的桌椅、器具上都雕刻着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人间有一位自己的知己,就下到人间来拜会叶公。到了叶公的住处,把头伸进窗户中想向叶公打个招呼,巨大的龙体到了叶公的厅堂之中。叶公这位一向以好龙而闻名于世的人,见到真龙,吓得失魂落魄,面无人色,拔腿而逃。徒有好龙名声的叶公,见到真龙却吓成这样,可见他所喜欢的也不是真龙,而只是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而徒有好龙的虚名又有何益?不如干点其他的事情。
有的人这时候就会说了:贪图虚名总比没名要强。所以还是有不少人去追求它。这样不忍虚名,不求实的态度是不可能长久的。人有了虚名,往往容易被人利用。三国时的许靖就是由于有些虚名,被士大夫们所看重,因而也被刘备利用了。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扶风郡人。他原来在益州刺史刘璋手下做代理军议校尉,很不得志,后来投靠刘备,帮助他夺了益州。刘备很器重、信赖他。
刘璋属下还有个叫许靖的。汝南郡人。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样,以善于褒贬品评人物著称。后因战乱,辗转来到益州,先后担任巴郡、广汉、蜀郡等大郡的太守,与华歆、王朗,陈群这些魏国的辅佐大臣都有来往,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很有些名气。可是,就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许靖曾准备背叛刘璋,私下里出城投降刘备,因为被发觉了,没能出城。刘璋也看到自己本来是危在旦夕,没有杀他。后来刘璋投降了,刘备对那些跟着刘璋投降过来的人,都妥善地予以安排任用,就是瞧不起许靖,认为他对主人不忠,不打算任用他。
法正向刘备进言说:
“天下有获虚名却并无实际才能的人,许靖就是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您才创建大事业,凡事您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向人们去解释。许靖的虚名,传扬于天下,如果您不特别礼遇、重用他,天下的人因此就会说您轻视人才。您应该敬重许靖,以此让远近的人都知道,您是多么地重视人才,就像战国时候的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却先厚待郭隗一样。”
刘备昕了法正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立即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总管将军府事务。后来刘备做了汉中王,又尊崇许靖做了太傅,那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荣誉官衔呢!于是,好些有才能的人,甚至曾经反对刘备的人,都倾心为刘备效力了。
许靖的虚名为他带来了一时的好运,但实际上刘备对他心中别有想法,用他也是为自己的大事业考虑,把许靖当作一个招牌,招揽天下人才罢了,并不是真正欣赏他的才能。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个什么名,却很有讲究。有的人留了一世恶名、骂名。有的人留的是清名、正名,还有的人留的是虚名,让后世的人每每读史作为笑谈。
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但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却直到现在还对他们称赞不已。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节感人,精神动人。
所以说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那么名为何物呢?辞典里有众多解释,择其要而言之可日为:名称、名声、出名三意。就“名”字本意而讲无所谓褒贬,但一经与其他字组合其意便复杂起来。君不见一个“名”字,演绎了多少人问悲喜剧。有的人生不求名,一生磊落,死后却备受人们怀念,如雷锋、焦裕禄等;有的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最后为人民所唾弃,于是乎在一些人的眼里,“名”
字仿佛成了诱人堕落的根源,其实这是不大公平的。对于“名”字有必要作个客观辩证的思考。
重名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主要看你重的是与物欲相联的名利,还是被世人称道的名声;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争名,还是为了自己肩负的重任而重名,这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根本不同的反映。现实中我们需要挞伐和纠正的是前者而决非后者。
事实上,您必须经营自己的名声,这是职业生涯重要的管理工作。很多管理人都能成功地经营特定的事业,却不会经营自己的名声,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一个人从年轻到年老,是一个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勤奋好学、有潜力、有干劲等名声仅仅适合年轻阶段;进人中年之后,稳重、有经验等概念是合适的名声;到了老年,扶植年轻人才是合适的好名声。也就是说,经营自己的名声一定要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一个人的社会声望既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捧出来的,而是由他的学术成果、他的学术地位所决定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酒囊饭袋,就是把名字镌刻在石碑上,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贻笑大方。
一个人一旦刻意求名,那他在公众心目中便会一文不值。要知道,靠真才实学获得名声远比那些无谓的“沽名钓誉”有意义得多。
所以,没有时势和机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义以达其道”了,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也就算不错了罢。
由此可见,一颗平和自由的心是多么重要。贪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后退一步,自然就是宽平一步,人生减一份浓艳,自然就会多一份清淡、多一份悠长。
昨日之非不可留,强留则根烬复萌;今日之事不可执,太过执著就会渣滓未化,理趣转为欲根。所以历代学者,诗人无不柄心沉默,以宁真体,适志恬恰以养圆机。
太绚丽、太灿烂、太完美的境界太满了,没有丝毫空隙。孔子也说“绘事后素”,其意就是说只有在绚烂之后,才能体会平淡素雅的美好。在生活的大海上驾驶着人生小船的每一个人,既需要迎风搏浪的勇气,也要有在淡泊中充实自己、体验快乐的平和之心。
淡泊使人清醒,平和让人明智坦然。正所谓“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当你拥有了那份平和淡泊的心,就会在困境中找到绵绵不绝的力量,在面对是非时超然于功名,超然于关系,超然于人情。让你守住一片淡泊的心境,在平凡的每一天去真实地对待自己,去认真地体味生活。
目标是成功的力量源泉
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古今中外凡在智能上有所发展、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有着明确而坚定的目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至少向我们提供了这样有益的启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些人看起来忙碌不堪,但当问他为何而忙时,他却只能摇摇头说:“瞎忙”。这种人既不会成功,也不会真正快乐。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庄周所说:“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
仅仅制定了目标是不够的,同样都是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这就取决于他是否专注于他所确定的目标。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一位老猎人有三个儿子。这天老猎人要带上三个儿子去草原上猎野兔。一切准备就绪,四个人来到了草原上,这时老猎人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弓箭,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弓箭、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人生若没有目标,也许会觉得很轻松,没有负担。但是日子久了,就会陷入迷茫之中,虚度了这么多日子却一事无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让自己得到了什么?将来在哪里?接下去的人生该如何走下去?
目标是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比幻想好得多,因为它可以实现。没有目标,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如果没有空气,没有人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目标,没有任何人能成功。所以对你想去的地方先要有个清楚的范围才好。
当你仔细研究一些成功者的成功轨迹,就会发现他们走向成功之前大都有着自己的明确目标。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能发展就愈快。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希尔认为,所有成功,都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当对目标的追求变成一种执著时,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行动都会带领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同时,远大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加上积极的心态,就是成功的开始。有了正确的成功意识和积极的心态,你就能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存在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
人生可以没有许多东西,唯独有一样是不可能缺少的,那就是希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你心中的希望之火熄灭。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梦,没有了方向,有的只能是失败。
所以有很多人将梦想和信仰联系起来,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永恒的梦想和信仰对人的影响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的梦想是你的精神寄托和强大的动力。如果你想成为卓越的领导者,想成就一番事业,你就不能没有梦想,而且还必须是伟大的梦想。
不管你承认与否,希望所产生的精神动力是十分惊人的。希望可以点燃你的智慧之火,希望可以将你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O.Henry)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病房内,有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透过病房的窗户看见窗外有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的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瑟的落叶,想到自己的病情,颇为伤感。身体也随着树叶的败落而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伤心的对自己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有一位老画家知道这个病人后,便用彩笔精心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秋天一天一天过去了,但最后那一片叶子没有落下来,就因为生命中的那片小绿叶子,病人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所以不要放弃希望!哪怕是在你最为困难、四面楚歌的时候,如果你感觉悬在空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抓得住了的话,那么就紧紧的抓住希望吧。也许只有希望它才是你真正的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卓越者似乎都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另类”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很多都是和平常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远大目标在别人看来只是天方夜谭。于是,他们总会来自对你的种种质疑和冷嘲热讽,甚至被看成是“异想天开的疯子”“狂人”。但是卓越者从来不会气馁从来不会因为来自外界的压力而停止不前。相反,他们一旦认准了方向和目标,就没有什么可以能够阻拦他们奋勇前进,对任何不相关的东西他们都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目标和伟大的梦想,所以安于平庸是最大的敌人,追求卓越会令你变得更强大,走得更远。所以只有坚定自己的目标才是成功的起点。
年轻人要明确目标的意义,要抓住以下几点:
其一它使你的行动更具有方向性,为你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明确了自己要成为一个文学家,或小说作家,你就应该全部精力用在这个领域上,不必等到大学毕业、拿到了文凭后,才开始动手创作。如果你明确想设计一项发明,为什么非要学完所有大学规定的物理学或高等数学课程呢?
其二它使你更容易抓住机会。我们都知道机会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明确你要做什么,你就会对眼前相关的机会有高度的警觉性。
其三使你更具有决断力。成功的人能迅速做出决定,并且不会经常变更,原因就在于他有明确的目标;而失败的人做决定时往往很慢,且经常变更决定的内容,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的目标。
明确目标不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必须形成一股强烈的内在动力。
有句谚语说得好:
“如果你只想种植几天,就种花;
如果你只想种植几年,就种树;
如果你想流传千秋万世,就种植观念!”
当一个人下定决心之后,往往没什么能阻止他达到目标。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求,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为之拼搏。西方有句谚语:你想要的尽管拿去,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行。理想之花惟有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才能结出殷实的果子。有的官兵在制定目标时豪情满怀,可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当初的豪情立马烟消云散,这又怎么能拥有成功呢?
有位哲人说:“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强烈的动机可以驱使人超越诸多困境,无需扬鞭自奋蹄。如果你至今仍不清楚自己希望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那么请把你的目标写下来,矢志不渝地向着心中的目标拼搏进取,如此,你就会敏锐地捕捉到成功的契机,顺利抵达理想的境地。
智者慧语:
制定目标切忌畏首畏尾,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此伟大的目标将充分发掘你身上无穷的潜力。“目标愈远大,人的进步愈大。”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仅永远不可能当上元帅,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好士兵。